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摩楞河被汙染草場覆粉塵 牧民:2年死百隻羊

2021-01-09 網易新聞

▲1月23日,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旗的嶸儲莫圪內選礦廠,被厚厚的粉塵籠罩,廠區內降塵的霧炮機被擱置一旁,沒有使用,隨風飄散的礦粉汙染了周邊草場。 新京報記者 遊天燚 攝

▲尾礦庫用來築壩的礦渣掉落在河道中,呈現藍黑色,伴有異味。新京報記者 遊天燚 攝

粉塵覆蓋的草場

1月23日,記者從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楚魯圖鄉出發,沿311省道由西向東行駛15公裡,經過麻圪內村的路牌,省道南側出現一處露天的大坑,據當地人介紹是元猛公司莫圪內鐵礦。

從礦區向北拐入一條覆蓋著粉塵的岔道,行駛不到五公裡,就抵達老龍圐圙。跟著滿載礦石的重型自卸車翻過兩座山坡,位於高坡上的選礦廠就出現在記者眼前。

選礦廠建在一座削平了頂的山包上,礦石堆起三四層樓高。傳送帶把礦石投入破碎設備,機器轟鳴,升起的粉塵遮蔽了一片天空。鐵礦石被磨成粉後,黑色的廢渣和洗礦的廢水一起,被排入緊挨著的尾礦庫。

十幾年間不斷累積的礦渣,讓尾礦庫看起來像座黑山。

尾礦庫的面積約三四個足球場大小,由礦渣、水和冰構成,建在當地人稱作噠籟(音)河的河床上。邊緣是壓實的礦渣築成的壩體,有環形道路可供車輛行駛,兩臺挖掘機和一臺裝載機正在作業,挖掘礦渣把尾礦庫的邊緣壘高。一名工人戴著防塵口罩,繞著尾礦庫巡邏。

「原先這裡(選礦廠)是可高的山,看現在弄成啥樣了,(尾礦庫)墊起20多米了,一層一層墊起,還在墊高」,60歲的當地牧民潘軍站在山包上望著選礦廠和尾礦庫說道,這一片都是牧民放牧的草場。

草原的寒風能一下把棉襖吹透,也能把粉塵吹到幾公裡外的草場。穿戴著羊皮襖、羊皮帽的老牧民趕著300頭山羊,在選礦廠下風3公裡處的草場放牧。人和羊走過草地,粉塵就從他們腳下揚起。

當地牧民潘軍的牧場距離選礦廠不遠。「粉塵大,整個草場一片灰色,看不到草綠色土黃色,粉塵覆蓋在地表有手掌那麼厚,去年秋天雨水大,把粉塵衝刷掉了,才露出了黃土色,現在過了幾個月又蓋上了一層。」潘軍說。

4年前,潘軍養著約600頭羊。「羊吃草吸進了粉塵,一天天地幹(瘦)下去,不吃東西,最後就死了,兩年死了100多頭羊」,潘軍懷疑和草場上的粉塵有關。

潘軍把羊的屍體拋在深坑,之後把坑填了,索性不養羊了。

牧民李東的草場也在附近,最近他得到了選礦廠的賠償,舉家搬離,不再放牧。

在選礦廠東側、東南側、南側兩公裡內的山坡上,地表、草葉上均覆蓋著藍灰色粉塵,有幾毫米厚,用手指捻起是極細的粉末,沾在衣物上難以拍掉。

▲嶸儲莫圪內選礦有限公司的尾礦庫有數個足球場大小,尾礦庫用礦渣堆積而成,中間是排出的黑色汙水,挖掘機不斷將尾礦庫壩體築高。新京報記者 遊天燚 攝

染黑的摩楞河

除了風颳起的粉塵外,水流把粉塵帶到更遠的地方。「這些粉塵幹了,風一刮又到處都是」,潘軍指著選礦廠下遊河床上乾涸的粉塵說道。

摩楞河是烏拉特中旗的一條季節性河流,秋季水量較大,河流兩岸的居民喝水、澆地、放牧都從這條河流取水。

當地人口中的噠籟(音)河是摩楞河的上遊支流,在地圖上沒有名字,自北向南流淌。尾礦庫依山築壩,截斷了噠籟(音)河,滲出的廢水和礦渣,在尾礦庫下遊1公裡處匯入摩楞河。

24日,記者驅車繞到尾礦庫壩的底部,約30米高的尾礦庫壩橫亙在河床上,壩體由壓實的黑色礦渣構成,滲出的廢水在河床上結了大片的冰。冰層間隙中,湧出幾股黑色的激流,匯入河道流向下遊。記者取了一瓶水樣,呈渾濁的綠灰色,懸浮著小顆粒。

在尾礦庫下遊約1公裡,噠籟(音)河匯入摩楞河。乾涸的河床砂石上覆蓋著大片藍灰色的粉塵,和選礦廠周圍草場的粉塵相似,粉塵表面有水流波紋的痕跡。

摩楞河河床另一側有未凍結的流水,水體清澈,從地圖上看來自上遊的二牛灣水庫。摩楞河上遊的清水與噠籟(音)河的汙水匯流後流向下遊的村莊。潘軍稱,據他所知下遊有4個村組近千口人從摩楞河取水,「水煮開就起一層白色的水垢,澄清了才能喝,以前沒有這種情況。」

潘軍告訴記者,1月9日,尾礦庫還發生了局部潰壩。他提供的多段視頻顯示,裹挾著礦渣的洪流沿著河道傾瀉,翻滾著黑色的波浪。

「上遊的尾礦庫塌了,河裡都是黑色的汙水,把幾戶人家在河邊的地也泡了」,下遊的村民說。

「潰口的位置現在已經填上了,」潘軍在尾礦庫壩下指給記者看,此前潰口的位置,用不同顏色的泥沙填上了,歪歪斜斜倒著幾塊混雜著汙泥的冰坨,都有汽車大小。

記者抓起一把尾礦庫的黑色廢渣,是鬆散的沙土,輕輕一捏就散開了。

當地有牧民稱,選礦廠建立以後,就截取了河流中的水資源,「弄得澆地都成問題。」

為了能解決選礦廠汙染的問題,當地牧民曾多次向環保局舉報未果。新京報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爬到山頂拍照取證時被礦場一名工作人員制止。潘軍稱,礦場周圍一公裡左右沒有常住居民,屬於無人區,「當有生面孔接近礦場時,對方會很警惕」。

▲當地的摩楞河受到尾礦汙染,結冰的河水和受汙染的河床形成鮮明的顏色對比。新京報記者 遊天燚 攝

「做樣子」的防塵

周邊村民告訴記者,位於老龍圐圙的選礦廠和尾礦庫都屬於烏拉特中旗嶸儲莫圪內選礦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嶸儲公司」)。1月25日,記者聯繫上嶸儲公司的環評相關負責人鄧先生,他證實老龍圐圙的選礦廠和尾礦庫確實屬於嶸儲公司。

鄧先生稱,嶸儲公司從5公裡外的元猛公司莫圪內鐵礦拉礦石,在選礦廠加工成鐵粉。「選礦廠設置了防塵網、霧炮機、灑水車防止粉塵汙染,礦渣、汙水都排入了尾礦庫,做了防滲透措施。」但是具體採取何種防滲措施,鄧先生答不上來。

1月24日上午,記者在元猛公司莫圪內鐵礦看到,6輛自卸車正在礦區底部排隊,記者跟隨其中一輛自卸車來到嶸儲公司選礦廠。廠區東側和南側有兩道六七米高的防塵網,但無法阻擋選礦機工作時候升起十幾米高的粉塵,西北兩側則沒有防塵網。

進入廠區粉塵更大,能見度不足一米。一臺霧炮機架在選礦區域,並沒有正常工作。破碎後的礦石堆成小山,並未遮蓋防塵網。

記者圍繞尾礦庫轉了兩圈,尾礦庫壩由礦渣堆成,並未見到混凝土結構、防滲膜等防滲工程。一輛灑水車停在選礦廠外的路邊,記者兩天多次經過這個路段,沒有看到灑水車工作。

嶸儲公司位於老龍圐圙的選礦廠以南,該公司將擴建一個規模更大的選礦廠。記者看到,原來是草場的土地已經經過平整,多個混凝土設備基座已經建好,一堆鐵塊零部件散落在旁。

「2017年春天就開始建了,後來被村民舉報了,屬於未批先建,2018年就再沒有動工」,附近的村民說。

烏拉特中旗國土資源局的一份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嶸儲公司未批先建鐵選廠及附屬物,罰款30600元。另外,巴彥淖爾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一份行政處罰書顯示,嶸儲公司未按照規定對建設項目進行安全評價,處罰項目停止建設,設備拆除。

目前,嶸儲公司計劃擴建的選礦廠已經進入環評公示階段。烏拉特中旗政府網站的一份環評公告顯示,嶸儲公司鐵精粉生產技術改造項目,將在現有20萬噸鐵精粉的生產規模的基礎上新增40萬噸鐵精粉產能。

▲1月24日,元猛公司莫圪內鐵礦場內,貨車裝滿鐵礦後,會拉到選礦廠進行加工。新京報記者 遊天燚 攝

尾礦汙染難修復

尾礦庫的規模日漸變大,粉塵依舊迷漫四周草場,猶如草原上的瘡疤。

知名環保人士向春告訴新京報記者,用尾礦等礦渣來為尾礦庫築壩存在一定的風險性,極容易造成潰壩事故發生。另外,選礦廠在對鐵礦石進行加工成鐵精粉的時候,其排出的尾礦中常常會伴有其他的汙染物,也會存在一些重金屬汙染。向春介紹,尾礦庫中的水常常含有多種雜質或者是一些重金屬汙染物,如果滲到地下水中,不管是對人還是草原生態,損害都是不可逆的。

環保專家彭應登表示,鐵礦選礦廠產生的粉塵屬於無組織排放粉塵和工藝廢氣,國家對此有嚴格的排放標準。選礦產生的尾礦屬於固體廢棄物,可能存在有害汙染物,尾礦庫應該做防滲措施。

彭應登表示,偏遠地區的環保工作要靠企業的自覺,政府的環保督察手段也應該做一些改善升級。「比如通過遙感衛星等技術手段來監督礦山、選礦廠造成的生態問題,固廢和水系汙染問題。」

2月13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環保局工作人員答覆新京報記者稱,在1月31日記者反映情況後的第二天,就已經前往嶸儲莫圪內選礦廠實地調查,「當時選礦廠因為臨近春節已經停產放假,無法調查取證,我們計劃再過幾天等選礦廠恢復正常工作後,再前往調查。」

對於嶸儲莫圪內選礦廠的尾礦庫,烏拉特中旗環保局的工作人員稱,該尾礦庫有安全生產許可證,手續齊全,「這個尾礦庫是符合相關標準的,如果它沒有防滲措施,是拿不到安全生產許可證的。」

記者表示,在尾礦庫現場看到,從庫壩底部有黑色的汙水流出。對此,烏拉特中旗環保局工作人員稱,將聯合第三方檢測機構調查選礦廠和尾礦庫對周邊草場、水系等生態環境的影響,形成一份綜合的調查報告。

(文中潘軍、李東均為化名)

本文來源:重案組37號 作者:遊天燚 陳奕凱 責任編輯: 蘇泓珵_NBJ9980

相關焦點

  • 內蒙古有些牧民已養不起羊!或許一億棵梭梭能幫上忙
    進入2016年春季,久違的沙塵暴「超越」霧霾,再度成為空氣汙染的「首患」,襲擾北方各地:2月18日,內蒙古阿拉善盟吉蘭泰地區出現今年首場沙塵天氣;3月3日,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出現今年以來最強沙塵天氣,錫林郭勒盟等3個盟市出現沙塵暴;4月15日,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的酒泉市敦煌、瓜州等多地出現沙塵天氣,瓜州更是出現了「滾滾沙牆吞噬縣城」的罕見景觀;4月16日,甘肅民勤出現今年首場沙塵暴
  • 氣候變化和內蒙古草原普通牧民間的故事
    草原是氣候變化敏感地帶(資料圖)中國天氣網訊 內蒙古大草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傳統優良牧場,離離原上草,養育了千百萬草原兒女和數不清的牛馬駝羊,但是近年來的種種變化和研究表明,氣候因素對內蒙古的草原植被產生了重要影響。
  • 羊肉迎來消費季 內蒙古牧民每隻羊比去年多賣200元
    羊肉迎來消費季 內蒙古牧民每隻羊比去年多賣200元 2019-11-21 14:12:42 來源:新京報  |  作者:景嘯塵新發地市場的「羊肉大王」劉瑞田在新發地市場從事羊肉批發行業已將近22年。他表示,最近的羊肉價格上漲跟季節有關係,因為冬天吃羊肉比較多,「大家就喜歡吃個涮羊肉,喝個羊肉湯什麼的」,每天都有不少北京的羊肉館子來批發。這個季節南方也會從北方進羊肉,所以價格有所上漲。「雖然今年羊肉價格和去年比確實在漲,但是銷量並沒有受到影響。」
  • 內蒙古達茂旗草原狼多為患
    新華網呼和浩特5月29日電(白冰)在幅員遼闊的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簡稱達茂旗)草原上,牧民們談狼色變,隨著草原生態的改善,狼群成為當地畜牧業的一大隱患。  達茂旗查幹淖爾蘇木(鄉)蘇木長依拉塔告訴記者,近幾年草原上的狼明顯比以前多了,它們經常在晚上成群結隊襲擊牧民的羊群,而且狼的膽子也越來越大了,有時白天見到了正在放羊的羊倌也不跑,直到咬死幾隻羊吃飽了才會走。  說起狼患,牧民蘇木亞一家損失最慘重。今年1月3日凌晨3點,蘇木亞聽到自家羊圈裡發出一聲聲慘叫,他慌忙披上衣服衝向羊圈,只見幾隻狼跳出羊圈消失在黑暗中。
  • 青海無機構能檢飼料中毒 牧民171隻羊死亡成謎
    新華網西寧6月8日專電(記者 陳國洲)年初至今,青海牧民曹金山揣著厚厚的一疊調查材料,奔走於飼料經銷商和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為他家一周內死亡的171隻羊討個說法。對於一個普通青海牧民,這場災難幾乎令他傾家蕩產。  然而,171隻羊究竟因何死亡?飼料有無問題究竟能不能調查清楚?
  • 中國北方草原牧民「秋收」算起「生態帳」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駕駛機械在草原上打草。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1日電(記者任軍川 於嘉 彭源)又到一年秋草黃。眼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正忙著秋收。他們打草、捆草、拉草,為牲畜越冬做儲備。
  • 草場上,那帶給牧民水和電的「太陽」
    原標題:草場上,那帶給牧民水和電的「太陽」  ■行進中國·創新故事   正午正是亞秀麻村草場上陽光最好的時候,牧民卓瑪奔帶著他家的蓄電池來到太陽能光伏提水站充電。   亞秀麻村是位於青海省剛察縣哈爾蓋鎮的一個純牧業村,這個村的可利用草場面積達31.83萬畝,全村265戶,共1261人。卓瑪奔是村裡的普通牧民,他們常年過著遊牧生活,一年四季趕著羊群輾轉在不同的草場上。修建了提水站的這片草場屬於春季草場,每年3—5月,母羊會來這裡產羔,牧民只會在這裡逗留3個月左右的時間。
  • 青海狼群一夜咬死151隻羊,牧民損失嚴重
    青海狼群一夜咬死151隻羊,牧民損失嚴重狼群襲擊羊群,從牧民的角度,損失嚴重,值得同情,相關部門應該幫助,從生態的角度,這是壞事,說明狼群的領地被人類侵佔,需要驚醒。近日,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青海狼群一夜咬死151隻羊,現場「橫屍遍地」。
  • 內蒙古狼患背後生態困局:黃羊銳減致生物鏈受損
    野狼都餓瘋了——內蒙古狼患背後的生態困局零下40攝氏度的深夜,呼倫貝爾草原上寒風凜冽。熟睡中的新巴爾虎右旗牧民蘇尼爾全然沒有意識到,一場慘劇此時正在他家的羊圈上演:28隻綿羊在極短的時間內命喪狼口,傷者無法統計。自去年入冬以來,內蒙古中東部邊境牧區狼害頻發。
  • 內蒙古對因狼群襲擊牲畜受損牧民給予政策性補償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日前作出決定,對自治區部分地區因狼群襲擊牲畜而給牧民造成的損失,給予政策性補償,並將著手建立常態損失補償機制。    去年入冬以來,受持續的大雪低溫天氣影響,自治區中東部錫林郭勒盟和呼倫貝爾市頻發狼群襲擊牲畜事件,受襲牧戶損失慘重。
  • 狼群咬死26隻羊!養殖戶掩面痛哭!民警:不可捕殺,可申請賠償!
    2012年4月6日晚,新疆兵團一職工家26隻羊遭野狼襲擊一夜間喪命!  紅旗農場四連職工向忠稱,4月7日清晨七點多,他和往常一樣,準備去放羊,當來到羊圈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昨天還好好的28隻羊,一夜之間死的死傷的傷,其中20隻羊被狼咬死和叼走,6隻咬傷,慘狀讓這老兩口欲哭無淚。
  • ...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牧民賽音呼畢圖家9頭牛犢...
    今年春季以來,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巴音塔拉鎮昆都侖嘎查牧民賽音呼畢圖陸續收到9頭公牛犢的訂單,每頭出售價為2.4萬元,總價21.6萬元,在當地傳為佳話。記者在賽音呼畢圖家門口的網圍欄裡看到,一群膘肥體壯的紅白花牛躺在地上,悠閒地反芻。
  • 千隻羊兒住「別墅」——我國首個玻纖增強複合材料羊舍建成
    近日,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的大草原深處,牧民齊齊格家承包的草場上,建起了一座潔白的羊舍,高3.5米,長20米,寬16米,佔地約300平方米,這是我國首座由玻纖增強複合材料製作而成的羊舍。羊舍的使用壽命長達30年以上,若干年後,材料還可以回收再利用,保護環境。圖為建設中的玻纖增強複合材料羊舍在談到安裝的過程時,郜東河說:「在草原上,由於缺水、缺電,建設土木結構的羊舍、牛舍等是很困難的,甚至需要一個螺絲釘都要跑上百公裡,到鎮上去買。
  • 內蒙古雪原之上的「傻」狍子
    近日,攝影師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上的一戶牧民家草場閒逛時,和「傻」狍子打了個遠距離照面。可愛如它們,蹦蹦跳跳組團穿梭於雪原。近日,攝影師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上的一戶牧民家草場閒逛時,和「傻」狍子打了個遠距離照面。可愛如它們,蹦蹦跳跳組團穿梭於雪原。
  •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背後的內蒙古牧民們
    而說起這一片「中國航天事業的福地」的建成,不得不提起一群在背後,默默做出巨大貢獻的內蒙古牧民們1958年,為建造我國第一座衛星發射場,這裡的300多戶1400多名牧民開始了長達八年、三易其居的生活,他們讓出黑河沿岸近4萬平方公裡最美的家園。 此後近10年時間,這些牧民走遍額濟納旗11萬平方公裡的戈壁、草原。每到一處,如果草長得不好,水不能飲用,人們再尋找新的地方。
  • 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深處飄書香
    「藏書家」「散文家」「牧民詩人」……說起牧民敖特根達來,附近牧民都會這樣形容他。初見敖特根達來,他剛從鎮裡回到家,手中還抱著幾本剛淘的舊書,靦腆的笑容以及草原牧民特有的善良與淳樸都寫在他的臉上。家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託克前旗城川鎮阿日勒嘎查的敖特根達來收藏圖書已有40年,藏書過萬冊,他家也被評為鄂託克前旗「書香家庭」。
  • 城市與社會 | 生活在現代化壓力和動力下的內蒙古牧民
    2010年,我第一次在牧民家住過之後發現:對這一個多月生活的分析產生的調研成果多過幾年幾千公裡大量的訪談。現代農場主的生活「怪圈」那一次我住的牧民家叫敖雲畢力格,這個名字很普通,以至於我後來經常碰到重名的人。那年,他40多歲,夫妻兩個在牧場上勞動,一兒一女在城裡上學。
  • 青海:牧民變「股東」 抱團發「羊」財
    央廣網西寧5月28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日報記者羅連軍 通訊員馬青軍)平均海拔3500米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是青南牧區澤曲草原上一個乾旱少雨的純牧業村,人均草場面積不足百畝。到2010年底,人均收入僅為2512元,是澤庫縣扶貧的重點貧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