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市以北十五公裡處的王垛村。這個地方現在交通便利,附近有鐵路和高速公路經過。但當年卻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它的東面是弘農河,西面是函谷道。只要扣開了函谷關,中原地區的軍隊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向關中開進。
這裡有朋友可能要問了,難道從中原到關中就不能繞開函谷關嗎?從東漢末年之後,函谷關確實可以繞過去;但是在先秦時期,函谷關確實是繞不過去。這是因為,先秦時期的函谷關修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條裂縫中,這條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並且原上都是大樹,古代步兵想從山上翻過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緊挨著黃河,河水緊貼著原壁流過,所以東來的行人要進入關中,沒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從這條裂縫通過。
根據史籍記載,這條裂縫長十五公裡,絕岸壁立,寬不過數米,可謂是「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鞍」。
只是因為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從春秋時期開始,這裡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最早的時候,晉國曾派人駐守此地,以遏制秦國向東的擴張。後來晉國衰落,分為趙魏韓三國,而瓜分了此地的魏韓兩國又抵不過秦國。最後函谷關被秦人奪去,成為後來秦國進可攻,退可守,不斷蹂躪關東六國的前沿陣地。
於是從漢武帝開始,後來所說的函谷關就不再是先秦時期所說的那個函谷關了,而是新安縣的那個新函谷關。
但是這個設在新安的函谷新關,歷史上基本沒起到什麼防禦作用。因為舊函谷關,是一條絕境,而新函谷關不是。具體可以參考下面兩張地圖來體會。
東漢建立之後,鑑於函谷新關在軍事戰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關,所以對弘農縣,也就是舊函谷關重新開始重用。但是畢竟東漢離先秦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舊函谷關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比如說,舊函谷關的原壁是貼著黃河而走,不留一點空隙。但是到了東漢,由於黃河的河道不斷下切,導致黃河水位也隨之不斷降低,原來緊貼著原體的河道就會裸露出來,形成河灘。而這個河灘就函谷關的天險不復存在,因為關東的軍隊可以直接從河灘上走過去了,不需要再擠那條函谷關的裂縫了。
另外稠桑原上的森林由於砍伐過度,使得原體之上變成了禿瓢。沒有森林的阻攔,也使得函谷關的天險不再。關東軍可以從原上直接爬過去,也不需要再經過函谷關了。
於是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徵伐關中時,就乾脆下令讓許褚在舊函谷關以北十裡處,也就是在河灘上鑿建新路,並在那裡建立了新關城,史稱魏函谷關。
說完函谷關再說潼關。潼關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之上,大概是漢末時期,曹操與馬超的關西軍的潼關大戰。所謂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都是發生在這次大戰中。因此潼關的戰略價值,應該是在東漢末年開始才被人所重視的。
潼關的地形跟函谷關很像,也非常險要,它位於渭河與黃河的交匯點,對面就是黃河的重要渡口風陵渡。在黃河的南面,有兩條河流,西面的那條潼水(這也是潼關之名的由來),東面的那條叫遠望溝,在兩條河水中間有一道山塬,寬有兩公裡,高七百米,由於兩側常年被水流衝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險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黃河,和函谷關一樣,黃河緊貼著塬體流淌,沒有任何空隙,使得每個向西行進的人,都必須通過原上,而再無其他路可走。而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條路可以通行,叫做黃巷坂。
這黃巷坂和函谷道一樣,寬僅數米,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之地。而沿著黃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關。
漢朝初建潼關時,潼關北面的黃河也是緊貼著塬體流淌,要想通過潼關,就只能登上高原過關。但隨著黃河不斷衝刷河道,使得潼關北面的黃河河床不斷下降。於是到了唐朝時期,潼關也出現了一片裸露出來的黃河河灘。這就導致潼關的山垣天險不在,唐朝只得將潼關也從塬上移出,搬到了河灘上。
而當唐朝將潼關從山塬上搬到了河灘後,舊潼關就廢了。轉而代之的是十二個關隘,稱作十二連城,平時由官兵駐守,禁止普通老百姓通過。但是唐朝後期,制度腐敗,居然不在十二連城處設防,導致黃巢的起義軍直接從舊潼關的塬上繞到了設在河灘上的潼關的背後,前後夾擊攻破了潼關。
這也說明,再雄壯的關隘,守軍是廢柴,一切都是白搭。
我覺得如果從地形上講,函谷關是要優於潼關的。因為函谷關地形更狹窄,它的正面只有一個方向,沒有繞過去的可能性。並且在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人從函谷關繞過去過;相比之下潼關在這方面就不如函谷關了,除了唐末黃巢繞過了潼關之外(從禁溝),明末的李自成也從可以從秦嶺南麓直接繞過了潼關。就連曹操當年與馬超開戰,也沒有直接攻潼關,而是從山西的蒲津渡口渡河,從北面繞過了潼關。
然而儘管潼關的地形不如函谷關,但潼關取代函谷關卻是必然的。因為時代在變,地理環境也在變,以前函谷關仗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成為天險之地。但由於黃河的河道下沉了,稠桑原之上的森林消失了,導致函谷關的天險地形不再,失去了唯一通道地位,函谷關就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意義,所以它必然要被潼關所取代。雖然後來潼關也出現了黃河河道下沉的問題,但潼關勝過函谷關的一點是,它不必依賴於森林對關隘的防護。所以潼關的地位,取決於是什麼一幫人在駐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