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4月全國汽車產銷數據出爐;環比上漲超40%,結束21個月下跌趨勢;這是否意味著行業「報復性」消費和復甦的到來?線上線下加速融合,「雲賣車」等嘗試不斷,這將對傳統銷售模式和「汽車人」帶來哪些影響?賣車模式是否會被重塑?汽車金融發展如火如荼,各地「融資租賃」糾紛引發關注。「以租代購」是怎樣的模式,如何在汽車產業運轉中發揮作用?廠商、銷售平臺、消費者的利益如何平衡?疫情過後,汽車產銷市場和消費者的心態又將怎樣改變?
不久前出爐的4月全國汽車產銷數據顯示,在經歷了連續21個月的連續下跌後,國內市場實現反轉——當月產銷分別完成210.2萬輛和207萬輛,環比增長46.6%和43.5%,同比分別增長2.3%和4.4%。這背後是,疫情逐步緩解,各地車企陸續復工復產,政策需求不斷釋放。汽車消費市場能呈現V型反轉嗎?疫情讓汽車消費市場帶來哪些改變?
本期嘉賓:
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 崔東樹(左)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汽車經濟分會 秘書長/汽車財經評論員 曾光(右)
購買壓力階段性釋放 汽車消費21個月後觸底反彈
思遠:4月汽車產銷數據基本上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崔秘書長,你們這份報告數據上看,這算是車市的「報復性」消費量麼?量起來了,質怎麼樣?
崔東樹:我們做行業交流時,廠家的反饋總體來看是超越大家預期的態勢。「報復性消費」在部分領域是存在,比如商務車領域重型卡車創出歷史新高,這是報復性消費,或前期積壓消費。乘用車市場,我們感覺是「延遲性消費+部分剛性需求」,整個消費量恢復到了正常水平,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理解:從消費檔次來說,有明顯提升,豪華車在4月份表現特別強,同比增速遠高乘用車的平均速度20多個百分點,自主品牌車增長速度在2、3月份表現較好,但4月就弱於市場的正常表現。
曾光:第一,商用車層面,疫情下國家採取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特別是加大投資拉動——新老基建一起抓——投資拉動是整個商用車產銷快速提升的重要保障,特別是中重卡市場將保持平穩向好趨勢;第二,乘用車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疫情下,個體汽車消費能力方面並不樂觀,能否儘快復甦,取決於國內外疫情控制。4月回暖,也有廠家大力優惠活動和1-3月壓抑的購買情緒釋放,可能會持續一兩個月,但疫情下,消費能力不足會影響短期市場消費。
思遠:4月以來國務院出臺了三大措施促進消費,包括:新能源車的補貼延長、淘汰柴油車,對二手車的免徵增值稅等。崔老師覺得,反彈勢頭是否持續,是不是大家買車的好時候?
崔東樹:目前來看反彈勢頭應該基本持續,但力度可能會減弱。目前的購買力受到嚴重影響,購車還是剛需性購車。比如西北、東北區域,過去車市下滑特別嚴重,現在出現明顯反彈,背後是像在沿海和東部打工的人,在本鄉本土就業。未來剛性需求釋放後,還有「換購群體」和普通的新購群體的平穩發動,來確保車市維持正常消費水平,任務和壓力還是比較重的。
曾光:消費者購車,要看「供需關係」。現在價格一直下跌,國內疫情相對被控制的情況下,隨著復產加快,產能釋放也在加快,短期需求不足,品牌間競爭將更激烈。總體判斷,近幾個月的汽車價格應該是在階段底部。購車,這個階段可以考慮出手。
老闆上陣「雲賣車」 疫情加速汽車消費渠道融合
思遠:疫情影響了汽車產銷量,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銷售的線上線下融合。前一陣,「雲賣車」火了,很多車廠、4S店老闆紛紛直播賣車——上汽副總經理俞經明和車圈網紅聯動,50萬人觀看;威馬、東風風神、甚至連寶馬也加入其中。看似「百花齊放」,但一提成交量、轉化率,大家都不吱聲了。在兩位看來,「雲賣車」算不算成功?「看的多、買的少」是因為「汽車人」沒做好,還是「雲賣車」本身就是這樣,更多只是廣告屬性?
崔東樹:「雲賣車」是疫情下的合理舉措。首先,尤其從廠家角度——疫情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在家關注品牌和產品,應該是好事。這讓廠家的綜合營銷能力和網絡控制能力都得到加強。廠商「雲賣車」的直播效果特別突出,對品牌美譽度提升有很好促進;其次,從經銷商來說,他們消費群體是地域性群體,比如4S店輻射的是5公裡內的消費者,網絡輻射5000公裡內的,有效消費者的觸達效果與廠家宣傳,從經銷商層面還是差距比較大的。
思遠: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的輻射半徑相差有點大,從「知道」、「認可」到「成交引流」,客觀上存在著直播模式本身的問題,曾老師怎麼來看?
曾光:首先,通過疫情看到線上服務是每個企業的必修課,「老總親自上陣」,至少表明了一種發展線上的態度,同時與消費者大量互動,對傳統汽車銷售模式是一種提升,是值得肯定的;其次,成交量和轉化率問題,普通消費品可以在直播到流下衝動消費;而選擇汽車時,一般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試駕、斟酌,現場直接「成單」不太現實。除非是消費者長期觀察車型後,看中現場的優惠政策。「線上服務」增加視頻互動和直播,對原有模式增加了緯度,會長期存在。
汽車消費下半場:車廠、4S店、汽車電商「三方共舞」
思遠:汽車銷售的線上線下融合,還體現在:傳統4S店加強線上賣車服務;大型汽車電商平臺也發力下沉做「體驗店」。汽車消費的下半場,銷售主體、模式都呈現出多元化。二位怎麼看這種「融合趨勢」?
崔東樹:線上線下融合互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4月29日發改委發布的政策《關於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對二手車稅費的減免,這有利於新車和二手車業務融合,形成網絡賣車和現實賣車的兩個體系,線上和線下賣車各有優勢:如果消費者在汽車電商平臺購買,在新車二手車組合交易的模式下,可以在「二手車置換」時更好地比價、同時無縫對接到新車服務,獲得更全面的對比和多元化的金融方案;而4S店有它固有的強大優勢,尤其是在服務體系。
曾光:在大的方面,我同意崔老師觀點。疫情「非常態」下,當前中國大力推薦新基建,所有企業都在過程中,對銷售模式有了新的理解,這也將重塑整個銷售格局。第一,以前車企重度依賴4S店模式,慢慢會有顯著改變;第二,消費者更習慣在網上瀏覽,4S店也會強化雲端展示;第三,汽車電商的線上模式,會受益於線上業務的飛速發展和用戶習慣。隨著經濟發展和個人信用體系完善,疫情後汽車電商也將迎來迅速發展期。特別是頭部電商,由於批量優勢會對車廠有更多議價權。
汽車金融:尋找「共贏」還是「銷售套路」?
思遠:接下來說一說爭議的聲音。疫情期間,一些買車的糾紛也被集中爆出來——很多與汽車金融有關。現在一說汽車金融,很多消費者都會「談金色變」,總覺得這裡邊有套路。甚至有種說法,4S店全款賣車銷售員幾乎都沒提成了,非得讓客戶貸款才行,是不是這樣?汽車金融到底是給雙方創造了共贏場景,還是演變成一種銷售的「套路」?
崔東樹:近期,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提出,採取舉措擴大汽車消費,核心舉措就是更好地用好汽車金融的政策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拓展業務,下調首付比例、增長貸款期限等。汽車金融目前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資金成本相對偏高、用戶資信條件變化較劇烈。這種情況下,汽車金融在疫情期間表現出一定的業務不穩定,也出現了前期貸款各方面利息偏高帶來的糾紛,但問題是在規範情況下不斷改善。總體,汽車金融對汽車消費和社會消費總額的提升有巨大促進作用。
思遠:曾老師怎麼看?汽車金融是整體設計上有問題,還是在執行中給消費者帶來了困擾和誤解?
曾光:汽車消費佔「限額以上零售總額」20%以上,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影響深遠,也是產業鏈最長的行業。包括原材料、工具機設備、公路建設、能源等領域,技術之多、範圍之廣,遠非其他產業比擬。這次疫情對汽車產業形成的重大衝擊,1到3月主要汽車企業產值下滑34%,利潤下滑72%,受衝擊程度僅次於餐飲、酒店、旅遊等行業。這也是疫情開始後,國家和相關部門出臺刺激汽車政策的原因。從國際慣例看,在美國,八成以上的買車者,需要用到金融工具——不僅僅是便利靈活、不佔壓資金,還有很多模式。剛才主持人談到了一些衝突案例,確實是汽車金融初期不規範形成的,但任何「潛規則」都不可能長久,特別是如今「買方市場」下,公平、公正、透明,成為企業必須遵守的底線。舉個例子,去年某汽車品牌發生了紅極一時的維權事件,正是由於「隱形收費」引發的,後來品牌推出的客戶服務公約,促進和改善了銷售服務環境。
揭開「融資租賃」的面紗:「買車」還是「租車」?
思遠:兩位的意思是,汽車金融做好了會促進產業發展;做不好就會引起爭議和誤讀。疫情期間,媒體報導過這樣一類新聞:消費者稱「原本是買車,忽然間就成了租車」,由於疫情收入受限,沒有按時還款後車被收回了——消費者惱羞成怒,到店家門口把車砸了——新聞調查發現,合同是這樣籤的:消費者分期付款期間,車登記在賣方名下,消費者與車是租賃關係,只有當消費者把全款付清時,車輛才歸消費者所有。消費者稱「稀裡糊塗地籤了合同」,不認可;廠商卻說,是消費者在疫情下無法履約「賴帳」。孰是孰非,二位怎麼看?這種現象是否值得警惕?
崔東樹:這個在汽車金融裡叫做「以租代售」或者「融資租賃」。本身是一種合法模式,以前我國向國外買飛機、船舶很多時候,也用的是這種模式。實踐中,確實產生過糾紛:一類是融資租賃方操作不規範、設置合同陷阱;還有一類是消費者因為疫情期間經濟出現問題或是認為利息偏高,對融資租賃合同單方不予承認,甚至去砸車,但又拿不出相應證據,只說自己「不知道」,這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腳的。
曾光:我基本同意。融資租賃購車模式也被稱為「以租代購」,是一種新型的大額分期購買方式,與傳統的金融貸款購車不同的是,這種模式把汽車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離,消費者以長期租賃的方式獲得車輛的使用權,之後逐月支付租金——租賃期滿後,消費者可以選擇按車輛殘值購買車輛,完成過戶後汽車的所有權轉移給消費者。融資租賃的優勢在於大大降低汽車消費的門檻,使暫時不具備購車能力的潛在客戶轉換成真正的消費者。國外在融資租賃的發展,中國汽車市場也在這樣的轉換期:目前一二線城市汽車保有量趨於飽和了,三線及以下城市潛力沒有充分挖掘,重要的原因是汽車廠家布局很少,觸及三線以下的城市覆蓋能力有限,門檻偏高,融資租賃將進一步降低整個的銷售門檻,簡化手續。這個過程中,風控確實是比較大的問題,包括美國金融危機2008年也有很多人在租賃業務上還不上款,就是這種情況。如何尋求平衡,所有企業和平臺必須綜合衡量。國家層面,對這件事情是鼓勵的,因為汽車融資租賃是未來重要的促進方式,對二手車市場的促進也非常明顯。
法理、情理 疫情下的購車糾紛如何解決?
思遠:那為什麼還會出現很多爭議案例和糾紛?比如剛才說的,賣方平臺說白紙黑字消費者「耍賴」,買方說「毫不知情被套路」。如果協商不成法律如何解決?如何尋找公允、公正的解決途徑?
崔東樹:法律條款在各個領域都是極繁瑣的,這是眼下沒辦法的事。比如我們去電信去籤話費套餐合同,也是巨量繁瑣文件條款,多數對我們沒有太大價值。商家應該在分期付款時,明確高知消費者哪些方面會產生歧義,給重點標註,這樣發生矛盾時也更容易把糾紛化解在前期溝通中。融資租賃在疫情影響下糾紛頻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疫情引發的停產停工,導致部分承租人資金緊張,對其履行融資租賃合同項下的租金支付義務造成影響。消費者在籤署合同前,應當仔細閱讀合同,尤其是合同中以粗體或者下劃線等方式提示的內容,如有疑問可要求商家予以解釋。合同一旦籤署,只要不存在合同法規定的合同無效或者可撤銷的情形,基於誠實信用原則以及對契約的尊重,通常情況下已經籤署的合同是有效且應當予以履行的。
曾光:作為汽車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租賃需要公平、公正、透明,形成清晰的條款。首先,我們呼籲為了整個產業發展,大家能夠形成一種良性的發展機制,這需要頂層設計。其次,對消費者的建議是,中國汽車消費正從「炫耀性消費」向「生活品質消費」轉型,大家要量力而行、根據自身情況理智選擇,無論如何眼下都要注意把自己的信用體系做好。消費者承能否以疫情為由,主張無法履行支付租金的義務,是複雜的問題。「疫情是否是不可抗力」?這需要結合合同法、民法總則和各地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疫情的審判指導意見。此外,主張不可抗力的當事人應當承擔舉證責任,且需要將不能履行合同的情況及時通知對方。因此,消費者就合同履行問題產生爭議,建議通過協商解決。
未來展望:預期向好 重壓下激發潛力釋放
思遠:疫情讓很多車廠的生產銷售都受到了影響,很多知名車展停擺,再加上整體的宏觀經濟遇到下行壓力,未來市場的走向,大家怎麼看?
崔東樹:我認為未來的市場前景是巨大的,短期內消費是受到了疫情影響和衝擊,但市場發展仍有巨大空間。所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把基礎工作做好,才能把潛力充分釋放出來。
曾光:歷史上看,經濟上的「黑天鵝」和突發事件,不僅不能改變整個產業的軌跡,甚至會形成爆發。2001年中國加入WTO,幾乎所有車企都在擔心「我們還能不能生存」,但後來,這成就了中國汽車市場的第一次井噴——汽車保有量從2000年的200萬輛上升到2007年的900萬輛,一批中國品牌也迅速崛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恐慌後中國汽車又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到2019年前,汽車保有量都是2500多萬輛,穩居全球第一,一批中國品牌企業迅速發展,形成了與跨國汽車公司一定程度的對話能力;這次疫情衝擊下,也包含著重要機遇——國家推出很多寬鬆政策、金融政策和汽車消費的刺激政策。這些不僅有利於企業度過危機,也將會形成階段性的爆發市場。
(責任編輯:戴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