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效提升10倍!江風益院士團隊InGaN基橙-紅光LED最新成果

2021-01-17 騰訊網

InGaN因其寬帶隙可調的優點,在 Micro-LED全彩顯示中應用被寄予厚望。目前micro-LED技術正面臨兩大挑戰,

1. 巨量轉移技術;

2. 缺乏高效可靠的紅光Micro-LED晶片。

目前常規的紅光LED是由AlGaInP材料製成,在普通晶片尺寸下,其效率為60%以上。然而,當晶片尺寸縮小到微米量級時,其效率會急劇降低到1%以下。此外,AlGaInP機械強度較弱,巨量轉移難度更大,容易在晶片抓取和放置過程中出現開裂。

InGaN材料在具有較好機械穩定性和較短空穴擴散長度的同時,又與InGaN基綠光、藍光Micro-LED兼容,是Micro-LED紅光晶片的較佳材料選擇。然而,InGaN基紅光量子阱存在嚴重的銦偏析問題,這將導致紅光量子阱中的非輻射複合增加,從而引起效率降低。在過去20年的研究中,InGaN基紅光LED功率轉換效率不足2.5%。銦偏析問題嚴重阻礙了InGaN基紅光LED的發展。因此,如何解決銦偏析問題是獲得高效InGaN基紅光LED的關鍵。

近日,南昌大學的江風益院士課題組在Photonics Research 2020年第8卷第11期上展示了他們最新研製的高光效InGaN基橙-紅光LED結果。

此項研究基於矽襯底氮化鎵技術,引入了銦鎵氮紅光量子阱與黃光量子阱交替生長方法,並結合V形坑技術,從而大幅緩解了紅光量子阱中高In組分偏析問題。再依據V形p-n結和量子阱帶隙工程大幅提升了紅光量子阱中的輻射複合速率。使用該技術成功製備了一系列高效的InGaN基橙-紅光LED,基於InGaN的黃色LED的結構對基於InGaN的橙色和紅色LED進行了研究。

沒有將所有黃色的QW更改為橙色,而是提出了一種優化的QW結構,該結構僅將9個黃色的QW中的兩個更改為橙色。發現具有優化結構的LED效率更高,在0.8A / cm2的峰值波長為608 nm時,WPE達到了24.0%;效率的提高歸因於橙色QW的質量提高和活性重組量減少。

基於優化的QW結構,開發了一系列高效的基於InGaN的橙色和紅色LED,其峰值波長為594nm至621nm,相應的WPE在0.8 A / cm2時為30.1%至16.8%,光效相較於以往報導的相同波段InGaN基LED結果整體提高了約十倍。

研究人員認為,基於InGaN的紅色LED的材料質量非常接近滿足微型顯示器的要求。隨著微型LED晶片技術的發展以及材料增長的進一步改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用於微型顯示器的基於InGaN的紅色LED是可行的。

END

來源:行家說Talk

相關焦點

  • Micro LED紅光再「探」路!
    「巨量轉移和紅光效率低是Micro LED發展目前面臨的兩大關鍵瓶頸。「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昌大學副校長、國家矽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江風益認為,目前的紅光材料使用磷化鎵,效率很低,質地很脆,還屬於第二代半導體材料。江風益院士認為,磷化鎵紅光在Mini LED尺寸小一點可以過得去,但進入MicroLED,目前的磷化鎵紅光就遇到了挑戰。
  • MicroLED紅光領域將成為未來Micro LED產業化的關鍵助力
    MicroLED紅光效率、色彩、成本三項關鍵問題已經成為各大Micro LED廠商所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國內外不斷傳來紅光問題的解決方案,雖然這些解決方案還未能開始量產應用,但無疑已經為未來重新定義可能性提供了選擇。
  • Micro LED技術又獲突破,商用進程加快
    Porotech的原生InGaN Micro LED在10A/cm2處具有640nm的波長,在非常小的像素和間距下,與常規的AlInGaP和顏色轉換所得的紅光相比,性能得到了改善。 江風益院士團隊大幅提升橙-紅光LED發光性能
  • 江西又多一位院士!江風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這是南昌大學本土產生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標誌著南昌大學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帶領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研製成功高光效矽基氮化鎵藍光、綠光和黃光LED材料與晶片,並實現了產業化。
  • 如何提升白光LED光效?有哪些解決方案?
    1、藍光晶片型白光LED提升光效a) 提升內量子效率 在有源區產生更多的藍光並減少藍光輸出時的吸收,隨著外延生長技術和多量子阱結構的發展,超高亮度發光二極體的內量子效率已有了非常大的改善,藍光LED已達90%以上;b) 提升光提取效率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黃維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納米材料與技術和有機電子與器件等,為了大家了解他和研究團隊近年的科研成果,材料人做了一個匯總,方便大家閱讀。【發表的研究成果】1.論文:動態共振有機長餘輝材料南京郵電大學的黃維院士和陳潤鋒教授課題組(共同通訊)繼2015年首次報導有機長餘輝材料(Nat.
  • 江西這位中科院院士的事跡令人敬佩!新增選院士8人與江西相關!
    他,在2003年用「矽襯底LED技術」改寫世界LED歷史;他,打破日美等國壟斷LED照明核心技術的局面……他是江風益,南昌大學教授,11月22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由《江西宣傳》編輯部、信息日報、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精心打造的《初心連環畫》欄目,推出第二十七期策劃《「中國芯」院士江風益》,講述江風益院士的追夢故事。
  • 為了心中的那束「光」——記中國科學院2019年新當選院士、南昌...
    得知自己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風益首先想說的是感謝。「感謝黨和國家的長期培養,感謝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感謝師長前輩的關心指導,感謝團隊的齊心協力,感謝家人的理解與付出。」2019年12月初,記者在南昌大學國家矽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採訪了剛剛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江風益教授。
  • 新技術提升效率直逼LED燈
    三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物理學教授Marin Soljačić、Francis Wright Davis教授John Joannopoulos、和電機工程學Carl Richard Soderberg 教授Gang Chen以及其他研究團隊成員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發布了一篇研究,指出他們所使用的奈米材質能夠大幅提升白熾燈泡效能,更有效利用散逸熱能。
  • 稀磁氮化物引發紅光LED革命
    在參與到普通照明市場的競爭之後,藍光和白光LED的性能有了巨大的提升,這與應用在大型彩色屏幕、交通燈和建築照明等領域的紅色、琥珀色和黃色發光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者性能提升緩慢。然而,一家剛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分離出來的新公司Quanlight,已經開發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晶片製造工藝,它能夠克服這些阻礙並極大地提升LED的性能。
  • 730nm遠紅光LED對植物生長的兩大影響
    植物體內的光敏色素以兩種較穩定的狀態存在:紅光吸收型(Pr,lmax=660nm)和遠紅光吸收型(Pfr,lmax=730nm)。兩種光吸收型在紅光和遠紅光照射下可以相互逆轉。  光敏色素相關的研究表明,光敏色素(Pr,Pfr)對植物形態的作用包括種子萌發、去黃化作用、莖的伸長、葉的擴展、避蔭作用以及開花誘導等。
  • 這家公司推出商業化的InGaN紅光Micro LED外延
    這家公司推出商業化的InGaN紅光Micro LED外延    慧聰LED屏網報導       從劍橋大學分拆的公司Porotech宣布推出基於其獨特GaN生產技術的首款產品,也是全球首款商業化的用於Micro LED應用的原生紅光LED外延。
  • 《Small》刊發丁漢院士、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編者按●近日,期刊《Small》(影響因子11.459)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關於液態金屬的最新研究成果,據悉,該成果對於構建生物智能系統和植物機器人具有重要意義8月23日,期刊《Small》(影響因子11.459)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丁漢院士與華中科技大學吳志剛教授聯合團隊關於液態金屬的最新研究成果:Hydroprinted Liquid‐Alloy‐Based Morphing
  • 武漢大學院士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遺傳》!
    4月13日,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發表了題為&34;的論文,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朱玉賢院士和美國農業部(USDA-ARS)John Z. Yu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朱玉賢團隊已畢業的黃蓋博士和武漢大學吳志國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 LED行業的2019
    摘要國內外知名高校與研究機構,在普通LED的光效、能耗方面,以及Micro LED 、UV LED等多個領域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技術突破。2019年,仍是LED成果迭出的一年。10月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開發了一種新的發光材料,這種材料光強比傳統的純量子點薄膜高21倍,耐用性提高45%,有望提高Micro LED生產成本競爭力。
  • 大家風採 | 曹鏞院士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集錦
    1988年獲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1988年及2010年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2009年獲廣東省科學進步獎一等獎、2014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1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5年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 LED行業的2019 - 同花順財經
    摘要國內外知名高校與研究機構,在普通LED的光效、能耗方面,以及Micro LED 、UV LED等多個領域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技術突破。2019年,仍是LED成果迭出的一年。該研究成果展示了無須巨量轉移技術就能實現全彩顯示的Micro LED概念。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生陳長江(音譯)及其同事利用納米級3D列印技術在其他傳統LED的表面上創建了微觀的不對稱金字塔陣列,能夠使LED的光提取效率高達90%。
  • 科銳推第二代超大功率XHP70.2 LED,實現更高光效和流明密度
    XHP70 LED幫助我們開發出了體積更小、更具創新性的LED照明系統,並能提供令人稱讚的光輸出和光效。新一代XHP70.2 LED能提供更高的光效,使得我們輕易地實現產品升級,繼續保持性能領先地位,且不需要對於原有設計進行任何大的改動。」
  • LED的歷史以及LED燈的種類區分
    LED燈有好多種,有led照明燈、led燈帶、led燈杯、led節能燈、led裝飾燈、led地埋燈、led輪廓燈、led投光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