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汽車「報復性消費」,要先明白什麼是「報復性消費」

2021-01-08 汽車有智慧

隨著疫情形勢的緩解,行業內也開始頻繁出現一種觀點,也就是——報復性消費。

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在其演講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我們會看到的分別是貨幣寬鬆政策、產業大規模投資、民眾報復性消費。」

最近公布的數據似乎也佐證了這一觀點,近日,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介紹,2月下旬,商務部重點監測的1000家零售企業日均銷售額比2月中旬增長5.6%,自1月下旬環比連續負增長後,開始恢復正增長。

商家和消費者都在低谷中盼望著。這些觀點和數據的出現,是否就預示著一大波報復性消費即將來臨?

報復性消費是什麼?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報復性消費是在傳統商業語境中出現的名詞,基本含義是在一個局部區域,因為信息不對稱,在較短時間突發性意外事件之後引發的強烈反彈消費行為。

按照相關專家的解釋,其主要前提有四個:

一是消費者信息缺乏正常溝通,心理壓抑形成封閉期,出現「心理漏電反應」,亟待正常溝通釋放。二是時間較短,例如地震,沒有確定的社會責任方,一般不會形成社會壓力方向。三是普通大眾的消費能力還在,就業、收入沒有收到縱深性破壞,一旦緩過來,有理由、有能力突發消費。四是大眾手裡的貨幣在消費過程中具體的消費價值沒有明顯貶值,或者說,大眾消費品價格沒有惡性漲價,沒有通脹貶值。

基於報復性消費的基本理論可見,消費場景不同,消費恢復情況亦不同,報復性消費出現的可能性也不同。

一方面,疫情期間整個社會的食品日用品供應充足,再加上配送業的發達,幾乎沒有消費者在這一塊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企業因為疫情降薪、裁員甚至破產,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開始意識到了存錢的重要性,對於非必需品的欲望也開始降低。

換句話說,所謂報復性消費可能根本就是個假命題,在疫情的擠壓下,消費者的消費時間相對集中,這也只是報復性消費的假象。

正如專家所言:「該買的在疫情結束後集中購買,這屬於剛性消費的延期,並不能算報復性反彈。」

報復性消費需要什麼?

近日,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消費現象屢屢見諸媒體:一次下單77杯奶茶,一口氣購買50支口紅,點了整本菜單的燒烤,連吃三天火鍋直接被送進ICU……

正如有網友所言:我的報復性消費,主要是指報復性地吃喝。

有些網友更是直言,「報復性消費」要建立在有「報復性收入」的情況下。疫情過去後,收入不降低的公司就是良心公司了。比起「報復性消費」,更多人可能更會選擇「報復性存錢」。

這很能說明問題:報復性消費需要的是有是足夠的消費能力。

「疫情過後,你會報復性消費嗎?」有微博在線調查顯示,一些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會。說「不」的理由有兩種:一種反問「報復性消費,拿啥報復」;另一種則表示「好不容易在家省點錢」 。

「因為疫情,一些工廠停工、公司停業,很多人收入銳減,但房貸、車貸、信用卡、花唄、白條等都不能不還」,一位網友說,而且這些都是疫情之前的債,疫情期間的開銷還沒算。「這次疫情讓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儲蓄和盈利能力,能否經受得住一次危機的考驗。」

當代很多年輕人早已習慣了「月光」,不再信仰保守的金錢主義,成由勤儉破由奢的觀念,被消費主義取代,這代人太容易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如今終於把這一切敲碎了。

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為8%,連續兩年出現回落,意味著居民消費能力的增長已經停滯。隨著我國經濟告別超高速增長期,再疊加突如其來的疫情,個體層面的體現,就是消費者對於自己未來收入的信心不足,進而壓低消費。

中國人民大學普惠金融研究院此前對工薪階層金融健康的分析結果顯示,一方面,70%的工薪階層預計疫情後家庭收入將減少;另一方面,近六成工薪階層手中的應急資金僅能維持3個月以內的疫情前同等標準生活,僅兩成可維持半年以上。

這就折射出全新命題:無論何時,我們都要明白,你口袋裡剩餘的錢,才是你生活真正的底氣。

疫情過後,我們需要重新定位,以及重新安排的是:

生活到底是什麼?消費到底是什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報復性消費是一種瞬間加量的做法,只是權宜之計。它所面對的消費者,是被疫情壓抑已久的「非理性」消費者,是短暫出現的「報復性」消費心理。只要這個階段一過,消費習慣也將趨於平穩,到時候即便是再大桶的奶茶、再好吃的火鍋也沒有那麼「香」了。

報復性消費會在汽車行業出現嗎?

「疫情告訴我們,上班了一定要買車,不然班都上不了。」

這段時間的你,有沒有這樣的感想?是不是把搖號和存錢提上日程了?

中汽協曾表示,此次疫情對汽車行業一季度的運行情況巨大,行業產銷將會出現較大幅度下降。1月份的汽車銷量同比下降27%,新能源汽車銷量更是同比下降54.4%,幾乎腰斬。而2月汽車產銷降幅比1月更為顯著。

3月7日,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上汽集團率先公布了2月份的汽車產銷情況,旗下主要業務版塊,如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等均出現了超過50%的降幅。其後,吉利、長城、長安、比亞迪等自主品牌也分別公布了2月的銷量數字,平均跌幅均十分慘澹。而且,不少車企在顯示同比變化時僅統計了1-2月的累計數據,讓跌幅數字顯得不那麼「刺眼」。

如此嚴峻的汽車市場,讓眾多廠商苦不堪言,目前,有很多網站和媒體人都覺得疫情結束後,車市會迎來一波「報復性」的消費行為。那麼,疫情後會迎來購車熱嗎?

衣食住行,仔細想想,這個排次其實是最妥帖的。

衣服、食物,再是住房,最後是關於行走的一切。

基礎的衣服,不是體面,而是為了防止不體面。基礎的食物,不是為了吃得好,而是為了活下去。基礎的住房,可以租、可以住。行是最後的:出門的時候,可以步行,可以騎車、可以坐公交,可以開車,可以飛機;當然,以及足夠有錢的時候,可以來場旅行。

這樣的排序足見,無論什麼時候,出行都是排在必要消費的末尾。

確實,在「疫情對用戶購車影響」這項調查中,80%的用戶認為私家車能為防疫提供有效隔絕的環境,84.6%用戶認為疫情之後購買私家車變得更為必要。

這就是大家經常說的「危中有機」嗎?中國車市有望迎來「報復性反彈」,持續了兩年的市場下滑就要迎來終結了嗎?

未必。

其實,像汽車這樣的大宗消費,與其說是「報復性消費」,還不如稱之為「補償性消費」更加合適。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在發言中所用也是這個詞:「中國汽車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汽車消費需求依然旺盛。疫情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是階段性的,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生產生活逐步恢復,後期汽車的補償性消費需求將顯著增加。」

很顯然,「補償性消費」很難成為中國汽車市場止跌回升的支撐,因為這部分消費在汽車市場正常運轉狀態下也是本來就存在的,只不過是在疫情期間被暫時壓抑了而已。

那麼大家所期待的,由疫情催生出的新購車用戶呢?購買力較高的一線城市消費者,基本上都「苦於」汽車限購政策,即便因為疫情對私家車出行的需求更強烈,恐怕也只能因為搖不上號而作罷;在被寄予厚望的三四線城市,雖然少了限購和限行政策的約束,但這部分地區的消費者更容易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如果今年經濟下行壓力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因為疫情加重的話,那麼這一部分地區的汽車消費者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也認為,疫情對汽車消費者的影響分三種:

1. 疫情導致原本想購車的人,其經濟能力下降,暫時取消或延遲購車;2. 被疫情耽誤了購車計劃的消費者的需求將在最近一兩個月爆發出來;3. 疫情激發了一部分消費者的購車欲望,主要針對入門級車,對自主品牌車型會有一波小的拉動。

綜合以上,疫情後車市會有一波回暖跡象,但反彈不會特別強。

通俗的講,因為車輛就「保質期」來說還是比較長的,需求的積壓也可以在後期慢慢釋放,不像諸如服務和餐飲業,消費者這兩個月不去吃,也沒辦法在一切都恢復後一天吃五頓飯!

或許,會有人以2003年非典為例說明汽車市場的消費增長,就連一些廠家也以此為據。

「非典疫情結束後,人們對公共運輸存在擔心,由此帶來了私家車消費的報復性增長,這可以作為今年車市走勢的一個重要參照。」一位造車新勢力負責人表示。

可2020年與2003年一樣嗎?

數據顯示,2002年末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不到20輛。2003年雖然遭遇非典,但中國汽車銷量439.08萬輛,同比增長34.21%。經過十幾年的增長期後,2017年中國汽車銷量僅增長3%,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負增長,降幅分別為2.8%、8.2%。

業內總結認為,像2003年非典過後的銷量爆發,基本不太可能出現的原因有三:一是2003年時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汽車保有量低,汽車消費基本供不應求,而近兩年汽車行業情況是產能過剩;二是現在人們出行方式更加多元,不一定依靠私家車;三是人們的消費趨於理性,不會那麼衝動購買。

「購買力嚴重受損是客觀現實。」崔東樹表示,包括餐飲、旅遊、影視、房地產等實體零售業遭受疫情的巨大衝擊,而相應從業人員的購買力和消費信心也一併遭受重創。因此,促進消費的政策需要得到國家層面支持,而地方的刺激能力著實有限。

報復性消費從未有跡可循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但絕不是簡單地重複。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17年前的SARS,做一個對比觀察。這,或許有助於思考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消費行業走勢。

2002年11月,我國發現第一例SARS患者,次年三四月進入疫情高峰期,直至6月疫情才基本結束。SARS造成了消費行業的斷崖式下跌,其中餐飲行業尤其損失慘重。

疫情結束後,餐飲行業逐漸步入上行區間,但直到2003年9月,餐飲行業的同比增速才回到上年同一水平,且並未出現顯著提升,「報復性消費」並未得到充分印證。

當然,在對SARS和新冠進行類比的時候,不能忽略兩點:一是我國經濟已經告別超高速增長期,二是雖然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世界範圍內又出現了新的爆發,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消費者的信心恢復。

統計學中有個倖存者偏差(Survival Bias)的理論,指的是人們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近期我們經常能看到文章說企業熬過SARS迎來發展報復性增長,比如攜程在2003年疫情過後一舉坐穩了行業龍頭的地位,在SARS結束後半年內,就成功登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這就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因為我們根本記不住那些倒掉企業的名字。

更為重要的是,當前的經濟大勢已與17年前截然不同。

SARS爆發前後,中國是典型的投資驅動型經濟,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這點在2003年體現的淋漓盡致。在消費萎靡的大環境中,投資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頂梁柱。再加上加入WTO後的獲得的全球市場紅利,2003年,我國GDP實際增長達9.3%。

而如今,消費已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首。不僅如此,消費升級所帶動的製造業升級,也在幫助我國完成從出口大國到消費大國的轉向。

但在消費不振的當下,這種變化卻也進一步降低了消費者信心。

疫情就像一面鏡子,打破在每一個家庭面前。度量著真正的家庭實力,也給大家一次重新審視著自己消費觀的機會。

身處汽車行業,車市積攢的需求也許會逐漸釋放,為了吸引消費者眼球並迅速回籠資金,各大車企和4S店基本會有一個不錯的折扣率放出,3月應該能有可觀的數據。但是在這麼多行業都受到不利影響的今天,要說「報復性」消費,出現同比大增的火爆行情,幾乎是不可能的。

與其如此,不如先踏踏實實做好能做的事情,比如有序恢復秩序,優化消費環境,幫助消費者提升消費能力,提振消費信心。

還是那句話,壓抑已久的消費力會重回市場,但市場就擺在那裡,如果不主動爭取,就會被他人搶佔先機。「生病」的城市很快就會好起來,汽車廠商準備好了嗎?(文/汽車有智慧 王得源)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報復性消費」?下半年報復性消費會來嗎?你願意消費嗎?
    這個等待過程就是消費被限制的過程,等到購物節到來的那天,便會開啟瘋狂購物,將積壓在購物車中的各種心儀商品全部都付款買回家,每年的各種電商購物節其實就可以稱得上「報復性消費」,瘋狂的買買買,不斷地消費就是最好的證據。
  • 觀潮| 「報復性消費」來了?也許就是「薛丁格的貓」
    觀潮君注意到,輿論場上也有聲音認為,僅靠這些這些數據無法明確預示「報復性消費」趨勢。在他們看來,疫情結束後的消費反彈,只是一種剛性消費的延遲滿足,並不能算報復性反彈。  更何況,有些行業註定無法「報復性消費」。下館子、吃火鍋,暫時會集中爆發,但次數不可能太多,不然身體會「報復」。旅遊、理髮,是固定消費,也不可能天天去。
  • 是什麼阻止了報復性消費?3樣東西「偷偷漲價」,你察覺到了嗎?
    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基本上已經進入了尾聲,現在絕大部分企業和商家都已經恢復營業,但是兩個月的消費疲軟讓所有商家都無法接受,很多商家也在期盼著報復性消費的到來,之前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復工的時候就有人猜測,已經結束之後會出現報復性消費,事實表明,其實並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
  • 2020車市開年遇冷,會像SARS之後迎來「報復性消費」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3日電 (張旭)2020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給汽車行業帶來巨大衝擊。有觀點認為,此次疫情和2003年的SARS非常相似,疫情結束後汽車市場將出現「報復性消費」, 因此對2020年的車市充滿信心。2020年車市的機會在哪裡,「報復性消費」會再次上演嗎?
  • 新冠疫情出現好轉跡象 多國不敢奢望「報復性消費」
    來源:環球時報多國不敢奢望「報復性消費」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導隨著全球新冠疫情出現好轉跡象,多國推動解封並鼓勵企業復工、民眾消費。紐約大部分人此時都傾向於網購,加上美國剛給年收入低於7.5萬美元的成年人發放了1200美元的補助,食品、藥品以及家庭用簡易健身器材等的訂單數量明顯上升,由於需求暴增,很多超市的發貨時間要排到五到七個工作日之後。記者的感受是,美國老百姓普遍有錢就會花,如果不花了,那就是真的沒有錢。急於重啟美國經濟的總統川普,正密切關注每一條有利於重啟的消息。
  • 餐飲店老闆:報復性消費就是鬼扯
    老闆們紛紛表示「報復性消費是鬼扯,目前不虧已是萬幸。」如果只看外賣平臺的喜報,你會以為吃貨們對餐飲業的報復性消費早就來了:口碑餓了麼在4月10日發布數據稱,在持續了半個月的「318 城市生活周」 期間,餓了麼平臺上有大量商戶已恢復到了疫情前的訂單水平,火鍋訂單增長十倍,燒烤訂單增長近七倍,奶茶訂單翻兩倍,其中,8萬家火鍋店訂單數量超過了疫情前。
  • 報復性消費來了?鄭州人民2天「團」了10467份外賣燴麵!
    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來沒來?春江水暖「吃貨」先知,近日,記者多方走訪了解到,雖然部分門店「死」在春天之前,掛上了「轉讓」的牌子,但絕大部分餐廳恢復堂食後,已漸漸恢復往昔熱鬧。尤其值得注意,自己動手做飯2個月後,報復性反彈在外賣領域格外明顯:剛剛過去的周末,鄭州人民2天「團」了10467份外賣燴麵,11372份胡辣湯,與2月份相比,翻了10倍還多。
  • 4月銀行每天流出266億,「報復性消費」開始了
    一季度銀行每天入帳資金達到百億之多,就連市場一直預期的「報復性消費」,也因為群眾口袋裡沒錢未曾迎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局面又出現了變化。前期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逐漸得到了釋放,這一變化通過4月銀行存款數據可以看出。從央行在5月11日公布的數據來看,住戶存款由一季度每天入帳700億元,變成了每天流出266億元。
  • 消費者怒懟「報復性」漲價背後:這些經濟學原理在發生作用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消費者怒懟「報復性」漲價背後:這些經濟學原理在發生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給今年一季度的居民線下消費按下了暫停鍵。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和復工復產工作的推進,各界都期望出現一波補償性消費需求。對於一個餐飲大國,餐飲業很可能會成為最早迎來一輪補償性消費的行業。
  • 中信證券明明:「報復性」存款會轉化為消費嗎?
    與居民存款大量增加相反,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下降了19%,那麼當疫情衝擊逐漸減弱時,天量居民存款會不會帶來報復性消費?影響消費的三大要素:流動性約束、預防性儲蓄以及消費習慣。①居民受到流動性約束。居民短期消費性貸款在社零總額中的佔比很小(最多不超過5.5%),且我國超前消費的意識也並不強,因此利用消費性貸款平滑跨期消費實際上並不普遍。
  • 「報復性熬夜」報復的是什麼
    2019-01-19 10:18 | 北京日報這幾天,「報復性熬夜」一詞風靡網絡。意思是,大家白天太忙,晚上明明困得厲害,也要吃夜宵、刷手機、玩遊戲,非熬到兩三點睡覺才覺得「擁有了生活」。許多人一聽,紛紛跟帖「是我、是我」。熬夜傷身。
  • 【遠見】汽車消費 穿越「非常態」時期
    本期話題:4月全國汽車產銷數據出爐;環比上漲超40%,結束21個月下跌趨勢;這是否意味著行業「報復性」消費和復甦的到來?線上線下加速融合,「雲賣車」等嘗試不斷,這將對傳統銷售模式和「汽車人」帶來哪些影響?賣車模式是否會被重塑?汽車金融發展如火如荼,各地「融資租賃」糾紛引發關注。「以租代購」是怎樣的模式,如何在汽車產業運轉中發揮作用?
  •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消費者為什麼怒慫「報復性」漲價!
    先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賣弄兩個經濟學知識:傳統經濟學認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絕不會生氣,如果他認為產品或服務的價格超出了其帶來的價值,那麼「用腳投票」就行了,壓根犯不著生氣;行為經濟學認為:消費者是感性的,只要他在交易過程中感受到了不公平,他就會生氣!
  • 消費恢復趨勢觀察報告:五一奶茶店人氣暴增,相比清明節客流翻倍
    疫情期間,市場的各個參與者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供給側加速線上化,消費者深度數位化,生活態度和消費心智在環境的不確定性面前產生著兩極分化。人們戲稱自己處於「日益增長的報復性消費需求」和「預期減少的可支配收入」的主要矛盾當中。 重啟之後,典型線下場景的恢復程度究竟如何?不同城市、不同場景是否存在不同特點?能否在行為表現中感知到些許背後的心態和動因?
  • 「報復性漲價...
    吃火鍋、喝奶茶被戲稱為疫情復工的「精神支柱」海底撈漲價後(詳情)沒想到復工後的第一杯奶茶似乎比年前也貴了一些有網友感慨說「還沒開始報復性消費結果等來報復性漲價」頭部品牌飲品邁入「30元時代」近期,有不少網友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高呼「喜茶漲價了」。
  • 券商喊出這部大片「目標價」 A股電影板塊有望迎來「報復性...
    有券商認為,後續影視板塊有望迎來遲到的「報復性消費」。A股方面,建議重點關注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芒果超媒、中國電影、萬達電影和橫店影視。票房預期超20億元電影《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鬥;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 從上海名媛到深圳女孩,是消費主義的敗退,是投資/再生產的勝利
    臨走丟下一句話:「說我沒人要可以,但不能說我不會賺錢」。這說明在2020年疫情後,大家都不傻,看形勢不好賺錢,社會風氣從之前高歌猛進的消費轉到積累去投資去賺錢去再生產。消費與再生產(投資)區別人們都在工作。工作產出的一切實體或者虛擬都會被消費,或者用於再生產。先介紹再生產吧,這個概念其實大家生活中都有,但是沒被指出。或者可以叫投資。
  • 疫情「坐牢」經濟催生下的未來消費趨勢
    你要到哪裡去?「請出示二維碼(證件)」,然後給你一槍,溫度槍對著你「嘀「一下過關。 很多專家都在大談特談新冠疫情後會出現報復性消費,很多領域將出現增長性爆發,其實回顧2003非典之後可以看到,消費經濟只是反彈並沒有報復性增長。 非典改變是一些消費習慣的變化,伴隨變化的底層邏輯是一些技術與心理的支撐,同樣本次新冠疫情的社會場景特徵也同樣催生很多領域的消費行為迭代。
  • 從黃金周消費透視中國經濟活力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環境下,種種「報復性消費」點燃了國內旅遊、餐飲、航空等多個市場,在黃金周消費的數據和場景背後,是日漸回歸正軌的生活,是經濟加快復甦和回暖的腳步,顯示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的內需潛力,折射著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消費市場強勁復甦「大家默契的笑聲、久違的感覺又回來了。」
  • 商業地產一周要聞:國慶黃金周迎「報復性」消費,海外零售業喜憂參半
    國慶黃金周迎來「報復性」消費   ·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日均銷售額增長4.9%   ·國慶檔期全國電影票房39.52億元   ·海南離島免稅購物異常火爆   ·國慶期間全國萬達廣場、萬達院線客流及銷售收入均同比增長   ·企業「新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