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30萬互助權益
僅需0.01元
幫助他人,守護自己
......
2018-2020,短短三年時間,從最初的0.01元,到如今的3.92元,相互 的分攤價格漲了將近400倍!
收費猛漲、質疑不斷,輕鬆籌、相互寶......網上互助平臺到底是深井坑還是救命草?治病籌款平臺還能讓人相信嗎?
今天不二就帶著你深扒網上互助平臺,為你解析這些不停漲價的輕鬆籌、相互寶到底值不值得買!
文章較長,為了避免走失,先關注再閱讀~
討論互助平臺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現在大家的收入水平:
我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個人,佔全國總量的70%,而這部分人的抗風險能力也是最弱的,一場意外或者大病,就會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要想規避這些人生中到處存在的風險,我們需要學會 1+4 保障配置法(關注我,看之前的文章了解)
社保是我們保障的基礎,政府補貼、不會拒保、保障續保,但缺點是保障範圍有限,沒辦法抵禦人生可能發生的所有風險。相比之下,商業保險的保障全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產品,但是對於有剛性保障需求的中低收入者來說,價格過高,負擔太重。
於是,為了解決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沒錢看病這個問題,網際網路催生出輕鬆籌這些網絡互助項目,只要加入這個互助組,一人得重疾,整個互助社區都會平攤互助金。
根據螞蟻集團研究院發布的《網絡互助行業白皮書》可以看到:79.46%的相互寶成員年收入在10萬以下,72.1%的成員來自三線以下城市和農村,「門檻低」成為了輕鬆籌、相互寶的一大優勢。
輕鬆籌、相互寶的「門檻低」,「低」到了什麼程度呢?
因為保障內容的相似,輕鬆籌、相互寶經常被拿來和商業保險做對比。
假設小王在30歲的時候,給自己買一份30萬保額的終身重疾險,分20年將保費付清,那麼這款保險每年將花費5000-8000元左右的預算;而輕鬆籌、相互寶等項目,就算現在漲價兇猛,但同樣的30萬保額,一年只需要花費幾十到一百元。
價位低,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好事。但是,我們既然花錢買保障,就是為了在風險來臨時,能得到確切的保障。
如果你已經參與了 輕鬆籌、相互寶等項目,或是動心想要了解。那麼,以下幾個關鍵點,你必須知道:
01
理賠有門檻
最近,一位B站的up主就被曝出詐捐。這位up主一邊自稱癌症晚期,抗癌4年,同時在十多個平臺賣慘,稱自己山窮水盡揭不開鍋;一邊住著三亞300多平方的房子,開豪車吃喝玩樂。
消費網友善心的同時,也是在消耗各個互助平臺的信譽度。
因此,為了減少騙保、詐捐等事情發生,未來互助平臺對獲得理賠資格的規範會越來越嚴格,一方面,有房屋、汽車等資產,或者家庭帳戶中有大額存款,都很難獲得互助賠付。
且不說未來趨勢,就現在的理賠流程來說,也存在非常大的爭議,當用戶發起求助,需要提前給互助平臺繳納一筆調查費,不論理賠能不能落實,這筆調查費都不會退還。
另一方面,很多互助平臺的主體是網絡公司,資金監管和資質都沒有保險公司約束嚴格,當主體公司發生倒閉等情況時,消費者的權益會受到嚴重影響。
02
規則時刻變
我國對於保險行業有著嚴格的監管,保險條款中跟用戶承諾了什麼,後期不論政策如何修改,都必須要按照籤訂時的協議條款執行,而互助計劃並不在此列。
舉個例子,甲狀腺癌被劃分到輕症之前,若不幸確診此病,患者可以領到30萬互助金,但規則修改後,不管用戶是何時加入的互助小組,都需要遵守新的規則,若不幸確診甲狀腺癌,只能領 5 萬互助金。
03
費用一路漲
隨著輕鬆籌、相互寶參與人數日漸增多,很多朋友都發現,自己每個月繳納的費用越來越多,從最初許諾的0.01元,快速飆升。
一方面是因為確有理賠發生,分攤價格會因為理賠數量的增加而變多,另一方面,很多年輕人覺得自己患病風險低,過了一開始體驗的新鮮感後,就陸續退出了互助項目。
而保險的優點,特別是長期重疾險的優點是,不論保險公司是否虧本,還是通貨膨脹,每年繳費金額都是固定的。
沒有不好的產品,只有不適合自己的產品。
短期來看,輕鬆籌、相互寶這些互助平臺,保額低、保障門檻高等問題,會一直存在。但如果我們將它視為一個保障輔助產品,每年不到200元的費用,就能換取10-30萬的重疾保障,怎麼想都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另外,不要將全部希望寄托在互助小組上,想要配置全面保障,還是要考慮社保和商保的結合。
保持良好的心情,科學鍛鍊規律飲食;努力工作和投資,積累一定的資本;在當下和未來之間做好平衡,是比買保險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