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通報》

2021-01-09 中國科學技術館

  在正義與利益之間,有人重義輕利,而有人見利忘義;面對他人的困苦,有人伸出友愛之手,而有人選擇袖手旁觀;做了有違社會規範或傷害他人之事,有人感到內疚懊悔乃至亡羊補牢,而有人不知羞愧甚至執迷不悟……凡此種種讓世人每每慨嘆道德之高下,並時時深思其中原由。與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不同,當前的認知神經科學從腦機制角度初步揭示了道德現象的心理加工過程,豐富了人們對道德現象的新解讀。

  理性與情感:二元對立還是一體同心

  眾所周知,以康德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哲學強調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認為理性才是道德的根本決定力量。而以休謨為代表的情感主義哲學突出情感的動機力量,提出道德情感對人們的道德具有重要影響。理性主義與情感主義之爭持續至今。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對他人進行對錯與否的道德評價以及自己決定是否做出某些行為的道德決策,均需要認知和情緒的共同參與,是理性與情感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例如,負責審慎思維和行為計劃的背外側前額葉的激活會導致更多的功利主義選擇,即只關心自己的最大獲益而較少考慮是否符合道德規範。與理解抽象概念有關的顳葉前部的損傷,能夠引發不恰當的社會行為。在快速、容易的道德決策時,顳頂連接處(負責理解他人內心想法和情境線索的腦區)的激活顯著增強。同時,無論是觀看具有道德意義的照片或圖片、閱讀包含道德信息的文章,還是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道德判斷時,腹內側前額葉和杏仁核等協調和監控情緒的大腦部位會被顯著激活。正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Greene等人提出了道德的雙過程加工理論。該理論認為,道德判斷包括兩個系統:認知推理過程和情緒動機過程,二者的協同作用才促成道德判斷。

  即便是共情和內疚等影響人們行為的道德情緒也需要認知與情緒的協同作用。雖然對他人疼痛等消極情緒的共情與對他人愉悅等積極情緒的共情的腦機制存在一些差異,但是總體而言,對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感同身受不僅激活了與情緒相關的腹內側前額葉、前扣帶回和腦島,而且激活了與認知相關的顳頂連接處等腦區。對內疚和道德欽佩的腦機制研究也得出大體相同的結論。

  由此可見,道德活動中的理性與情感並非二元對立,而是一體同心。道德現象的腦科學研究從側面證實了這一觀點:人既是「理性的動物」,又是「情感的動物」,是理智與情感的生命統一體。

  大腦的道德中心:獨行其道還是群策群力

  認知神經科學家曾經致力於尋找道德的腦中心。可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的大腦並不存在處理道德事務的專屬腦區,甚至道德決策的神經迴路與一般決策的神經迴路完全一致。道德活動需要前額葉、顳葉、邊緣系統等許多腦區的相互影響和共同作用。

  近年來,不少研究者嘗試將諸多研究成果進行整合,提出了道德的整合性腦機制模型。例如,Narvaez的三重道德理論認為,從進化角度來看,人類的三類道德現象對應於大腦的三個發展階段:

  (1)安全道德 ,即通過安全措施和維護個人來自我保存。它主要基於與生存相關的本能, 而這些本能是所有動物先天所共有的。安全道德的進化水平較低, 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道德表現,其神經基礎是爬蟲類腦(又稱「原始腦」或「基礎腦」,包括腦幹和小腦等)。

  (2)捲入道德 ,即通過關愛和社會關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繫。安全依戀和移情等情感是道德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捲入道德的神經結構主要是古哺乳類腦(與爬蟲類腦同屬於舊皮質,包括下丘腦、海馬和杏仁核等邊緣系統等)。

  (3)想像道德 ,涉及運用推理能力來適應持續的社會關係,與新哺乳類腦(包括新皮質和部分皮層下組織)緊密相連。

  Declerck等人還提出了合作的腦機制模型。合作決策基於三個系統的共同作用:

  (1)獎賞系統 ,計算自己的行為獲得獎賞的可能性,與之相關的腦區包括腹內側前額葉、腹側紋狀體、背側紋狀體、眶前額葉(OFC)等中腦邊緣系統。

  (2)認知控制系統 ,對各種外部因素進行加工,評估獎賞力度和可能的懲罰,與之相關的腦區有背外側前額、外側眶前額葉和背部前扣帶回等。

  (3)社會認知系統 ,主要參與理解他人的意圖和內心想法,涉及的腦區包括內側前額葉、顳頂連接處以及杏仁核等部位。通過上述腦區的活動,認知控制系統和社會認知系統對獎賞系統進行調節,從而產生合作行為。

  隨著研究方法的日趨多元和更加貼近現實,以及與哲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的融合,期待未來道德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將真正解開「大腦是如何建立道德觀念的」這一謎題。

文/王雲強,郭本禹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科學通報》設立上海分編輯部—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李靜海副院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總主編朱作言院士、新任《科學通報》英文版主編陳曉亞院士、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倪福弟、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及學部工作局領導等出席了籤約儀式,共同見證了《科學通報》發展歷程中的這一重要事件。儀式由《中國科學》雜誌社林鵬董事長主持。
  • 王元先生專訪:與《中國科學》《科學通報》一個甲子的情緣
    2020年是《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創刊70周年,我們特別策劃了「我與《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系列訪談,邀請曾經關心指導或親身參與「兩刊」編輯出版工作的管理者、科學家、作者和讀者等回顧期刊發展歷史,同時展望未來,提出期望和要求。
  • 「《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創刊」入選科技出版十件大事
    12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科技出版十件大事暨2019年出版百種科技新書發布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創刊,促進科學發展和學術交流」入選「科技出版十件大事」。
  • 《科學通報》英文版正式更名為Science Bulletin
    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批准(新廣出審[2014]1371號文),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科學通報》(英文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5年起將正式更名為Science Bulletin 。
  • 《科學通報》英文版:老牌中國期刊的國際化之路—新聞—科學網
    作為《科學通報》英文版新一屆主編,中科院院士陳曉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以更名為契機,編委會和編輯部將著力推進《科學通報》英文版的國際化,打造一個源於中國學術界,由中國學者主辦的、優秀的綜合性國際學術期刊品牌。」
  • 科學界紀念《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創刊五十年
    本報北京6月13日電記錄了當代中國科學事業的輝煌歷程,在國內外科技界享有盛譽的《中國科學》、《科學通報》,今天隆重紀念創刊50周年。周光召、路甬祥、龔心瀚、葉篤正、嚴東生等出席紀念會。《中國科學》、《科學通報》是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領域裡兩個權威性學術刊物,在國內外有著長期而廣泛的影響,是我國科學家發表最重要研究成果的兩種首選刊物。創刊以來,兩刊的歷屆主編都是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其中有錢學森、惲子強、張文裕、吳有訓、竺可楨、嚴濟慈、葉篤正、嚴東生、周光召等;培養了目前活躍在科研前沿的一大批中青年科學家。
  • 【中國科學報】《科學通報》英文版與愛思唯爾開啟新合作
    2月21日,由中科院主管的自然科學綜合性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與愛思唯爾出版集團國際合作啟動會在科學出版社召開。合作期內,愛思唯爾將為Science Bulletin提供內容發布平臺和相應推廣渠道、數據分析報告等服務,幫助該刊提升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
  • 蘭州理工大學馬軍教授榮獲《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年度突出...
    每日甘肅網訊  11月10日下午,《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兩刊理事會在中國科學院召開。《中國科學》系列期刊主編和編輯部主任等參加會議。會議由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主持。  會議對《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做出突出貢獻的作者、編委和編輯等作出表彰。朱日祥院士、江松院士、馬軍教授等10名研究人員被評為2016年度突出貢獻的優秀作者。
  • 《科學通報》英文版與愛思唯爾出版集團開啟新合作—新聞—科學網
    2月21日,由中科院主管的自然科學綜合性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與愛思唯爾出版集團國際合作啟動會在科學出版社召開。
  • 「《科學通報》科普論壇」帶您走進神奇的核物理世界
    《科學通報》科普論壇帶您近距離了解:鈾元素如何被發現?如何從鈾中獲取能量?如何探測古老的冰與水? 《科學通報》聯合科研雲、能源學人公眾號主辦的「《科學通報》科普論壇」將於8月21日周五上午9:00~11:30在線舉行,誠邀您參加!
  • 《中國科學》《科學通報》70周年訪談
    2020年是《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創刊70周年,我們特別策劃了「我與《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系列訪談,邀請曾經關心指導或親身參與「兩刊」編輯出版工作的管理者、科學家、作者和讀者等回顧期刊發展歷史,同時展望未來,提出期望和要求。
  • SCIE等期刊變化通報及大氣科學期刊列表(2019年4月)
    關於提供最新SCIE等期刊變更信息及大氣科學期刊列表的通知發布單位:南信大圖書館
  • 新型太陽能電池設計與構造 | 《科學通報》專題
    為了集中展示我國學者在本領域的研究成果,促進社會各界對太陽能電池領域的興趣,推動同行們之間的學術交流,《科學通報》特此組織出版「新型太陽能電池設計與構造」專題。專題編輯出版得到了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蘇州大學等單位相關研究組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 袁隆平口述:50年前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第一篇論文
    編者按: 1966年2月,袁隆平先生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學通報》上發表,報導了他發現的水稻植株的雄性不育現象,並提出了培育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開展水稻雜交優勢育種的設想和思路。由此拉開了我國雜交水稻育種的序幕。
  • 《科技通報》入選第七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科技通報》繼2000年、2008年、2011年之後再次成功入選。  由北京大學圖書館主持的中文核心期刊評定是中國學術影響力最權威的期刊評定之一,與南京大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中國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並稱為中國三大核心資料庫。
  • 海南省以漢語、英語等6種語言發布疫情通報
    原標題:我省以6種語言發布疫情通報 為做好面向在瓊外籍人士的疫情防控宣傳工作,從2月5日開始,省外事辦和海口市相關部門通過「海南外事」「海口外事」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每天以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等6種聯合國工作語言發布疫情通報,積極做好防控指導和服務工作。
  • 赤潮跟蹤通報
    赤潮跟蹤通報2019年7月13日8時30分,大連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人員從東港老碼頭乘艇趕往香爐礁航道附近海域繼續開展赤潮監測。相關連結:【通報】大連灣頂部香爐礁海域發現水色異常,原因竟是……來源:大連自然資源編輯:蘇昕美編:秋菊校對:張軍責編:孟楠
  • 清華北大被通報批評!
    導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被北京市住建委通報批評!2項工程施工現場存在以下問題,且情節特別嚴重。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關於對清華大學北體育館項目及北京大學工學院與交叉學科大樓2號樓項目違規處置建築渣土問題的通報》。
  • 校方:全校通報批評
    據華南農業大學網站12月23日消息,該校黨委學生工作部(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當天作出「關於給予廖某潼全校通報批評的決定」。廖某潼,男,國際教育學院(廣州都柏林國際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2019級經管類(國際班)專業本科生,2020年12月19日,未經批准,私自離穗前往遼寧瀋陽。
  • 華南農業大學一學生擅自離校前往瀋陽 校方:全校通報批評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因未遵守學校防疫規定擅自離校前往遼寧瀋陽,華南農業大學學生廖某潼被全校通報批評。12月23日,華南農業大學通過官方網站通報了該處理結果。根據通報,離校男生廖某潼是該校國際教育學院(廣州都柏林國際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2019級經管類(國際班)專業本科生,2020年12月19日,其未經批准,私自離穗前往遼寧瀋陽。決定稱,廖某潼違反校規校紀和學校疫情防控有關要求,在學生中造成了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