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實驗室製造人類器官的研究熱潮

2020-11-24 生物谷

最近5年,幹細胞生物學領域的重要進展是類器官培養,目前已經培養出包括人類大腦在內的多種多樣的類器官。類器官技術的深入研究或許能顛覆過去常規細胞生物學技術,極大地促進人類疾病治療的研究速度。2015年7月30日《自然》專門發專題文章介紹這一重要研究領域。

2011年,維也納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Madeline Lancaster有一段時間試圖培養神經玫瑰花狀結構,這是描述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早期結構的專有名詞,在靈長類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過程中該結構尤為典型。不知什麼原因,這些細胞沒有按照預期長在培養板底部,而是形成一些奇怪的乳白色球體機構。開始她不認識到底是什麼東西,11月的1天,她發現這個白色結構上出現一個奇怪的色素區域,在顯微鏡下,她看到這符合發育中黑色視網膜細胞的特徵,視網膜是從胚胎大腦生長出的結構。隨後Lancaster將其中一個球型結構切片,在顯微鏡下她看到各種類型的神經細胞,這些細胞分布非常符合胚胎大腦的結構特徵。此時,她意識到自己不小心培養出微型大腦。她隨後嚮導師Jürgen Knoblich匯報了這一新發現。人類許多重要發現都是偶然,如果Lancaster當時發現這些不符合預期的實驗結果後,沒有繼續觀察,也許這一重要發現會擦肩而過。因此在遇到一些不符合預期研究的情況下,不要輕易放棄,意外實驗結果往往帶來意外驚喜。

Lancaster等並不是第一個在實驗室培養出大腦。2008年,日本科學家曾經報導用小鼠和人類胚胎幹細胞培養出大腦皮層結構。此後,培養人類器官國際學術競賽拉開序幕。通過小心地調整培養刺激方案,科學家先後製造出多種三維結構的人類器官如眼睛、腸、肝、腎、胰腺、前列腺、肺、胃和乳腺等。這些結構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器官,但能在結構和功能上模擬真實器官,在人類器官發育研究、疾病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和器官修復材料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因此,這些微型人造器官獲得一個統一名稱:類器官organoids。英國劍橋大學幹細胞學家Austin Smith認為這是過去5年內幹細胞研究領域最突出的進展。

這些類器官現在仍然不夠完美。有的缺乏關鍵細胞類型,有的只能模仿器官發育的早起階段,實驗結果也不穩定。一些科學家正努力提高這些培養器官的複雜性、成熟度和可重複性等。也有科學家發現,這些細胞自組織形成器官屬於內在特徵。Knoblich認為,不需要複雜多餘刺激,這些細胞具有自發形成大腦結構的內在動力。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學家Melissa Little認為,培養出器官本身不值得大驚小怪,胚胎根本不需要一個模板或路線圖指導,本身具有內在自組織的能力。1900年代,胚胎學家就發現被分解成單個海綿細胞可以重新組裝,但這樣的工作早就被放棄,現代生物學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細胞純化,將細胞貼壁培養成為常規,這人為地削弱限制了細胞的自組織能力。

加州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腫瘤學家Mina Bissell人為,通過研究細胞理解器官功能,就好像研究蓋房子的磚理解房子一樣可笑,研究器官應該從整體水平上開展。Bissell的研究就是對乳腺細胞進行立體培養。2005年前後,他的這種看法變得更為現實樂觀。尤其是2008年後,日本理化研究所生物發育中心Yoshiki Sasai培養出大腦皮層、視網膜和腺垂體。

2007年,荷蘭Hubrecht研究所的Hans Clev曾鑑定出腸幹細胞,2009年,Hans Clev宣布培養微型腸。該小組採用類似於細胞外基質軟膠作為人工基底膜培養出腸結構,本來是希望培養出球形結構,但經過實際培養後發現,這些細胞分化為不同類型,形成有許多突起的空心球體,這些結構是典型的腸絨毛和隱窩,和真實的腸結構幾乎一樣。Clevers的微型小腸已經被用於臨床藥物篩選,醫生從一名囊性纖維化患者活檢採集直腸組織,然後培養出腸組織,利用這種組織篩選潛在藥物。囊性纖維化是因為腸道和呼吸道上皮細胞離子通道基因缺陷,導致水分子無法進入細胞內。如果藥物有效,則會因為水分子進入細胞迅速引起細胞腫脹。利用這種方法,Clevers確定了Kalydeco在100名囊性纖維化患者有治療效果。類器官能幫助醫生選擇最好的癌症治療方法。2015年,Clevers利用結直腸癌患者的腫瘤組織培養,建立了這些患者的類器官庫。紐約冷泉港實驗室腫瘤學家David Tuveson和Clevers合作培養建立胰腺癌類器官庫。這些類器官能作為發現有效抗癌藥物的理想工具。

2014年,發育生物學家James Well培養出人胃類器官。Wells使用的材料不同於Clevers,他們培養的類器官使用成年幹細胞只能分化出有限的細胞類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Wells的同事利用胚胎幹細胞培養的胃類器官則擁有全部細胞類型。10年前,Wells等開始用人類胚胎幹細胞培養腸細胞。當他們對兩個關鍵細胞信號通路進行操作時,這些細胞形成微小圓形芽樣結構。Wells發現,這些結構類似4周胎齡的原始腸管,這太讓人激動了,這說明他們獲得培養類器官的可能。因為許多器官如食管、肺、氣管、胃、胰腺、肝、腸、膀胱都是從這個原始腸管分化發育形成的,發育的次序是從口到肛門。

Wells等結合文獻和自己的經驗,確定那些化學信號能引導該原始腸管分化成特定器官。2011年,他們第一次報導了自己第一個人源類器官:一個芝麻大小的腸組織。但是培養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人類胃有兩個不同的部位,釋放酸的胃頂和產生大量消化液的胃底部。導致這些不同分化的信號通路並不清楚。人的胃與許多實驗動物不同,因此沒有好的動物模型。只能採用試錯的笨辦法,先進行猜測,然後驗證不同的生長因子組合。努力最終獲得成功,2014年,他們成功培養出人胃類器官。利用這個工具,該小組確定了胃底發育的關鍵信號分子。現在他們正在進行關於胃的發育和生理學基礎研究。例如調節分泌的因子。當然也同時進行利用原始腸管培養其他類器官的嘗試。

劍橋大學發育遺傳學家Daniel St Johnston認為,這些研究可以實際觀察這些細胞如何組織形成複雜的結構,這對理解人類發育非常重要。但是許多類器官仍然是單一組織,這限制了進化生物學的價值。某些功能信息必須在完整器官中才能實現。

Melissa Little近10多年一直對腎臟結構的複雜性驚訝。成年腎臟大約22-30種結構和功能不同的細胞。腎小體負責將血液過濾形成尿液。腎小體管路周圍基質分布的血管網將過濾後的血液帶走。2010年,Little等開始利用胚胎幹細胞培養腎臟租細胞。3年後她們嘗試各種生長因子和給予時間程序,最終2013年培養出了有兩種胚胎腎細胞的類器官。這種類器官只符合胚胎腎組織特點,只有腎祖細胞和腎小管細胞,與成年腎臟組織有很大區別。培養成年腎臟類器官仍然十分具有挑戰性,因為還需要有血管和間質。腎臟在藥物代謝和排洩中具有重要作用,Little希望她的微型腎臟能作為檢測候選藥物毒性的工具。心臟和肝臟類器官當然也具有類似的功能。

哥倫比亞大學幹細胞學家Michael Shen培養出了前列腺類器官。雖然這些類器官能代替動物實驗進行某些研究,但是無法研究整體動物具有的免疫系統功能。因此類器官並不能完全取代動物實驗。

2010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器官移植專家Takanori Takebe培養出肝臟類器官。他知道許多患者因為缺乏肝死於肝臟衰竭,他希望利用組織工程技術解決這個難題。成年肝臟細胞很難培養,體外培養只能存活幾個小時。Takebe從日本橫濱市立大學申請到一個研究職位,希望利用誘導幹細胞iPS進行這一研究。他首先將iPS定向分化成為肝臟祖細胞或成肝細胞,胚胎時期的成肝細胞依靠來自周圍間質和血管內皮細胞的複雜信號分化成熟。Takebe估計這些周圍支持細胞也應該是體外肝臟分化的必要條件。於是他和同事將成肝細胞和間質和血管內皮細胞進行混合,試驗取得了預期結果,獲得了小扁豆大小類似人類6周胎齡胚胎肝臟結構的肝臟類器官。這種結構能在體外連續培養2月。儘管這個小肝臟與完整的肝臟相差甚遠,但是Takebe希望能用大量這種小肝臟組合成一個肝臟,這也許足夠滿足挽救患者生命的需要,這一目標至少在小鼠體內能實現。當Takebe將12個肝臟類器官接種到小鼠腹部,2天後這些肝臟出現了小鼠血管聯繫和血液供應,這些細胞繼續發育成成熟肝臟細胞,能製造肝臟特異性蛋白,能代謝藥物。用藥物將小鼠自身肝臟破壞後1月內,大多數對照組動物死亡,但接受肝臟類器官移植的動物大部分存活下來。

Takebe希望4年內開展臨床研究,計劃首先用在兒童肝衰竭患者。他們現在能將肝臟類器官培養地足夠小數量足夠多,可以通過門靜脈輸入。Takebe設想這很可行,但是Smith認為這過於超前,這些類器官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生物學家知道類器官還不能完美模擬真正的器官,但這是走向最終成功的第一步。溫斯頓塞勒姆的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Anthony Atala說,長期目標是能製造出越來越多種完全功能結構的人類器官。這一領域已經把臨床學家、幹細胞學家和發育生物學家結合在一起,雖然困難,但目標明確且充滿希望。(生物谷Bioon.com)

http://www.nature.com/news/the-boom-in-mini-stomachs-brains-breasts-kidneys-and-more-1.18064

孫學軍教授微信公眾號:氫思語(hydrogen_thinker)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人類、猿類和猴子的大腦組織,從而了解人類大腦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某些方面,人類大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人類智力較高,是地球上唯一能夠從事複雜行為、具有高等思維能力的動物,例如:製造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布表情包等。然而一些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為什麼人類與近親物種存在差異?
  • Nature:實驗室中的類器官——「腎」
    ,他們在實驗室中成功利用幹細胞培養出了具有初步生長狀態的人類腎臟組織,而這一過程通向在實驗室中開發全功能性的移植器官又進了一步。研究者在文章中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製造出了腎臟樣的結構。目前由於嚴重缺少捐獻的器官來移植事故或疾病受損的患者器官,因此長期以來利用幹細胞來製造人類器官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大研究障礙。科學家們需要誘導幹細胞使其分化組裝成為腎臟、肝臟和肺部細胞,隨後這些細胞就會形成具有複雜解剖學結構的真實器官進而在受體患者中發揮作用。
  • 人類完美器官源找到了:豬
    最近美國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實驗室的喬治·邱奇和他的研究小組宣稱,他們攻克了讓豬成為人體器官捐獻者的一個最大難關——斷絕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s)在器官移植接受者體內重新激活的可能性。這一歷史性突破,有望使豬成為完美的人類器官捐獻者。在自然界,豬與人類之間的緊密親緣關係讓其具有了成為人類器官捐獻者的潛力。
  • 人類器官移植有可行性替代方法
    圖片來源:《自然》 近日,一個日本研究小組在實驗室中使用培育出的肝臟前體細胞,生成了功能性人體肝臟,然後將其移植到老鼠體內,以便完成相關發育過程。研究人員的最終目標是將前體細胞移植到人體內,並使它們發育成為病變或損傷器官的替代部件。 目前人體肝臟捐贈數量非常匱乏。2011年,美國進行了5805例成人肝臟移植手術。
  • 實驗室製造!大鼠體內的「迷你人肝」
    圖片來源:UPMC近日,發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的一篇研究中,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UMPC)的研究團隊利用人皮膚細胞製造了具備完整功能的迷你肝臟,並將其順利移植到大鼠體內。在這項概念驗證實驗中,這些在實驗室中製造的器官在動物宿主體內存活了四天。
  • 類器官新突破,利用人類幹細胞可從胎兒前腸中再生多個器官
    有了類器官,研究人員可以深入觀察人體的變化、檢驗藥物的功能以及發展實驗室層面的再生治療法。近日,《自然通訊》雜誌上的發表了兩項關於類器官的新研究,是類器官的重大突破。近日,一隊來自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和日本的科學家報告了他們的發現,這些發現將對新一輪更複雜的類器官發育至關重要。
  • 《自然》研究——性激素對非生殖器官的調控
    《自然》研究——性激素對非生殖器官的調控 2020-08-10 1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家製造出兔子人工生殖器 研究或適用於人類
    據報導,美國科研人員在本周一發表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表示,這項研究的成功將使科學家們向使用患者的細胞培養出其他諸如肝臟等更複雜的器官的技術邁近一步。
  • 研究人員對人類腫瘤類器官表觀遺傳學景觀的首次詳細研究
    研究人員Manel Esteller在類器官或3D癌症文化中進行了首次大規模表觀遺傳學表徵,並將數據提供給研究團體,以促進有關腫瘤發展和進展的新發現。對人類腫瘤類器官表觀遺傳學景觀的首次詳細研究由Eduard Batlle Lab IRB Barcelona拍攝的類器官圖像通常,有希望的癌症療法在實際臨床環境中應用於患者時會失敗。
  • 製造人體器官的「組織工程」取得進展
    「組織工程」指在實驗室裡培育出皮膚、軟骨、血管、角膜、牙齒和骨頭,甚至製造出膀胱,其目的是獲得心臟或腎臟等複雜器官以移植給病人。  組織工程學致力於研究將幹細胞變成人體器官細胞的技術,具體方法是用生物可降解和相容性強的材料製造一種符合需要的器官或組織形態的支架,吸附在支架上面的幹細胞按照特定的方式逐漸成長為所需要的器官組織,就好像一群泥瓦匠用混凝土蓋房子。
  • 實驗室培育的「迷你」大腦真會比人類大腦更加聰明嗎?
    在實驗室中,將細胞簇組裝成為人類微型大腦版本的技術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科學家們的關注,這些由幹細胞轉化而成的大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s)能為人類大腦提供無與倫比的洞察力,而眾所周知,這是很難進行研究的。
  • 羊身上"長出"人器官?器官移植研究取得新突破
    在美國,超過11.4萬名男性、女性和兒童正在等待器官移植。每天都有22個人在等待中死去。為了解決器官短缺問題,研究人員正努力利用病人自身的細胞按需培養器官,以消除尋找完美匹配供體的需求。但是,在實驗室中培育出符合人體尺寸的替代器官仍然需要幾十年時間。
  • 實驗室培育的大腦類器官具有意識嗎?
    這些被稱為大腦類器官的微小結構是從人類幹細胞中培育出來的,現已成為許多研究大腦特性的實驗室目標。穆特裡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科學家,他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方法進行驗證分析。穆特裡和其他許多神經科學家認為,人類大腦類器官可能是理解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特殊人群的關鍵,這些情況不可能在實驗老鼠身體上展開詳細研究。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和其他研究人員可能需要有意地創造「人類意識」。
  • 「半人造子宮」問世 家電品牌未來能否參與人體器官製造?
    【家電網HEA.CN 7月5日微信原創】近日,美國維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WFIRM)宣布,使用生物工程技術製造的子宮組織能夠成功修復兔子子宮,使其產下存活後代。儘管該研究只製造了部分子宮組織,沒有製造出整個子宮,研究團隊希望未來能用這種技術取代子宮移植。
  • 零重力讓克隆器官「自由」地生長
    使用人類自身的細胞製造出可供移植的人體器官,是治療人類各種疾病的「終極手段」之一。而在製造的過程中,地球重力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重力通過影響蛋白質和基因在細胞內部的相互作用方式,形成極化的組織(這是自然器官發育的基本步驟)來影響細胞行為。
  • 《自然》雜誌:美國在2015年已經在實驗室製造出新冠病毒!!!
    感謝H君提供的資料,醋醋在美國《The Scientist》雜誌官網上找到一條新聞《實驗室製造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爭論》,顯示美國在2015年就在SARS基礎上製造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可引發人類高傳染性肺炎,並發表在
  • 五眼聯盟:新冠病毒是自然產生,非實驗室製造
    應該說,眼下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勢非常嚴重,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全球疫情嚴峻的情況下,以蓬佩奧為代表的部分美國政客卻大肆鼓吹所謂的「新冠病毒人造論」,堅稱「新冠病毒是武漢病毒研究所製造的」,並以此為藉口對中國進行大肆攻擊。不過,就在蓬佩奧等「借疫攻擊中國」的時候,由美國主導的「五眼聯盟」站出來說話了。
  •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迷你人體腎臟 可用於藥物測試
    默多克兒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利用尖端技術在實驗室中生物列印出微型人類腎臟。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研究為新的腎衰竭治療方法提供了方向,並有可能為實驗室種植的移植器官鋪平道路。在研究中,該團隊利用3D生物列印的人類製造的腎臟來篩選一類已知會導致人類腎臟損傷的藥物的藥物毒性。
  • 我們能在太空中製造器官嗎?
    3D列印人體器官的最佳地點其實是在太空。2019年,科學家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臺「3D生物製造設備」(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簡稱BFF)。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能夠在太空中製造人體組織的3D印表機,於2019年7月搭載SpaceX公司的貨運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在無重力條件下列印人體組織聽起來很酷,但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嘗試呢?
  • 中科院「器官重建與製造」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17-2018年度研究...
    中科院「器官重建與製造」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17-2018年度研究任務招標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