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藝術家周雯靜陪伴自己的母親,取出佩戴了20年的節育環。
但由於節育環在體內的時間太久遠了,節育環已經跟子宮的肉長在了一起。
取環的手術出現了大出血,還引發了併發症,母親甚至被診斷為子宮癌。
這一切都給周雯靜帶來了深深的觸動。
隨後她便開始關注節育環相關資料,並將300個銅製作的、各式各樣的節育環做成一件藝術品。
2014年該藝術品在北京展出,隨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其中評論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我媽也有。
之前很多人一直以為,從十月懷胎到孩子呱呱墜地,媽媽的痛苦也就即將結束了。
但並不是這樣的,對媽媽那一輩的女性來說,一個生命離開了母體,卻有一個隱患,被埋入了母親體內。
這個隱患叫做,節育環。
追溯節育環的使用:
據記載是古代阿拉伯和土耳其人在駱駝子宮內放入小石塊,以防止駱駝在沙漠長途旅行中妊娠;
1909年,波蘭醫師以蠶腸線製成環形節育器,用帶缺口的棒送入宮腔,首次設計用作人類避孕;
1923年,K.Pust將蠶腸線環和有柄託結合,後來因盆腔感染,受到醫師反對,而未能推廣
......
數千年前,節育環是石頭,用於牲畜避孕。
直到30多年前,為限制人口快速增長,我國提倡計劃生育。
當時大部分地區實施的是「一胎上環,二胎絕育」政策。
即夫妻雙方必須有一方「上環」或者「結紮」。
但是當時大多數家庭,都會選擇讓女性「上環」。直到現在,國內有很多女性仍會選擇「上環」來進行避孕。
「上環」雖能有效避孕,但也存在著風險。基於此,家醫君連線了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婦科主任醫師付霞霏,一起來聽聽她是怎麼說的。
付霞霏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主任醫師擅長女性生殖內分泌疾病如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症候群、閉經、圍絕經期症候群等的診治,不孕症的診治,婦科腫瘤的規範化治療。能熟練開展腹腔鏡、宮腔鏡手術及陰式系列手術。
「環」在子宮裡是如何作用的?
「環」指的就是宮內節育器,是一种放置在子宮腔內的避孕裝置。
付主任介紹,環的種類有多種,包括:
1、惰性宮內節育器(第一代IUD)
由惰性材料製成,如我國既往常用的圓形金屬環,由於脫落率及帶環妊娠率高,目前已經停止生產。
2、活性宮內節育器(第二代IUD)
內含有活性物質,能提高避孕效果,減少副作用。可以分為含銅宮內節育器和含藥宮內節育器。
其中,含銅宮內節育器在我國應用最廣泛,可以有T形、V形、宮形等多種形態。
含藥的宮內節育器目前常用的主要是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器,商品名為「曼月樂」。
曼月樂是T形的,在它的縱管內儲存著藥物——左炔諾孕酮,每天能夠微量釋放20微克,能提高避孕效果,降低副作用,放置時間可以達5年。
3、節育環避孕原理
節育環會對子宮內膜造成刺激,引起子宮內膜的無菌性炎症,幹擾內膜的代謝,同時也能改變輸卵管的蠕動,從多方面幹擾受精卵著床。
而含銅或其它活性物質的的節育環,則會不斷釋放銅離子等,讓進入子宮的精子頭尾分離,以起到避孕作用。
含有左炔諾孕酮的曼月樂環,由於局部孕激素的作用,使子宮內膜變薄,不利於受精卵著床;宮頸黏液也會變得稠厚,不利於精子穿透。
「環」很小,但需要足夠的關注
根據《國家衛生統計年鑑2010》,1980-2009年間,我國女性共使用節育器2.86億次。
這期間的節育環,用的基本都是金屬材質,年限在10-20年。
30年過去了,節育環讓媽媽們避免超生的麻煩,但也埋下一定的隱患。
雖然現在醫療條件好了,上環基本上不打麻醉,上環過程也相對比較簡單,操作不複雜,大多數女性都可以承受。
但是放置後,部分女性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
①節育環剛放入子宮內,有些女性會出現副作用,如腰酸、小腹疼痛。
②上環後的3-6個月內,還會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少量點滴出血。
③節育環也不能保證100%避孕,還是有可能意外懷孕,據統計,80年代第一批上環的女性,宮外孕機率極高。
現在的節育環,當然會比30年前友好很多,但為了避免上環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付主任也提醒:
上環後,出現劇烈下腹疼痛、外陰癢、白帶異味或形狀改變等情況,需要馬上去醫院檢查。
出現下述情況則需立即將節育環取出:
①上環後還是懷孕(不管是正常妊娠還是宮外孕)了;
②節育環發生位置下移或者異位,起不到避孕作用還帶來不適;
③出現陰道、子宮出血或者盆腔炎等併發症,治療無效後也需考慮取出。
「環」並非一勞永逸,它也有保質期
另外,付主任也表示,節育器雖然是一種長效的避孕措施,但並不是永久性的「一勞永逸」。
和很多產品一樣,節育器也是有有效期的,根據材質的不同,不同節育器的有效期也不一樣。
第一代惰性的圓形不鏽鋼環有效期是20年,含銅的節育器有效期是5-10年,而曼月樂環是5年。
節育器到了有效期後,避孕效果會明顯下降,受孕機率相應上升,因此,必須取出或者更換。
對於80年代那些被強制上環的女性來說,當時或許有些醫生忘記了交代,或許是交代後上環的女性沒聽清楚、忘記了,後來也沒人提醒她們。
導致很多女性都忘記,絕育環到了時限是需要取出來的。
而女性在絕經後,子宮會慢慢萎縮,體積也會變小,但絕育環不會變小。
因此絕經後不取出節育環,就存在以下風險:
日常容易腰酸、腹痛即使絕經也會陰道出血很多女性直到絕經後,絕育環仍在她們的子宮內,當子宮大小和節育環不再匹配,這時環就會和子宮產生摩擦。
腰酸、小腹墜痛或者陰道出血等都會因此出現,然而這還只是最輕微的危害。
節育環「逃逸」,造成子宮穿孔絕經後的女性子宮由於缺乏雌激素,變得非常脆弱,有人稱此時的子宮為「豆腐子宮」。
過大的節育環會不斷壓迫子宮內壁造成磨損,時間長了,就會嵌頓到子宮壁的肉裡面。有些甚至會造成子宮穿孔,進入到腹腔裡去,這是非常危險的。
普通方式無法取出,只能手術取出
如果節育環已經長在肉裡,或者「逃逸」出子宮,就需要進行手術取出。
若是取環時出現了節育環斷裂、殘留,媽媽們還要再進行二次手術。
對許多媽媽們來說,這是一場不亞於生孩子的噩夢。
甚至有個絕經4年的女性,在經歷取環後說道:
生孩子的疼,過去就忘了,但取環的疼,一輩子都忘不了。
正常來說,絕經後的1年內,就需要將節育環取出。
但很多媽媽因為忘記、不好意思提起或者嫌麻煩,都會繼續讓節育環留在子宮內。
雖然現在很多的科普期刊都在說,節育環不是洪水猛獸。
確實,隨著醫學技術進步,節育環的給女性帶來的傷害越來越小,而且也讓女性避免了意外懷孕。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放節育環,用不好是會傷到人的!
而且對於很多媽媽輩的人來說,她們已經一個人在避孕這條路上,摸黑走太久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佩戴節育環的女性,中國就佔到2/3。
曾有專家在2016年預測,未來10年,國內需要取環的女性數量大約在2600萬。
我們在歌頌母愛偉大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這些生育背後的痛苦!
當她們出現腰酸背痛、月經淋漓不盡,或者閉經後,我們完全可以在她們身邊提醒:時間到了,該去把環取出來了。
並且告訴她們:這次有你的陪伴。
因為,在避孕這件事情上,本就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編輯:小鄭
參考資料:[1]節育環-百度百科[2]《國家衛生統計年鑑2010》[3]谷祖善. 絕經後取環必要嗎?[J]. 婚育與健康, 2000, 000(009):P.[4]陳勤芳. 絕經後取環應及時[J]. 大眾醫學, 2012(5):51-51.[5]蔣成素[1], 肖雁冰[1], 任曉豔[1],等. 宮內節育器併發症的處理與預防[J]. 現代儀器與醫療, 2017, 023(006):P.131-132.[6]任璇. 2600萬女性的環該取了![J]. 健康時報, 2019,(16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