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新覺:讓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強勁

2021-01-09 人民網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讓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強勁。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只有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才能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這一方面要求研究型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聚焦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科學領域前沿問題,建設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礎科學研究隊伍,努力實現重大科學發現和基本理論突破;另一方面要求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努力取得複雜技術系統的重大突破,引領未來技術發展和產業發展方向。

面向經濟主戰場,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振興實體經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必須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立足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主導和先導產業創新發展目標,遵循產業發展規律,著力解決經濟發展面臨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技術問題,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撐,全方位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與此同時,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支持基於創新的創業,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創新創業人才和技術儲備,激發經濟發展活力。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核心技術關係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關係我國現代化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為此,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依託最有優勢的創新單元,整合全國創新資源,建立目標導向、績效管理、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型運行機制,布局建設一批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加強產業創新平臺體系建設,推進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充分的科技保障。健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維護人民生命健康,必須提升健康科技創新整體實力。為此,需要構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加強醫療衛生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平臺建設,統籌布局生物醫療資源平臺和醫學數據示範中心,擴大生物醫藥、醫療設備等衛生健康領域技術供給和戰略儲備,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堅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構建高質量、廣覆蓋、低成本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發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遠程診療技術,聚焦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保障等,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日益充分的科技保障。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4日 09 版)

相關焦點

  • 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 新知新覺: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
    原標題: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  新知新覺: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  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
  • 新發展理念揭示高質量發展之路(新知新覺)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發展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變成普遍實踐,才能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新發展理念繼承和發展了我們黨的發展理論。
  • 發揮信息技術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新知新覺)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著力發揮信息化在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支撐作用,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近年來,我國鄉村治理能力明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不斷增強。
  • 培養一代又一代高素質勞動者(新知新覺)
    這為大力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培養正確勞動價值觀。一個人只有擁有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才能真正理解勞動的內涵、本質和意義。培養正確勞動價值觀,要求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刻認識勞動創造人、創造價值、創造財富、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明確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是國家的主人,真切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廈是靠一磚一瓦建成的,人民幸福是靠一點一滴創造得來的。
  • 張雙南教授科普「黑洞」新知,《亦莊學院》創院第一課震撼開講
    本場活動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宣傳文化部主辦,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實力電傳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首個科技前沿新知系列講座《亦莊學院》的首場活動。該系列活動定位為聚焦全球前沿科技普及、前沿產品發布,主打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大型科技前沿新知系列講座,是北京經開區作為高新科技集聚高地推出的傳播科技前沿新知的品牌文化活動。
  • 發展數字經濟 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新知新覺)
    發展數字經濟,不僅有利於強化市場動力和產業支撐作用,而且有利於強化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間的紐帶,是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激發內需市場動力助推形成新發展格局。第一,發展數字經濟有利於打通消費堵點。以傳統電商平臺為載體的數字消費衍生了大量消費信息,利用數位技術抓取、挖掘和分析這些消費信息,可以更精準快捷地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 發揮黨員幹部在道德建設中的關鍵作用(新知新覺)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強調:「抓好重點群體的教育引導。公民道德建設既要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開展,也要聚焦重點、抓住關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勇挑重擔,為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發揮了關鍵作用。
  • 張雙南教授科普「黑洞」新知《亦莊學院》創院第一課開講
    本場活動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宣傳文化部主辦,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實力電傳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首個科技前沿新知系列講座《亦莊學院》的首場活動。該系列活動定位為聚焦全球前沿科技普及、前沿產品發布,主打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大型科技前沿新知系列講座,是北京經開區作為高新科技集聚高地推出的傳播科技前沿新知的品牌文化活動。
  • 人民日報:「第一動力」論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論述抓住了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特徵,切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是對科技創新作用的新概括、新總結,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於全面深化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積極推進禮儀教育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禮儀是宣示價值觀、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禮儀作為一種制度規範和價值載體,具有成風化人的教化功能。努力實現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標,需要積極推進禮儀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文明素養,推動全社會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建立禮儀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和規範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禮儀制度能夠調節各種社會關係,是加強禮儀教育的重要基礎。
  • 潘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沒有強大的人才隊伍作後盾,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作為伊利集團的董事長,潘剛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並積極引領企業不斷的吸引人才、培養人才,持續擴大人才隊伍,為企業發展賦能。在這個過程中,吸引、留住、用好全球人才,才能讓企業在國內國際發展的雙循環中破浪前行、開闢新天地。   在潘剛的人才理念指引下,伊利廣收人才。目前,在伊利的大洋洲乳業基地,紐西蘭員工比例高達94%。其中,管理負責人和部門管理人員全部由當地人擔任。據了解,伊利採用外籍高管承擔管理職責,中方人員溝通協調的方式進行運營管理,以「因地制宜」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保障海外乳業基地的高效運轉。
  • 楊承訓:習近平「第一動力」論的重大意義
    這一論述抓住了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特徵,切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是對科技創新作用的新概括、新總結,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於全面深化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深化   關於科學技術的革命性作用及其發展規律,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過精闢論述。
  • 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一動力
    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站在新徵程的新起點,中國航天必須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把創新作為引領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一動力。要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下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把提升航天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無到有、從0到1的突破,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科技創新之路。
  • 「大灣區新知」網絡專題上線
    南方日報訊 12月16日,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媒體集團共建的「大灣區新知」網絡專題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網正式上線。  據悉,「大灣區新知」網絡專題將覆蓋政策、產經、文化、民生四大內容,具備政策查詢、資訊報導、觀點交流三大功能,聚焦粵新、粵港澳和區域市場交流合作故事,打造成為新加坡、東南亞地區受眾了解大灣區政策、資訊的第一窗口。  劉燕玲表示,今年是新加坡和中國正式建交30周年。
  • 習近平: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創新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和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出發,全面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促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易繼明就這個問題進行講解,提出了工作建議。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認真聽取了他的講解,並進行了討論。
  • 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需要引入競爭思維--上觀
    此前,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他也提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提高創新質量與加快創新速度,既是黨中央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有效手段,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戰略支撐。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需要有正確的思維引領,競爭思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以創新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改革創新越是向深水區挺進,越要面對更多急流險灘。改革「難」字當頭,更需「敢」字當先。  如何強化政治監督?這是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後紀委監委發揮專責監督作用的首要任務。政治監督定位不準、聚焦不夠、載體不多,導致監督第一職責難以有效彰顯。
  • 天津日報評論員:以強大工作動力開創新局面——四論學習貫徹習近平...
    「立足新時代,肩負新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在天津視察作出的重要指示,為我們引領方向、指明路徑,我們要以此為元為綱,把總書記的關懷厚望化為強大工作動力,奮力開創天津工作新局面。「智者察勢而為,勇者乘勢而進。」
  • 習近平:工程科技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
    這一工程不僅促進了當地從交通末梢到交通樞紐的飛躍,更通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和擴散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促進了蘇浙滬經濟圈發展。可以說,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愈益凸顯,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作用更加突出,不僅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決定性因素,而且成為推動教育、文化、體育、衛生、藝術等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 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
    形勢越是複雜嚴峻,越要突出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作用。面向未來,我們只有更加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以新發展理念為航向標,才能保障中國發展的巨輪向更廣闊的天地穩速前進。  記者:新發展理念的內涵是什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出了哪些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