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名詞】新智彗星

2020-08-26 術語中國

新智彗星 NEOWISE

釋義:美國天文衛星「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在 2020年3月27日發現的一顆長周期亮彗星,它進入內太陽系時的軌道周期大約是4500年,於2020年7月先後經過近日點和近地點,由於受太陽引發的非引力效應和大行星引力攝動的影響,離開後的軌道周期大約是6800年。

學科:天文學_太陽系

相關名詞:彗星 掠日彗星 長周期彗星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黎明前夕,新智彗星出現在甘肅天水卦臺山上空。戴建峰攝於2020年7月12日。

【延伸閱讀】

新智彗星是美國天文衛星「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在執行「近地天體寬視場紅外巡天」任務(near-Earth objects of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 NEOWISE)期間,於2020年3月27日發現的,編號為C/2020 F3,表示是2020年3月下半月發現的第三顆彗星。2020年4月,新彗星的英文名定為NEOWISE。2020年7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天文學名詞委經過多番討論,以英文名NEO為前綴、取其「新」之義;其後的英文縮寫WISE可當作「智慧」「廣域」等含義,將C/2020 F3彗星的中文名確定為「新智彗星」。

隨著新智彗星一天天接近太陽,它迅速增亮,7月3日掠過近日點時,視星等已在0等上下,亮度可與織女星相匹敵。新智彗星從御夫座的鄰側向大熊座北鬥七星的下方快速移動,上旬在黎明前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中旬之後轉而出現在傍晚天空,吸引了各地天文愛好者觀測拍攝。新智彗星在整個7月都肉眼可見,隨後將迅速消隱。

新智彗星在一個接近拋物線的軌道上繞太陽逆行,軌道面與黃道面的夾角很大,接近129度,近日點不到0.3個天文單位(日地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根據目前的觀測和推算,它的遠日點在500個天文單位以上,很有可能是源自太陽系最外圍的彗星大本營——奧爾特雲。它可能擁有一個直徑約5千米的較大彗核,這使其能在接近太陽的過程中倖免於解體,同時也可以解釋它的高亮度。

新智彗星闖入內太陽系後,受到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的強烈影響,彗核會損失氣體和塵埃,形成彗尾,效果有點類似火箭的噴氣推進。在這兩種作用下,彗星的軌道和周期就會發生改變。比如著名的哈雷彗星,它的歷次回歸周期一直是有變化的。像新智彗星這類長周期彗星,回歸周期對噴氣效應會更加敏感。根據對新智彗星運行的監測數據,天文學家推算後認為,它這次進入內太陽系的軌道周期大約是4500年,而當它離開,軌道就已經發生顯著變化,周期大約是6800年。(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文學名詞委委員鄧勁松 )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相關焦點

  • 每日科技名詞|新智彗星
    學科:天文學_太陽系相關名詞:彗星 掠日彗星 長周期彗星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黎明前夕,新智彗星出現在甘肅天水卦臺山上空。戴建峰攝於2020年7月12日。黎明前夕,新智彗星出現在甘肅天水卦臺【延伸閱讀】新智彗星是美國天文衛星「廣域紅外巡天探測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在執行「近地天體寬視場紅外巡天
  • 天文通新功能,新智彗星中文名之辯!
    ❞昨天了解到全國科技名詞委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為彗星C/2020 F3(NEOWISE)緊急制定了一個中文名字。當然不是,所以為了更易於大眾記憶與傳播,我們的全國科技名詞委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將NEOWISE進行了意譯。第一眼看到新智彗星,老A其實不是特別中意。但看了制定過程與日本的翻譯,我覺得「有內味了」。
  • 新智彗星途經地球
    全國科技名詞委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給它起了個好聽的中文名——新智彗星。隨著「新智彗星」一天天接近太陽,它也變得越來越亮。這幾天,石家莊的天文愛好者一直在捕捉它的身影。7月20日晚,石家莊市青少年宮聯合市天文協會組織了一場彗星觀測活動,20餘位石家莊天文愛好者來到學府路附近的一片農田,架好長槍短炮,等待新智彗星出現的一刻。
  • 在泉州拍到新智彗星,錯過今年,下次再見要等……
    當日凌晨,天空能見度良好,4時9分左右,新智彗星出現在東北方向地平線上方不遠處,隨後,它逐漸往東北方向繼續上升,在4時49分之前,長時間處於雙筒望遠鏡可以觀測而肉眼不可見的狀況下,此後,又消失在黎明的天光中。藉助相機的感光能力,有幸記錄下它靚麗的身影。
  • 每日科技名詞|熵
    學科:化工名詞_化工熱力學相關名詞:絕對熵 超額熵 通量熵———— / END /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編輯:王鑫雅審核:喬志軍‍
  • 每日科技名詞|孤子
    學科:化學_物理化學_光化學相關名詞:空間孤子 拓撲孤子 色散調控孤子 孤子雷射器【延伸閱讀】孤子又稱孤立子,是一類由非線性作用引起的橫波。孤子的發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834年。———— / END /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編輯:王鑫雅審核:喬志軍
  • 每日科技名詞|接觸角
    學科:化學_物理化學_膠體化學相關名詞:滲透率 可潤率 裂隙———— / END /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編輯:王鑫雅審核:喬志軍
  • 每日科技名詞|處暑
    學科:大氣科學_應用氣象學相關名詞:二十四節氣 夏至 秋分 處暑 立秋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延伸閱讀】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是「止」的意思。處暑,標誌著炎熱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
  • 新智彗星6000年回歸一次 你可別只是看個熱鬧
    來源:科技日報6000年一見的新智彗星吸引眾多星空愛好者開啟了追星之旅。7月18日,一位愛好者在內蒙古留下了他與這顆彗星的自拍留念。它裝點著西北方的夜空,也裝點了我們的網絡空間,它就是今年的「黑馬」彗星——新智彗星(NEOWISE)。最初發現新智彗星時,它正位於船底座,4月中下旬穿過大犬座和天兔座,5月底經過麒麟座和獵戶座,6月底從黃道以南運行至黃道以北。7月它會經過御夫座、天貓座和大熊座,8月進入春季星空飛臨后髮座、牧夫座、室女座。之後距離我們越來越遠,亮度也會越來越暗,直至6000多年以後才會再次回歸。
  • 全國科技名詞委發布彗星C/2020 F3的中文名「新智彗星」
    隨著關注度的持續增高,為規範新聞報導、促進科技交流,給它定一個合適的中文名,已成為擺在全國科技名詞委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天文學名詞委」)面前的緊迫議題。按照慣例,近現代的彗星會用發現者的姓氏命名,或用發現團隊、機構的名稱命名。
  • 一生僅有的一次相遇:新智彗星划過巴渝山川 再見需等候6800年
    【一生僅有的一次相遇:新智彗星划過巴渝山川 再見需等候6800年】2020年夏,新智彗星划過北半球,這是我們最近20多年時間裡,能夠看到的唯一彗星,而它再次光臨,將是6800年之後。這幾天,在它即將遠離地球時,我們用延時畫面,記錄下了它穿越巴渝山川的美麗身影。拍攝地位於重慶南川金佛山東麓,純淨夜空中,滿天繁星。
  • 每日科技名詞|秋分
    學科:大氣科學_應用氣象學相關名詞:二十四節氣 白露 霜降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 哈勃望遠鏡顯示:新智彗星在掠日飛行中倖存下來
    現在,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近距離照片顯示,新智彗星在掠日飛行的過程中完好無損地倖存下來,而且可能在下一次重複這段軌道時——也就是大約6800年後——重新回到地球的天空。據美國史密森學會網站8月26日報導,研究人員加雷思·多裡安和伊恩·惠特克指出,新智彗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呈橢圓形,遠日點距離為630個天文單位左右(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與太陽的距離)。
  • 每日科技名詞錨定效應
    又稱:沉錨效應學科:心理學_社會心理學相關名詞:錨點 錨定啟發法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 新智彗星6000年回歸一次 你可別只是看個熱鬧
    它裝點著西北方的夜空,也裝點了我們的網絡空間,它就是今年的「黑馬」彗星——新智彗星(NEOWISE)。最初發現新智彗星時,它正位於船底座,4月中下旬穿過大犬座和天兔座,5月底經過麒麟座和獵戶座,6月底從黃道以南運行至黃道以北。7月它會經過御夫座、天貓座和大熊座,8月進入春季星空飛臨后髮座、牧夫座、室女座。之後距離我們越來越遠,亮度也會越來越暗,直至6000多年以後才會再次回歸。
  • 每日科技名詞|超級電容器
    學科:化學_物理化學_電化學相關名詞:比電容 雙電層電容 放電容量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 每日科技名詞|化學雷射
    學科:化學_物理化學_光化學相關名詞:激發態 躍遷概率 雷射器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 科技名詞委將審定60個學科科技名詞術語—新聞—科學網
    全國科技名詞委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路甬祥出席會議並講話。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孫壽山主持會議。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等出席會議。
  • 每日科技名詞|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學科:醫學影像技術學_總論相關名詞:動態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經皮血管內支架置入術———— / END / ————來源: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編輯:王鑫雅審核:喬志軍
  • 科技名詞是如何誕生的—新聞—科學網
    然而,這些名詞的誕生過程卻需要數百名科學家的長期努力。 1985年,一個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名詞委」)的機構成立了。這個由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擔任主任委員的機構吸納了國內各個科技領域的專家。它們開始為新生的科技事物規範名稱。 一個人離不開自己的名字,同樣,每一項科技成果也離不開它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