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於水晶龍鳳糕,讓吳家少奶奶也為之動容的涇陽美食——甑糕

2020-12-06 1張停不下來的嘴

還記得小時候起早上學的時候嗎,天還沒亮,街口總會有一位騎著三輪車的大叔,吆喝著「熱jing糕」。媽媽總會為我們買上一塊錢的甑糕,香軟甜糯,吃了倍有精神。

甑糕(甑,zèng。關中方音中為韻腹高元音,讀作zìng,訛作jìng。)是西安和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用糯米、紅棗或蜜棗、紅豆置鐵甑上蒸製而成。

甑糕的古老,首先表現在它的炊具上,它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甑」演變而成的甑鍋蒸製而成,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甑,在原始社會後期已經產生,到了新石器時代又有了陶甑,商周時期發展為銅甑,以後又變為鐵製。從此,鐵甑這個炊具就世代沿襲,流傳至今。這種鐵甑形似圓筒,底部有許多透氣的小孔。

古代的甑

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我國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王子專用的食品「粉餈」演變而來的。先秦的「粉餈」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餡蒸成的糕餅,並不放棗,到了唐代才發展成棗米合蒸。唐代,韋巨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的「水晶龍鳳糕」和現在的甑糕一脈相承

唐宋以後,糕類食品越來越多,既有麥麵的,又有米麵的,有豆類的,也有蔬果的。即使糯米糕,也從形狀,味道等方面分了數十種之多。各種糕都有自己的名稱。有的以用料為名,有的以形狀為名,甑糕則以獨特炊具為名。

由於紅棗和糯米營養豐富,滋補強身,因而甑糕受到各階層消費者的好評。當年馮玉祥將軍把「西安甑糕」譽為「平民階層的燕菜」。西安、關中地區開會,早點多食甑糕。村民趕集赴會,都要吃一盤甑糕打點;返回時還買上一兩盤,以虎皮葉包裝,帶回家裡讓家人同享口福。

甑糕的製作原料:糯米,大棗,葡萄乾,水

甑糕的製作流程

1.提前8小時把糯米泡好,我泡了大概1.5碗糯米(吃米飯的),提前一小時把紅棗泡發。

2.喜歡吃紅棗的,可以多泡一些,等紅棗泡發之後,用剪刀將紅棗去核,剪成兩半。這個過程可以去除壞了的紅棗,保證紅棗質量。

3.蒸鍋放上涼水,在蒸籠上鋪一層乾淨的布,紅棗平鋪一層,糯米一層,紅棗一層,糯米一層,紅棗一層,糯米一層,紅棗混合葡萄乾一層。(這樣相間成夾層,可以讓糯米和紅棗更好融化在一起,吃起來香甜。)

4.水開之後,接著再蒸20分鐘之後,用以小杯冷水在最頂層的紅棗和葡萄乾撒一撒;隨後再蒸10分鐘,撒一撒冷水;再過10分鐘,撒一撒冷水(重複此動作4-5次。)

5.直到看到紅棗和糯米完全融合在一起,就意味著熟了,可以再煨一會,5分鐘後即可享受美食。

tips

1.糯米浸泡6小時以上,如果想要加一些芸豆,那麼芸豆需要泡時間長一些,(泡一夜)。

2.喜歡甜的棗可以多放一些鋪兩層也可以。

3.最底層和最上層必須是糯米,如果容器大也可多鋪幾層。

西安甑糕的原料是糯米和紅棗。其比例是:糯米65%、紅棗35%。製作技藝比較別致,尤其要掌握好泡米、裝甑、加水與火功等幾個環節。做甑糕要會蒸,還要會鏟,會裝碟,用專用鏟刀將甑糕鏟得棗米交融,紅白相映,裝入碟中,如琥珀,似凝脂,誘人食慾。

甑糕的小故事:有一作家,黎明七點跑步,八點赴甑糕攤吃三碗,返回關門寫作至下午四點方停歇,數年一貫,寫書十年,體壯發黑眼不近視。 甑糕,實在無愧為西安的特色小吃。單看蒸甑糕的深口大鍋,便已十足的「生愣」:口闊二尺六,鍋深二尺八,鑄鐵而成,陝西老話稱此種鍋為「甑」,甑糕即因此而得名。賣甑糕的小販也甚是「生愣」,蒸好甑糕的鐵甑,外面被煤煙燻得烏黑,就直接搬出來往食攤上一架,頗像一隻碩大的黑鼓。

《那年花開月正圓》中也曾經出現甑糕,周瑩與父賣藝掙得大錢,進城遊玩唯一被吸引的吃食是甑糕,她女扮男裝與吳聘外出被饞到的還是甑糕,甑糕是在描寫兩人愛情為數不多的前十幾集故事裡最重要的作料。

還記得孫儷在劇中說,好的甑糕分七層,七層甑糕每層有每層的使命。作為一道工序相對考究的陝西美食,普通家庭鮮有經常做的。但它就像涼皮、肉夾饃一樣,隔一段時間就讓人饞一回。

相關焦點

  • 秦商輝煌之涇陽安吳堡吳家大院
    吳家在涇陽嵯峨山唐德宗崇陵腳下安吳堡村,因元代在這裡設有近祥宮,故名庵吳堡,清代後讀「庵」的諧音為「安」,改稱安吳堡。>吳家是安吳堡的大姓,吳家從清代起做布匹、茶葉生意發財,特別是吳家兼任通奉大夫吳蔚之子吳介侯迎娶了三原孟店有名富商周梅村之女為妻。
  • 涇陽春節美食」八大碗」,曾讓慈禧太后讚不絕口
    說到涇陽美食你會想到哪些 是肉夾饃、甑糕、牛羊肉泡饃、扯麵 還是葫蘆雞、葫蘆頭、胡辣湯又怎麼少得了涇陽美食呢!要說起涇陽美食,首要推薦的就是涇陽宴席八大碗,它作為經典的傳統飲食,不但讓人們大飽口福。更能讓人們盡情享受涇陽鄉村田園生活的恬淡愜意與濃濃的鄉愁。 八大碗是涇陽過事宴席大菜一絕, 據民間傳說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涇陽吳家東院又添一新景,吳家花園恢復落成
    國慶期間,選個好天氣來吳家東院了解陝西女首富周瑩的傳奇一生,在吳家花園品賞體驗安吳文化、徽文化、欣賞磅礴大氣的雕刻藝術,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甚是不錯的選擇。吳家祖籍江蘇,唐代做官舉家遷至今涇陽縣安吳鎮安吳村這一風水寶地,久居關中,幾代相傳仍然對家鄉徽派建築情有獨鍾。
  • 吳家後人曝周瑩產業鏈:馬都不吃別人家的草
    近日,吳家第四代後人吳國華女士也向觀眾闡述了周瑩幕後的傳奇故事:她的生意有鹽業、布匹、藥材、票號、馬幫等,產業鏈堪比馬雲,而且有生之年更是大行善舉。此外,周瑩的商業版圖中還有不少有趣的事情,如吳國華女士所說,連自家的馬都不吃別人家的草。周瑩的傳奇經商故事,也令不少觀眾為之嘖嘖稱奇。
  • 吳家東院的涇陽茯茶商號到底是「裕興重」還是「裕隆全」?
    此前風瀟瀟在《》裡說過,作為區域公用品牌的「涇陽茯茶」四個字截止第7、8集來看,尚未完整出現過一次,更別說進一步渲染,真是好尷尬。結果在第9集裡,孫永泉掌柜招待吳聘時,終於第一次完整地出現了「涇陽茯茶」。而在第12集裡,直接提到到吳家東院經營茯茶的商鋪「裕隆全」。
  • 你沒有吃過的「穰餄」——來自陝西涇陽的絕味美食
    你知道嗎,在有「八百裡秦川腹地」之稱的涇陽有這樣一道傳統美食——穰餄,它存在於很多涇陽人的童年記憶中,過年時,家裡總會買肉,雞蛋,再加上饃花製作成這樣一道年夜飯必備的佳餚。涇陽縣,隸屬於陝西省鹹陽市,位於陝西省中部,涇河之北,「八百裡秦川」的腹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東與三原、高陵區交界,南與鹹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與淳化、三原縣毗鄰,總面積780平方千米。涇陽位於涇河之北,古以水之北為陽,涇陽由此得名,其名最早見於《詩經》。
  • 那年花開月正圓裡甑糕是什麼怎麼做 「甑」字怎麼念
    甑糕怎麼做  甑糕(甑,jing,四聲,西安本地人發音為jing,不用字本音zeng)糕是西安和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用糯米、紅棗或蜜棗、紅豆置鐵甑上蒸製而成。  甑糕小吃歷史悠久。甑,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古老的蒸器,有陶製、銅製、鐵製等,後經民間傳承,將鐵甑保留至今,而用之蒸製的粘糕也別有風味。
  • 涇陽接連被陝臺央視報導,原來是因為……
    鄭國廣場位於縣城涇幹大街東段 主體雕塑為鄭國雕像 書寫著鄭國開渠那一段歷史 | 圖:涇陽縣人民政府網 | 作為全國古磚塔第一高的崇文塔 位於涇陽縣崇文鎮 該塔為倡導涇陽
  • 茶城涇陽的陝西女首富周瑩,為什麼不是出自省城西安?
    涇陽地處陝西關中,位於涇河之北,古代稱水之北、山之南為陽,因而得名涇陽,就如河南洛陽在洛水之北,貴州貴陽在貴山之南。涇陽之名在典籍裡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於涇陽。」講的是周宣王時徵伐戎狄玁狁的故事。
  • 甑糕的家常做法,又香又糯,過年的時候蒸一鍋,甜蜜過春節
    甑糕,是陝西地區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用糯米、紅棗、紅豆等食材蒸製而成,口感甜糯,棗香濃鬱,很是好吃。前幾天我帶大女兒多多去了趟北京的牛街,買了份甑糕,多多特別愛吃,一份吃不過癮,又排隊買了一份帶回家慢慢吃。我和女兒都比較喜歡吃這種甜糯的食物,這甑糕算是對口味了。回到家多多邊吃邊問我:媽媽,這個你會做嗎?你做給我吃,就不用去那麼遠的地方買了。
  • 陝西涇陽吳家大院現在是什麼樣子的呢?
    吳家大院的主人吳周氏(周瑩)因為吳家無丁,便繼承吳氏家業。周瑩果然是一個巾幗才人,膽識和勇氣超過常人,她把生意做得如日中天。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後,吳周氏給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捐贈了十萬兩白銀,被慈禧認作乾女兒並誥封為二品夫人。百年來,吳周氏聲名遠播,被稱為「秦商聖女」「女財神」。
  • 我的家鄉在涇陽
    從此我走出了涇陽,先是到西安,後是到北京,在大城市裡生活了四十多年,除了每年回鄉省親,再也沒有在涇陽生活過。 直到退休後,人輕鬆自在了,回涇陽的機會反而多了。2017年我為著書,回鄉探訪秦代著名水利工程鄭國渠遺址。這條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經濟基礎的大渠,有一條支渠就經過我們村口,另一條支渠穿過涇陽縣城。寫作期間,我又踏踏實實在涇陽住了下來。
  • 六登央視,涇陽小夥鄧紅雷做的讓活,央視主持人都連連驚呼點讚!
    因在家中排行老四,美食圈人稱之為四郎。 就在今天(本周六)19:30分播出的央視二套《生活家》節目中,他將再次製作涇陽特色美食讓活本次他主攻中式便攜盒餐,將涇陽特色小吃讓活搖身一變裝入「盒餐」中。現場他與主持人高博、陳蓓蓓以及明星嘉賓何雲偉、金銘火花不斷,在兩支藍黃戰隊的摩拳擦掌中,涇陽小夥究竟能不能獲得生活藝術家的桂冠稱號?讓我們一同在螢屏上拭目以待。
  • 涇陽出土的一塊石碑,學者校注成書,解密中國第一位航海家的傳奇經歷
    為了弘揚涇陽優秀的歷史文化,近日,由涇陽縣委宣傳部、涇陽文聯組織相關學者編輯校注的《唐楊良瑤神道碑》成書面世,該書展示了楊良瑤作為下西洋第一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 從大地原點到幸福之城,涇陽產業新城兩周年之變
    來源:環球網關中平原腹地涇陽,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近年來,在「產城融合」發展格局引領下,積極融入鹹陽臨空經濟產業帶建設,以項目發展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依託涇陽產業新城,兩年來,政企高效合作,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座宜居宜業、活力迸發的幸福之城正在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