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今日7時30分在內蒙古額濟納旗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出徵。這是我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太空翱翔30天,等你們平安歸來!
13年前的這一天,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中國首次發送載人航天,也同樣是在這片土地上,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這標誌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
13年間, 內蒙古額濟納的這片廣袤土地, 記錄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圓夢起航與騰飛發展。置身於東風航天城,這片戈壁中的綠洲,誰都會被這裡的地理環境所震撼,極目遠望,在人跡罕至的大漠上,沒有任何阻礙視線的障礙物,廣闊的地域是進行航空航天科學試驗的理想之所。
而在航天飛船著陸場的選擇上,內蒙古中部的草原——位於四子王旗的杜爾伯特草原入選。而這裡成功入選的答案是:著陸場區域地勢平坦開闊、人煙稀少,有利於飛船平穩著陸;空氣能見度高,有利於搜救和救援。
而說起這一片「中國航天事業的福地」的建成,不得不提起一群在背後,默默做出巨大貢獻的內蒙古牧民們。
居住在發射中心原址的牧民多數是十七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從伏爾加河畔長途跋涉回歸祖國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的後人。1958年,為建造我國第一座衛星發射場,這裡的300多戶1400多名牧民開始了長達八年、三易其居的生活,他們讓出黑河沿岸近4萬平方公裡最美的家園。 此後近10年時間,這些牧民走遍額濟納旗11萬平方公裡的戈壁、草原。每到一處,如果草長得不好,水不能飲用,人們再尋找新的地方。
而守望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額濟納人, 用不撓的精神對抗惡劣的環境,他們種植沙棗、梭梭、胡楊,養殖駱駝和牛羊,用辛勤的雙手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編織著綠色的衣裝。
2000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這裡豎立了紀念碑,上面銘刻:「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黨政機關舊址寶日烏拉」,這些土爾扈特蒙古人的無私犧牲將永遠鐫刻在中國航天史上。
從2008年起,每一次重大發射盛況,航天城都會專程從兩三百公裡外的駐牧地鄭重迎接他們來觀看發射。在他們曾經世居的家園上,親身觀看祖國航天事業的升騰、閃耀。
神舟十一載人飛船的成功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閃耀騰飛,也是曾經生活在發射中心這片熱土上的內蒙古牧民們的共同期盼與心願所歸!
東風航天城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簡稱(JSLC),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隸屬於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現隸屬於戰略支援部隊,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飛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
它建在內蒙古境內戈壁沙漠的綠洲上,西依山,東臨河,是當年聶榮臻元帥親自挑選的一塊風水寶地。它位於荒無人煙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該地區地勢平坦,人煙稀少,生活環境艱苦,但可為航天發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每年約有300天可進行發射試驗。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