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雲計算、三網融合、碳交易……這一個又一個我們曾經陌生的詞彙如今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這些名詞的誕生過程卻需要數百名科學家的長期努力。
1985年,一個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名詞委」)的機構成立了。這個由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擔任主任委員的機構吸納了國內各個科技領域的專家。它們開始為新生的科技事物規範名稱。
一個人離不開自己的名字,同樣,每一項科技成果也離不開它的名稱。為科技事物找到一個統一、規範、簡潔的名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汝鈐曾說,科學名詞需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更新。「新出現的科技名詞要有適當的翻譯,既要符合科學原意,又要符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才能被大家所接受,這是個很不容易的事情。」
2013年,屢屢發生的霧霾天氣讓人們開始關注PM2.5。然而,PM2.5並不是一個純粹的漢語詞,更不是一個規範的科技名詞。這時,全國名詞委開始召集有關方面的專家,開始為PM2.5起一個「中文名」。
這些來自氣象學、醫學、語言學等領域的專家為PM2.5提出了多個「備選名字」,其中包括「入肺顆粒物」「細顆粒物」「顆粒物2.5」「2.5微米的顆粒物」「細飄塵」等,最終,大多數專家贊成「細顆粒物」。
此後,經過進一步徵詢意見和嚴謹審定,全國名詞委聯合媒體等單位,將「細顆粒物」這一最終確定下來的「中文名」推廣到社會各界。而我們也就可以從報紙上、手機裡了解到這一詞彙了。
然而,一些科技名詞的審定工作則需要科學家「創字」。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張煥喬曾參與命名一個新元素。他表示,造新字的過程不僅要符合科學規律,還要符合漢語文字的習慣。
張煥喬介紹,2007年111號新元素「」沿用了化學界通行已久的命名原則,以科學家倫琴的名字命名。然而,若依照傳統,這個字就是「金」加「倫」,其結構怪僻,將會對信息交流帶來不便。
最終,張煥喬和相關專家決定去掉單人旁,將這個新字定為「」,其對應的繁體字為「錀」,正好是固有漢字,還與臺灣地區的命名是相通的。
張煥喬表示,科技名詞的命名既要方便使用、避免信息流通障礙,還要考慮兩岸命名的一致性,促進兩岸科技名詞的協調統一。
經歷了30年的發展後,如今已經有600餘位專家參與到名詞工作中來,其中包括500餘名兩院院士和社科院學部委員。經過他們的努力,將會有更多的科技新詞與我們相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