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第一動力」論的重大意義

2021-01-09 人民網

  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論述抓住了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特徵,切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是對科技創新作用的新概括、新總結,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於全面深化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深化

  關於科學技術的革命性作用及其發展規律,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過精闢論述。鄧小平同志根據時代發展變化,又作了進一步提升:「馬克思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看來這樣說可能不夠,恐怕是第一生產力。」這就把科學技術提到整個生產力體系中的首位,創新了生產力結構理論,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注入了新鮮內容。習近平同志根據中國和世界發展新的實際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這就進一步將生產力結構排序引入現實經濟發展動力系統,在理論上使「第一生產力」進一步嵌入經濟運行,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深化發展,為我國新階段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第一動力」論突破了「發展極限論」等絕對化觀點。西方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所能利用的自然資源越來越少,終將枯竭。這種觀點具有促使人們節約資源的積極作用,但它靜止地看待事物,過於悲觀,有絕對化傾向。按照這種觀點,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達到發達國家生活水平是世界上的資源難以支撐的,就會推導出發展中國家不要發展了的謬論。這也是西方有人製造所謂中國「發展極限論」的一個思想根源。顯然,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儘管在特定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但科技創新可以突破此類限制。「第一動力論」引導人們向前看,通過科技創新,不斷開發新的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第一動力」論突破了以供給或需求拉動增長的發展路徑。西方經濟學中的供給學派認為,供給本身可以創造需求,增加投資就可增加利潤、開拓市場。但現實中,在資本積累規律作用下,消費需求嚴重不足導致供求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引發經濟危機。對此,又有西方經濟學家主張以擴張性財政政策等措施增加有效需求。這雖然可以一時緩解矛盾,卻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過高,並向勞動人民轉嫁負擔,飲鴆止渴,引發滯脹。相比之下,發揮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學發展生產力,促進消費、擴大就業,提升廣大勞動者滿足需求的能力,使供給與需求聯動,形成良性循環,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長期動力。而且,依靠科技創新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第一動力」論將社會經濟循環的「四環節」豐富為「五環節」。人類社會經濟循環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其中生產是第一環節。提出「第一動力論」,表明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原來蘊含在生產之中的科學技術獨立出來,成為推動生產發展以及其他環節發展的第一動力。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這就形成了社會經濟運行的五環序列:創新—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是社會經濟循環理論的重大創新。

  「第一動力」論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優勢。社會主義制度與科技創新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培育、發揮比較優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應變能力,不是通過經濟危機而是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習近平同志說:「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搭建釋放「第一動力」的平臺

  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明確了新常態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的新著力點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軌道。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質上是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階段,需要把經濟發展轉換到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的軌道上。

  促使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集中整合。習近平同志說:「新世紀新時期,一些科技成果轉化速度非常快,一些新產業爆發釋放出巨大能量,使我們意識到必須推動要素集合,推動協同創新,形成創新力量。」如果我們不抓住「第一動力」,就會陷入被動和落後局面。因此,必須進一步明確資源整合的方向,引導各種資源要素向科技創新集中,主攻以新科技為動力的新產業。改變舊的發展定勢,將科技創新真正擺在「第一」的位置,需要政府和企業明確優化資源配置的方向,在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上動真勁、善整合、多投入、見實效。

  構建同產業鏈相輔相成的創新鏈。習近平同志指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使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新鏈是科技進步和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也是科技、管理、經營有機集成的重要載體。創新鏈與產業鏈相聯又相異,產業鏈一般是在成熟技術支持下的相關產業鏈條,創新鏈則包括基礎研究、技術開發、中間試驗、企業孵化(商品化)、規模化生產等環節。使創新鏈與產業鏈相適應,需要企業與研發機構聯合,組成產學研乃至產學研金政聯盟。「兩鏈」融合從理論上講有巨大綜合效益,但在實際運作中往往不能很快獲利,而且需要較大的前期投入。這就需要認真探索「兩鏈」融合的具體路徑,真正將創新鏈構建起來。

  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第一動力」。習近平同志注重創新的層次性,要求基礎研究和重大項目主要靠科研機構、大中型企業和科研骨幹力量,打造創新高地;能夠很快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型項目,多數要靠廣大中小微企業和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這可謂重大項目「頂天立地」,中小項目「鋪天蓋地」;不是一哄而起,而是一個有指導、有培訓的過程,讓創新者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實踐逐步提高。就空間結構而言,創新也有層次性。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應發揮創新的領頭雁和重要基地作用;其他城市和鎮分層跟進,以雁行式格局有序展開,形成釋放「第一動力」的縱深陣容。

  健全發揮「第一動力」的體制機制

  習近平同志強調,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這就要求以市場機制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激發「第一動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更直接地面向市場,打通科技到產業的通道,需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運行規律,儘快把創新活力更順暢、廣泛地釋放出來。同時,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使科技創新既充滿活力又形成合力。

  促進人才更好地成長和發揮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領軍人才尤其重要。必須破除對人才成長、流動和發揮潛能的束縛,同時改革教育體制,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

  完善科技創新成果分配機制。調動創新積極性,需要切實貫徹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製度,實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保護智慧財產權,鼓勵以科技成果入股,以科學的分配機制鼓勵創新,使科技人員的利益所得與創新勞動相匹配。同時,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煥發科技人員的愛國熱情和集體主義精神,建設一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的科技人才隊伍。

  (作者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7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楊承訓:習近平「第一動力」論的重大意義
    原標題:「第一動力」論的重大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汽車動力的源頭:真正意義的第一臺蒸汽機
    現代都市的標準配置——汽車,裝配輕便動力、自行推進的輪式道路車輛,在現代人們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現在看來出行方便、外觀帥氣的汽車在發明之初並非是這個樣子的,汽車從出現到現在的模樣可是花了不少的時間。
  • 人民日報新語:基礎研究,要提升源動力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想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依賴更高層次的創新——源頭式創新,即從基礎研究衍生出來的、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學突破。   創新通常劃分為4個「階梯」:管理型創新、開發式創新、技術型創新和源頭式創新,對生產力的推動也逐級提升。此前我國更依賴前兩種創新,但這兩類創新源頭知識仍來自他人。
  • 人民日報新論:引領新常態需要哪些新動力
    原標題:引領新常態需要哪些新動力(新論)   新常態的新動力關鍵在人。要引導創業者樹立踏踏實實做實業的理念、做「百年生意」的戰略眼光   當前,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順應新常態,重塑新動力,乃是我們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
  • 中國第一枚火星探測器的意義重大
    中國第一枚火星探測器的意義重大揭示了有關天問一號的新細節,概述了天問一號的預定著陸區,科學目標以及太空飛行器上儀器的名稱。它還強調了該任務的歷史性:「天問一號」不僅是中國第一個完全本土化的火星任務,而且還是第一個同時攜帶行星軌道器和火星探測器的任務。
  • 新論:尋找中長期增長的根本動力
    有效解決當前的增長動力問題,需要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更加重視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形成和技術進步四個因素      中央適時推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中長期動力培育帶來了重大機遇。以往,我國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投資、消費和出口所謂的「三駕馬車」拉動,尤其是過度依賴投資。
  • 深刻理解誠信建設的重大意義
    今天,各界嘉賓朋友齊聚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共同關注新時代中國的誠信建設,深入研討誠信文化與中國精神的理論意蘊,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理論意義。受楊振武社長、李寶善總編輯委託,我代表人民日報社編委會,對「中國誠信建設高峰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各位領導、嘉賓朋友的蒞臨表示衷心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誠信建設。
  • 人民日報:儒學比西方經驗主義更具經驗意義
    [摘要]《人民日報》11月7日的刊文中指出,儒學在關係結構中確立的人的觀念,可以成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強有力替代,儒學產生的基礎是徹底經驗性的。當今世界文化長期由西方強勢的自由主義所主導。帶著這樣的疑問,《人民日報》11月7日的刊文中指出,儒學在關係結構中確立的人的觀念,可以成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強有力替代。文章末還提出,儒學比西方經驗主義更具經驗意義,是因為儒學產生的基礎是徹底經驗性的。《論語》對孔子的記述,本身就是一個範例。時移世易、人事代謝,儒學卻能穿越歷史煙雲,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在我們這個時代,儒學仍然是世界文化秩序變革的重要資源。
  • 新知新覺:讓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強勁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讓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強勁。
  • 論「是」的本體意義
    由於微信公號改版不按時間流推送,很多哲友可能無法在第一時間讀到哲學園文章。為及時看到新推文,可將哲學園「設為星標」。WW兄建了一個哲學讀書群「雅典學園」,理想是將葉秀山先生主編的《西方哲學史(學術版)》全八卷讀薄。
  • 【呂梁日報評論】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 ——一論紮實...
    【呂梁日報評論】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 ——一論紮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 2019-09-17 18:2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深度分析:我國研製的某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意義重大
    作者:佰思科學 | 沈東旭 邱亞明2020年9月22日,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發布消息:該所研製的某組合動力發動機首飛成功。一般認為,這是中國的超燃衝壓組合發動機測試成功,有著深遠的意義,甚至有可能對未來世界局勢產生影響。為什麼這種組合動力發動機有這麼重大的意義?讓我們來做一個深度解讀。
  • 人民日報新論: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擲地有聲的話語,充分說明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什麼是顛覆性錯誤?就是方向性、戰略性和道路性選擇的失誤。防止出現顛覆性錯誤,最根本、最基礎的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 浙大女博導顏值爆表,毅然棄美回國,人民日報稱「亞洲第一人」!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優秀人才,就是被視為「浙大女神博導」、人民日報稱為「亞洲第一人」的胡海嵐教授。 在美國發展一帆風順、擁有大好前景的胡海嵐卻沒有繼續留在美國,而是毅然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回到祖國。 2008年,胡海嵐加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擔任神經環路與行為可塑性研究組組長;2009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成為我國極為優秀的青年科學家之一;後於2015年加入浙江大學,同年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名單。
  • 人民日報評論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忘初心繼往開來
    人民日報評論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忘初心繼往開來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 人民日報7月31日評論員文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忘初心繼往開來——一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
  • 葉秀山 | 論康德「自然目的論」之意義
    在「目的論」意義上說,「道德—自由」的王國是一個單純的「目的王國」,它無需靠外在手段來實現,在這個意義上,「實踐理性」具有優越性。 關鍵詞:康德; 自然目的論; 《判斷力批判》; 普遍性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兩個部分,其「審美判斷力批判」比「目的論判斷力批判」更為後世所看重,這種傾向,自有正當的理由。
  • 三階層犯罪論體系具有方法論意義
    犯罪論體系,中國在蘇俄刑法學意義上稱為犯罪構成體系,是刑法學理論大廈的基石,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刑法學的理論品格。中國目前正處在從蘇俄的四要件到德日的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的轉型過程之中,面對這種轉型,中國的刑法學者不得不進行站隊選擇。
  • 今天《人民日報》頭版的主要內容有:1、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
    今天《人民日報》頭版的主要內容有:1、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習近平致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2、習近平同志《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出版發行;3、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綜述;4、創新發展,第一動力勁頭足(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
  • 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大力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既能補上工業「短板」,增強發展底氣,更可通過基礎產業創新找尋新動力,對做強「中國製造」意義重大。本欄整理:張毅 (原標題: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 神創論和進化論,為啥進化論比神創論更加不可信?
    雖然對於大氣中含多少氧氣才能完全阻止胺基酸等有機物的形成尚無定論,若地球的原始大氣層中確實含有氧氣的話,米勒等人的實驗的意義就當完全重估了。正如在第一章提到的那樣,這四種核亙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然而這些巨大的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種可能性是可以產生第一個生命的。隨機產生這一正確組合的可能性之小就不難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