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爭平_新聞頻道_央視網(cctv.com)

2020-12-02 央視網

劉爭平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1月09日 16:22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劉爭平,男,1971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拉薩分公司指揮長。

  劉爭平和他的團隊組織完成了青藏鐵路沿線凍土區800多個地溫觀測孔的測試工作,繪製了國內首張1:200000大比例尺的《青藏鐵路凍土地溫分區圖》,創新形成世界領先的整套凍土綜合勘察技術,為青藏鐵路建成世界一流高原凍土鐵路鑄就「定海神針」。

  所獲榮譽: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劉爭平,男,1971年生,漢族,中共黨員,陝西扶風人,工程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3年畢業於西安礦業學院,現任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青藏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指揮長。紮根地質工作第一線26年,其中在西藏地區工作19年,主持和參加了青藏鐵路、拉日鐵路等多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地質勘察、設計、科研和總結編撰工作,為解決高原鐵路、多年凍土、地熱、風沙等重大技術難題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勘察金獎等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2項,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西藏工匠等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14項,曾兩次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19年的執著與堅守

  2000年至今,他先後擔任青藏鐵路勘察設計的地質專業負責人,以及使命最為艱巨的凍土科研隊隊長,全過程參加了青藏線的初測、定測、補充定測、配合施工以及總結編撰、高原凍土鐵路規範編制等工作,與青藏高原結下了不解之緣。

  青藏鐵路建成後,他繼續在青藏高原堅持進行運營期間的凍土觀測。2010年,他全面投入拉日鐵路的勘察設計和配合施工工作,擔任勘察設計副總體、副指揮長。目前,他負責青藏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的配合施工工作。從2016年至2018年,他積極參與了西藏鐵路網設計、中尼鐵路、新藏鐵路、拉墨鐵路等項目的工作。19年來,他堅持每年工作在現場9個月以上,克服嚴重的高原缺氧,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舍小愛、為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西藏自治區的現代交通事業的建設中,經受住了世界屋脊對人的身體與精神的考驗,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從青春年華到兩兩鬢斑白,他為實現火車躍上世界屋脊的百年夢想奉獻了人生最為寶貴的美好時光。

  勇攀高原凍土鐵路的「珠穆朗瑪」

  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鐵路建面臨著多年凍土世界性難題,劉爭平和鐵一院技術團隊以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精神,投入到攻克高原鐵路世界性工程地質難題的技術攻關中,多項研究成果經國家鑑定並應用到了其他高寒鐵路設計中,產生了重大的經濟社會效益。通過十年來運營實踐驗證了凍土工程設計的正確性,促進和滿足了青藏高原鐵路繼續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在青藏鐵路勘察期間,他組織開展了青藏鐵路綜合地質選線、多年凍土區勘察、凍土地溫長期監測、凍土試驗段選擇、崑崙山8.1級地震追蹤調查、沿線風沙調查、沿線活動斷裂調查等有關青藏鐵路的各種「高精尖」工作,為穩定線路方案打下了良好基礎。

  凍土地溫是凍土工程設計的基礎和靈魂,為確保地溫測試資料的真實可靠,劉爭平和他的團隊先期進行了無數次現場調查,他追求環節把控,減少地溫測試誤差,總結出了地溫測試的關鍵操作環節,形成了《地溫測試操作細則》,使得地溫測試精度達到0.02℃,提高了5倍,準確地反映了凍土的地溫環境,為工程設計提供了依據,大大減少了測試誤差。《地溫測試操作細則》的成果在《鐵道工程學報》上進行了發表,並在後來的在蘭新高鐵、木裡鐵路、哈大高鐵、拉日鐵路等地溫測試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他與團隊一道,組織青藏鐵路沿線40餘個地溫觀測孔進行長達6年的地溫測試,對每一個地貌點都進行了踏勘,對每一個不良凍土現象都進行了調查,嚴謹對待每一個地溫數據,獲得了地溫數據約12萬組,繪製1:20萬《青藏鐵路多年凍土區年平均地溫分區圖》。《青藏鐵路多年凍土區年平均地溫分區圖》是我國區域地質方面第一張青藏鐵路凍土地溫分區圖,它為最終創新形成世界領先的整套凍土綜合勘察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為推動形成凍土工程技術「中國標準」做出了貢獻。主持了《高原鐵路勘察設計規範》、《高原鐵路工程施工技術規程》、《高原鐵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的編制工作。他重新定義了「不良凍土現象」的名詞解釋,並獲得中科院凍土專家們的認可,納入規範。作為三個規範的總編,他充分借鑑青藏鐵路的成功經驗,注重吸收近十年來我國寒區鐵路凍土工程的成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順利編制完成並通過審查,為凍土研究成果成功轉化為技術標準,實現技術工作的規範化和標準化,並得以廣泛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青藏鐵路工程設計取得的成功在國際凍土鐵路建設上引起了轟動,俄羅斯的莫斯科至喀山高速鐵路、圖瓦至亞爾斯克鐵路,在凍土鐵路修建技術方面與我國進行了多次諮詢和交流,這也說明我國凍土鐵路技術已經走向世界,實現了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

  凍土研究堅持不懈

  青藏鐵路多年凍土科研攻堅,是在我國50年以來凍土研究的基礎進行的。劉爭平對凍土研究工作堅持不懈,執著關注,2000年至2006年,他做為青藏鐵路地質專業負責人,他先後擔任了青藏鐵路凍土科研隊副隊長、隊長,負責66個部級科研課題的現場管理工作,並擔任了其中13個課題組長。在他的組織推動下,青藏鐵路凍土科研工作紮實開展,試驗結果推陳出新,成功地揭示了片石氣冷、碎石護坡、熱棒、通風管等工程措施冷卻地基的機理,為最終解決凍土技術難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2006年至2016年,在青藏鐵路運營期間,他並沒有停下凍土研究的腳步,積極開展了運營期的凍土長期監測工作,為解釋青藏鐵路多年凍土工程的長期效果,提供了依據。期間他主持完成了《青藏鐵路勘察設計卷》,2016年出版,成書69萬字。積極參加多次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受邀在各高校、科研單位進行了多年凍土講座,先後在各類刊物發表論文39篇,在業內有著較廣泛的知名度。

  2016年青藏鐵路擴能改造工程,他擔任指揮長,開展了凍土鐵路病害整治研究工作,目前,又積極參與青藏凍土鐵路電氣化工程研究,同時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圍繞新藏鐵路,積極參與和倡導藏西地區凍土研究。

  拉日鐵路的「劉北鬥」

  拉日鐵路是我國目前穿越地熱區間最長、區間地熱溫度最高的鐵路,鐵路經過地熱段長約47公裡,探明最高熱泉溫度達88℃。作為拉日鐵路地質副總設計師,劉爭平通過對地熱區域進行詳細的地質勘察,基於地溫測試和對地溫數據的處理,主持繪製了雅魯藏布江峽谷區1:10000地溫點分布圖,從圖中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地熱空間分布和溫度範圍,為鐵路選線、工點布置提供了最直觀的依據。

  在從拉薩至日喀則四條線路方案的比選踏勘中,他走過了喀則地區18個縣市中12個,穿越了海拔4500米的仁布雪山,走遍了羊卓雍措周邊的溝溝坎坎,調查了羊八井氣熱田周邊的各種複雜地形,走訪了年楚河兩岸的各個藏族村落。日喀則地區燈古村至蘿桑村段的戈壁灘地段,地表植被荒蕪,高大標誌物少,沒有明顯的道路,現場勘察時經常迷路,連當地村民也說不清道路走向,但劉爭平卻對本段線路位置了如指掌。每逢鐵道部和自治區領導去現場檢查時,他都是帶路嚮導,西藏支鐵辦領導開玩笑說:「按理說我們對這一帶非常熟悉,但是到這裡也找不著北,沒有你這些道路我們根本找不著,你真是導航的北鬥星啊」。於是「劉北鬥」名字一下傳開了。

  通過對現場情況與地質情況的深入研究,劉爭平負責地質勘察工作為鐵路科學經濟合理地選線提供了詳實的依據,使得沿雅魯藏布江方案從四個比選方案中成為最終的方案,節約工程投資8891萬元。

  勞模工作室助力年輕人成長

  他注重對青年人的培養,成立了劉爭平勞模創新工作室,目前圍繞西藏鐵路建設開展有各項科研課題9項,擁有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勘察金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有效帶動了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發展。工作室成員發表論文20餘篇。科研技術人員11人,教高1人,高級工程師5人,工程師5人。劉爭平勞模創新工作室是西藏自治區第一家勞模工作室,也是全國100個示範勞模工作室之一。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