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只是6G備選方案!太赫茲還能透視皮膚結構,診斷癌症擴散情況
近日,一項來自華威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CUHK)的研究成果表明,利用一種被稱為T射線的輻射來分析皮膚結構的新方法,可以比目前其他方案更詳細地了解皮膚區域的結構和水合程度,從而幫助改進溼疹、銀屑病和皮膚癌等皮膚病的診斷和治療。
太赫茲輻射是指頻率從0.37THz到10THz,波長介於無線波中的毫米波與紅外線之間電磁輻射區域,所產生的T射線在物體成象、醫療診斷、環境檢測、通訊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常見的x光可以穿透許多常見的材料,如塑料、陶瓷和衣服,使它們在非侵入性檢查中具有潛在的用途。T射線的低能光子也是非電離的,這使得它們在生物環境中非常安全,包括安全和醫療篩查。
由於傳播得更深的T射線衰減得太多,因此只有在反射回來之前穿過皮膚外層(角質層和表皮)的T射線才能被檢測到,這使得x光成像成為監測這些最外層的潛在有效方法。
為了測試這一點,太赫茲光通過稜鏡聚焦到皮膚上,以將光線對準特定點位。根據皮膚的特性,反射回來的光線會略有不同,科學家則可以借此比較光線進入皮膚前後的特性。
然而,由於標準的太赫茲反射光譜存在局限性,為了克服這種缺陷,此次研究人員使用了橢圓偏振術,這種方法包括在皮膚的同一區域以多個角度聚焦T射線。
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志願者在適應環境溫度和實驗室乾燥環境後,將手臂放在T射線設備的成像窗口上30分鐘。通過將皮膚貼在成像窗口的表面,阻止了水分從皮膚中逸出,這一過程被稱為阻塞。
隨後,研究人員在半小時內每兩分鐘進行四次相互成直角的測量,這樣他們就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監測阻塞的影響。因為T射線對水特別敏感,所以當水在皮膚中積累時,差異會特別明顯。
實驗結果表明,使用橢圓偏振術可以精確地計算皮膚的折射率(決定光線通過皮膚的速度),該折射率是在兩個方向上以直角測量的。
這些折射率之間的差異被稱為雙折射,這是第一次在體內測量人體皮膚的太赫茲雙折射。這些屬性可以提供皮膚中含水量等有價值的信息,並能夠計算皮膚厚度。
水合皮膚和脫水皮膚會有不同的折射率。對於患有皮膚病的人來說,可以定量地了解患者皮膚的水合作用。同時,如果要為患有溼疹或銀屑病患者改進護膚品,就可以利用該技術對不同產品的皮膚改善情況進行定量評估,或者區分皮膚類型。
此外,該技術在癌症診治方面也有用武之地,在手術開始前可以使用太赫茲成像技術探測皮膚,以更好地了解腫瘤擴散的程度。皮膚癌會影響皮膚的特性,其中一些變化隱藏在皮膚之下,普通診斷無法察覺。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CUHK電子工程系博士後陳學全博士說:「眾所周知,x光對皮膚的水合程度很敏感。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角質層的細胞結構也對太赫茲反射做出反應。我們的技術使這種結構特性能夠被靈敏地探測,這提供了關於皮膚的全面信息,並且對皮膚診斷非常有用。」
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的研究重點將著眼於改進儀器,並使其具備實際運用的功能。
(文章來源:前瞻網)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