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基本上已經進入了尾聲,現在絕大部分企業和商家都已經恢復營業,但是兩個月的消費疲軟讓所有商家都無法接受,很多商家也在期盼著報復性消費的到來,之前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復工的時候就有人猜測,已經結束之後會出現報復性消費,事實表明,其實並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反而人們對錢的看法發生了改變,就像我一樣,疫情結束之後根本就不知道錢該往哪花。
今年消費回暖最快的一段時間應該就是五一小長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消費需求的確在增加,但這根本就不算是報復性消費,只是在向著原有的消費需求靠攏,距離報復性消費還有很遠的距離。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呢?按照道理來說,報復性消費出現的概率應該非常高才對,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我個人認為,有三樣東西在「偷偷」漲價,從而阻止了報復性消費的出現。首先就是食材漲價,這算是生活中連續性最強的消費,在停工的那段時間裡面,幾乎都在漲價,三月份食品價格上漲18.3%,豬肉價格上漲116.4%,另外,蔬菜和水果都出現了上漲。
其次就是餐飲消費價格有所上漲,海底撈「悄悄」抬價6%,後來也證實了這件事情,本來人們的確有這個心思去好好吃一頓,但是剛開工就遇到了漲價的問題,消費者當然沒有辦法接受,雖然說海底撈也道歉了,改回了價格,但是這件事情已經在消費者心中深深打下了烙印。
最後就是手機價格上漲,每年的第一季度都是手機銷量的巔峰時期,然而這一次,不管是哪個品牌發布的手機,價格都比以往有所上升,新款手機的價格基本上都一個月工資打底,這種東西一旦漲價,那是非常影響人們購買慾望的。
現在看來,報復性消費更像是一場鬧劇,正如我開頭所說,錢不知道該往哪用。這一次可能換來的真是「低欲望社會」,而非報復性消費。人們越來越重視錢的重要性,其實今年的一份數據就可以解釋,平均每天700億的存款進入銀行,這是什麼概念?經過這次疫情之後,人們知道了存錢的重要性,反而會對消費產生一定的牴觸心理。
其實現在什麼東西漲價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最重要的是人們對錢的看法改變了,高槓桿購物的思想越來越淡薄。哪些漲上去的商品,遲早會降到屬於它的價格區間,這幾乎是一定的。現在的商品價格上漲,只是因為前一段時間供應量不足,現在各地解封,道路恢復正常,也就不會再出現供應不足的情況了。整體上都在恢復原有的樣子,對此,大家還有什麼更好的看法嗎?如果有的話,一定要記得和大家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