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望遠鏡 望的是全家的未來和希望

2021-01-08 騰訊網

望遠鏡裡看未來

望遠鏡裡的新期望

福貢縣馬吉鄉馬吉米村咱念羅小組的村民們常年居住在交通閉塞的大山中,僅憑一條坡度高達七十多度的「天梯」和外界連接。

村裡28戶人家就有20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雖然二十年前從山頭搬到了半山腰,但「天梯」過於陡峭,連馬都無法派上用場,依舊還是靠人背來運送生活用品、農產品等物資。

針對馬吉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普尼底易地扶貧搬遷點項目今年4月正式開工建設,這也意味這20戶人家可以改變現狀,過上交通便利、居住環境好的生活。但搬遷工作卻沒那麼順利,很多居民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經過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的動員和實地觀摩,大家開始對搬遷這件事充滿了期待,尤其是村裡的一位「望遠鏡」小夥。

他是誰?為什麼叫他「望遠鏡」小夥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他叫開幾蘭,今年26歲,一家老小都住在咱念羅小組,住的是傳統的傈僳族民居——千隻腳樓。起初他跟大夥一樣,不願搬離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覺得搬到新的地方去生活會不習慣,不知該怎麼生活。

於是鄉政府的領導和駐村工作隊員組織村民們去了阿路底易地搬遷點參觀考察,開幾蘭的父親去看了以後動心了,回來後就勸說開幾蘭搬遷。當工作隊再次上門動員時,開幾蘭同意搬遷了。

主動報名搬遷後,開幾蘭好幾次都想到搬遷點看看房屋建設的情況,但由於施工工地擔心安全問題,非施工人員不得進入工地。幾次碰壁後,開幾蘭放棄了進入工地這個念頭。可這個傈僳族小夥還是想看看房屋的建設情況,怎麼辦呢?剛好自己家可以看到普尼底易地扶貧搬遷點,他就從網上花了120元購買了一臺望遠鏡,每天在自家腳樓上觀察搬遷點項目建設進展情況。

他用望遠鏡見證了搬遷點每一天的變化。施工隊如何挖地基?一磚一瓦是如何建上去的?他都通過望遠鏡看得清清楚楚。於是大夥都管他叫「望遠鏡」小夥,他通過望遠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歷時六個月,普尼底易地扶貧搬遷點在今年十月建成。分房儀式上開幾蘭抽到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激動的開幾蘭當天就忍不住來來回回跑到新房裡看了三次。

「望遠鏡」小夥 開幾蘭

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貧困戶的支持,他們不讓我們出一分錢就能住進那麼大的房子裡面。我想都沒有想過國家能給我們蓋好那麼一棟房子,我們實在是太高興了,非常感謝。

當被問及將來生活的打算,開幾蘭已經不像過去一樣有顧慮了。他親眼見證了政府對老百姓的承諾一個一個實現,他對將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他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關懷與幫助下,只要自己足夠勤奮,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不用再戴上這頂貧困的「帽子」了。

開幾蘭表示,他要把望遠鏡好好珍藏起來留給下一代,讓孩子們也通過望遠鏡看看家鄉的變化。

記者/福貢縣全媒體中心記者 楊旭 少友葉報導

編輯/雲南臺 徐美玲 吳思雨(實習)

責編/武志敏

雲視新聞七彩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一副望遠鏡和一艘郵輪
    偵察員其後活下來了,活下來的泰坦尼克船員比活下來的二等艙和三等艙搭客總數還多。大難來時,窮人墊底,連船員亦踩在他們頭上。活下來的偵察員接受調查盤問,他承認,當時只用肉眼監控海面狀況,如果能有一副望遠鏡,他相信,應可提早發現冰山;他相信, 海難或能避免。為什麼世上最豪華的郵輪竟然沒有望遠鏡?
  • 潘凱雄:「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評《單筒望遠鏡》
    「單筒望遠鏡」的過去及未來 ——評《單筒望遠鏡》 文/潘凱雄 「單筒望遠鏡」這個誕生於 17 世紀初荷蘭的物件當下的人們見得不多,實際使用者就更少了。
  • 給新排長一副「望遠鏡」
    手裡拿著一副「望遠鏡」,登高望遠,縱覽全局,方能視野更開闊、眼光更高遠、步伐更堅定,自覺紮根基層,建功立業軍營。(作者單位:陸軍政治工作部)
  • 折射望遠鏡和反射望遠鏡有什麼區別(天文望遠鏡發展簡史)
    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特別是剛接觸天文望遠鏡,關於折射望遠鏡和反射望遠鏡的區別搞不是很明白,也不知道如何選擇,各有什麼優缺點,本文將會詳細介紹折射望遠鏡和反射望遠鏡的區別和發展簡史
  • 讀馮驥才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看過去及未來
    就是這麼一個鏡頭、這樣一個物件立馬將我們的想像帶入了一百多年前的那個世界,記住了那麼一副表情:一種單向的聯繫,一副窺探的狀態。這是一個充滿象徵意味的意象,馮驥才的長篇小說新作《單筒望遠鏡》的故事就是由此而展開。  當然,大馮在他的新作中所呈現出的意象並不止單筒望遠鏡這一個。
  • 太空梭救哈勃望遠鏡於危亡之際,而今無奈退役,望其涅槃重生
    與太空梭研製和發射有關的部門,做了許多改進。加強飛船的安全性、嚴格各項規章制度。1988年9月28日,「發現」號太空梭再次矗立在高高的發射塔架上,隨著發射倒計時的結束,發現號一飛沖天,成功入軌。其中,最具傳奇性的莫過於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發射和維修了。哈勃望遠鏡是1990年4月24日,由發現號太空梭搭載送入太空的。
  • 20條人生哲理句子,望遠鏡可以望見遠的目標,卻不能代替你走半步
    7.望遠鏡可以望見遠的目標,卻不能代替你走半步。不要嘲笑鐵樹。為了開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別的樹種更長久的努力。人生不得行胸懷,雖壽百歲猶為無也。8.只要不放棄努力和追求,小草也有點綴春天的價值。鬆軟的沙灘上最容易留下腳印,但也最容易被潮水抹去。驚嘆號是勇士滴在攀登路上的血,也是懦夫失望時流淌的淚。
  • 未來的天文望遠鏡將看到什麼太空景象
    未來望遠鏡能更加了解星系臂膀基於這種情況,美國決定讓韋伯太空望遠鏡取代現在的哈勃,對宇宙進行更加深遠的觀察,包括太陽系外行星、難以捉摸的黑洞和遙遠的星系臂膀。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主辦的、在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太空望遠鏡科學院最近舉行的天體物理學2020大會上,薩默維爾和其他天文學家公布了他們對韋伯太空望遠鏡未來觀察的一番憧憬。
  • 紅耀合肥│一副望遠鏡,看見智勇雙全的「老楊頭」
    而透過戰場上繳獲的望遠鏡、再讀病榻上他寫給孩子的書信,我們又看見了那位百姓口中文武雙全的「老楊頭」、戰友心裡平易近人的「司令員」……他,就是曾任合肥市委書記的楊效椿。楊效椿壹敵人怕百姓愛的指揮能手在徵集到的為數不多的楊效椿的文物中,一副望遠鏡歷經年代依舊漆黑髮亮。
  • 哈勃望遠鏡, 無法與你說再見
    雖然與它「繼任者」們華麗的配備相比,「哈勃」的配置已不再有什麼優勢,但於無數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心中,「哈勃」無人能取代。   這既是因為它的歷史地位——在「哈勃」升空之後,望遠鏡才有了空間望遠鏡和地基望遠鏡的真正區分;也是因為它的赫赫功勳——這架望遠鏡通過不斷重新定義我們對宇宙的認識,改變著這個世界。
  • 帶你認識當時戰場指揮官必備的裝備——望遠鏡
    望遠鏡(telescope)這個名稱來源於1621年希臘數學家愛奧亞尼斯·狄米西亞尼的提議,其辭源為希臘語,意為「在遠處看」。▲1624年的一副繪有手持荷蘭式望遠鏡"Dutchtelescope" 的版畫出於軍事機密考量,莫裡斯曾試圖對望遠鏡進行技術封鎖。
  • 除了韋伯望遠鏡,未來4大巨型太空望遠鏡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航天類隨著最近發射的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於2018年4月18日(周三)發射,許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下一代太空望遠鏡上,這些望遠鏡將在未來幾年內進入太空。相比之下,詹姆斯-韋伯望遠鏡(JWST)(目前最先進的太空望遠鏡)的主鏡直徑為6.5米(21英尺4英寸)。就像JWST一樣,LUVOIR的鏡子將由可調整的部分組成,一旦它被部署到太空。執行機構和電動機將積極調整和調整這些區段,以達到完美的焦點和捕捉來自微弱和遙遠天體的光。藉助這些先進的工具,LUVOIR能夠直接成像地球大小的行星,並評估它們的大氣層。
  • 和星星親密「接觸」 你該怎麼挑選天文望遠鏡
    愛好星空的你,也許希望有一臺天文望遠鏡,實現與星星更親密的「接觸」。那麼,什麼樣的天文望遠鏡更適合初入天文圈的你呢?  兼顧成本和便攜,折射式為入門首選  在人類文明誕生和發展的漫長歲月裡,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用肉眼來觀察和探索這個世界。
  • 自製望遠鏡看太空
    性質變了,玻璃王子,不許你再和噸仔玩,回你的星球去吧。」但是玻璃王子人走了,卻留了一個「忽悠」的武功秘籍。已播劇集(點擊收看)第01集 玻璃為什麼是透明的?第02集 魯伯特之淚是眼淚嗎?第08集 關於平板玻璃 你們通通都猜錯第09集《自製望遠鏡望太空》(如下)敬請期待第10集《光纖》(大結局)常見的都是光學望遠鏡第一個光學望遠鏡是由伽利略發明的比光學望遠鏡看得更遠的是射電望遠鏡
  • 比太空望遠鏡清晰3倍,克服光波扭曲,智利打造世界最強望遠鏡
    趣味探索訊 最近有一個小國家發飆了,準備在地球上打造世界最強大望遠鏡。這個國家天文學家稱,這個望遠鏡將比美國哈勃望太空遠鏡產生的圖像還要清晰3倍。為此該國早在今天2月份就已經將3200萬美元的研發費準備好了。
  • 哈勃望遠鏡已服役29年,或於2021年退役
    1990年4月24日,哈勃望遠鏡被送入軌道,人類進入一個令人興奮的太空探索時期。二十幾年來,哈勃望遠鏡孜孜不倦地拍攝了數百萬張照片,讓我們目睹了宇宙剛形成時的真容。哈勃望遠鏡的運行並非一帆風順,在它剛進入太空,科學家就發現它的主鏡出現了問題。
  • 克卜勒和他的太空望遠鏡
    然而,即使在沒有望遠鏡的時候,那浩渺的星空帶給人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也並沒有少太多。那每天用肉眼能夠看到的成千上萬顆星星周圍,有沒有和我們一樣會思考的生命?外星人會不會開著UFO駕臨地球?宇宙如果是有限的,那它的邊界在哪裡?可是如果是無限的,那又該如何理解無限這種存在?這些問題在我年幼的頭腦中多次出現,我相信我們的先輩們同樣也有過類似的疑問。
  • 黑洞攝影的未來——事件視界望遠鏡接下來要做什麼
    事件視界望遠鏡是由八套地面射電望遠鏡組成的幾乎橫跨地球直徑的陣列,通過緊密的國際合作成功獲取到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及其陰影的圖像。EHT還將加入新的成員,一個位於亞利桑那州南部基特峰頂上的射電望遠鏡,這能夠幫助提高成像精度。另外,到目前為止,EHT僅在1.3毫米波長頻率上觀測了黑洞,按計劃很快就會提高到0.87毫米波長,這會增強望遠鏡的角解析度,估計可以提高30%以上。
  • 董文華、閻維文攜手「望星空」,共賞「十五的月亮」……
    眾所周知,《十五的月亮》由石祥作詞,鐵源、徐錫宜作曲,是一首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自1985年董文華與柳培德在央視春晚演唱後,便傳遍了大街小巷;而後詞曲作者再度攜手,創作出《十五的月亮》姊妹篇《望星空「夜蒙蒙,望星空……照在家鄉照邊關……」你沒有聽錯,兩首作品「合體」了,叫作《望星空·十五的月亮》,由董文華、閻維文聯袂演唱。
  • 阿雷西博望遠鏡:聆聽與吶喊者終逝去
    坐落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遠鏡,在2020年12月1日塌了。當天凌晨,望遠鏡的三個支撐塔全部斷裂,重達900噸的儀器平臺墜落到下面的碟形反射盤上。其實阿雷西博望遠鏡最初不是用來研究外太空的,而是地球的大氣層。如果把鏡頭對準雲層,反射回來的信號可以幫助我們獲得電離層的信息。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個巨大的雷達。和普通的望遠鏡不同,阿雷西博望遠鏡望的是無線電波。在早些年,人們使用各種方法,排除儀器故障、電磁幹擾甚至鳥糞,然而還會收到一些不明的波段,最終科學家確認,這「聲音」來自宇宙,那是大爆炸的殘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