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弘揚涇陽優秀的歷史文化,近日,由涇陽縣委宣傳部、涇陽文聯組織相關學者編輯校注的《唐楊良瑤神道碑》成書面世,該書展示了楊良瑤作為下西洋第一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楊良瑤是中國古代航海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節,此次校注的《唐楊良瑤神道碑》記載了楊良瑤傳奇一生,極具研究價值。由於該碑歷經千年,一些字跡模糊不清,涇陽縣委宣傳部、涇陽文聯組織相關學者在編輯中儘量體現原碑風貌。該書封面用青石底色,有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作為一部重要的碑刻文獻整理研究著作,該書有很多優點值得稱道,有很多特點值得借鑑。該書既有對碑刻文獻的整理,又有對碑刻語言文字的研究,是一部融二者於一爐的集大成之作。為唐朝語言文字研究,以及當時政治、歷史、宗教、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部書的面世,對傳承涇陽地方文化、講好涇陽故事、傳播擴大涇陽影響力、提升涇陽美譽度、凝心聚力鑄魂、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在浩瀚歷史的進程中,涇陽遺存了眾多的碑石,記錄先賢志士的豐功偉績,為研究涇陽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史料。遺憾的是,這些碑石像無數斷線的珍珠一樣散落各處,沒有得到系統的保護和整理。為了傳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挖掘涇陽深厚的文化內涵,涇陽文聯從眾多的藏家中徵集涇陽碑石中的拓片善本,約請地方文化學者,逐一進行校注,編輯成《涇陽曆代碑石錄》。這部書十輯百種,系統出版涇陽從北魏到民國期間的碑刻、墓誌、摩崖等,可以說是用石刻反映涇陽歷史的總集。其中知名的碑刻有北魏王子悅造像碑,隋宇文述墓誌,唐龐廓碑、上都薦福寺開壇大戒德律師之碑、楊良瑤神道碑,宋遊師雄題趙光輔畫壁碑,元敕建大道迎祥宮碑等等。
《唐楊良瑤神道碑》局部
《唐楊良瑤神道碑》局部
《唐楊良瑤神道碑》局部
《唐楊良瑤神道碑》局部
《唐楊良瑤神道碑》局部
楊良瑤生於公元736年,字良瑤;他的祖輩因軍功落戶在京兆府雲陽縣。祖父做過別駕一類的小官,而父親則是一介布衣。雖家境一般,可楊良瑤少年時便志向遠大,娶妻生子後,二十多歲的他自願入宮,做了一位專門服侍皇帝的宦者。並在隨後以忠誠果敢、能力出眾,受到了德宗皇帝的賞識。貞元元年(公元785年)四月,他被唐德宗「賜緋魚袋,充聘國使於黑衣大食」,出使這一年,他已經49歲。
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因旗幟尚黑,故被稱為黑衣大食,鼎盛時期,黑衣大食城邦壯觀,人口密集,首都巴格達是與君士但丁堡、長安齊名的世界性大都市。然而,從唐長安到黑衣大食,迢遞千城,逶迤萬裡,是一段極其漫長的旅程。
雖然時至今日,尚無文字表明唐德宗當時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安排了這次出使,但有唐一代,尤其是唐中期,吐蕃的屢屢進犯,已令唐王朝不堪其擾。特別是在貞元元年前後,吐蕃相繼攻陷甘肅一帶的瓜州、沙洲和陝西鹽州、夏州等地,對大唐更是構成了極大威脅。由此,持有「國信詔書」前往黑衣大食的楊良瑤,應是負有著極其重要的政治軍事使命,或聯合黑衣大食以牽制吐蕃,或與黑衣大食定約進行針對吐蕃的聯合軍事行動,總之,是一件必須完成的使命,也正因如此,楊良瑤「奉命遂行,不畏乎遠」。
為了避開吐蕃的軍隊,楊良瑤沒有選擇穿過西域從陸路去黑衣大食,而是經由海路前往,可相比陸路,走海路不僅艱險,路程也更長了。
從當時的海路路線看,他需要先從長安到達廣州,然後沿南海向南、向西航行,到達門毒國,古笪國,再穿越新加坡海峽,過蘇門答臘島上的佛逝國,到達天竺,然後再繼續向西,抵達幼發拉底河,並由此換乘小船,北行至今天伊拉克巴斯拉鎮上的末羅國,隨後再由此向西北步行千餘裡,到達當時底格裡斯河上的黑衣大食首都縛達城(今巴格達)。當時,因淮西鎮尚未平定,道路阻隔,楊良瑤僅南下便頗費周折,至於在南海舍陸登舟,其海上的行程,據《海內華夷圖》記載,也需要3個多月時間。可儘管如此,楊良瑤激勵隨從,「剪髮祭波」,「忠感鬼神」,晝夜兼行,最終「成命不墜」,到達黑衣大食, 完滿完成了任務。
來源:涇陽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