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浩,80後,土生土長的老廣州,玩具設計專業畢業,從事玩具設計,愛玩具,愛設計,愛漫畫,喜歡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件設計成動物形體,呼籲對民間藝術、傳統文化和瀕危動物的保護。
No.1之王者故事
黎浩喜歡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件,製作成一些快要消失的東西,例如瀕危動物,又如部分即將被遺忘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他以廣佛人常見的茶樓竹製類餐具,製作成形似的西門蜈蚣,更設計獨特的「超人模型」魔鬼魚先生,還繪製了不少以農曆年份、節慶等抽象事物為形象的"機器",如名為《辛卯》、《中秋》等的機器。黎浩說,他在報導中看到,西門蜈蚣的民間節慶文化曾經盛極一時,現在「舞蜈蚣」的藝人卻很擔心「蜈蚣」能否一代代傳下去。「希望這隻茶樓版西門蜈蚣能夠作為一種記錄和紀念。」黎浩說。
第一次把西門蜈蚣變成藝術品參展
黎浩把自己製作的「西門蜈蚣」歸為裝置藝術的一種。西門蜈蚣從設計到成品出爐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是上班之餘,在晚上完成的。他覺得很有趣,茶樓文化是廣府文化的標誌性事物之一,而「舞蜈蚣」作為潮汕文化一個少為人知的小細節,二者之間竟有微妙聯繫。
一開始,黎浩的眼光落在了茶樓的種種竹製餐具上,例如蒸籠。「我看蒸籠,總覺得它像一種什麼東西,很有一種把它變成另外一種事物的欲望。」黎浩說,隨後,他從蒸籠想到了龍、蛇兩種動物,最後,他想到了蜈蚣。把許多個蒸籠側著放,正好組成了蜈蚣長長的身體。一想到蜈蚣,他馬上想到了西門蜈蚣。
「我是讀玩具設計專業的,從畢業到現在,都很幸運地在做自己喜歡的本專業,澄海是廣東一個生產玩具有名的一個地方,以前我常去那裡出差,聽過關於西門蜈蚣的說法。」黎浩說,他並沒有見過真正舞蜈蚣的節日現場,只看到一些資料,跟廣東其他地區舞南獅、舞人龍可以相媲美。「只是在報導上看到現在舞蜈蚣的民間文化遠沒有過去繁盛,舞蜈蚣的藝人很擔憂以後會失傳。」黎浩說,「我就想做一個廣府茶樓版的西門蜈蚣,作為一種記錄和紀念。」
其實,黎浩對於「舞蜈蚣」的接觸,最早並不是在參加工作之後出差碰到的。「我想粵語區的80後小時候都會記得有部電影叫《黃飛鴻鬥鐵公雞》,裡面就有舞蜈蚣的武鬥場面。」大概是因為對電影場面印象深刻的緣故,當他到外地出差,偶爾聽人提及「舞蜈蚣」,便在腦海留下印象。
創意解決蒸籠連接和蜈蚣承重
鎖定了用側理蒸籠為蜈蚣身體造型之後,黎浩開始思索如何把蒸籠連接起來。做玩具設計的他熟悉機械原理,發現蒸籠是兩面內凹,於是用角碼貼住蒸籠上下,把木片固定在兩個蒸籠的角碼之間,以此作為連接。蜈蚣是「百足之蟲」,如何做好蜈蚣的足,是很重要的。「我最初設計的蜈蚣只有四個腳,希望把蜈蚣高高立起來,可是承重上解決不了,最後只好按照"百足之蟲"的樣子給它安很多腳。」記者看到,蜈蚣的腳竟然是茶樓點餐時使用的號牌,蜈蚣頭上的長觸角,竟然是茶樓煮麵用的長筷子,而蜈蚣的尾巴,是茶樓穿食物串子用的竹籤片。而最令記者驚訝的是,蜈蚣的頭部,竟然是用鞋子做成的。蜈蚣口正是鞋頭剪出來的特殊「魚嘴」。問起蜈蚣圓腦袋裡的充實物,黎浩的回答是:「買新鞋子的時候,墊在鞋頭的泡沫片。」鞋子跟茶樓固然沒有什麼聯繫,但他的本意是,把一些常見的物件,製作成一些快消失的,提醒人們記憶的實物。
形體出來之後,便是打磨和上色。為了製作西門蜈蚣,他又搜集了一些關於西門蜈蚣的資料,發現「舞蜈蚣」最早就是從西門村流傳出來的。現實版的舞蜈蚣跟電影中的舞蜈蚣不盡相同。電影中的蜈蚣只是武鬥場面的「工具」,現實版舞蜈蚣色彩豔麗,「這應該是民間藝術的普遍特色。」為了保留這個特色,黎浩為蜈蚣鎖定的集中強烈的對比色:白色丙烯作為底色,深藍作為內部顏色,螢光綠作為邊緣顏色,紅色作為蜈蚣身。這樣,一隻活靈活現的「西門蜈蚣」就在今年7月完工了,8月第一次在廣州地王廣場的展覽中亮相。
以"魔鬼魚先生"呼籲瀕危動物保護
黎浩的另一件藝術品魔鬼魚先生也於今年夏天在北京潮流展上亮相。魔鬼魚是一種瀕危動物,「因為它們長得扁扁的,比較醜,又經常自己跳上岸來,漁民看了很害怕,把它們稱為"魔鬼魚",還大肆捕殺它們,但其實它們是很善良的一種動物。」黎浩說,「我給它編了一個故事,就是後來上帝為了保護魔鬼魚,就賜給它們力量,於是魔鬼魚變成了由超能力的戰士魔鬼魚先生。」後面的故事黎浩沒有繼續下去。只是希望能以此呼籲瀕危動物的保護。
出於對機械結構的藝術敏感,黎浩還繪製了不少以農曆年份、節慶為「形象」的機器,筆者姑且把它們稱為「中國風機械」。這些插畫中,有名為《庚寅》的機器,有名為《辛卯》的機器,還有《中秋》、《遙控龍舟》等機器。黎浩的這一系列插畫是2009年開始的,於是從過年的時候就畫了《庚寅》:「當時我想把它畫成過年用到的機器。」黎浩思考了一些問題,例如機械這種東西對於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影響,「過年有一些很傳統的習俗,會不會有一天高度依賴機器的我們把過年要做的事情都讓一臺機器來實現呢?」記者看到,《庚寅》上有利是封、炮竹、春聯等等。而《辛卯》這太機器看起來像一隻快樂奔跑的兔子,只是更抽象了。兔子上的撥浪鼓是我們熟悉的傳統玩具,它更像一種快樂的符號。類似的「中國風機械」黎浩已經繪製了有十餘幅。
(本報記者 張淳)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No.1之入選理由
黎浩以廣府茶樓用具(包括蒸籠、號牌、竹籤等)設計製作了廣佛地區第一條長1.6米的藝術品「西門蜈蚣」,參加廣州、北京等多地巡展。所謂「西門蜈蚣」,指的是廣東澄海西門村特有的民間文化「舞蜈蚣」。把西門蜈蚣藝術品化,並且在其他大城市進行巡展,黎浩是第一人。
No.1之我要打擂
如果您也喜歡以茶樓用具製作成各種藝術品,想挑戰本期擂主成為廣佛No.1,請聯繫本欄目,廣佛No.1和本期設擂者歡迎您,見證您的王者風採!
報名方式:
簡訊至:13416126593或 [email protected]
《廣佛NO.1》有聲版
廣東電臺新聞臺(FM91.4,AM648)逢周一至周五19時至20時播出新聞專題《直播廣東》與本報進行有效互動。其中周一19時30分至20時播出羊城地鐵報專欄《廣佛No.1》的廣播版,邀請當事人進行直播訪問並加入電臺聽眾報料環節,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