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7月15日,當時隨著拿破崙佔領埃及的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上一個稱為羅塞塔的港口城鎮郊外,指揮聖朱利安要塞的地基擴大挖掘工程時,意外挖到一顆黑色的大石頭。他意識到這顆石頭的重要性而向指揮官阿卜達拉·傑克·德·門努瓦報告,後者決定應該將這顆大石送去給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古埃及研究所裡科學家們研究分析,並於同年8月運抵開羅。由於石碑是在羅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命名為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高約112.3公分、寬75.7公分、厚28.4公分,略呈長方形但實際上缺了許多邊角的平面石碑,花崗閃長巖材質製造,重約762公斤。大理石的黑色表面上刻有塗上白漆的文字。
羅塞塔石碑原為一塊古埃及託勒密王朝時期的巨大石碑的一部分,圖為現有石碑(黑色)在原石碑中位置圖。碑文由託勒密王朝時代的祭司所製作,作為當時的國王、年僅13歲的託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時的紀念,其上的內容主要是在敘述託勒密五世自父親託勒密四世處襲得的王位之正統性,與託勒密五世所貢獻的許多善行,例如減稅、在神廟中豎立雕像等對神廟與祭司們大力支持的舉動。
由於古埃及文明早已衰落,其文字早就不能被後人解讀。但羅塞塔碑文以三種文字鐫刻,最上面是14行古埃及象形文(又稱為聖書體,代表獻給神明的文字)句首和句尾都已缺失,中間是32行埃及草書(又稱為世俗體,是當時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是一種埃及的紙莎草文書,再下面是54行古希臘文。因為三種語言中的古希臘文是近代人類可以閱讀的,利用這關鍵來比對分析碑上其他兩種語言的內容,就可以了解這些失傳語言的文字與文法結構。
1820年代,法國天才語言學家、古埃及學家,利用豐富的古代語言知識進行比對,成功破解了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埃及文字,在1822年完成羅塞特碑碑文的全文翻譯。他編制出完整的埃及文字符號和希臘字母的對照表,為後來解讀大量的古埃及遺留下的紙草文書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隨著古埃及文字的破解,古埃及文明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1801年,拿破崙的大軍被英軍打敗投降,也結束了法軍在埃及為期三年的佔領期。法軍在撤退時並未依約繳出羅塞塔石碑,而是將它藏在一艘小船上準備偷渡回歐陸,但功敗垂成半途被英軍捕獲。事後雙方協議,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的研究成果與石碑的拓印,但英方則獲得石碑的實際擁有權。石碑在1802年運抵英國,並且以英王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作為收藏,從此之後羅塞塔石碑一直被展示在博物館的埃及館中,是該館最引以為傲的鎮館之寶之一。
由於羅塞塔石碑是解開埃及古文字的關鍵,對埃及考古界來說意義非凡,因此設址於開羅的埃及古物最高委員會秘書長、也是知名埃及考古學家的札希·哈瓦斯博士就曾公開呼籲英國應該將羅塞塔石碑歸還給它真正的歸屬地——埃及。羅塞塔石碑也是這些年古物最高委員會追討流失文物的重點之一。圖為今日埃及羅塞塔(今日稱作拉希德)街頭的石碑雕像。
由於知名度與重要性,除了石碑本身外,羅塞塔石碑或羅塞塔這名詞如今也被引申用來意指或暗喻一些其他的事物。例如許多語言學習軟體被稱為「羅塞塔」。另外,由於是破解埃及象形文這種如謎題般的事物之起始點,「羅塞塔石碑」也被用來暗喻要解決一個謎題或困難事物的關鍵線索或工具,歐洲空間局(ESA)就將其發展的太空探測器命名為羅塞塔號,因為透過此計劃,將會破解太陽系生成的秘密,是天文研究上的關鍵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