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一顆肉眼可見的亮彗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它從御夫座的鄰側向大熊座北鬥七星的下方快速移動,上旬在黎明前裝點著東方的地平線,中旬之後又轉而給傍晚的天空塗抹上一份瑰麗。上一次人們肉眼可見的亮彗星,在南半球是2011年的洛夫喬伊彗星(C/2011 W3),在北半球是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C/1995 O1)。
隨著這顆新彗星一天天接近太陽,它迅速增亮,7月3日掠過近日點時,視星等已在0等上下,亮度可與五車二(御夫座最亮的恆星)或是織女星(天琴座中最亮的恆星)相匹敵。全世界觀星者聞風而動,紛紛拍攝,網際網路上到處是晨昏的星空及地面景物襯託下的彗星,美輪美奐,蔚為壯觀。
從一些照片上,可以清晰地分辨它的塵埃彗尾和離子彗尾(長約一到數度):塵埃彗尾是來自太陽輻射壓從彗核上剝離出的微細塵埃,拖曳在軌道的側後方,形態瀰漫且帶有彎曲,因反射陽光而偏黃;離子彗尾是太陽風從彗發(fà)帶走的等離子氣體,幾乎筆直地背離太陽方向,細長而泛著幽幽的藍光。
這顆新彗星在整個7月都肉眼可見,隨後將迅速消隱。隨著關注度的持續增高,為規範新聞報導、促進科技交流,給它定一個合適的中文名,已成為擺在全國科技名詞委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天文學名詞委」)面前的緊迫議題。
按照慣例,近現代的彗星會用發現者的姓氏命名,或用發現團隊、機構的名稱命名。還要有一個系統的編號,起初是用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小寫字母表示發現的順序,軌道確定後再改為近日點年份加上羅馬數字表示的順序。
由於近年來彗星發現的數目猛增,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從1995年起採用新的命名規則,即用發現年份加上英文大寫字母(除I和Z)表示的發現之半月份,再加上數字表示的半月內發現順序,並且用前綴來標明彗星情況,如P/為周期彗星(周期在200年內),C/為非周期彗星或周期超過200年的彗星,而D/為不再回歸或已消失的周期彗星等。
圖1.發現新智彗星的天文衛星——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藝術想像圖:美國國家航天局WISE項目官網)
這顆新彗星是天文衛星「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在執行「近地天體寬視場紅外巡天」任務(near-Earth objects of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 NEOWISE)期間,於2020年3月27日發現的,編號為C/2020 F3,表示是2020年3月下半月發現的第三顆彗星。
上面所說的天文衛星自2010年發射升空後,用10個月時間對全天球做了深度的近、中紅外成像巡天,成果斐然;此後製冷劑耗盡,僅有近紅外觀測得以保留,任務轉為陸續幾期對近地天體的自動搜尋。事實上,它已發現33顆彗星,但是它們都很暗弱,只有這顆新彗星比較明亮,2020年4月,新彗星的英文名定為NEOWISE。
天文學名詞委的委員們為NEOWISE的中文定名在網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如果將NEOWISE直接音譯顯然不妥,那會讓人誤解為它的發現者是某位個人;如果簡單採用發現任務天文衛星的全稱「近地天體廣域紅外巡天」,過於冗長。大家認為,雖然NEO在此處只是「近地天體」一詞的英文縮寫,但不妨視其為前綴、取其「新」之義;其後的英文縮寫WISE可當作「智慧」「廣域」等來理解,也可反映空間望遠鏡巡天觀測的高度自動化。
委員們陸續提出了「新廣彗星」「近廣彗星」「新智彗星」「新向彗星」等名稱。其中孫小淳教授提議的「新智彗星」簡明上口,得到大家的一致贊成。最終,天文學名詞委將C/2020 F3彗星的中文名確定為「新智彗星」。
新智彗星在一個接近拋物線的軌道上繞太陽逆行,軌道面與黃道面的夾角很大,接近129度,近日點不到0.3個天文單位(日地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
根據目前的觀測和推算,它的遠日點在500個天文單位以上,很有可能是源自太陽系最外圍的彗星大本營——奧爾特雲。它可能擁有一個直徑約5千米的較大彗核,這使其能在接近太陽的過程中倖免於解體,這也可以解釋它的高亮度;隨著這次闖入內太陽系並再次遠去,軌道周期可能會從4000多年增加到約7000年。如此說來,2020年7月,無疑是觀測新智彗星的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圖2. 美國加利福利亞地平線上方的新智彗星(裁剪前原圖:美國國家航天局APOD網站;拍攝者:Jack Fusco)
為此,此發布稿件執筆人、天文學名詞委委員鄧勁松研究員,引《左傳·昭公十七年》「彗,所以除舊布新也」,特賦詩一首:
新輝客喜欣,
智鑑以窺分。
彗影除時疫,
星奔舊奧雲。
本文來源:術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