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場驍將、廉政楷模,人生良師、高風亮節……親人、戰友、民眾的回憶文章中,這些詞語比比皆是。接受採訪時,子女們難掩心中的崇敬。而透過戰場上繳獲的望遠鏡、再讀病榻上他寫給孩子的書信,我們又看見了那位百姓口中文武雙全的「老楊頭」、戰友心裡平易近人的「司令員」……他,就是曾任合肥市委書記的楊效椿。
楊效椿
壹
敵人怕百姓愛的指揮能手
在徵集到的為數不多的楊效椿的文物中,一副望遠鏡歷經年代依舊漆黑髮亮。楊效椿之子楊力國說,這是父親從日軍手中繳獲的戰利品,看到它,就想起小時候圍在父親身邊聽他說抗日故事,想起大家親切地稱呼父親「老楊頭」。
楊效椿從日軍手中繳獲的望遠鏡
楊效椿,原名楊世濃,1911年7月8日出生在山西萬榮縣漢薛鎮薛村溝一個農民家庭。1937年12月,他奔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理論水平和軍事素養得到提高。1938年6月由中央分配赴皖抗日。他不畏艱險,深入敵後,英勇作戰,為建立人民武裝、開闢根據地做出了巨大貢獻。1939年5月,新四軍需要幹部,楊效椿被調任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第三大隊教導員,不久又升任新八團副政委,率領部隊與敵人頑強戰鬥,僅幾個月就把敵人佔領的定遠、鳳陽,懷遠的縣、區政權恢復與建立了起來。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為了鞏固和擴大根據地,決定開闢淮西抗日根據地。「老楊頭就是那時候被喊出來的。」楊力國笑著說。1941年6月,楊效椿受二師首長委派,率一個連挺進淮西,這裡是戰略要地,重鎮都駐有日偽軍,周圍是國民黨頑軍,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楊效椿依靠群眾,一個村莊,一個村莊地與敵爭奪,終於站住了腳跟,成功開闢了淮西抗日根據地,使之成為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的前哨陣地。
1939年,楊效椿(後排中)在無為縣一次戰鬥後與戰友合影。
1941年秋,盤踞在壽縣的姚大郢偽軍縣大隊,經常外出搶糧,騷擾百姓,楊效椿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終於消滅了這夥敵人,並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1942年,淮西建立了壽(縣)東南辦事處和淮西獨立團,楊效椿任壽縣縣委書記兼淮西獨立團政委,從1943年到1945年,他率部隊在淮西同敵人戰鬥數百次,使部隊由最初的100人發展到1000多人,打出了新四軍的威風。
楊效椿成為淮西地區威震敵膽、家喻戶曉的抗日驍將。在壽縣及淮南市周圍,敵人一提起楊效椿就發憷,咒罵他是「老羊頭」,群眾一聽「老羊頭」就格外親切,大家把「羊」改為「楊」字,此後,「老楊頭」就成了根據地群眾對楊效椿的愛稱。民眾編歌贊道:獨立團,盡英雄,指揮能手楊效椿。戰略戰術巧變化,出奇制勝殲敵人。
貳
克己奉公不像領導的「大官」
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一張飯桌使用年代太久,桌面已經腐爛也捨不得換,解放後去過楊效椿家裡的人,都不相信這是領導幹部的家。1952年2月15日《皖南日報》、《皖北日報》聯合刊登《一貫艱苦樸素的共產黨員楊效椿同志》,文章分別被《解放日報》、《長江日報》轉載,從此,模範共產黨員的稱號不脛而走,傳遍江淮大地。
楊效椿對自己苛刻,對子女嚴格,但對人民群眾卻十分關心。「我們家那時候和旅館、飯店差不多。」楊力國笑著說。在老區烈軍屬和鄉親們心裡,楊效椿根本不是什麼 「大官」,只要是想「老楊頭」了,就來合肥看看。每一次,楊效椿都熱情接待,自己掏錢安排食宿並遊玩,返程時買好車票。每到節假日,還將一些烈士子女接回家加餐。時間長了,家裡錢和糧票都很緊張,孩子們難免有些不滿情緒,楊效椿卻總是語重心長地說:「沒有老區人民的支持,哪有今天革命的成功;沒有烈士的犧牲,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還是在赴上海治療期間給子女的信中,楊效椿結尾處特意提醒子女:「家裡來人要熱情接待,不能解決問題,耐心說明,不要使人有意見。」
單位配的公車子女們不能用,但百姓需要,楊效椿卻毫不遲疑。1968年7月,楊效椿從定遠返回合肥,經過肥東八鬥鎮,車被花張村農民王家祥攔住。原來,他的孩子王宏升出生9天後得了重病,生命垂危。王家祥抱著奄奄一息的兒子步行了9公裡,來到合蚌公路攔車去合肥治病。楊效椿聽說後,連忙將王家父子接上車直奔合肥第一人民醫院。到醫院後,籤字、幫助他們辦理住院手續,終於將孩子從生命線上拉了回來。
叄
鞠躬盡瘁永不消逝的「老楊頭」
1956年4月,中共安徽省委、最高人民檢察院任命楊效椿為安徽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其間,他任勞任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使當時的安徽檢察工作進入了全國先進行列。
戰爭年代多次負傷,長期艱苦生活,使得楊效椿的體質很差,但每遇突擊性工作,他全然不顧身體,帶病堅持工作已是常態。「文革」期間,淮南煤礦發生武鬥,生產癱瘓,直接影響華東地區工業生產,上海更面臨因缺煤而停水斷電的危險。楊效椿這時正在住院,雖然不分管工業,但他毅然拔掉吊水的針頭,向省委請纓,連夜奔赴礦區,這塊曾流過血汗的土地。
楊效椿深入每個礦區,向職工群眾進行耐心的宣傳教育,生產很快有了轉機。兒子和女婿去醫院探望,楊效椿卻把他們帶到了800米深的礦井下一道勞動,「士氣可鼓不可洩」;有人見他病重,勸他暫回合肥治療,楊效椿回答:「現在多出一噸煤,就是對我多一劑良藥。」60多個日日夜夜,在楊效椿的指揮下,礦區全面恢復了生產,淮南人民奔走相告:「老楊頭來了,淮南有希望了!」
楊效椿的高風亮節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普遍尊敬,甚至連他的名字也有了傳奇性的力量。1973年,有一次楊效椿的車子路過長豐縣境內,一段公路被大水淹了,許多車子停在路上,周圍圍觀群眾很多,卻沒有一個人上前幫忙。一位農民聽說這輛車上坐的是楊效椿,立刻呼喊起來:「這是俺們老楊頭的車,大家快回家拿工具,把路修好!」大家一聽是老楊頭的車,立刻回家,拿來鐵鍬、扁擔和筐子,挖的挖,抬的抬,路很快就修好了。
1976年10月3日,65歲的楊效椿因積勞成疾、屢遭摧殘,醫治無效,過早地離開了人間。臨終前,他沒有向組織上提出任何要求,反而一直做著自我檢討:「我對不起黨,沒能為國家多做貢獻。」追悼會上,前往弔唁和送花圈的人有如潮湧,從四面八方自發趕來的群眾,在楊效椿的遺像前或嚎啕痛哭,或長跪不起。一位每年都要來合肥看望楊效椿的烈士母親,專程從鳳陽武店趕來,最後一次再看一眼「老楊頭」。
肆
子女心中「不近人情」的父親
「說實話,有段時間,真是覺得父親太『不近人情』了。」楊力國笑著說,「父親先後擔任過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合肥市委書記、省委常委等職務,可我們兄弟姐妹5人誰也沒有在入學、參軍、入黨、提幹、調動等問題上得到他的任何『幫助』。」
楊效椿病中寫給孩子的信
不過回首往事,73歲的楊力平笑著說:「現在一點也不怨父親了。」為人父母后,孩子們越來越感受到父親深沉的愛。擔任過教師和校長的楊效椿特別注重孩子們的學習,「讀書無用論」的年代,病重赴上海治療期間,楊效椿也不忘寫信叮囑楊力平和楊力國,「力智天天應教他語文、算術和一些常識,力平在家力平教,力平不在家力國每天負責教。」「你們不會寫的字,應查明字典。每天寫一篇讀書心得,練習字和寫作能力。」
撫今追昔,子女們都有些哽咽。女婿楊德普坦言,嶽父雖然沒有給孩子們留下任何物質財產,但他那偉大的公僕形象,是子女們擁有的最大的精神財富。
1978年1月27日,安徽省革命委員會追認楊效椿為革命烈士。原省委書記黃璜為楊效椿題詞「德高萬古春」,原省長王鬱昭題詞:「安徽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2010年冬至,楊效椿的骨灰被安葬在大蜀山烈士陵園,墓碑上鐫刻著李德生同志的題詞:「共產黨員的楷模」,楊力國說,這是父親一生的真實寫照。
楊效椿烈士證明書
李明 洪欣 實習生 江程程 陳超超編輯:H
告訴晚報君
你在看
點擊播放 GIF 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