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場上,那帶給牧民水和電的「太陽」

2020-11-28 人民網

原標題:草場上,那帶給牧民水和電的「太陽」

  ■行進中國·創新故事

  正午正是亞秀麻村草場上陽光最好的時候,牧民卓瑪奔帶著他家的蓄電池來到太陽能光伏提水站充電。

  「我們這種過遊牧生活的牧民,許多地方建起光伏提水站,拿著小電池,小電瓶上這兒來可以充電,充電之後拿回家去就可以看電視,也可以照明,各方面都可以用。」卓瑪奔如是告訴記者。

  草場上的飲水難題

  卓瑪奔所說的照明用電只不過是光伏提水站衍生出來的一個次要功能。

  亞秀麻村是位於青海省剛察縣哈爾蓋鎮的一個純牧業村,這個村的可利用草場面積達31.83萬畝,全村265戶,共1261人。卓瑪奔是村裡的普通牧民,他們常年過著遊牧生活,一年四季趕著羊群輾轉在不同的草場上。修建了提水站的這片草場屬於春季草場,每年3—5月,母羊會來這裡產羔,牧民只會在這裡逗留3個月左右的時間。

  牧民們逐水草而居,不斷遷徙,也不斷面臨問題,其中最緊迫的就是人畜的飲水問題。亞秀麻村的草場離哈爾蓋鎮10多公裡,離青海湖也有3公裡。早在上世紀50年代,為了方便草場灌溉,解決牧民飲水難題,這裡曾修建了一條水渠。但是隨著渠道上遊地區農田地的開墾,農田灌溉要用水,草場灌溉要用水,人畜要飲用水,當地群眾為各自的利益不斷發生爭執,特別是遇到乾旱時期,甚至會為用水大動幹戈。

  村民介紹,近幾年水渠的水流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上遊的水流到這片草場至少需要8個小時,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水即便流到了這裡也已經不能作為飲用水了。太陽能光伏提水站建成之前,牧民要吃乾淨水,只能去哈爾蓋鎮或者青海湖邊背,來回得要幾個小時。

  3月,羊群正是剛剛度過了寒冬體質比較瘦弱的時候,特別是待產的母羊身體更加羸弱,從草場往返水源地飲水,路程太遠,瘦弱的牲畜受不了這樣的長途跋涉。牧民群眾飲水困難重重,而牲畜飲水也是問題多多。

  建起了光伏提水站

  青海省地處中緯度地帶,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高原大氣層相對稀薄,日光透過率高,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這一優勢在遠離電網又居住分散的偏遠牧區尤其突出,太陽能光伏提水站就這樣在亞秀麻村的草場上安了家。

  太陽能光伏提水站利用了亞秀麻村草場上充足的太陽能資源。40片單片功率為50瓦的太陽能光伏板一字排開,被串聯在一起,輸出功率達2000瓦。為方便移動和組合,太陽能光伏板的底座安裝了軲轆。只有太陽能光伏板還不行,要提水就必須在草場上打井,亞秀麻村草場上的這口井井深20米,提水站配置了一臺揚程26米的三相交流水泵,通過2000瓦功率的光伏板帶動水泵,每小時出水量能達到15立方米。

  「我們這裡以前乾旱、缺水,草場也開始慢慢退化,人畜飲水特別困難。以前我們吃水都是騎摩託車到幾公裡以外提水,現在有了光伏提水站,我們喝到了乾淨水,牲畜的飲水問題也解決了,草場的灌溉問題也解決了。」卓瑪奔對記者說。

  光伏提水技術將太陽輻射能轉變為電能,再由電能驅動水泵抽取地下水,既灌溉了草場又解決了草場周邊牧民及他們的牛羊牲畜的飲水問題。為方便管理,村裡還專門指派了一名提水站管護員,順帶著幫助牧民給蓄電池充電,解決當地牧民簡單的用電需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亞秀麻村在草場灌溉方面還採用了微噴技術,通過微噴技術灌溉草場,既節約用水,草場長勢也比以往依靠自然灌溉好很多。

  天氣晴朗的時候,看到提水站有人,周邊的牧民就會提著塑料桶過來接水。趁著陽光正好,灌溉完草場,提水站的看護員還要給蓄水池蓄水。遇到陰天沒法提水的時候,這一池水也夠羊群兩天的飲水需求了。

  「有了光伏提水站,不僅牧民的羊群能就地飲水,連過路的野生動物也可以在這裡飲水了。」提水站的管護員向記者介紹,光伏提水不會像柴油發電機那樣發出隆隆的噪音,對草原也沒什麼汙染,路過的野生動物放鬆了戒備心理,能在這裡安心飲水了。

  如今,在青海省的澤庫縣,都蘭縣,以及剛察縣的草原上都已經建起了這樣的光伏提水站。太陽能光伏提水技術為生活在遠離電網的偏遠牧區送去了水,也送去了電。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內蒙古摩楞河被汙染草場覆粉塵 牧民:2年死百隻羊
    選礦廠建在一座削平了頂的山包上,礦石堆起三四層樓高。傳送帶把礦石投入破碎設備,機器轟鳴,升起的粉塵遮蔽了一片天空。鐵礦石被磨成粉後,黑色的廢渣和洗礦的廢水一起,被排入緊挨著的尾礦庫。十幾年間不斷累積的礦渣,讓尾礦庫看起來像座黑山。尾礦庫的面積約三四個足球場大小,由礦渣、水和冰構成,建在當地人稱作噠籟(音)河的河床上。
  • 青海海西州:牧民的當下生活令人驚嘆不已
    8月27日, 走進德令哈市陶爾根家園時,大門口那座蒙古、藏族兩個民族的使者手捧哈達的雕像,還有一棟棟小高層樓房牆面上的吉祥圖案,人只以為是走進了一個蒙古族、藏族聚居的普通居民點。68歲的藏族書記蘇玉林,帶我們看了他家那棟154平方米的二層小樓。他說,因為有政府補助,住進來只花了18萬元。以前一家5口住在土坯平房裡,冬天架爐子燒牛糞做飯,挑井水吃。現在家裡通天然氣,水、電、網絡齊全,城鄉公交每天有六趟班車,出行很方便。通過承包工程、採摘枸杞和在光伏電站打工,全家每年有十二三萬元收入。
  • 青海三江源牧民:致富先治草
    原標題:青海三江源牧民:致富先治草   新華網西寧10月7日電(記者李亞光)清晨迎著朝陽騎馬將牛羊趕至草場,是62歲的青海牧民多布旦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   從8歲起放牧,多布旦大多數時候都和牛羊待在一起,這樣簡單規律的放牧生活他過了大半輩子。多布旦熟稔牲畜的生活習性,把它們餵養得健康肥壯。
  • 青海海晏縣:讓「特殊」牧民喝上方便水
    □本報通訊員 何毅 記者 李永玲  5月初,陣陣爆竹聲和群眾的歡呼雀躍聲響徹德州草原,看著清澈的水從機井口噴湧而出的那一刻,一位老牧民激動地說:「我們再也不用為吃水難而發愁了,德州村民要謹記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牢記黨的恩情。」  據了解,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甘子河鄉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純牧業鄉,共有7個村。
  • 中國北方草原牧民「秋收」算起「生態帳」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牧民駕駛機械在草原上打草。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1日電(記者任軍川 於嘉 彭源)又到一年秋草黃。眼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正忙著秋收。他們打草、捆草、拉草,為牲畜越冬做儲備。
  • 青海牧民分紅用麻袋裝錢 「生態畜牧業」效益顯現
    孫睿 攝   中新網青海天峻12月2日電 (孫睿)「通過一年的努力,今年我們合作社共分紅了65.67萬元(人民幣,下同)。」2日,來自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木裡鎮佐隴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理事長奎知達傑一邊用麻袋裝錢,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 青海三江源區1.7萬牧民喝上放心水
    青海三江源區1.7萬牧民喝上放心水 來源:新華網 2009年09月29日09:28   新華網西寧9月29日電 (記者何偉)記者29日從青海省三江源辦公室獲悉,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實施4年來,已取得明顯成效.在惠及民生的人畜飲水項目上,目前已使1.7萬名當地牧民喝上了放心水。
  • 內蒙古有些牧民已養不起羊!或許一億棵梭梭能幫上忙
    沙塵源區:牧民的羊圈空蕩蕩「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這裡的草很高、很多。當時我家裡養了1000多隻羊。」5月16日,阿拉善左旗蘇海圖嘎查(註:嘎查系蒙古語行政村之意)牧民沈永保開著一輛皮卡,帶著記者在自家的草場上轉悠。而此時,要想在草場上找到一棵綠草已經很困難了。由於乾旱少雨,又缺少植被,草場上沙土鬆軟。車行過去,塵土飛揚。
  • ...在呼倫貝爾市考察森林草原防火、生態環境保護和牧民生產生活情況
    本報4月15日訊 (記者 劉曉冬)4月13日至15日,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深入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陳巴爾虎旗、牙克石市考察森林草原防火、生態環境保護和牧民生產生活情況,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切實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保護好呼倫貝爾這片最美草原
  • 青海:牧民變「股東」 抱團發「羊」財
    央廣網西寧5月28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日報記者羅連軍 通訊員馬青軍)平均海拔3500米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是青南牧區澤曲草原上一個乾旱少雨的純牧業村,人均草場面積不足百畝。到2010年底,人均收入僅為2512元,是澤庫縣扶貧的重點貧困村。
  • 真正的草原上牧民的家,看上去就是這樣簡陋不堪
    說起大草原,似乎人人會想到這首詩,也會自然而然想到帳篷和滿院子的牛羊。其實,隨著時代發展,如今很多牧民早已經捨棄了帳篷,大部分草原上以牧牛馬羊為生的牧民,都會蓋些簡單的磚瓦房,畢竟又結實又耐風雨。在蘇尼特右旗,為了問路,我們找到了這家牧民,主人真實而樸素。不過他家的牧羊犬可不太友好,一直追著我們的車咆哮不已,雖然個子不大,卻相當盡責。
  • 烏審交警熱心幫助牧民驅趕牛群
    烏審交警熱心幫助牧民驅趕牛群 2020-11-20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海農部分牧民住「太陽房」用「沼氣灶」
    目前,新能源技術成功運用於農牧區,「太陽房」、沼氣灶、牛羊暖棚等設施遍布農牧民生產生活的各領域。2011年立項的這兩項課題,通過科技攻關和技術應用,「太陽房」集熱效率達到43.8%,沼氣生產工藝和保溫裝置散熱規律的研究結論為高原地區沼氣工程啟動調試奠定了基礎。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結古鎮代格村是青海省新能源科技首批示範村之一。
  • 通訊: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中新社青海海晏3月5日電 題:藏系羊「兩年三胎」點亮青海牧民致富夢  作者 羅雲鵬  3月的青海湖北岸草原,依然乍暖還寒,春寒料峭。  5日中午,青海省海北州海晏縣青海湖鄉達玉日秀村牧民東智布正在自家的暖棚裡忙碌著給待產的母羊追加飼料。「再過十幾天第三胎羊羔就要降生了,這次可以產兩百多隻羊羔。」東智布笑著說。  東智布家所在的海北州平均海拔3100米,共有草場3981.56萬畝,存欄牲畜達333.28萬頭只,畜牧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 城市與社會 | 生活在現代化壓力和動力下的內蒙古牧民
    2010年,我第一次在牧民家住過之後發現:對這一個多月生活的分析產生的調研成果多過幾年幾千公裡大量的訪談。現代農場主的生活「怪圈」那一次我住的牧民家叫敖雲畢力格,這個名字很普通,以至於我後來經常碰到重名的人。那年,他40多歲,夫妻兩個在牧場上勞動,一兒一女在城裡上學。
  • 為了心中那片綠——長江源頭的撿垃圾志願隊
    新華社西寧12月2日電題:為了心中那片綠——長江源頭的撿垃圾志願隊   新華社記者李佔軼   高原冬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多彩鄉境內
  • 青海湖北岸「羊倌」的心願:讓綠色養殖鼓起牧民腰包
    李雋 攝中新網青海剛察1月14日電 題:青海湖北岸「羊倌」的心願:讓綠色養殖鼓起牧民腰包作者李雋「我是個地道的放羊娃,跟牛羊有很深的感情,聽外面的人說現在的羊肉羶味大不好吃,還會讓人生病,我心裡就不舒服,在我看來肉的品質取決於人給它吃的啥!」說話的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年乃索麻村的村民馬金山。
  • 「弘揚蒙古馬精神 身邊的榜樣」小康路上不落一戶牧民
    傳統的生產方式加上牧區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制約著牧民增收致富。「一定要帶領牧民趟出一條保護生態、綠色發展、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十六年前就是嘎查幹部的董智成始終憋著一股勁兒,想讓牧民們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牧民有牧可放,同時不破壞生態,董智成率嘎查兩委成員多次開會,並外出考察、學習,最終決定改良牲畜品種。
  • ...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牧民賽音呼畢圖家9頭牛犢...
    今年春季以來,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巴音塔拉鎮昆都侖嘎查牧民賽音呼畢圖陸續收到9頭公牛犢的訂單,每頭出售價為2.4萬元,總價21.6萬元,在當地傳為佳話。記者在賽音呼畢圖家門口的網圍欄裡看到,一群膘肥體壯的紅白花牛躺在地上,悠閒地反芻。
  • 賽力克·木胡什:我們的太陽在路上
    賽力克·木胡什 | 我們的太陽在路上生活在新疆阿勒泰的哈薩克族牧民,在整個1000公裡的往返遷徙過程中,以家庭為單位平均搬家達到80餘次。轉場是哈薩克族牧民生活的一部分,牧民要趕著畜群,帶走所有的生產和生活用具,其中包括居住的氈房。這些物品通常由駱駝馱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