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詞委將審定60個學科科技名詞術語—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記者從2月26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名詞委2014年度常委會會議上獲悉,今年將開展60個學科科技名詞術語的審定工作。全國科技名詞委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路甬祥出席會議並講話。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孫壽山主持會議。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等出席會議。

 

路甬祥在講話中對2013年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在過去一年中,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工作呈現出3個新特點:一是規範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二是服務科技創新的宗旨更加突出,三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顯著。在談到2014年的工作時,他指出,當前,名詞術語工作面臨著發展的歷史機遇,黨和國家的全面深化改革和驅動創新發展,給名詞術語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做好名詞術語審定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堅持統籌兼顧,以全面改革的精神做好科技名詞工作。要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機制,加快推動科技名詞工作實現規範化、科學化發展。

 

據全國科技名詞委專職副主任劉青介紹,2013年全國科技名詞委工作有八大亮點,即科技名詞審定、公布和出版工作加快推進,《科學技術名詞管理條例》制定工作正式啟動,科技名詞規範試題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納入編輯資格考試,科技名詞規範將納入《學術著作出版規範》行業標準,《國家科學技術大辭典》列入國家辭書編纂出版規劃,兩岸科技名詞交流對照統一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我國第一部全面介紹漢語術語學理論的《中國術語學概論》編著完成,首批科技新詞即將發布試用。今年,全國科技名詞委將著重抓好完善科技名詞體系、推進科學數據共享、開展術語學研究等重點工作。

 

來自中國科學院、軍事科學院、中國科協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並審議討論了《科學技術名詞公布辦法(試行)》、《科技新詞推薦及發布試用辦法(試行)》、《科學技術名詞數據共享辦法(試行)》等規章及即將發布試用的首批科技新詞。(原標題:《路甬祥及孫壽山出席全國科技名詞委2014年度常委會會議》)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立第七屆全國委員會—新聞—科學網
    本報北京12月28日訊(記者丁佳)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今天在京召開。
  • 術語不統一帶來混亂 科技名詞期待規範與創新
    最近學術界熱議的「狂牛症」病原因子「prion」,就有「朊病毒」、「朊蛋白」、「普恩蛋白」、「普利朊」等近20個中譯名。  眾所周知,科技名詞審定工作難度大,在交叉學科和新興邊緣學科領域表現尤其突出。然而,這種對科技術語的濫用、錯用現象,如果長期得不到糾正,讓人真假莫辨,就值得警惕了。  「科技名詞術語審定和統一發布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服務社會,便於交流,避免因不一致造成的誤解、誤會甚至謬誤。」在此次全國科技名詞委常委會上,路甬祥的一席話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認同。
  • 中國明年完成科學技術史名詞審定 規範科技術語
    一部統一、規範且中、英文對照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名詞、術語集有望於明年出版,它將有助於中國科學家以英文在國際相關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推動中國科學技術史進一步融入國際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主流。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十七日在北京舉行建所五十周年慶典,該所所長廖育群研究員作報告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 科技名詞是如何誕生的—新聞—科學網
    然而,這些名詞的誕生過程卻需要數百名科學家的長期努力。 1985年,一個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名詞委」)的機構成立了。這個由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擔任主任委員的機構吸納了國內各個科技領域的專家。它們開始為新生的科技事物規範名稱。 一個人離不開自己的名字,同樣,每一項科技成果也離不開它的名稱。
  • 葉篤正: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籌備始末
    葉篤正(1985年4月23日)我國科技名詞術語,具有優良的光榮傳統,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佔據著光輝的地位。 我國近代科技術語,一般說來,多從西方引進和翻譯西方科技著述而來,大約從元代開始,經過明、清兩代達到一定繁榮地步,特別是在介紹近代科學技術成就中創用了大量科技術語,像著名數學家李善蘭、華衡芳、化學家徐壽,以及嚴復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1912年就開始了名詞審定工作。
  • 交流兩岸名詞術語 促進科學文化繁榮
    據大陸有關專家統計,在新興學科,如計算機科技名詞中,兩岸不一致的約佔到40%以上;其他傳統學科,不一致的名詞術語也大體在20%以上。海峽兩岸同文同種、骨肉情深,但卻「一國兩詞」、「一物多名」,使兩岸的交流合作頗受影響。對此,兩岸科技界專家都有同感。由於兩岸科技名詞存在不少差異,兩岸專家在開展學術研討時,往往要藉助英語來判斷對方所說的概念。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發布首批科技新詞—資訊—科學網
    這是全國科技名詞委新詞工作委員會集中審定公布的首批科學技術新詞,旨在及時回應社會熱點關注,對科技名詞使用混亂的現象早發現、早規範。 此次發布試用的科技新詞內容包括中文推薦名、英文推薦名和所屬學科。為便於公眾進一步查詢了解,全國科技名詞委新詞工作委員會組織專家對「熱點名詞」進行了簡要解釋。
  • 科技名詞委徵集4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新聞—科學網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與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IUPAP)組建的聯合工作組(joint working party,JWP)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
  • 《中醫眼科學名詞術語》標準通過審定
    近日,中華中醫藥學會眼科分會審定通過了《中醫眼科學名詞術語》標準,並提交中國國家標準委員會審定批准後頒布。
  • 科技名詞委徵集4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與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Physics, IUPAP)組建的聯合工作組(joint working party,JWP)確認人工合成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4個新元素
  • 術語知識服務平臺「術語在線」上線
    該平臺以建立規範術語「數據中心」、「應用中心」和「服務中心」為目標,促進科技交流,支撐科技發展。  術語是知識的載體,在知識爆炸式增長的今天,社會對規範、準確的術語需求也持續增長。「術語在線」聚合了全國科技名詞委權威發布的審定公布名詞資料庫、海峽兩岸名詞資料庫和審定預公布資料庫累計45萬餘條規範術語。
  • 名詞工作要體現時代要求
    即使在今天,這種傳統都是我國科技名詞工作的寶貴精神財富。為了近距離感受並推廣這種學術傳統,筆者採訪了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第二屆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翁宇慶。 術語釋義非常必要第二版《冶金科技名詞》將在第一版基礎上增加詞條釋義,以保證每一個名詞都有確切含義。
  • 第二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發布—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為助力我國的火星探測任務,服務社會公眾,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天文學名詞委)組織力量首次將IAU截至到2020年7月15日已公布的1950條地形地貌名稱譯為中文,旨在為相關學科的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活動提供參考。其中首批814條地形地貌名稱推薦譯名已於7月底公布。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
  • 科技名詞怎麼翻譯?一個小詞兒引發的大討論—新聞—科學網
    我國科技事業正逐漸走到世界中心,可一個科技名詞的中文名都沒搞明白,就要開大會了,這說不過去。」 朱相遠感到有點汗顏,更有些著急,因為科技名詞引入國內時,如果沒有準確統一的稱謂,既不利於開展科學研究,更無法向公眾正確傳播。 日前,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召集了相關領域的專家,針對「passive house」一詞的中文命名,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 全國科技名詞委發布彗星C/2020 F3的中文名「新智彗星」
    這顆新彗星在整個7月都肉眼可見,隨後將迅速消隱。隨著關注度的持續增高,為規範新聞報導、促進科技交流,給它定一個合適的中文名,已成為擺在全國科技名詞委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天文學名詞委」)面前的緊迫議題。
  • 【每日科技名詞】新智彗星
    學科:天文學_太陽系相關名詞:彗星 掠日彗星 長周期彗星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黎明前夕,新智彗星出現在甘肅天水卦臺山上空。2020年7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天文學名詞委經過多番討論,以英文名NEO為前綴、取其「新」之義;其後的英文縮寫WISE可當作「智慧」「廣域」等含義,將C/2020 F3彗星的中文名確定為「新智彗星」。隨著新智彗星一天天接近太陽,它迅速增亮,7月3日掠過近日點時,視星等已在0等上下,亮度可與織女星相匹敵。
  • 每日科技名詞|新智彗星
    學科:天文學_太陽系相關名詞:彗星 掠日彗星 長周期彗星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黎明前夕,新智彗星出現在甘肅天水卦臺山上空。戴建峰攝於2020年7月12日。2020年7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天文學名詞委經過多番討論,以英文名NEO為前綴、取其「新」之義;其後的英文縮寫WISE可當作「智慧」「廣域」等含義,將C/2020 F3彗星的中文名確定為「新智彗星」。隨著新智彗星一天天接近太陽,它迅速增亮,7月3日掠過近日點時,視星等已在0等上下,亮度可與織女星相匹敵。
  • 【學術出版規範】科學技術名詞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行業標準CY/T 119—2015學術出版規範  科學技術名詞Academic publishing specification—Terms in sciences術語和定義 科學技術名詞 term in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terminologies專業領域中科學和技術概念的語言指稱。簡稱科技名詞。也稱術語。
  • ...全國科技名詞委聯合發布 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
    央視網消息:5月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聯合召開發布會,正式向社會發布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名稱。發布會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主持,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專職副主任裴亞軍、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煥喬、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標準處調研員王丹卉等出席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