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有些牧民已養不起羊!或許一億棵梭梭能幫上忙

2020-11-28 第一財經

沙塵暴又回來了!

進入2016年春季,久違的沙塵暴「超越」霧霾,再度成為空氣汙染的「首患」,襲擾北方各地:

2月18日,內蒙古阿拉善盟吉蘭泰地區出現今年首場沙塵天氣;3月3日,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出現今年以來最強沙塵天氣,錫林郭勒盟等3個盟市出現沙塵暴;4月15日,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酒泉市敦煌、瓜州等多地出現沙塵天氣,瓜州更是出現了「滾滾沙牆吞噬縣城」的罕見景觀;4月16日,甘肅民勤出現今年首場沙塵暴。

到了5月份,沙塵暴依舊揮之不去。「五一」期間,西北地區出現沙塵天氣,波及青海、甘肅、內蒙古等6省份;5月11~12日,新疆南疆盆地、內蒙古中西部、青海柴達木盆地、甘肅河西、寧夏、陝西北部等地再度出現揚沙或浮塵天氣。

沙塵暴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大面積地表荒漠化和沙化是重要因素。去年底,國家林業局公布的《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公報》稱:「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是當前我國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

一輛農用車在荒漠化的草原上奔馳。攝影/章軻

5月14日至17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跟隨阿拉善SEE基金會「一億棵梭梭」項目組進入被稱為「我國最大沙塵源地之一」的阿拉善,探尋荒漠化治理之策。

沙塵源區:牧民的羊圈空蕩蕩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這裡的草很高、很多。當時我家裡養了1000多隻羊。」5月16日,阿拉善左旗蘇海圖嘎查(註:嘎查系蒙古語行政村之意)牧民沈永保開著一輛皮卡,帶著記者在自家的草場上轉悠。

而此時,要想在草場上找到一棵綠草已經很困難了。由於乾旱少雨,又缺少植被,草場上沙土鬆軟。車行過去,塵土飛揚。

一位牧民向記者描述了在阿拉善常常見到的景象: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裡照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半草場沙裡埋。

在蘇海圖嘎查牧民胡開竟的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看到,屋後的羊圈空空蕩蕩。「我們家早已經不養羊了。這裡前些年就實行禁牧,靠買草料養羊不划算。」胡開竟說。

由於超載放牧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蘇海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差。草場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場接一場的沙塵暴。胡開竟說:「在草場好的地方,幾畝地就可以養一隻羊,而在沙化草原區,需要100畝地才可養活一隻羊。」

原本水草豐美的草原已經嚴重荒漠化。攝影/章軻

本報記者此前在阿拉善烏達木塔拉嘎查採訪時看到,村裡有的牧民還養著羊。牧民趙文志說,「現在牧民們捨不得殺羊,甚至連羊奶都捨不得擠。因為擠了奶,羊就少膘了,賣不上價錢。」

由於草場沙化嚴重,近年來,在牧區甚至冒出了一項新的職業——「抖羊沙」。有人專門幫牧民清理棚圈和院落裡的沙子,幫羊抖去身上重達幾斤甚至十幾斤的沙子,防止沙子吸熱後燙傷羊皮。

站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趙文志和記者的腳下卻是細細的黃沙。不遠處,幾隻瘦骨嶙峋的駱駝在覓食。「記得當年,在草地上開一塊地架起蒙古包,割下來的草就能裝上一車。那時候,駱駝趴在地上,動一動脖子,周圍的草就夠吃上一天了。」記者注意到,趙文志說這番話時,他的眼睛裡放著光芒。

中國科學院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去年12月撰寫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荒漠化防治戰略與項目評估報告》稱,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導致阿拉善地區土地出現嚴重退化,不僅影響了當地農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提高,也阻礙了區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早在十多年前,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就參與到阿拉善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當時一項調查顯示,由於超載放牧和氣候變化的共同作用,阿拉善地區的草場每年以2.6萬畝的速率遞減,退化面積達334萬公頃以上,原有的130多種植物種類現僅存30多種;植被覆蓋度降低了30%~80%,大面積的草場已無草可食;180餘種野生動物(包括國家一、二、三類珍稀動物)或遷移他鄉,或瀕臨絕跡,生物多樣性嚴重受損。

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2011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阿拉善盟的沙化土地面積為20.43萬平方公裡,佔該盟總面積的75.7%,也是內蒙古的第一位。

阿拉善境內分布有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過去幾十年來,三大沙漠一直在擴展。2009年,中科院向國務院呈送的相關報告稱:「阿拉善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沙塵源區,也是我國抗禦風沙侵襲的第一道重要生態屏障。阿拉善的沙塵現象不但影響河西走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商品糧基地以及華北和京津地區的安全,而且還影響到朝鮮半島、日本甚至北美地區。」

「狼圖騰」式變遷:人進草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阿拉善採訪時了解到,從生態人類學的視角來看,如今阿拉善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根源在於當地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被破壞。

當地傳統牧民的遊牧有三種方式:多次遷徙(最起碼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而遷往不同的草場)、二次遷徙(一年之中搬遷兩次,前往冬營地和夏營地,目前牧區的主要遊牧方式)以及走「敖爾特」(臨時遷徙,解決草場受災時草畜矛盾的問題)。

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定居,採用遊牧方式的牧民就減少了。之後,各家各戶都建了圍欄。拉了網之後,牲畜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圍欄裡的草不是被吃完了,就是被踐踏完了。

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專家組成員、生態學家劉書潤對本報記者說:「牲畜對草場的作用,踐踏一般強於採食。」他解釋說,經常移動的蒙古包周圍由於放牧較輕,加上牲畜糞便的滋養,草原很快恢復,甚至長得比原先還好。而圍欄內和居民點附近的草場很容易就被牲畜踩壞。

歷史上,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們有許多養護草原的措施,比如在搭建蒙古包時,不能將包內的草皮鏟掉,當收拾起蒙古包遷往他處時,草場依舊,同時也要把垃圾燒掉並且掩埋;交通工具不能亂走以免破壞草場;將草場上曬乾的牲畜糞便撿回來生火做飯、取暖,既不汙染草場又解決了燃料的問題。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阿拉善地區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則是農耕生產方式的「入侵」。

「我和胡開竟的祖輩都是甘肅民勤的,當初是逃荒過來的。」沈永保對記者說。

「大約是上世紀60年代,很多民勤漢人來了,他們砍了很多樹和灌木,蓋房子、蓋羊圈、砌井……以前羊圈都是用木頭乾柴蓋的,井裡面的一圈都是用木頭砌的,後來木頭沒有了,就用水泥做了。人多了,羊也越來越多,草場上的樹和草越來越少。」蘇海圖嘎查牧民烏蘭扣的妻子對記者說。

正如《狼圖騰》中的故事一樣,特殊的歷史時期下,新的生產方式大規模碾壓傳統遊牧形態,草原與狼的空間被極度壓縮。

「大集體」時期,當地政府在「農業學大寨」、「牧民不吃虧心糧」等政策的推動下,紛紛在草場上開荒種地。阿拉善盟最不適合發展農業的右旗地區也積極開荒墾種。據資料記載,1964年,全旗播種面積732畝,總產量7.8萬公斤,單位面積產量平均75.5公斤。到1974年,全旗播種面積4842畝,是1964年的6.6倍,10年增長561.5%。

記者在阿拉善左旗腰壩鎮沙日霍德嘎查採訪時看到,那裡基本上已經成為典型的農業耕作區,種植了大量的玉米。許多牧民用抽上來的地下水,大水漫灌式地澆地。

《阿拉善地區蒙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和生態環境保護》調查報告稱,農業對當代蒙族社區的生態環境產生負面的影響,證明其並非恢復生態的最佳方案,沒有使人們的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建立和諧的關係。

該報告說,「目前,農業對生態的破壞還沒有被當地政府和社區居民所重視,而農業如果在生態危機面前也難以為繼的時候,草原路在何方?」

遍植梭梭反會助長沙漠

在近年來的固沙過程中,人們發現「梭梭+肉蓯蓉」的固沙模式可以帶來較高經濟效益,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因此被公認為理想的沙產業治沙模式,在廣大沙區進行推廣。

蘇海圖嘎查牧民胡開竟在自家的梭梭林中巡視。攝影/章軻

「在阿拉善防治沙漠,阿拉善SEE也曾經做過多種嘗試,在總結過去十年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最終選擇種植梭梭。」阿拉善SEE「一億棵梭梭」項目負責人龐宗平說。

2014年10月,阿拉善SEE「一億棵梭梭」項目啟動。計劃在10年內,種植一億棵梭梭,恢復200萬畝以梭梭為主體的荒漠植被,構建阿拉善綠色生態屏障,阻斷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的交匯握手,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通過梭梭的衍生經濟價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使1000戶牧民從傳統的牧業轉向沙生植物產業,增收致富。

其實,種植梭梭,給牧民們增收最大的是肉蓯蓉。這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樹根部的植物,有「沙漠人參」之稱。在胡開竟家,他找出幾根幹肉蓯蓉對記者說,市場上一根新鮮的肉蓯蓉能賣到百元,有的上千,肉蓯蓉的種子也賣到2萬元一公斤。

胡開竟告訴記者,2010年,他就嘗試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之後他加入了阿拉善SEE發起的社區梭梭種植項目。

胡開竟家有1.7萬畝草場,1萬畝種上了梭梭。16日下午,記者在胡開竟家的梭梭林看到,早些年種植的梭梭樹已經有2米多高,將要成熟的肉蓯蓉隨處可見。「去年我家賣肉蓯蓉的收入有20多萬元。」胡開竟說。

蘇海圖嘎查牧民沈永保開著專業挖坑機在為梭梭種植打坑。攝影/章軻

沈永保家去年的收入與胡開竟差不多。沈永保說他僅機械設備的投入就超過15萬元,梭梭種植面積達到了3000畝。去年,他家收穫了第一批人工種植的肉蓯蓉,共800多公斤。「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一家肉蓯蓉加工廠。」

過去10年,SEE已經在阿拉善地區種植22.5萬畝梭梭。

中國科學院專家團隊通過遙感監測、野外考察及典型區各項主要環境指標的觀測,發現阿拉善地區整體植被覆蓋度、項目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空氣溼度表現出增加趨勢,而人工梭梭林內的風速顯著降低,生態環境有所改善,沙漠化土地面積以每年40平方公裡的速度減少。

但評估報告也指出,阿拉善地區的三大沙漠是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其地理空間分布是由當地的地質構造、地表特徵和風場所決定的。因此才能保證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沒有出現三大沙漠在此「握手」的現象。

「利用梭梭固定活動沙丘或增加沙化草場的植被,有利於沙漠化土地的治理,減少沙塵暴的發生。但是在原生戈壁上種植梭梭,則會破壞地表礫石層,造成下覆的第四紀疏鬆沙質沉積物出露,在風力作用下就地起沙形成新的沙丘。」評估報告指出,「如果把三大沙漠之間的戈壁帶全部種上梭梭,會真的通過人類作用導致三大沙漠握手。」

調查發現,雖然在SEE的規劃中,沒有把所有的原生戈壁種上梭梭,但是從項目規劃圖和實地考察中發現,有大面積的戈壁灘已被改造成人工梭梭林,地表礫石層遭到顯著破壞,就地起沙的現象已經開始出現。

專家調查還注意到另一個現象,梭梭本身是耐旱的沙生植物,在成活後不需要灌溉,但是要嫁接肉蓯蓉獲得較好經濟效益的話,每年每畝梭梭至少需要灌溉100方水,也就是說200萬畝梭梭的耗水量每年大約是2億方,主要靠抽取地下水灌溉。

「長期下去,地下水位勢必下降,不僅會導致人工梭梭林覆蓋度降低,原生植被死亡,還會影響周邊綠洲的地下水位,帶來不可估計的影響。」評估報告建議,對項目區的可行性進行專業科學論證,在沙漠邊緣利用梭梭和肉蓯蓉營造固沙鎖邊林,以防止沙丘活化前移為首要生態保護目標,其次兼顧經濟效益。在項目規模的制定中嚴格按照區域的水土資源承載力進行科學設計,切忌違背自然規律,出現不可持續的現象。

相關連結:

為什麼是內蒙古草原?

作為世界重大環境問題之一,荒漠化影響著全球1/4的土地和1/6的人口,它不僅直接導致乾旱半乾旱區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和饑饉,還威脅著許多發達國家的糧食安全和水資源安全,阻礙著全球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中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內蒙古草原面積佔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74%,佔全國草原面積的近1/4。草原生態系統是內蒙古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也構成了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的主體。

《內蒙古草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研究》報告稱,嚴格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草原資源,對於構建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份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業資源與農村環境保護創新團隊編著,將於今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對外出版。 調查顯示,目前,內蒙古退化草原面積佔其草原總面積的59%,並且每年還在以數十萬公頃的速度退化和沙化,草原平均產草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至少減少了30%。內蒙古草原荒漠化的加劇已使草甸草原的生產力下降到原生群落的25%-30%,典型草原的生物量也已下降60%-80%,草群蓋度顯著減小。

草原沙化退化不僅危及農牧民的生存和發展,也威脅著整個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報告介紹,中國北方四大沙塵暴源區中有三個位於內蒙古境內,內蒙古地區沙漠土地已達42.08萬平方千米,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5.7%。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項目組編著的《內蒙古發展定位研究》報告也介紹,作為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具有天然的自然地理優勢。內蒙古地處北疆,佔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面積的69.2%,擁有13億畝草原、3.5億畝森林、6000多萬畝水面和溼地,草原、森林面積均居全國之首,不僅是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系統,而且是東北眾多江河水系之源、北方大陸性季風必經之地,是這個核心區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除此之外,內蒙古草原還為京津冀地區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提供了巨大碳匯。研究發現,內蒙古是碳匯大區,全自治區13億畝天然草原固碳能力為1.3億噸,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億噸。內蒙古有5.6億畝可利用的荒漠化土地,可種樹1.2億畝、種草2.8億畝,可實現碳匯12億噸。

同時,內蒙古也是減碳潛力大區,全自治區風能資源總儲量近9億千瓦,居全國首位。大多數盟市具備建設百萬千瓦級甚至千萬千瓦級風電場的條件。年日照時間為2600-3200小時,居全國第2位,具備較好的建設太陽能基地的條件。

內蒙古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院長趙吉測算的結果顯示,內蒙古溫帶草原總碳儲量為37.6億噸。退化草地碳匯潛力巨大,草地固碳量為4586萬噸/年,二氧化碳吸收量為16815萬噸/年。內蒙古森林固碳量為3601萬噸/年,二氧化碳吸收量為13203萬噸/年。趙吉認為,這些碳匯資源一旦實現市場交易,由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巨大,其內在價值應遠高於碳減排交易價格。

相關焦點

  • 一億顆梭梭樹項目是什麼時候發起的 支付寶螞蟻莊園9月2日答案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支付寶最新資訊 > 正文 一億顆梭梭樹項目是什麼時候發起的 支付寶螞蟻莊園9月2日答案
  • 18年種4000多畝梭梭樹,退休夫妻成「活愚公」,值得敬佩!
    可是有一個人,一把把鍬、一擔擔水,他用18年的堅持種下4000多畝梭梭。他是大漠深處播綠人,他是「治沙愚公」圖布巴圖。圖布巴圖,家住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邊的小村莊,退休後和老伴開始在沙漠種梭梭。1棵梭梭要澆2桶水,1桶水約9斤重。起初,二人要一瓢瓢舀水,為運水騎壞了20多輛摩託;後來好心人幫修了水井,緩解了取水困難問題。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背後的內蒙古牧民們
    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這標誌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置身於東風航天城,這片戈壁中的綠洲,誰都會被這裡的地理環境所震撼,極目遠望,在人跡罕至的大漠上,沒有任何阻礙視線的障礙物,廣闊的地域是進行航空航天科學試驗的理想之所。 而在航天飛船著陸場的選擇上,內蒙古中部的草原——位於四子王旗的杜爾伯特草原入選。而這裡成功入選的答案是:著陸場區域地勢平坦開闊、人煙稀少,有利於飛船平穩著陸;空氣能見度高,有利於搜救和救援。
  • 城市與社會 | 生活在現代化壓力和動力下的內蒙古牧民
    牲畜是牧民的生產資料,通常情況下不能一筆變現。牛養在自己家裡,不會像盜賊一樣一次賺到25萬那麼多。價值25萬的牛群,一年帶來的收入在10萬元左右,前提是如果牛群裡的所有母牛都能成功在當年產下小牛,並且小牛當年就出欄。牧民的「生產資料」。
  • 羊肉迎來消費季 內蒙古牧民每隻羊比去年多賣200元
    羊肉迎來消費季 內蒙古牧民每隻羊比去年多賣200元 2019-11-21 14:12:42 來源:新京報  |  作者:景嘯塵李峰介紹,近期羊蠍子賣得比較多,因為冬天了大家都比較喜歡吃羊蠍子,飯店來都喜歡買羊腿肉。新發地市場的「羊肉大王」劉瑞田在新發地市場從事羊肉批發行業已將近22年。他表示,最近的羊肉價格上漲跟季節有關係,因為冬天吃羊肉比較多,「大家就喜歡吃個涮羊肉,喝個羊肉湯什麼的」,每天都有不少北京的羊肉館子來批發。這個季節南方也會從北方進羊肉,所以價格有所上漲。
  • 內蒙古對因狼群襲擊牲畜受損牧民給予政策性補償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日前作出決定,對自治區部分地區因狼群襲擊牲畜而給牧民造成的損失,給予政策性補償,並將著手建立常態損失補償機制。    去年入冬以來,受持續的大雪低溫天氣影響,自治區中東部錫林郭勒盟和呼倫貝爾市頻發狼群襲擊牲畜事件,受襲牧戶損失慘重。
  • 梭梭樹|你起早貪黑種下的樹長這個樣子
    在螞蟻森林中,我們每收集齊17.9kg的綠色能量,便能在荒漠中種下一棵梭梭樹。為什麼是17.9kg呢?那是因為梭梭樹一生平均會吸收17.9kg的二氧化碳。它們生存在沙漠邊緣,能長成3~8米高的大灌木或聚集成灌叢狀,其幹形扭曲,樹皮呈淺灰色或灰褐色,葉片退化呈小鱗片狀貼生在枝節上。
  • 你在螞蟻森林種下的梭梭樹,對沙漠的貢獻原來這麼大
    有很多朋友都在螞蟻森林裡面澆水種樹,我們需要收集齊17900g的綠色能量,便能在荒漠中種下一棵梭梭樹,這也是螞蟻森林中所需能量最少、最好種的一棵樹,但卻需要堅持好久。之前,有位網友親自跑到了新疆阿拉善,希望看一眼自己辛苦種下的梭梭樹,然而見到真樹之後,該網友瞬間覺得有些失望,因為梭梭樹就像雜草堆一樣排列在沙土中,並不是自己想像中高大聳立的樣子。
  • 氣候變化和內蒙古草原普通牧民間的故事
    草原是氣候變化敏感地帶(資料圖)中國天氣網訊 內蒙古大草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傳統優良牧場,離離原上草,養育了千百萬草原兒女和數不清的牛馬駝羊,但是近年來的種種變化和研究表明,氣候因素對內蒙古的草原植被產生了重要影響。
  • 內蒙古狼患背後生態困局:黃羊銳減致生物鏈受損
    野狼都餓瘋了——內蒙古狼患背後的生態困局零下40攝氏度的深夜,呼倫貝爾草原上寒風凜冽。熟睡中的新巴爾虎右旗牧民蘇尼爾全然沒有意識到,一場慘劇此時正在他家的羊圈上演:28隻綿羊在極短的時間內命喪狼口,傷者無法統計。自去年入冬以來,內蒙古中東部邊境牧區狼害頻發。
  • 這兒有你種的梭梭樹嗎?
    為紀念這一天,1991年5月24日國務院第83次常務會議決定,從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頒布的日期確定為全國土地日。今年的活動主題:嚴格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的阿拉善,騰格里、巴丹吉林、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一直被視為國內沙塵來源地之一,也是沙塵進入祖國腹地的主要路徑。全盟27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93%的地表為沙漠和戈壁,乾旱缺水、植被稀疏、風大沙多、生態環境脆弱,就是阿拉善的標籤。
  • 內蒙古摩楞河被汙染草場覆粉塵 牧民:2年死百隻羊
    「原先這裡(選礦廠)是可高的山,看現在弄成啥樣了,(尾礦庫)墊起20多米了,一層一層墊起,還在墊高」,60歲的當地牧民潘軍站在山包上望著選礦廠和尾礦庫說道,這一片都是牧民放牧的草場。草原的寒風能一下把棉襖吹透,也能把粉塵吹到幾公裡外的草場。穿戴著羊皮襖、羊皮帽的老牧民趕著300頭山羊,在選礦廠下風3公裡處的草場放牧。人和羊走過草地,粉塵就從他們腳下揚起。
  • 支付寶螞蟻森林已種下真樹1億棵!敦煌將種萬畝梭梭以阻沙漠擴張
    步行替代開車、在線繳納水電煤、網絡購票等行為節省的碳排放量,被計算為虛擬的「綠色能量」,用來在手機裡養大一棵棵虛擬樹螞蟻森林用戶在手機上在線「種樹」,用戶虛擬樹長成後,支付寶螞蟻森林和公益合作夥伴就會在地球上種下一棵真樹,或守護相應面積的保護地。2016年8月,支付寶在公益板塊上線 「支付寶螞蟻森林」,以培養和激勵用戶的低碳環保行為。
  • 鄂爾多斯這兩隻羊厲害了,在全世界出了名!
    1981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烏審草原,牧區開始實行承包草原、「包羊到戶」。   1984年,高中畢業的達尼斯回到家鄉,在大隊小學當了一名民辦教師。當時,父母親已養起了120多隻本土綿羊,並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開始參與新疆細毛羊雜交改良。
  • 蘇尼特羊佩戴RFID電子耳標追溯系統
    近日,在內蒙古3個試點嘎查為10萬隻蘇尼特羊佩戴耳標,並完成數據信息採集和更新工作,為羔羊、母羊、種羊頒發「身份證」,建立蘇尼特羊全產業鏈可追溯體系檔案,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全力打造「蘇尼特羊肉」品牌,並不斷將其做大做強,入駐高端市場,提高肉羊產業效益,從而進一步推動「蘇尼特羊」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
  • 牧民養了一百多匹駿馬,一匹馬12000元,看草原上富裕的牧民
    今年10月份去新疆,在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看到一位牧民養了100多匹駿馬,是個放牧大戶巴音布魯克草原是中國第二大草原,僅次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巴音布魯克意思為「富饒的泉水」,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這裡地勢平坦、水草豐盛,是新疆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 內蒙古大草原上的精靈,會模仿的歌唱家,被牧民稱為最聰明的鳥
    百靈鳥在大多數遊客的印象中,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個個都能歌善舞,這些技能仿佛是與生俱來的,其實這一切都是從大自然中學習得來的,草原上有很多「歌唱家」和「舞蹈家」,被牧民當作草原上的精靈,牧民在放牧之餘,傾聽著它們的優美叫聲,跟著它們學習,模仿它們的舞姿,才獲得天生多才多藝的美譽,這些草原精靈,不僅善於表演,有的還會模仿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草原百靈鳥」。
  • 新疆牧民撿兩隻雌雄雪豹幼仔 誤當斑貓養(組圖)
    誤當貓養  引言:今年5月,新疆伊寧縣一處偏僻的山區裡,牧民張培偉放牧時撿回一雄一雌兩隻酷似草原斑貓的小動物,並把在他看來僅僅是兩隻小貓崽的動物帶回家中養。  在此,亞心網全體工作人員也希望廣大網友看到這則消息後,能主動伸出援助之手,讓救助兩隻小雪豹的愛心善舉得以延續。  亞心網iyaxin.com訊 伊寧縣喀拉亞尕奇村牧民張培偉,今年5月10日,在山區放牧時撿回一對酷似草原斑貓的兩隻小動物,並把這對「草原斑貓」帶回家,當成寵物飼養,沒想到這兩隻「斑貓」越長越像豹子。後經專家認定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
  • 中國北方草原牧民「秋收」算起「生態帳」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駕駛機械在草原上打草。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1日電(記者任軍川 於嘉 彭源)又到一年秋草黃。眼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正忙著秋收。他們打草、捆草、拉草,為牲畜越冬做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