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是陸生動物當中僅次於大象的哺乳動物,印象中的河馬是溫順的食草性動物,然而實際上,河馬屬於雜食性動物,而且是一種性格非常暴躁的動物。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河馬具有的攻擊性和戰鬥力絕對是頂尖的,在進入它領地範圍內的動物都會成為它的攻擊對象,這一點於鱷魚有點類似。鱷魚簡直是動物界的一大霸主,幾乎沒有一種動物是它不會襲擊,野牛、大象、斑馬、長頸鹿、人等等,除了需要長時間待在水裡之外。那麼,當隱藏的王者河馬遇上鱷魚時,是否能夠勝利?
河馬演化
對於河馬的演化,在過去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認為豬是河馬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因此河馬應該歸屬在豬這一類別當中;第二種認為,河馬是一種獨立的生物,雖然與豬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是存在巨大的差別。在傳統的分類學中,河馬被單獨劃分成在偶蹄目下的一個亞目,與豬形亞目並行。但在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中發現,其實河馬與現代的鯨魚及海豚有著非常近的親緣關係,兩者雖然在形態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兩者的基因上的差異卻是很小的。因此,在現在分類學中,將河馬與鯨魚、海豚併入同一亞目,稱為鯨-河馬型亞目。
根據最早的化石推測,偶蹄目演化的時間應在6500-7000萬年前,從已經滅絕的踝節目中的真獸類中分離出來。河馬與鯨魚有著共同的祖先,出現約在6000萬年前,且稱之為鯨馬,此時它與其他的偶蹄目類動物早已分家,並且早已是過上了半水半陸地的生活。在約5500萬年前,河馬與鯨魚分家,鯨魚的祖先—巴基鯨進一步的進入到深水區域,於是鯨魚的四肢逐漸退化成魚鰭,而河馬的祖先碳獸則是繼續留在淺水區,且保留著四肢的形態生存至今。不過從至今發現的化石來看,發現的鯨魚最早化石時間是在約5300萬年前,而河馬的化石則為約4000萬年前,兩者在時間上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總所周知,鯨魚是海洋中的霸主,幾乎只有它欺負別人,沒有別人能夠欺負它,當然要將人類除外。對於它的同祖兄弟,河馬而言,則是存在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暴躁的河馬,陸地上隱藏的王者
河馬是陸地上僅次於大象的第二大哺乳動物。成年的河馬身長約為3.5-4.5米,重約3-4噸,但身高僅有1.5米左右,因為它的四肢特別短,圓滾滾的身體就已經表明它的行動很笨拙。但是河馬卻長了一張粗壯的腦袋和一張十分巨大的嘴,這張嘴比陸地上任何一種動物的嘴都要大,上下頜最大能夠張開到90度。而且大嘴裡的牙齒也是過分的巨大,門牙就像是鏟子一般像前生長,門牙的長度達到60-70釐米,一顆門牙的重量達到2-3千克,河馬的犬齒長度超過了門牙達到了75釐米,是它主要的進攻武器。除了靈長目的動物之外,其他的動物都是依靠嘴和牙齒作為武器的,河馬也在其中,而且它的武器是名列前茅的。
河馬並不是一種溫順的動物,但由於笨拙的身軀,行動能力差,河馬失去了獵食其他動物的能力,只能轉向於不會移動的植物。可這絕不意味著河馬的攻擊性和戰鬥力很差。河馬與我們想像中溫順模樣不同,它不但性格暴躁,更是具備了強大攻擊能力。河馬具有強烈的領地意識,或者是領水意識,當其他動物侵入它的領水時,河馬極有可能會發動攻擊,尤其是那些成年的雄性河馬,有時候它們會殺了非自己後代的小河馬。同時,河馬是群居動物,當很頭河馬擁擠在同一塊水域時,只要有動物敢進入水中,河馬群必定群起而攻之。據不同的觀察記載,河馬攻擊的對象有同類、羚羊、幼象、水牛、斑馬、鱷魚等等。河馬不單單是攻擊而已,而且是會真真的食用這些被自己擊殺,或是被其他動物擊殺遺留在水中的動物,河馬可算作是非洲某些水域中的「清道夫」了。據相關研究人員透露,河馬食肉並不是個體行為,而是群體共有之,不過發生的頻率很低,因為河馬一般難以獲得食物。
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長期食用食用植物性食物會導致消化系統疾病以及嚴重的營養不良,而對於食草性動物來說,長期食用肉食是不會有問題的,在長期食草的時間內,吃幾頓肉食,是有助於身體健康。就拿熊貓來說,國寶,都很熟悉,它的主要食物是竹,其實熊貓是雜食性動物,肉食對於它來說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河馬也是如此的。那麼為何它們最終都形成了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進食習慣呢?那是因為它們身體結構因素限制它們捕抓其他其他動物,雖然它們的性格都是比較暴躁,但是相對來說,捕獵不如享受現成的植物食物。陸地上強大的肉食性動物,如老虎、獅子、獵豹等,都是具有敏捷的身手和靈活性,對於河馬來說,兩者都是十分欠缺的。它的身軀肥胖而僵硬缺失了靈活性,同時四肢短而粗,奔跑對河馬來說就是一種負擔,浪費能量。只有當獵物進入到它們的領地中,它才會發動攻擊,獲得肉食食物,同時水中悠閒的生活和充足的食物已經磨滅了它們追逐獵物的興趣。自然演化下,一得一失,維持千百萬種生物之間的平衡。
河馬基本上是沒有天敵,除了巨大的非洲鱷魚。河馬長時間待在水域裡,陸地上的老虎獅子之類的都不會捕抓水中的食物,即便是要上岸,亦是在距離河流等水域很近的地方尋找食物(因為河馬的的體質不適應與長時間生活在高溫的非洲陸地上)。據生物學家觀察所知,僅有少數的河馬幼崽葬身於獅子老虎的口中。並且河馬的皮膚很厚,達到5釐米的厚度,一般的動物的牙齒根本無法穿透,即便獅子老虎也不一定能夠吃得透。最具有威脅力的就是同樣長期生活在非洲水域中的鱷魚,鱷魚是肉食性動物,而且攻擊性十足,戰鬥力非凡,路過水域的所有生物都是它的攻擊對象,即便是河馬大象。非洲鱷魚,既是尼羅鱷,成年尼羅鱷的體長在2-6米,體重為225-1000公斤,尼羅鱷非常強壯,牙齒極其鋒利,致命的絕招泥濘翻滾,幾乎被它拖入水中的動物都難以逃脫,但是河馬除外。河馬的皮膚非常厚實,鱷魚的牙齒都可能不能穿透,且河馬的體重遠超尼羅鱷,亦是同樣生活的在水中。所以在河鱷的戰鬥中,往往是以鱷魚無法奈何河馬而退走告終。除非是鱷魚碰上小河馬,那麼它們就是鱷魚們的美味食物了。
流汗血的不止有馬,還有河馬
在漢朝時,張騫出使西域,見到了能夠日行千裡且流汗如出血一般的寶馬,故命名為「汗血寶馬」。殊不知,除了此種汗血寶馬之外,還存在在另外一種汗血寶馬---河馬。汗血馬的汗血跡象並不是因為真的流血而形成的,也不是血液通過皮膚向外滲透成汗水流動,而是因為,汗血馬的皮膚比較薄,皮膚下血管中血液流動非常容易在在奔跑中看得清楚,而且它的肩部和頸部的汗腺很發達,因此當汗血馬奔跑導致導量出汗的同時血液流動加速,從外面看起來就像是流血一般。
而河馬不同。河馬為了適應在水中和沼澤溼地的生活,皮膚演化成光滑無毛,以減少在水中行走的阻力。久而久之,河馬的皮膚進化成不適應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如果河馬長時間待在陸地上,會使得乾裂。但是河馬並不是完全的水中動物,即便是待在水中,也是會把頭部和背部露出水面,為了保護裸露的頭部和背部,河馬演化出皮膚會分泌一種紅彤彤的類似「汗血」液體,具有防曬霜的功能,保護河馬暴露在空氣中的皮膚不被曬傷和因缺水而乾裂。此種「汗血」,既不是汗水,也不是血液,而是一種護膚霜,它呈現紅色的原因在於其中含有呈紅色的酸性色素,不但能防曬,還能保溼,同時還具備抗生素的功能,簡直是居家旅行必備的良品。
結語
在古希臘人看來,「河馬」就是「河中之馬」的意思,而古埃及人則認為,「河馬」應該是「河中之豬」才算是正確,到來今天,我們才知道,「河馬」原來是「河中之鯨」。皮糙肉厚、腰圓體胖的河馬看似溫順,但其實兇猛無比,幾乎沒有對手。但是它們卻一個個倒在了獵槍的子彈下,僅是為了幾顆牙齒。目前全球存活的河馬不過與8000多隻,但偷獵行為卻一直存在。保護野生動物,從拒絕是使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