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周氏家族】湖南各地周姓來源
點擊上面藍色字快速關注
衡陽木甫支周氏
始遷祖彥升公,宋理宗時由江西吉水遷居衡陽南鄉矮嶺,派衍三房。長木甫公裔居衡陽木口、衡南石筍;次林甫公裔居衡南藍江橋、祁陽大營驛、邵陽東觀橋;三森甫公裔居祁陽馬江埠、貴州畢節。木甫公生三子,開仲誠、仲明、仲和三房,仲明官嶽州,又開四房,長次四房裔籍嶽陽,譜另修,季子璧秀回籍銅鼓山。清乾隆11年(1746)、乾隆43年(1778)、嘉慶24年(1819)、鹹豐8年(1858)誠、和二房合修族譜,1912年合璧秀公房五修,1949年六修,2003年七修。班行:彥升木甫,仲應德名(楊均誠),必單志朝(思世康希),大廷良興(啟逢芝可),世尚(三元)永遠,宗祖開繼。治道克尊禮,高賢文學傳,篤親昭穆序,作述慶長綿。
衡陽周氏
始祖添佐公,明洪武年間偕弟添定、添佑自江西泰和來衡。添佐居荷葉坪,三世後分榮、貴、星三大房,散居大洲及潭家衝;添佑居松柏花園,後世分居芽村、洛家村、白沙洲等地;添定徙桂陽臨武。清光緒19年(1893)三修族譜,堂號植蓮。
衡陽二甲周氏
始遷祖洪祝公,進士,宋末由江西吉安府永寧縣官衡陽,卒葬小西門外。子仁謂、仁壽、仁愷,遂家今衡陽市易賴街西湖。後謂、壽二房遷西鄉重江均陂,愷房又分三房:子璞房居南鄉珍珠鎮,子瑞、子賢房居西鄉新橋白石町。清乾隆25年(1760)始修族譜,嘉慶8年(1803)、嘉慶25年(1820)、道光29年(1849)、光緒6年(1880)、宣統2年(1910)、1932年、2004年續修。嘉慶17年(1812)建宗祠於重江均陂。字派:洪仁崇思子志必仲朝廷,文道國興隆,學宗先信遠,德啟後賢豐,典禮家聲振,詩書世業芳,篤行惟孝友,懿範重綱常,應時(蔚起)才華盛,綿延福祚長。該族名人周樂群,少將銜。周后元,工程院院士。周文斌,南昌大學校長。
衡南周氏
始祖天開公,諱逢吉,居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泥田,生三子:長子載道,諱文孫,為孟宗開派祖,生一財,後裔衍為五房。次子遠達,諱行孫,為仲宗開派祖,生一友,後裔衍為四房。三子七襄,諱雲孫,為季宗開派祖,生一寧。元至正10年(1350)一財、一友、一寧由泥田遷湘,一財、一友為遷衡支祖。一寧始遷茶陵,再遷耒陽,八世芳玉公攜四子來衡,至十一世分泉溪、寧鄉二房。清乾隆37年(1772)三宗始修族譜,道光3年(1823)、同治7年(1868)、宣統元年(1909)、2002年續修。該族名人周名建,字屏侯,曾任湖南諮議局副議長。派字:(自四世始)得貽後嗣芳,祚遠紹書香,繼序隆高位,榮名定振揚,有家承孝弟,保世重賢良,傳道儒宗大,維新國運昌。
衡山周氏
始遷祖復通公,明成化22年(1486)自江西清江縣遷湖南衡山縣。1928年四修族譜,堂號汝南。
衡山延興周氏
始祖瓊公(字宴林)、萱公(字楚光),先後於明宣德、嘉靖間自江西永新縣厚田講學來衡山嶽北,開基于衡山縣果山鄉神王殿義母殿。清雍正乾隆年間後裔合建二公祠於果山鄉神王殿,名為"延興祠"。族人多分布在衡山、湘潭、湘鄉、長沙、漢口、南京、上海及江西永新等地。至1948年,已傳17代,全族人口約3600餘人。
衡山白果周氏
始祖濂溪先生之長子壽,七傳至福公,字天錫,元大德8年(1304)由贛還湘,卜居湘鄉東臺山之靈溪寺,生五子:必先、必誠、必達、必信、必元。必先公,字德彰,第四子夢 公,字世旺,元末明初舉家徙居衡山白果雞公臺。族人分布於羅家衝、牌樓山、桐梓坳、江東橋、貫塘等地。清乾隆2年(1737)建宗祠於白果市七總。至1948年,已傳25代,全族人口7000餘人。
衡山懸鐘塔周氏
始遷祖揆三公,原籍江西吉水泥田,明初教授衡嶽,遂率子子良、孫歷政、歷祖、歷遜、歷緣家于衡。後歷緣遷淮安,歷政開湘潭易俗河房,歷祖開衡山甘棠橋房,歷遜開衡山懸鐘石房。清乾隆元年(1736)始修族譜,乾隆47年(1782)、道光5年(1825)、同治3年(1864)、光緒30年(1904)、1937年續修。班行:(自十一代始)文章開景運,方正贊昇平,作善承先志,傳家自顯榮。
衡山甘棠橋仁房周氏
始祖揆三公,明成祖永樂間由江西廬陵教授衡山,為湘(潭)衡(山)周氏始祖。揆三生子良,子良生厲政、厲緣、厲祖、厲遜。厲政居湘潭易俗河江口,厲緣回籍,歷遜居嶽北大崎嶺懸鐘石。厲祖,宗志道,開派衡山甘棠橋。清雍正13年(1735)始修族譜,2002年六修。清乾隆11年(1746)衡山周氏仁、義、禮、智、信五房共建宗祠於邑城。以厲祖為第一代,十六代周方瑱,民國間任湖南省財政廳長,創辦南華中學。二十代周平坤,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班派:(自十一代始)文章開景運,方正贊昇平,作善承先志,傳家自顯榮。
衡山智房、信房周氏
瑜公次子胤公三十一世孫思誠,生友端,友端生子七,長子子雅,字忠言,任趙州司戶。越三代孫方叟,次子寶權,寶權生忠遠,忠遠生繼通、繼道、繼達、繼還。繼道遷攸縣夏家,繼達遷茶陵,繼還遷湘潭。繼通遷衡山,為衡山周氏智房始祖。方叟三子與權,孫繼韶,由厚田遷衡山,為信房始祖。信房族譜始修於清康熙48年(1709),又分為長嶺衝、小塘、萱洲、義泉、小水灣、周田山六房,2000年七修。
衡山義房周氏
義房為瑜公長子循公後裔,源出金陵上元縣後湖,徙衡始祖為上元後湖二十一世祖元兵部侍郎舜民公長子邦侯公,為柳州太守,解組歸裡,途經衡山,阻於兵,遂家於邑城。邦侯長子易中,派衍學誦、學文、學禮、學宗、學端五房,次子昊中派衍立維一房。至2001年譜已七修,人口約3000餘人。
衡山吳集周氏
一世祖舜民公,元大德登進士第,至治間官兵部左侍郎,崇祀江南應天府上元縣鄉賢祠。二世祖邦侯公,元延祐登進士第,授禮部主政,官粵西柳州太守,解組經麋城,因故鄉兵燹而家焉。六世祖學宗公,明宏治間由邑城遷吳集關居楊山,著有《淶溪詩草》。
衡東禮房周氏
瑜公次子胤公傳至二十二世孫政凝次子五郎,諱士葉,再至三十世恭叔,官錦衣衛指揮,生七子,次子子誠,越六世生道揚,道揚五子,長子孟言、四子孟譽徙茶陵大洲平溪,次子孟廣、三子孟誾徙茶陵州衙前鼓樓下,五子孟賢留守厚田。孟廣長子寧,生彥深,明洪武間由茶陵遷衡東楊子坪,為周氏禮房始祖,後裔以衡東楊子坪、洋塘、衡山鰲洲、永和、攸縣老君潭為多。至2000年七修族譜,人口13000餘人,入譜約7000餘人。
耒陽周氏
元至正24年(1364)由江西吉水泥田村遷來,另支自宋中葉由江西泰和遷來。
常寧梅龍周氏 始遷祖慶一郎,元初至正4年(1344)自江西泰和因避難遷湘,開基於常寧縣梅龍鄉湖頭村。族人多分布在飄頭、湖邊、楠木山等地。宗祠在湖邊。至1948年,已傳25代,全族人口約5000人。
湘潭沙塘周氏
始遷祖夢晟兄弟六人,元末自江西泰和圳上遷湘,夢晟居湘潭六都竹園村之沙塘;夢昌居永豐;夢鼎居方上;夢旼居下攝;夢昊居南坪;夢星同居沙塘無嗣。夢晟四傳至思誠(生三子)、思溫(生四子)、思敬(生一子),衍為八房。族譜創修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嘉靖五年(1526)續修,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三修,嘉慶十八年(1813)四修,光緒二十年(1894)五修,1941年六修。乾隆十六年(1751)建宗祠於沙塘。舊定字派:夢應志思道永啟萬一惟登。舊增字派:世開文名,光裕顯揚,家傳孝友,振卓賢良。續定字派:士先敦本,純懿端方,有才華國,百代榮昌。
湘潭周家灣、寧鄉八隻灣周氏
始祖仲憲公,自江西吉水遷居湘潭周家灣。四世祖元公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徙居寧鄉八隻灣。清光緒十一年(1885)二邑四修族譜,堂號世德。
湘潭高司嶺周氏
始祖志亮公,明永樂時遷居湘潭,生有五子:翔徙居益陽,翱、鶴徙居瀏陽,鳳、鴻仍居故土湘潭。清鹹豐年間建祠於湘潭高司嶺下。清光緒十六年(1890)三修族譜,堂號親親。
湘潭龍山周氏
始祖濂溪先生敦頤,七傳至福公,元末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挈家還楚,卜居湘鄉縣東臺山。三派祖夢昇公,字世昌,號楚芳,由湘鄉縣東臺山遷居湘潭十一都龍山。由六派祖淙、源、復三公衍派十七房:思星、思洪、思禮、思彬、思榮、思賢、思富、思貴、思贈、思名、思應、思阡、思隆、思盛、思億、思聰、思瀧。明代建濂溪祠於龍山。族譜始修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嘉慶二十二年(1817)、鹹豐十一年(1861)、光緒二十年(1894)、1931年五修。派語:(自十六派起)志尚輝光澤,心懷紹祖傳,家聲循理學,積厚慶延年。賢房泉支二十二派孫懷烜,字芾棠,號振武,熱心教育。榮房時支二十二派孫懷求,即周小舟,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
湘潭秧田衝周氏
始遷祖紹豹公,明嘉靖間自江西遷居湘潭青草灣。四世祖可誠生五子,遂衍五房,後人建祠於秧田。1938年五修族譜,堂號愛蓮。
湘潭、衡山周氏
始遷祖揆三公,明永樂間攜子孫自江西吉水泥田遷湘,其孫歷祖、歷遜二人居衡山,歷政居湘潭。1925年六修族譜,堂號敦本。
湘潭瓦子坪周氏
始祖繼逵公,字樂山,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水厚田徙居湖南湘潭龍山,後復徙清田鄉瓦子坪。族人多分布在漢陽、湘陰、寧鄉、善化、益陽等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宗祠於瓦子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16000餘人。
湘潭韶山周氏
始遷祖樂山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水遷湘潭黃龍,其第四子孟賢落籍今韶山楊林鄉周家灣。
醴陵大茶園周氏
明崇禎末年自福建建寧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510人。
醴陵雙牌鋪周氏
始遷祖應輝公,元泰定間自河南杞縣遷此。族人分布於淺梅高衝。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王家坪周氏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自江西豐城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人。
醴陵淇田周氏
始遷祖彝策公,宋鹹熙間自江西安福遷此。族人分布於西塘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另支明崇禎末年自江西安福遷醴陵淇田。族人分布於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南岸周氏
始遷祖政孫公,明洪武初自江西安福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人。
醴陵花園周氏
始遷祖廣才公,明洪武四年(1371)自江西豐城遷此。族人分布於燕頭。至1948年,全族人口共325人。
醴陵梘下周氏
始遷祖繼榮公,明洪武末年自江西吉水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
醴陵王家坊周氏
始遷祖鳳儀公,清順治初年自江西泰和遷此。族人分布於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322人。
醴陵東城周氏
始遷祖建寶公,清順治初年自廣東嘉應遷此。族人分布於萍鄉、攸縣。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0人。
醴陵仙石周氏
始遷祖必泰、必嘉、必祥,清康熙時自廣東興寧遷此。族人分布於泗汾、徐家衝、爛泥衝、嶠嶺、楊家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另支始祖開朗公,清康熙間自廣東惠州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800人。
醴陵冷水坑周氏
始遷祖思恭公,清康熙間自廣東嘉應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460人。
醴陵石灣周氏
始遷祖宏昌公,清康熙間自廣東興寧遷此。族人分布於高陂衝、萍鄉。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人。
醴陵盤木鋪周氏
始遷祖達昌公,清康熙十三年(1674)自廣東興寧遷此。族人分布于衡山、新田。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0人。
醴陵齊江周氏
始遷祖啟蓀公,明洪武初自江西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西塘坪周氏
始遷祖秀奇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廬陵遷此。族人分布於攸縣。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攸縣夏泉周氏
始祖繼道公,字樂義,號古峰,原籍江西永新厚田,明洪武二年(1369)由贛入湘,經茶赴攸,落居夏泉田裡屋。生七子:德元、德亨、德利、德貞、德鳳、德圓、德隆,衍為七房。族譜始修於明末,2001年九修。宗祠建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今武警部隊司令員周書田,譜名芳晉,為德貞房二十一世孫。班派:德榮寬仲玉,茂文邦尚忠,思日功常永,家導遠傳芳,詩書紹祖澤,禮義啟賢才,應運作良輔,聲名光上臺。
茶陵舲舫河塢周氏
始遷祖梅鬱公,祖居江西蓮花,曾任廣東廉州太守,元至正十四年(1354)離任後卜居於此。後裔一支徙桃坑東江。
茶陵湘東周氏
始祖誠公,為周瑜三十四世孫,居江西永新厚田,生四子:克信、克聖、克恭、克千,衍為四房。長房廷鏌、廷椿、廷銓,明正德十三年(1518)遷茶陵堯水南岸,二、三、四房子孫也相繼遷湘,居椒溪上南岸、蘇子樹、堯水會口、花隴裡、老虎山、接源衝、嚴塘等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一修族譜,道光九年(1829)二修,同治十一年(1872)三修,光緒二十八年(1902)四修,1946年五修,2004年六修。字輩:(自三十七世始)廷宗州祖臺,垂森建室碧,相理榮昌發,光昭潤金石,書傳啟賢聲,典謨輝聖澤,英卓超尋常,芳名輝載籍。
衡陽木甫支周氏
始遷祖彥升公,宋理宗時由江西吉水遷居衡陽南鄉矮嶺,派衍三房。長木甫公裔居衡陽木口、衡南石筍;次林甫公裔居衡南藍江橋、祁陽大營驛、邵陽東觀橋;三森甫公裔居祁陽馬江埠、貴州畢節。木甫公生三子,開仲誠、仲明、仲和三房,仲明官嶽州,又開四房,長次四房裔籍嶽陽,譜另修,季子璧秀回籍銅鼓山。清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四十三年(1778)、嘉慶二十四年(1819)、鹹豐八年(1858)誠、和二房合修族譜,1912年合璧秀公房五修,1949年六修,2003年七修。班行:彥升木甫,仲應德名(楊均誠),必單志朝(思世康希),大廷良興(啟逢芝可),世尚(三元)永遠,宗祖開繼。治道克尊禮,高賢文學傳,篤親昭穆序,作述慶長綿。
衡陽周氏
始祖添佐公,明洪武年間偕弟添定、添佑自江西泰和來衡。添佐居荷葉坪,三世後分榮、貴、星三大房,散居大洲及潭家衝;添佑居松柏花園,後世分居芽村、洛家村、白沙洲等地;添定徙桂陽臨武。清光緒十九年(1893)三修族譜,堂號植蓮。
衡陽二甲周氏
始遷祖洪祝公,進士,宋末由江西吉安府永寧縣官衡陽,卒葬小西門外。子仁謂、仁壽、仁愷,遂家今衡陽市易賴街西湖。後謂、壽二房遷西鄉重江均陂,愷房又分三房:子璞房居南鄉珍珠鎮,子瑞、子賢房居西鄉新橋白石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始修族譜,嘉慶八年(1803)、嘉慶二十五年(1820)、道光二十九年(1849)、光緒六年(1880)、宣統二年(1910)、1932年、2004年續修。嘉慶十七年(1812)建宗祠於重江均陂。字派:洪仁崇思子志必仲朝廷,文道國興隆,學宗先信遠,德啟後賢豐,典禮家聲振,詩書世業芳,篤行惟孝友,懿範重綱常,應時(蔚起)才華盛,綿延福祚長。該族名人周樂群,少將銜。周后元,工程院院士。周文斌,南昌大學校長。
衡南周氏
始祖天開公,諱逢吉,居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泥田,生三子:長子載道,諱文孫,為孟宗開派祖,生一財,後裔衍為五房。次子遠達,諱行孫,為仲宗開派祖,生一友,後裔衍為四房。三子七襄,諱雲孫,為季宗開派祖,生一寧。元至正十年(1350)一財、一友、一寧由泥田遷湘,一財、一友為遷衡支祖。一寧始遷茶陵,再遷耒陽,八世芳玉公攜四子來衡,至十一世分泉溪、寧鄉二房。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三宗始修族譜,道光三年(1823)、同治七年(1868)、宣統元年(1909)、2002年續修。該族名人周名建,字屏侯,曾任湖南諮議局副議長。派字:(自四世始)得貽後嗣芳,祚遠紹書香,繼序隆高位,榮名定振揚,有家承孝弟,保世重賢良,傳道儒宗大,維新國運昌。
衡山周氏
始遷祖復通公,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自江西清江縣遷湖南衡山縣。1928年四修族譜,堂號汝南。
衡山延興周氏
始祖瓊公(字宴林)、萱公(字楚光),先後於明宣德、嘉靖間自江西永新縣厚田講學來衡山嶽北,開基于衡山縣果山鄉神王殿義母殿。清雍正乾隆年間後裔合建二公祠於果山鄉神王殿,名為「延興祠」。族人多分布在衡山、湘潭、湘鄉、長沙、漢口、南京、上海及江西永新等地。至1948年,已傳17代,全族人口約3600餘人。
衡山白果周氏
始祖濂溪先生之長子壽,七傳至福公,字天錫,元大德八年(1304)由贛還湘,卜居湘鄉東臺山之靈溪寺,生五子:必先、必誠、必達、必信、必元。必先公,字德彰,第四子夢 公,字世旺,元末明初舉家徙居衡山白果雞公臺。族人分布於羅家衝、牌樓山、桐梓坳、江東橋、貫塘等地。清乾隆二年(1737)建宗祠於白果市七總。至1948年,已傳25代,全族人口7000餘人。
衡山懸鐘塔周氏
始遷祖揆三公,原籍江西吉水泥田,明初教授衡嶽,遂率子子良、孫歷政、歷祖、歷遜、歷緣家于衡。後歷緣遷淮安,歷政開湘潭易俗河房,歷祖開衡山甘棠橋房,歷遜開衡山懸鐘石房。清乾隆元年(1736)始修族譜,乾隆四十七年(1782)、道光五年(1825)、同治三年(1864)、光緒三十年(1904)、1937年續修。班行:(自十一代始)文章開景運,方正贊昇平,作善承先志,傳家自顯榮。
衡山甘棠橋仁房周氏
始祖揆三公,明成祖永樂間由江西廬陵教授衡山,為湘(潭)衡(山)周氏始祖。揆三生子良,子良生厲政、厲緣、厲祖、厲遜。厲政居湘潭易俗河江口,厲緣回籍,歷遜居嶽北大崎嶺懸鐘石。厲祖,宗志道,開派衡山甘棠橋。清雍正十三年(1735)始修族譜,2002年六修。清乾隆十一年(1746)衡山周氏仁、義、禮、智、信五房共建宗祠於邑城。以厲祖為第一代,十六代周方瑱,民國間任湖南省財政廳長,創辦南華中學。二十代周平坤,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班派:(自十一代始)文章開景運,方正贊昇平,作善承先志,傳家自顯榮。
衡山智房、信房周氏
瑜公次子胤公三十一世孫思誠,生友端,友端生子七,長子子雅,字忠言,任趙州司戶。越三代孫方叟,次子寶權,寶權生忠遠,忠遠生繼通、繼道、繼達、繼還。繼道遷攸縣夏家,繼達遷茶陵,繼還遷湘潭。繼通遷衡山,為衡山周氏智房始祖。方叟三子與權,孫繼韶,由厚田遷衡山,為信房始祖。信房族譜始修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又分為長嶺衝、小塘、萱洲、義泉、小水灣、周田山六房,2000年七修。
衡山義房周氏
義房為瑜公長子循公後裔,源出金陵上元縣後湖,徙衡始祖為上元後湖二十一世祖元兵部侍郎舜民公長子邦侯公,為柳州太守,解組歸裡,途經衡山,阻於兵,遂家於邑城。邦侯長子易中,派衍學誦、學文、學禮、學宗、學端五房,次子昊中派衍立維一房。至2001年譜已七修,人口約3000餘人。
衡山吳集周氏
一世祖舜民公,元大德登進士第,至治間官兵部左侍郎,崇祀江南應天府上元縣鄉賢祠。二世祖邦侯公,元延祐登進士第,授禮部主政,官粵西柳州太守,解組經麋城,因故鄉兵燹而家焉。六世祖學宗公,明弘治間由邑城遷吳集關居楊山,著有《淶溪詩草》。
衡東禮房周氏
瑜公次子胤公傳至二十二世孫政凝次子五郎,諱士葉,再至三十世恭叔,官錦衣衛指揮,生七子,次子子誠,越六世生道揚,道揚五子,長子孟言、四子孟譽徙茶陵大洲平溪,次子孟廣、三子孟誾徙茶陵州衙前鼓樓下,五子孟賢留守厚田。孟廣長子寧,生彥深,明洪武間由茶陵遷衡東楊子坪,為周氏禮房始祖,後裔以衡東楊子坪、洋塘、衡山鰲洲、永和、攸縣老君潭為多。至2000年七修族譜,人口13000餘人,入譜約7000餘人。
常寧麻埠周氏
始遷祖原惠公,明洪武初由江西徙常寧。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道光五年(1825)、鹹豐十年(1860)、光緒十八年(1892)纂修族譜。字派:原忠志思玉,萬本宗德恩,生相國大成,易禮繼家聲。祥發連雲囗,囗囗囗日新,紹先兼裕後,科第傳芳名。
常寧梅龍周氏
始遷祖慶一郎,元初至正四年(1344)自江西泰和因避難遷湘,開基於常寧縣梅龍鄉湖頭村。族人多分布在飄頭、湖邊、楠木山等地。宗祠在湖邊。至1948年,已傳25代,全族人口約5000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與君八九郎、才可、才傑四房合修族譜,道光二十二年(1842)、光緒二十三年(1897)、宣統三年(1911)、1942年續修。班輩:盛會遵詒法,群英自顯揚,經書隆作育,厚澤耀華邦,濟美承先達,和平兆吉祥,永清昭瑞遠,恆晉錫安康。
安仁龍源周氏
始遷祖延卿公,字世綿,號紫林,宋建隆元年(960)自江西泰和青原遷居湖南安仁縣松山鄉龍源。族人分布在顏家衝、上龍源、荷葉塘及常寧、湘潭、道縣、寧遠、衡陽、耒陽、衡山、永興等地。至1948年,已傳36代,全族人口10608人。宗祠在上龍源。
邵陽爐前周氏
遷湘始祖夢龍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泰和縣,元時遷居邵陽東鄉長塘廟大樹下。生汝詩、汝濱、汝海、汝壽、汝祥、汝清,詩公派衍湘潭龍山,濱公派衍富陽,壽、祥、清三公派衍庫裡,海公派衍爐前。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鹹豐十年(1860)、光緒三十四年(1908)、1944年、1989年纂修族譜。班次:夢汝才應世,仲文志思永,興隆萬代昌,英雄朝顯祖(榮),國泰定安(先維繼述),裕後樂因賢。秩序本天則,彝倫在人全,謨烈由今紹,奕葉溥相傳,家秉恪遵守,祥發遠綿延。本族名人周磐,國民革命軍師長,陸軍中將。
邵陽甘井頭周氏
先世江南上元人(今南京)。明初,福大公以戰功授寶慶衛指揮使。無子,以弟福四襲。福四子善公,指揮僉事,居城南富庶坊甘井頭。
邵陽周氏
始遷祖誠公,原籍江西泰和圳河江,其子玉喜於唐末卜居武岡紫陽鄉州尾頭(今屬邵陽縣),孫儀公,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進士,為境內最早的進士。周儀子周湛及孫周欽亦相繼成進士,人稱「宋三周」。其後裔分居今邵陽縣塘田市、蔡橋及新寧馬頭橋一帶。
邵陽洪橋周氏
周瑜少子胤,原隸蘇州,傳十三世至汾公,事隋被謫,徙江西廬陵烏東。越五世孫宜濱於唐長慶間遷居吉水,又七世至彥卓,卓生萬,萬生寬,寬生監卿、才卿。才卿於後周顯德時出鎮湖南,家於道州之營道,生一真,一真生茂叔。監卿生春、美、安、充。安公生恭叔,恭叔生思誠,復遷永新厚田。越三世為方叟公,生以權、輿權、寶權。以權裔落邵陽庫裡,寶權裔落新化高坪,輿權生應遠,應遠公之子隆,元至正時自吳西遷河南汝寧光州固始縣,生三子,長子必仁之子純翼生三子:萬壹、萬圓、萬城。萬壹、萬圓於明初隨將軍張輔過邵州徵剿,卜居邵州洪橋。族譜一修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道光二十年(1840)續修,光緒二十年(1894)三修,1924年四修,其時男丁1700餘人。祠堂在洪橋。派語:榮先維繼述,裕後樂英賢,秩序本天定,彝倫自人全,謨烈由今紹,功勳藉前傳,家乘恪遵守,祥發永綿延。
邵陽元福村堰塘周氏
始祖濂溪公生於道,學于衡。三傳興繼公,遷居衡西柘裡,為籍衡始祖。生子三:元孫、福孫、嗣孫。元孫公誕滔、湘、泓、沐四房。滔、泓、沐世居衡邑。湘公官宋大理寺學士,致仕歸,自衡卜遷湘鄉龍塘。再傳紅翼公,以武功封鎮南將軍,生配、麟、佐。麟、佐公裔世居湘邑,配公,明探花及第,掌宗人府事,生子二:立祥、汝祥。汝公裔居中鄉茶雲灣。立公官寶文閣講學,生開和,開和生慶琳、慶貴、慶發。慶琳公例授文林郎,明天順間由湘鄉遷居邵東元福村堰塘。1939年六修族譜。
邵東石碑周氏
始遷祖世魁公,行炳四,元明之際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徙居邵東石碑廣竹坪,三世必泰公,派衍賓、貴、質、清四房。賓公裔居巖門前,貴公裔居治家坪,質公裔失傳,清公五子:永富、鑑、能、琳、良。富裔發陂頭房,鑑裔發衝嘴口房,能裔發王家衝房,琳裔發石坳上房,良裔發五洲、懷江、紹江、青山、南泉諸房。清道光十八年(1838)始修族譜,光緒二年(1876)二修,1920年三修,1994年四修。
武岡光遠寺周氏
始祖務顯公,江西人。子澤修徙武岡城西光遠寺。後裔有分居社溫衝、小水者。
綏寧周氏
始遷祖試英公,明永樂二年(1404)自江西泰和奉命率軍赴綏寧縣辰溪(今武陽鎮一帶)查勘荒田屯種,後定居於此。後裔主要分布於武陽鎮。
嶽陽驛馬巷周氏
一世祖誾公,北宋末年自道州營道縣榮樂鄉遷居嶽州驛馬巷,其子彬公於南宋紹興五年(1135)徙居巴陵大微湖之南。1948年六修族譜,堂號汝南。
嶽陽大微湖周氏
始遷祖汝基公,元末自平江徙居巴陵大微湖。至四世衍為爵、祿兩房。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建爵公祠於大微湖口。光緒三十一年(1905)爵、祿二房合修族譜。派句:汝水流長矣,大思應文啟,興承光祖德,名遠肅綱紀。續句:統緒宏垂後,馨香累葉隆,家聲齊卓越,世第自封崇。
嶽陽塘源周氏
始祖濂溪公,曾孫鑷公於南宋初年自江西洪州遷巴陵雲龍山塘源。後人散居於湘陰、巴陵、臨湘、湖北通城等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各支統修宗譜。
嶽陽周氏
一世祖於先,原籍湘鄉縣永豐鄉,其孫天相,生於清雍正間,自湘鄉遷巴陵八仙橋。天相之子心洋復遷巴陵羅伏下首黃柏衝。心洋之子順貴於清鹹豐間再遷羅伏下邊屋。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纂有族譜。
臨湘羊樓司周氏
始遷祖文貴公,字章華,元季自江蘇南京城內因官湖廣左丞遷湘,開基於臨湘縣羊樓司鄉塘灣坂。族人分布於細港鋪、蒲圻、崇陽、楊林畈等地。明朝建宗祠於細港鋪。至1948年,已傳25代,全族人口約3585人。
湘藍地坡周氏
始遷祖壽一公,明洪武三年(1370)自江西南昌府南昌縣遷居湖南嶽州府臨湘縣唐家灣藍地坡,生二子:福祿、福升。福升徙貴州;福祿之子得源徙居縣城永寧坊,生二子:鍹居河關,衍為四房,錠居鄉關移川堂黃公壠,派衍四房。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建宗祠於藍地坡。鹹豐九年(1859)創修族譜,光緒十二年(1886)續修。派語:世有賢能光先祖,家生俊彥佐元良,傳心忠厚貽謨遠,華國文章濟美長,湘上開基隆北楚,江西遷業自南昌,圖存太極書香永,代保宗舫慶發祥。
華容周氏
華容周氏各支均稱出自江西吉水泥田村,奉唐代墀公為泥田始祖,又皆自稱為北宋周敦頤後裔。宋末元初,陸續遷華容。墀公第十五世孫必世遷永固垸,第二十世孫耀章遷蔣師廟,耀前遷長嶺,此三支皆遷自道州,以周敦頤之孫學緯為宗祖。第十九世源伯元初自江西進賢縣遷黃司壋,第十八世邦畿南宋時自吉水遷通化山。1941年三宗五族合修宗譜,堂號汝南。宗派:允念教仁讓,恆存裕德恭,先聲乃以顯,祖澤應能豐。續派:忠厚傳家遠,昌榮定可期,志誠歸統一,天永錫鴻禧。
華容注滋口周氏
始遷祖承烈公率道銘、道銓、道欽三子,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從湖北沔陽逃荒遷至注滋口下洲土上。後道悅、道源、道濟、道貴等人也相繼遷華。分居插旗、南山、北景港、新河和南縣華閣、錢糧湖等地。原派:杞尚昌之,作述顯承,道光德茂,學彥元禎。增派:忠信仁義,丕振家聲,繼先啟後,孝悌為本,自強發展,寰宇創新,恪守倫常,永世篤榮。堂號愛蓮。
湘陰黃泥塘周氏
始遷祖伯三公,宋欽宗時自江西南昌遷湘陰三江口躍馬橋,傳五世至福七遷居關王橋黃泥塘。後裔分遷各地,有明泗、勝祖、拔雲、祥來、志明、孟秀、召孫等支。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三修族譜,堂號汝南。
湘陰絲茅坪周氏
始遷祖希聖公,清康熙中自湖北監利遷湘陰。
湘陰白水周氏
始遷祖朝海公,字宗漢,明嘉靖間自江西吉水縣因兵燹差繁而遷湘,開基於湘陰縣白水鄉第一保。族人多分布在大石洲、多世坡、周家礄、棘山嶺等地。宗祠在白水鄉大石洲。至1948年,已傳17代,全族人口約700人。
湘陰觀音湖周氏
始遷祖朝王公,明洪武中自江西豐城遷湘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進士周琛即其裔孫。
湘陰大屋坪周氏
始祖平湖公,諱應元,明洪武年間自江西泰和遷居湖南湘鄉,再遷湘潭建寧鄉。至四世祖政明公,諱光宇,明成化間因人口繁衍,遷居湘陰縣南忠義鄉大屋坪。族人多分布在忠義、文家、仁和、文洲、和豐以及南縣、安鄉、湖北公安等地。清道光八年(1828)建宗祠於大屋坪。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餘人。
湘陰周氏
始祖天富公,明時任臨江參府,歸隱吉水,遷居楚南攸縣,後轉徙溈寧。明末源公,字崑發,明嘉靖間由寧鄉遷居湘陰酬塘圍土坪,生希堯、希聖、希孟、希祖、希賢,希賢不傳,衍為四房。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一修支譜,道光六年(1826)、光緒二十五年(1899)續修。字派:宗支德澤,名溢南湘,經傳後世,文望永芳,盛斯克繼,億萬隆昌,銘垂典策,光裕悠揚。
湘陰周家嘴周氏
始遷祖正鈞公,清康熙中自湖北監利遷湘陰。
湘陰燕塘灣周氏
始遷祖 公,宋高宗紹興年間因避難自道州遷居湘陰縣高明鄉第四保燕塘灣。族人分布於湘陰、長沙、湘潭、沅江、四川、湖北、廣東等地。清鹹豐五年(1855)建總祠於燕塘灣。至1948年,已傳31代,全族人口3000餘人,今屬汨羅。
湘陰周吉嶺周氏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由巴陵徙湘陰縣高明鄉周吉嶺。族人分布三陽衝、羅家洞、白水洞。至1948年,共400人。清嘉慶年間建祠。
湘陰高明鄉大石橋周氏
明洪武間自江西吉水徙湘陰縣高明鄉大石橋。族人分布於周家嶺、七柳樹。至1948年,共300人。清鹹豐間建祠。
湘陰高明鄉丁家衝周氏
明洪武間自湘陰縣白鶴洞分支,落葉高明鄉丁家衝。1912年建宗祠。
湘陰棣園周氏
始祖斛公,後唐同光二年(924)自江西奉新縣梅花鄉遊草塘遷居湖南湘陰縣永寧鄉。族人分布於藥鋪田、官坡、大園等地。至1948年,族人約6286人。宗祠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今屬汨羅。
湘陰源泗周氏
始遷祖源泗公,明洪武中自江西豐城遷今汨羅市源泗。
湘陰茅坪周氏
始遷祖成泰公,明洪武中自江西南昌遷今汨羅市茅坪。
湘陰玉笥山周氏
始祖東山公,明時遷居於此。宗祠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今屬汨羅。
湘陰山陂衝周氏
始遷祖榮六公,明洪武中自江西豐城遷此,族人分布於萬家塅、大禾衝、新屋周等地。今屬汨羅。
平江託蓮周氏
始遷祖上珍公,宋熙寧六年(1073)自江西義寧漕頭遷居平江東鄉長壽塘口,生太慶、太青。太青立業城東周家湛。太慶傳四世至「可」派七人,可英居塘口,可效遷岑川,可法遷西塘,可從遷託蓮,可風遷橫江,可興遷長田市,可仙遷莊頭。清乾隆初可從房始修族譜,1993年六修,六修時生丁男3190人,女2945人。老派:太禹邦思可,均惟志丹文,伯仲大繼天,興永承宗岐。續派:光開令緒,代典加詳,傳家孝友,輔國忠良,慶衍先美,德貽後芳,敬守前訓,用茲表揚。
平江鶴隴周氏
始遷祖儒公,宋代自江西義寧遷湖南平江東鄉塘口。五傳至可從公,遷南鄉託蓮。歷十三世至承恭,復遷鶴隴。1924年初修族譜,堂號鶴在。
平江長壽鎮新園村周氏
始祖敦頤公,二十一世元志,原籍廣東惠州府和平縣。清康熙時攜子振春、振蔚,孫日茂、日榮、日煥、日輝同遷平江。茂居濯水,榮未詳,煥、輝居周方河壖。煥生四子:啟元、啟千、啟上、啟仁,稱上四房;輝生六子:啟山、啟芳、啟忠、啟才、啟文、啟青,稱下六房。1992年纂有族譜,時有族人300餘人,分布於錢家塘、白竹坑、倒水江、新屋、河壖、坳上、潮洲坪、水口、姜坳、三市、砂田等處。
常德周氏
始遷祖之畢公,明代自江西吉水縣遷武陵縣。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三修族譜,堂號愛蓮。
漢壽周氏
尊北宋周敦頤為始祖。至枝芳公攜子務本、務清、務彥於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吉水縣泥田來楚,三年後枝芳公復歸江西,而務本落業龍潭花苑,務清公落業澄清西衝,務彥公落業周、鴨兩港。族譜始修於明萬曆間,清乾隆間續修,道光十九年(1839)三修,光緒十九年(1893)四修。
漢壽周氏
始遷祖大理寺評事子椿公,明洪武間由江西遷居漢壽邑南梅溪裡四區寨邨,三傳至萬禮公復徙三區剩裡橋。又有子 公,由常德路徙龍陽邑城。清道光十五年(1835)二支建祠於剩裡橋。明嘉靖十九年(1540)、崇禎十三年(1640)、清康熙二十年(1681)、嘉慶二十年(1815)、鹹豐十年(1860)、宣統二年(1910)、1949年纂修族譜。
來源:《湖南氏族遷徙源流》 湖南圖書館編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