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閱讀與誤區
1、「開卷有益」,是古訓名言。但時代不同了,「圖書」不一樣。所以,「開卷」是好事,「全益」卻未必
2、孩子只要喜歡看書,總是不錯的——這樣的理解,有「不錯」,也有「錯」。少年的閱讀,還是需要一定的指導和引導。須知天有陰晴、人有好壞,而書亦有優劣
3、學生主要把功課做好,把學校的書讀好,至於「課外閱讀」,無關緊要——如果有這樣的觀點和思想,會讓一個「世界之童」變成一隻「井底之蛙」
4、閱讀,不僅擴大讀者的知識面。更為重要的,是增加人生的體驗寬度和長度。閱讀,豐富我們間接的人生時空
5、「故事書」,是家長朋友對於「兒童文學」的代稱。其實,「故事書」即「文學書」,文學的滋養,影響終生;人生的答案,常融於故事之中
6、喜歡看故事,注重有情節,這樣的閱讀心理無可厚非——有誰會拒絕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的電視劇呢
7、同樣是文學名著,但版本常常有多個甚至數十個之多。家長不要以為是《安徒生童話》,就一定在講述美麗、善良和詩意。很有可能,圖書之中,病句百出、錯字連篇,甚至將故事改編得主題混亂、趣味低級
8、看書,不僅僅是童年時代的事情,更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事情和風氣。「書香家庭」,是最好的讀書廣告,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讀書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9、「名著經典、必讀必看」,是閱讀專家們常用的「語彙」。但所有帶有強制性的閱讀,都是背離閱讀本質的閱讀。要讓我愛上閱讀,先給我「自由之愛」
10、孩子的書,當然是給孩子看的——有如此看法的家長朋友不在少數。其實,優秀的兒童作品並沒有年齡之分。家長朋友,也可以考慮補上曾經缺失的童年「閱讀課」
11、只進商店,不進書店;只入商城,不入書城。沒有長輩的初次引領和多次同行,一個孩子的閱讀興趣,很難養成
12、教師的閱讀體驗,對於孩子的影響往往遠超家長,猶如語文老師的「下水文」,勝過著名作家的「範文」一樣。與其大談閱讀魅力,不如身教「愛書魅力」
13、閱讀活動的開展,如果沒有遊戲和激勵機制的介入,這樣的閱讀是「空心」的和形式的,常常是只見其「書」,不見其「人」;只有讀物,而沒有讀者
14、將閱讀活動遊戲化,是今天的中國教育工作者和閱讀推廣人,需要多多思考和展示創意的課題。閱讀,為什麼不能成為一場好玩有趣的「紙手遊戲」呢
15、購買圖書,最好選擇那些字號較大的。有些出版商,只注重所謂的細微美感和精緻裝幀,卻忘記了最最重要的產品要素:讀者對象
16、假日去書店,是家庭的文化活動之一。但在書店之中,須明白三個「小規矩」:一是圖書哪裡取,看完放哪裡;二是說話聲音輕,不致擾民;三是不可隨意摺疊書頁,這是因為:這本書與你無緣,但會有下一位掏錢
17、「買書是家長的事,看書是孩子的事」,這樣的做法,說輕了,是「不知為」;說重了,是「不作為」
18、看書是鼓勵的,看電視是限制的,這樣簡單的做法,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有時,讀書與看電視相結合,可以取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收效
19、「聽說讀寫」,是語文的能力綜合。愛讀而不愛說,或愛讀而不愛寫,都是「跛腳閱讀」的表現,其根源來自於閱讀環境的不完整和閱讀指導的不到位,而閱讀者無辜
20、早期閱讀的培養至關重要,但如果認為閱讀就是識字,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講,那就大錯特錯了
21、繪本的畫面,不一定非要多姿多彩。五顏六色的畫面看多了,對孩子的審美不一定有更多的好處
22、功利化購書,學科類閱讀,是許多家長的「常態」。殊不知,書架上的作文書,只管「一題」;而文學書,卻管一生
23、「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古人的「勸學詩」和「讀書目標」。在今天看來,這句話仍然有著它一點積極的意義。當然,「黃金屋」應該是一種象徵的說法,換了詞語,就是「理想屋」,或者「未來屋」
24、「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是對的。現代讀書人,尤其是年輕的一代,應該有人不斷地在他們的耳邊嘮叨和聒噪:「愛書者活,迷書者死。」
25、「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這是讀書悲劇三部曲。然而,死者不幸,教育有罪
26、電媒及手機的出現,引爆了眾人的「閱讀欲」。他們只顧「低頭看手機」,卻常遺忘了「舉頭望明月」。「碎片化」閱讀,會將他們的生命時光和思想智慧拖入泥潭,使他們成為「虛胖的矮人」
27、圖片的直觀性,讓許多人得到休息、休憩和休閒,但也增加人們的惰性和思維的淺化——好比電視的出現,人們抓住了遙控器,但遙控器也抓住了我們
28、知識碎片化的唯一好處是「開啟民智」,起一個「文化普及」的作用。但可怕的是,那些「碎片」不是簡單的碎片——它無比強大的吸力,像極了外星人用來「摧毀」地球人智商的「彈片」
29、「碎片化」的另一可怕之處,是它龐大的數量。宛若引爆之後的巨型圖書館,紙屑瀰漫、碎片飛揚,而地面上的人們,只能像舉手接雪花那樣,接住的只有「片語只言」和「瓣花殘香」
30、好形式比好書目更重要。讀者不是靠聽讀書講座培養出來的,而孩子更不會
31、認字和識字不是一回事。早期閱讀可以讓孩子讀認同步、認讀結合。認字的開始,就是自我閱讀的開始。而識字的工作,還是交給小學老師吧
32、真正的閱讀,應該包括了交流和研討。這樣的話似乎說大了。往小裡說,就是讀完一本書,要與孩子一起交流交流,比如「這本書有意思嗎」「這本書與上次的那本有什麼不同」「書中的主人公,今後將會如何生活」等等
33、只讀不寫,好比是只有進口,沒有出口。聰明的家長,會採用各種激勵的方法來鼓勵孩子「讀寫結合」。閱讀,讓我們的寫作有了更多的衝動和自信
34、為了考試、參賽或演出等其他「非常活動」,將閱讀完全中斷下來,其弊大與益。關
鍵時刻,閱讀不僅不會增加負擔,反而有調整心態、放鬆心情的「特殊療效」
35、閱讀圖書的選擇、限制和掌控,是許多家長的「手中重權」。其實,在這一點上,他們當年的父母,也未必做到成功。所以,當他們自己為人父母,也必將難以實現。所謂的「好書、壞書」之說,只是某些人的偏見
36、「讀書使人明理」,此是讀書的第一要素和功能。如果不能懂得這一點,那麼不如不讀
37、圖書,是黑暗中的螢火蟲。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活很堅硬,閱讀很柔軟;前方很迷茫,閱讀是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