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詞是如何誕生的—新聞—科學網

2020-12-02 科學網

 

大數據、雲計算、三網融合、碳交易……這一個又一個我們曾經陌生的詞彙如今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這些名詞的誕生過程卻需要數百名科學家的長期努力。

1985年,一個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名詞委」)的機構成立了。這個由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擔任主任委員的機構吸納了國內各個科技領域的專家。它們開始為新生的科技事物規範名稱。

一個人離不開自己的名字,同樣,每一項科技成果也離不開它的名稱。為科技事物找到一個統一、規範、簡潔的名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汝鈐曾說,科學名詞需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更新。「新出現的科技名詞要有適當的翻譯,既要符合科學原意,又要符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才能被大家所接受,這是個很不容易的事情。」

2013年,屢屢發生的霧霾天氣讓人們開始關注PM2.5。然而,PM2.5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漢語詞,更不是一個規範的科技名詞。這時,全國名詞委開始召集有關方面的專家,開始為PM2.5起一個「中文名」。

這些來自氣象學、醫學、語言學等領域的專家為PM2.5提出了多個「備選名字」,其中包括「入肺顆粒物」「細顆粒物」「顆粒物2.5」「2.5微米的顆粒物」「細飄塵」等,最終,大多數專家贊成「細顆粒物」。

此後,經過進一步徵詢意見和嚴謹審定,全國名詞委聯合媒體等單位,將「細顆粒物」這一最終確定下來的「中文名」推廣到社會各界。而我們也就可以從報紙上、手機裡了解到這一詞彙了。

然而,一些科技名詞的審定工作則需要科學家「創字」。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張煥喬曾參與命名一個新元素。他表示,造新字的過程不僅要符合科學規律,還要符合漢語文字的習慣。

張煥喬介紹,2007年111號新元素「」沿用了化學界通行已久的命名原則,以科學家倫琴的名字命名。然而,若依照傳統,這個字就是「金」加「倫」,其結構怪僻,將會對信息交流帶來不便。

最終,張煥喬和相關專家決定去掉單人旁,將這個新字定為「」,其對應的繁體字為「錀」,正好是固有漢字,還與臺灣地區的命名是相通的。

張煥喬表示,科技名詞的命名既要方便使用、避免信息流通障礙,還要考慮兩岸命名的一致性,促進兩岸科技名詞的協調統一。

經歷了30年的發展後,如今已經有600餘位專家參與到名詞工作中來,其中包括500餘名兩院院士和社科院學部委員。經過他們的努力,將會有更多的科技新詞與我們相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技名詞委將審定60個學科科技名詞術語—新聞—科學網
    全國科技名詞委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路甬祥出席會議並講話。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孫壽山主持會議。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全國科技名詞委副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傑等出席會議。
  • 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立第七屆全國委員會—新聞—科學網
    > 白春禮當選新一屆主任 三十年來該組織公布了125種科技名詞
  • 2020年首隻秦嶺大熊貓誕生—新聞—科學網
    「樓生」升級當姥姥了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科技名詞怎麼翻譯?一個小詞兒引發的大討論—新聞—科學網
    我國科技事業正逐漸走到世界中心,可一個科技名詞的中文名都沒搞明白,就要開大會了,這說不過去。」 朱相遠感到有點汗顏,更有些著急,因為科技名詞引入國內時,如果沒有準確統一的稱謂,既不利於開展科學研究,更無法向公眾正確傳播。 日前,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召集了相關領域的專家,針對「passive house」一詞的中文命名,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 競技智慧機器人 感受科技魅力—新聞—科學網
    12月20日,山東科技大學機電學院舉辦了「海信杯」大學生智慧機器人競賽,數百名學習機電、自動化、交通等專業的大學生同臺競技機器人挑戰賽、機器人循跡、機器人爬坡避障、機器人定向取物等項目的比賽,感受智慧機器人的魅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 我國首幅3D地形圖誕生記—新聞—科學網
    該中心科研攻關人員檢校3D地形圖成果質量【科學網 記者 劉曉倩 通訊員 邊紅星、楊忠傑】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利用3D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我國第一幅3D地形圖的消息日前在《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等媒體刊(播)發後,很快被全國上百家報刊、網站轉載,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 科技名詞委徵集4個新元素的中文定名—新聞—科學網
    (7)儘量採用繁簡無差別的字,以利於海峽兩岸和漢語圈科技術語的統一。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現向公眾廣泛徵集113號、115號、117號和118號元素的中文命名。徵集截止時間為2016年12月31日。
  • 在遼寧大連建設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 第二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發布—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為助力我國的火星探測任務,服務社會公眾,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天文學名詞委)組織力量首次將IAU截至到2020年7月15日已公布的1950條地形地貌名稱譯為中文,旨在為相關學科的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活動提供參考。其中首批814條地形地貌名稱推薦譯名已於7月底公布。 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
  • 阿里發布十大前沿技術打造「最科技雙11」—新聞—科學網
    在一系列前沿技術的支撐下,2020雙11將成為「史上最具科技含量的一屆雙11」。 記者注意到,在阿里發布的十大前沿技術中,人工智慧技術已深入到生產製造、購物消費、物流配送等各個環節,讓今年雙11更加智能化。 比如,在生產製造環節,「工業視覺AI」已經在多家紡織服裝工廠上線,可自動完成原料、坯布、成品布、成衣全生產環節的質檢工作。
  • 術語不統一帶來混亂 科技名詞期待規範與創新
    科學技術名詞(及定義)包括了豐富的科技和文化內涵。人類在創造世界、推動科技向前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同時也創造和發展了無數的科技名詞,這些科技名詞作為知識傳播與科技交流的載體與工具,進而又促進著科技和文化的發展。  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誕生在科學的春天裡。
  • 第四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由比利時弗拉芒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韓國光州科學技術研究所、巴西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印度能源和資源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於
  • 傳統發酵魚露特徵風味是如何形成的?—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海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等資金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0.12683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發布首批科技新詞—資訊—科學網
    這是全國科技名詞委新詞工作委員會集中審定公布的首批科學技術新詞,旨在及時回應社會熱點關注,對科技名詞使用混亂的現象早發現、早規範。 此次發布試用的科技新詞內容包括中文推薦名、英文推薦名和所屬學科。為便於公眾進一步查詢了解,全國科技名詞委新詞工作委員會組織專家對「熱點名詞」進行了簡要解釋。
  • 2019年度十大科普優秀圖書揭曉—新聞—科學網
    入選2019年度榜的十大科普優秀圖書為《科技改變中國》《這裡是中國》《名畫在左 科學在右》《紐約:一座超級城市是如何運轉的》《天氣預報:一部科學探險史》《恐龍在中國》《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藏在地圖裡的二十四節氣》《DK不可思議的大剖面》《英國兒童科普探險階梯書——海洋》。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發過研究者研究了類似的泥火山是如何在水下形成的。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
  • 基因是如何被調節的?—新聞—科學網
    這個名為基因型—組織表達(GTEx)的項目,致力於解釋大規模遺傳研究中發現的DNA變異如何影響性狀和疾病。研究人員用長達10年的時間,將人類2萬個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的活性水平與數百萬條調控DNA序列的變異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