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循環 hydrological cycle; water cycle
又稱:水循環
定義:地球上的水在太陽輻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發、降水和徑流等方式往返於大氣、陸地和海洋之間周而復始的運動。包括全球水循環和局部水循環。
學科:水利科學技術_水文、水資源_水文學
來源:《水利科學技術名詞》
相關名詞:水圈 水文要素 水量平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地球總體水量守恆,水在太陽輻射和重力作用下以液態水、水蒸氣、冰雪等不同形態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循環運動。根據1993年美國P.H. Gleick(格雷克)編著的《Water in Crisis: A Guide to the World's Fresh Water Resources》(水資源危機:世界淡水資源指南),全球總水量約13.86億立方千米,其中海水佔96.5%,液態和固態形式的淡水只佔2.53%,餘下為陸地地表和地下鹹水。全球淡水總量中,地表河流湖泊淡水佔1.2%,地下水佔30.1%,冰川冰蓋佔68.7%。
太陽輻射引起海水、陸地淡水、植物和土壤中的水分溫度上升,蒸發和蒸騰作用加快,液態水轉變成水蒸氣上升到大氣圈。當大氣圈溫度降低時,水蒸氣又重新凝結成液態水珠,聚集成團形成雲,再以雨或冰雪形態降落到地球表面。一部分降雨會滲入巖石圈,形成孔隙水或裂隙水,另一部分降雨則以地表水進入水圈(河流、湖泊、海洋等)。一部分冰雪以永久冰川冰蓋等形式保留在地表,另一部分則融化成地表水進入水圈。生物圈的形成與演化離不開水,水參與生物體新陳代謝活動進行水循環。(三峽大學 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