歲末年終,檢視自己一年來的聆聽感受,忘不了藏族歌手容中爾甲《牧人之歌》帶給我的震撼與啟示,我認為這是中國流行歌壇今年在民族流行音樂方面最美的收穫之一。
容中爾甲有極好的漢語文學基礎,同時又有極其強烈的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所以他能從流行音樂的喧囂中超拔出來,製作藏民族心靈舞劇《藏迷》。這次,他用了八年的時間創作唱片《牧人之歌》,完成了向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的致敬與頌讚。《格薩爾》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博大精深,文辭瑰麗,故事蜿蜒曲折,情節驚心動魄,卻完全靠民間藝人口口相傳,已知的詩句有110多萬行。容中爾甲和詞曲作家陳小奇、小胖、高翔、阿來、二毛、扎西多傑等人一起,走遍藏區請民間藝人演唱,甚至和主要編曲人小胖一起,在距離拉薩800公裡的小村子,與世隔絕幾個月,安靜心靈。這部氣勢磅礴的史詩,在容中爾甲等人的努力下,在現代社會的音樂語境中,正在緩慢復活、甦醒、煥發新的生命。正如唱片結尾曲《懷想》所唱的:「是誰的吟唱/喚醒了你/我的祖先/我的懷想;把美麗的歌謠刻在石頭上/讓風乾的音符一起芬芳/把未了的心願印在經幡上/讓我們的思念一起飛揚飛揚。」氣勢磅礴的「西藏格隆藏戲團」的伴唱,仿佛讓我聽到千萬顆心和容中爾甲一起跳動,一起吟唱。
《牧人之歌》這張專輯的編曲、錄音、演唱和主題都讓人稱讚。它完全打破了流行音樂在製作上只能在北京、廣州、上海、臺北、香港等少數幾個大城市才能出精品的固有概念。它使我確信,在網際網路世代,製作音樂不僅僅需要好的器材、精美的錄音場地、高深的音樂技巧,更需要音樂思維的純粹與專一、領悟與思考,需要一種與流行時尚背道而馳的沉潛與捨棄、升華與選擇。《牧人之歌》裡面的容中爾甲及其團隊讓我驚喜地聽到,四川這個中國腹地正在成為中國原創音樂的福地。
唱片首曲《牧人之歌》的作曲者是中國最具詩性特質的搖滾樂隊「聲音碎片」的主唱馬玉龍。這首歌曲遼闊的精神境界與對流浪的牧人歌手形象的真摯描繪,都將會成為近年來藏族風格歌曲的新收穫。
這張專輯的所有歌曲,在編曲製作上都是精益求精,力求貼合《格薩爾》的史詩背景故事、雪域草原以及藏民信仰的文化傳承語境。我從中聽到了很多精彩的採樣和絕美的音色:如寺院的禱告聲、念經聲、馬蹄聲、鐘聲、號聲、鳥聲等等西藏特有的背景音樂與特色樂器演奏;他的聲音更是剛柔兼濟,高亢與低回交融。好一個容中爾甲,他把自己化身為古代的遊吟詩人,唱那人間的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唱那催人淚下徵戰四方的戰爭與《遷徙》。他時而機敏俏皮,時而騰飛於馬背上與狼煙中,在歌曲裡輾轉騰挪上天入地。不愧是牧人的後代,有血性有夢想,好男兒歌唱四方!
我常常感嘆,現在能靜下心來,用一個小時,細細聽完一張專輯的人還有嗎?我最近讀完了一本雲南作家範穩的作品《大地雅歌》,這部仿《聖經》體裁的優美小說,讓我領略了《格薩爾》吟唱歌手、基督教牧師、純樸牧民和領主土司等各種角色的生命糾纏與文化融合,這種藏區世界風景的獨特精神魅力,真是美不勝收。我聽完《牧人之歌》專輯也有同樣的感受。《青蛙與少年》,活脫脫就是一個天才的吟唱詩人的生命寫照;在深夜聽《祈禱》、《降臨》,絕對讓你心如水洗靈動如鴿。作家阿來與容中爾甲合作的兩首歌曲《遷徙》和《兄弟》,都是有著藏民族大歷史文化內涵的佳作:前者是一個民族的浩瀚斑斕的遷徙史,一個追逐太陽的民族的熾熱情懷,從歌中奔湧而出;後者歌唱的是深情厚誼的男人情懷,博大而壯懷浩蕩之氣。陳小奇詞曲的《阿媽》,爾甲唱得人心都碎了,也醉了;而動用了大型弦樂隊的歌曲《解脫》,更是元氣淋漓九曲迴腸,寫出了藏傳佛教對生命的理解與解讀,爾甲唱得更是少有的豪邁與深沉。對了,這張專輯的女聲旺姆也是亮點:清麗明澈清純典雅的嗓子,讓人一聽難忘,神秘而深邃。
我認識容中爾甲的時候,他創作演唱的《神奇的九寨》唱響了全國,許多地方政府以這首歌曲為藍本打造自己的旅遊歌曲;而後音樂人陳小奇給他的《高原紅》火上加油;可是他依然用充沛的創造力打造了走出國門的舞劇《藏迷》,如今更用《牧人之歌》向格薩爾王致敬,這一系列的文化行動,讓他的藝術生命長久而豐富,並讓我們充滿期待:哪裡是他的下一步? 李廣平
【編輯:蒲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