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排長一副「望遠鏡」

2021-01-08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王永奎

又一個七月來臨,一批新畢業學員滿懷收穫與憧憬奔赴基層一線,開始了排長任職。起步決定後程。如何幫助他們邁好第一步?「紅色理論家」、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鄭德榮給學生上第一堂課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讓所帶博士生印象深刻的是,鄭教授上第一堂課,從不講專業知識,而是告訴大家,作為黨史學者應該樹立「理想、勤奮、毅力、進取」的治學精神,堅持「嚴謹、求實、探索、創新」的治學方法。把信仰放在知識之先,把精神立在門徑之前,開宗明義,指明方向。這樣的「第一課」意義深遠,讓學生銘記於心、終生受益。

新排長報到後,第一堂課怎麼上?根據以往的經驗,各單位的做法不盡相同、各有特點。有的統一進行集訓,有的組織參觀旅史館、連史館,有的請優秀基層幹部現身說法,有的直接拉到野外駐訓點進行「實戰」鍛鍊。方法雖然各異,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幫助他們儘快適應部隊、融入連隊、貼近官兵,開好局、起好步。

猛將必發於卒伍。但是,從目前幹部成長路徑來看,新排長大多沒有「當兵」的經歷,缺少基層這一課。雖然不能說是「一張白紙」,但對很多情況還是比較陌生的。尤其隨著軍隊改革不斷深化,基層情況發生深刻變化,工作千頭萬緒,矛盾相對集中,官兵思想活躍,實戰實訓的要求越來越嚴,成長進步的通道發生變化,轉隸帶來的壓力逐步增大……面對這些新情況,如果上不好「第一課」,新排長就難以邁好「第一步」,甚至產生心理陰影,給整個軍旅生涯帶來負面影響。

基層舞臺廣,夢想今起航。給新排長上好第一堂課,不妨學學鄭德榮教授,不要急於講「專業知識」,也不要一味提要求、作指示,更不能哄著、瞞著,或者來下馬威、給顏色看。站在強軍高度,立於政治高位,講透國家安全形勢,講清軍事發展大勢,講明當前困難挑戰,讓其既看到軍隊光明前景、認清深化改革方向,也感知肩上重任、感悟如山使命。手裡拿著一副「望遠鏡」,登高望遠,縱覽全局,方能視野更開闊、眼光更高遠、步伐更堅定,自覺紮根基層,建功立業軍營。

(作者單位:陸軍政治工作部)

相關焦點

  • 一副望遠鏡和一艘郵輪
    活下來的偵察員接受調查盤問,他承認,當時只用肉眼監控海面狀況,如果能有一副望遠鏡,他相信,應可提早發現冰山;他相信, 海難或能避免。為什麼世上最豪華的郵輪竟然沒有望遠鏡?有的,本來有兩副專供偵察員使用的望遠鏡,但一副不知所終,另一副,被一位正在休假的偵察員鎖在船務室的某個抽屜,而無人得知鎖匙在哪。
  • 新排長任職「初體驗」:從一名新兵做起!
    轉眼之間,「新排長們」結束集訓、奔赴新的崗位已經有些時日了。他們下到基層連隊後,發生了怎樣的轉變,對基層連隊有何感悟,對未來發展又有何憧憬?讓我們一同走進東部戰區空軍某旅,聽聽「新排長們」的心聲。下到連隊以後,我意識到作為一名新排長,打鐵還需自身硬,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為戰士做榜樣,要讓戰士從心裡覺得這個「新排長有點東西」。王素瑤做一朵搖曳於軍營中的「鏗鏘玫瑰」畢業院校:空軍工程大學裝備管理與無人機工程學院任職感言:有幸被分配到新型作戰力量部隊,開啟了我全新的軍旅歷程。
  • 寒冬亦溫暖 暖流愛相伴丨暖冬行動攜手「排長」父子走進晏家窪小學
    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由蘭州市文明辦、蘭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蘭州晚報共同發起的2020年「暖冬行動」攜手正能量「排長」父子,決定用榮獲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獎勵的獎金為該校41名學生提供一批暖冬衣物,將愛心傳遞。
  • 從軍校學員到基層新排長,就是這個字幫他們成功蛻變……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作者:林霞、陳棟鳴學員到排長,只差一個「練」「一紙命令赴戰場又一批新排長帶著青春似火的滿腔熱血從全軍、全國各大院校奔赴祖國各地在軍營這片熾熱的土地上開始了他們的逐夢之路」七月中旬東部戰區陸軍某保障旅
  • 這副望遠鏡,見證「寸土不讓」上甘嶺
    在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戰爭廳,有副保存完好的望遠鏡靜靜地陳列在玻璃展櫃中。望遠鏡的主人是志願軍第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皮套斑駁、外殼鏽蝕,戰火硝煙留下的痕跡是它永不褪色的榮耀。「哪怕付出再大犧牲,也要堅守這個重要陣地,打剩下1個連,我去當連長。打剩下1個排,我去當排長。
  • 一副望遠鏡 望的是全家的未來和希望
    望遠鏡裡看未來望遠鏡裡的新期望福貢縣馬吉鄉馬吉米村咱念羅小組的村民們常年居住在交通閉塞的大山中,僅憑一條坡度高達七十多度的「天梯」和外界連接。經過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的動員和實地觀摩,大家開始對搬遷這件事充滿了期待,尤其是村裡的一位「望遠鏡」小夥。他是誰?為什麼叫他「望遠鏡」小夥呢?我們繼續往下看他叫開幾蘭,今年26歲,一家老小都住在咱念羅小組,住的是傳統的傈僳族民居——千隻腳樓。起初他跟大夥一樣,不願搬離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覺得搬到新的地方去生活會不習慣,不知該怎麼生活。
  • 《冰山上的來客》「楊排長」凌晨去世 享年89歲
    《冰山上的來客》「楊排長」凌晨去世 享年89歲 時間:2015.01.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離心力 分享到:
  • 紅耀合肥│一副望遠鏡,看見智勇雙全的「老楊頭」
    而透過戰場上繳獲的望遠鏡、再讀病榻上他寫給孩子的書信,我們又看見了那位百姓口中文武雙全的「老楊頭」、戰友心裡平易近人的「司令員」……他,就是曾任合肥市委書記的楊效椿。楊效椿壹敵人怕百姓愛的指揮能手在徵集到的為數不多的楊效椿的文物中,一副望遠鏡歷經年代依舊漆黑髮亮。
  • 95後抗洪排長被洪水捲走,最新消息傳來
    視頻中的抗洪軍人是陸軍第72集團軍某部排長冒小馳。事情發生在一天前,22日8時15分左右,合肥市廬江縣同大鎮石大圩連河段堤防出現直徑約1米的管湧險情,事發地下遊有一個聯合村,由7個行政村組成。8時20分,壩下聯合村仍有44名群眾未撤離,第72集團軍某旅28名黨員骨幹立即組成突擊隊,用繩子捆在腰間組成人牆幫群眾撤離。冒小馳主動報名參加,站在水流中組成人牆。
  • 潘凱雄:「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評《單筒望遠鏡》
    「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 ——評《單筒望遠鏡》 文/潘凱雄 「單筒望遠鏡」這個誕生於 17 世紀初荷蘭的物件當下的人們見得不多,實際使用者就更少了。
  • 《最強蝸牛》麥哲倫的望遠鏡新貴重品怎麼獲取 麥哲倫的望遠鏡新...
    導 讀 最強蝸牛麥哲倫的望遠鏡新貴重品怎麼獲取,麥哲倫的望遠鏡能解鎖新幻境麥哲倫的環球之旅,想知道貴重品推薦在哪查看
  • 請看第77集團軍某旅電子對抗連排長楊俊的發明
    請看第77集團軍某旅電子對抗連排長楊俊的發明——「考核神器」誕生記■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雷兆強 通訊員 衛坤祥它的發明者、該連排長楊俊說,多虧了官兵們的「吐槽」。「為什麼好多人的成績一樣?」「這周考核成績竟然跟上周差了1秒多!」……楊俊發現,每次30米×2蛇形跑課目考核後,戰士們對成績的「負面」聲音特別多。仔細了解後,楊俊找到了原因——計時方法出了問題。傳統的方法是用秒表掐時間,缺點是人為因素多、誤差大,導致戰士們的訓練成績統計忽上忽下。人工計時不靠譜,能不能換種方式?
  • 折射望遠鏡和反射望遠鏡有什麼區別(天文望遠鏡發展簡史)
    如果這一點辦不到,不同處來的光也略微分散到不同的焦點上去,那麼,那物體看起來就會很模糊,就好像從一副不合光的眼鏡裡去看東西一樣。可是,單片透鏡不管是用什麼玻璃製造的,是不能把所有的光集中於同一焦點的。讀者當然知道平常的光,不論是從太陽或是從星上來的,都是無數不同的顏色的混合,只要將它通過三稜鏡便可分開來。這些顏色從紅色的一頭起一直排下去是橙、黃、綠、藍、靛、紫。
  • 什麼望遠鏡好,不要再被高倍矇騙了—選購望遠鏡新知識太全面了
    首先:一、明確購買用途 望遠鏡種類繁雜,a、按性能分:單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測距望遠鏡,觀鳥望遠鏡,紅外熱像儀,微光夜視儀,天文望遠鏡,高倍望遠鏡等;b、按用途分:部隊公安武警軍用望遠鏡,森林防火望遠鏡,電力巡視望遠鏡,戶外旅遊觀景望遠鏡,體育比賽演唱會望遠鏡
  • 排長:日軍夜襲有三個特點
    當時許俊陶26歲,任第837團第一營三連第一排中尉排長。第一營營部駐姜田,營長楊伯超;第三連連部駐通城麥市街街頭廟內,連長是王展魁。日軍炮擊之後,步兵一個大隊呈三角梯隊向雞籠山發起三路進攻,日軍如蝗蟲般向雞籠山陣地撲來,第一排在排長許俊陶的率領下沉著應戰,居高臨下痛擊日軍。第一輪攻擊很快被打退,日軍丟下5、6具屍體倉皇逃竄,隨後又衝上山頭拉勾屍體。許俊陶趁日軍拉屍體時又打死了鬼子數人。當天如此反覆三次,日軍無法攻下雞籠山陣地,於是調來山炮對準雞籠山狂轟,炮機停止後日軍卻沒有發動進攻,而是互相窺測,尋找戰機。
  • 太空望遠鏡的新天地
    太空望遠鏡的新天地 2008-11-24 13:47 作者:曹玲
  • 讀馮驥才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看過去及未來
    就是這麼一個鏡頭、這樣一個物件立馬將我們的想像帶入了一百多年前的那個世界,記住了那麼一副表情:一種單向的聯繫,一副窺探的狀態。這是一個充滿象徵意味的意象,馮驥才的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的故事就是由此而展開。  當然,大馮在他的新作中所呈現出的意象並不止單筒望遠鏡這一個。
  • 我委支持建設的LAMOST望遠鏡發展一種實時監測望遠鏡性能的新技術
    近日,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團隊利用LAMOST望遠鏡導星相機數據,結合機器學習算法,提出了一種望遠鏡性能監測的新技術,該技術可以實時監測望遠鏡的性能,確保其以最佳狀態投入觀測。相關研究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哈勃望遠鏡意外發現銀河系「新鄰居」
    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 已服役29年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又有新發現。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表報告說,哈勃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後院」發現一個此前不為人知的矮星系,它有長達130億年的歷史,在天文學上相當於早期宇宙的「活化石」。  這項發現純屬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