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新論:引領新常態需要哪些新動力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引領新常態需要哪些新動力(新論)

  新常態的新動力關鍵在人。要引導創業者樹立踏踏實實做實業的理念、做「百年生意」的戰略眼光

  當前,步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順應新常態,重塑新動力,乃是我們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應對經濟的下行壓力,在市場競爭中依靠新主體、培育新要素、確立新機制,我們才能儘快生成發展新動力,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新動力的新主體是企業家,要切實發揮企業家的才能。三中全會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但為什麼一些領域仍然感到動力不足呢?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企業家才能沒有真正釋放。

  為此,要讓企業家在資源配置方面擁有更多的發言權。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企業家都是生產經營活動的核心組成,他們與直接使用生產工具進行勞動創造的工人、農民具有相同的社會品格、歷史價值與經濟功能,共同構成「新常態」現實物質運動的基礎。因此,我們需要保證企業和企業家的良性發展,防止企業家的信心喪失和作用受阻。目前給企業減負只是一個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更好地發揮領頭雁的作用,激勵一大批無懼風險、敢於搏擊商海的創業群體,在市場中挺住企業家這個「關鍵少數」,從而實現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的要求。

  新動力的新要素是創新、創業,要注重培育創造性勞動。創新、創業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出蘊藏在13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中的無窮創意和無限潛能,使整個經濟機體充滿生機活力。對於創新創業的引導,非常關鍵。

  一方面要引導創業者樹立踏踏實實做企業的理念。當前不少創業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只注重造概念、講故事,缺乏聚焦實業、做「百年生意」的戰略眼光。另一方面也要聚集創新的濃度。美國的矽谷、以色列的海法、日本的筑波,都是因為聚集了力量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以高技術為主的中小公司群等優勢,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使得具有類似創意的人們相互激發、高頻互動,產生一批又一批創新成果。因此,在有條件的地方,比如北京、杭州、深圳等,要增強創新聚集的濃度;不具備條件的地方,則要引導其轉向更符合當地實際的產業。

  新動力的新機制是成功的條件,讓市場主體勇敢前行。簡政放權,精簡的是束縛著市場主體的「無形枷鎖」,放活的則是企業的活力、發展的動力和全社會的創造力。

  與此同時,政府應當行使的權力也要充分用足、發揮作用,而不是職權萎縮。當簡政放權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時候,為企業家創造成功的條件成為更加緊迫的任務。政府效率要在放權中提升,而不應與權力一同下行。這就需要我們從市場主體的角度而不是政府的角度出發來制定政策、提高效率,而非變相提高政策門檻,讓某些人繼續從跑政策中獲利。同時要通過柔性的政策工具,鼓勵市場主體涵養勇於創新的精神和激活敢於冒險的素質,須有容錯機制來包容那些經過周密計劃和審慎思考的市場創新能力。

  總之,在打破了舊體制的堅硬外殼後,還要為市場主體裝上新的鎧甲,讓它們依法、自由地跨界組合、多元發展,勇於義無反顧地在商戰中打拼。即使他們走向海外、走向全世界,他們的家、他們的企業、他們的心依然踏實。

  (作者為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黨組書記)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第一動力」論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論述抓住了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特徵,切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是對科技創新作用的新概括、新總結,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於全面深化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品牌經濟,新常態發展的重要支撐
    這深刻揭示了我國發展新階段打造品牌經濟的重要性,指明了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   為什麼需要打造品牌經濟   經過30多年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經濟發展條件和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傳統比較優勢趨於弱化,經濟步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新常態是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的階段,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
  • ...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二集《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解說詞
    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二集《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解說詞 原標題: 內生動力從哪兒來?  【同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楊偉民   社會各界,市場,各級地方政府,甚至包括在部門當中,都有一些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在2013年的時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在部署第二年經濟工作當中,就用了「新常態」這樣一個提法。  【解說詞】  「新常態」,在2013年的現代漢語詞典裡,還找不到這個詞。
  • 關於「新常態」,明白這4點就夠了
    經濟發展面臨動力轉換節點,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減弱,經濟增長需要更多驅動力創新。  ——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新常態」這一表述,精準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階段轉變的重要特徵。  二、引領新常態的行動指南:新發展理念
  • 論新起點 新機遇 新動力 新要求
    越是後發地區,越需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越是後發地區,越需要強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越是後發地區,越需要堅持擴大開放、深化改革;越是後發地區,越需要強化交通、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越是後發地區,越需要堅持改善民生;越是後發地區,越需要高舉發展團結奮鬥的旗幟,加強發展型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這些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寶貴經驗,也是我們觀念創新的新起點,唯有在此基礎上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 新論:尋找中長期增長的根本動力
    有效解決當前的增長動力問題,需要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更加重視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形成和技術進步四個因素      中央適時推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中長期動力培育帶來了重大機遇。以往,我國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投資、消費和出口所謂的「三駕馬車」拉動,尤其是過度依賴投資。
  • 【新常態•光明論】「十三五」最大事是要實現全面小康
    作為經濟新常態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三五」對中國經濟來說意味著什麼呢?經濟增速又將如何定調?為此《新常態•光明論》欄目採訪了多名經濟學家。胡鞍鋼表示,這體現了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呈現中高速增長的特點。「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率目標是如何設定的?胡鞍鋼表示,首先的基本背景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從1978年到2011年長達33年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長轉向至少20年(直到2030年)保持7%左右的中高增長。根據胡鞍鋼的計算,未來中國仍然可能保持7%以上的增長潛力。
  • 人民日報首提中國經濟「新方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科學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實踐,以新的有力作為標註著中國經濟新方位。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圍繞中國經濟新方位這個宏大而重要的主題,人民日報刊髮長篇述評,對新常態、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關鍵詞展開權威闡述。
  • 楊承訓:習近平「第一動力」論的重大意義
    原標題:「第一動力」論的重大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中國國際傳播的新方向新空間
    當前,隨著中國逐步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成為我們在國際傳播中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
  •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 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 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 原標題: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
  • 當下中國股市的坐標:新常態將成為A股新邏輯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就強調:「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
  •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積極推進禮儀教育
    努力實現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標,需要積極推進禮儀教育,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文明素養,推動全社會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建立禮儀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和規範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禮儀制度能夠調節各種社會關係,是加強禮儀教育的重要基礎。
  • 新論:良法善治引領美好生活
    理解良法善治精神,需要明晰良法的基本判斷標準,從十九大關於法治的重要論述中把握良法的需求和供給問題。 良法有其識別、依循的基本標準。良法是具備公開、明確、穩定、可預期、無內在矛盾、可遵循、具有同一性、不溯及既往等品質之法。只有公開、明確、穩定、內在統一無矛盾、不溯及既往之法,方具有剛性,才能有效約束和規範權力,保障權利,為市場主體提供穩定可靠的預期,奠定市場信用基礎。
  • 重塑洗衣生態圈:小天鵝「i智能」的新常態
    重塑洗衣生態圈:小天鵝「i智能」的新常態 2015年08月24日 17:50作者:廣州分站編輯:廣州分站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從全自動洗衣時代
  • 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
    要完成這些目標任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用理念創新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並貫穿於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日前,圍繞如何理解和落實新發展理念,怎樣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等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 向結構性改革要新動力新優勢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經濟結構性改革,明確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七大機遇
    原標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七大機遇 編者按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如何看待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迎來哪些機遇?
  • 新知新覺:讓創新的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強勁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們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讓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更加強勁。
  •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詳解2016《政府工作報告》十大新詞彙
    新詞彙之一:相機調控 【政府工作報告】:為應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們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解讀】「相機調控」是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做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