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報復性消費」?下半年報復性消費會來嗎?你願意消費嗎?

2021-01-08 舒莫財經

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時候,因為我國受到疫情的影響,對很多行業都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人們的消費欲望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短期內人們無法消費,比如聚會、旅遊、餐飲等等。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等到疫情控制住了之後,大多數人就會開始瘋狂消費。

所謂「報復性消費」就是指在某個特殊的時期或者場合限制了人們的消費需求,當這種限制一旦被放開的時候,人們就會出現瘋狂的消費。比如說很多人在每年的電商購物節之前,都會將很多心儀的商品加入購物車,然後靜靜地等待雙十一,六一八的到來。

這個等待過程就是消費被限制的過程,等到購物節到來的那天,便會開啟瘋狂購物,將積壓在購物車中的各種心儀商品全部都付款買回家,每年的各種電商購物節其實就可以稱得上「報復性消費」,瘋狂的買買買,不斷地消費就是最好的證據。

而此次在疫情期間對人們的消費欲望當然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推測下半年國內會出現「報復性消費」的現象也是非常合理的,但是下半年早已開啟,似乎「報復性消費」並沒有出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報復性消費還會不會來呢?

總體來說,整個社會的消費品零售額在復工之後還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這主要和大部分人的消費欲望低下有一定的關係。現在很多人買衣服,或者為家裡添置大件,或者和同事一起聚餐等等都會下意識地選擇一些比較便宜的店。

其實在「非典」之後我國出現了報復性消費,在2003年非典之後,我國的經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重新回歸了正軌,並且還呈現出了上升的趨勢。當時各行各業出現的大幅度反彈增長,給很多經歷過的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當下的疫情其實和當初的非典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全球局勢的改變,當初的非典影響力沒有當下疫情的影響力大。如今疫情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對全球的供應鏈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而且我國一直是出口大國,自然會對出口貿易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今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國家做不到獨善其身,疫情的出現對全球經濟都造成的一定的影響。雖然我國在疫情方面處理果斷,在很短時間內就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但是疫情依舊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

3月份之後我國開始逐漸復工復產,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復工了或者是重新找到了工作,可是收入情況,還無法達到疫情之前的狀態。因為收入降低了,人們的消費水平自然就會降低,消費欲望也會大不如前,自然就不會出現「報復性消費」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表示,在之後的兩個季度裡面消費水平會有所增長,尤其是在汽車領域的增長會非常明顯,但是消費的增速並不會超過GDP的增速,也就是說下半年不會出現報復性的消費。這主要就是因為在前兩個季度的時候,中國大多數居民都是依靠儲蓄來度過難關的。

所以即使在當前收入恢復增長的情況下,居民也不會將錢全部花掉,而更多的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將上半年所花費掉的積蓄先補充上,等到儲蓄水平達到了疫情之前的狀態,他們才會去考慮消費。此次疫情也讓很多人有了危機意識,所以適當地存點錢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了。

疫情的出現對旅遊以及影視行業的衝擊更加明顯,因為疫情過後很多人都想要出去散散心所以都想著去旅遊,這就會導致各個旅遊景點出現大量的流動人口。雖然對恢復經濟有利,但是會產生一定的安全隱患,所以很多旅遊景點在開放之後又主動關停了。

還有就是電影院同樣是一個會聚集大量人群的地方,而且電影院還是一個比較密閉的環境,同樣有不少電影院剛剛開放沒幾天又再次關停了。因為旅遊業以及電影院全面開放的時間比較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面也抑制了人們的消費需求,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報復性消費了。

雖然居民收入在增加但是很多人依舊沒有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以及人們危機意識的加強,很多行業全面開放的滯後性等等,都使得下半年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你覺得報復性消費還會出現嗎?

相關焦點

  • 期待汽車「報復性消費」,要先明白什麼是「報復性消費」
    隨著疫情形勢的緩解,行業內也開始頻繁出現一種觀點,也就是——報復性消費。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在其演講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我們會看到的分別是貨幣寬鬆政策、產業大規模投資、民眾報復性消費。」這很能說明問題:報復性消費需要的是有是足夠的消費能力。「疫情過後,你會報復性消費嗎?」有微博在線調查顯示,一些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會。說「不」的理由有兩種:一種反問「報復性消費,拿啥報復」;另一種則表示「好不容易在家省點錢」 。
  • 是什麼阻止了報復性消費?3樣東西「偷偷漲價」,你察覺到了嗎?
    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基本上已經進入了尾聲,現在絕大部分企業和商家都已經恢復營業,但是兩個月的消費疲軟讓所有商家都無法接受,很多商家也在期盼著報復性消費的到來,之前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復工的時候就有人猜測,已經結束之後會出現報復性消費,事實表明,其實並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
  • 觀潮| 「報復性消費」來了?也許就是「薛丁格的貓」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近日在媒體刊文指出,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費需求約1.5萬億元,這些需求有望在疫情結束後逐步釋放,出現消費回補甚至報復性反彈。  財經作家吳曉波也在其演講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我們會看到的分別是貨幣寬鬆政策、產業大規模投資、民眾報復性消費。」  一系列近期公布的市場數據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這一論斷。
  • 2020車市開年遇冷,會像SARS之後迎來「報復性消費」嗎?
    有觀點認為,此次疫情和2003年的SARS非常相似,疫情結束後汽車市場將出現「報復性消費」, 因此對2020年的車市充滿信心。2020年車市的機會在哪裡,「報復性消費」會再次上演嗎?資料圖:2019年,上海車展開幕首日的現場。
  • 餐飲店老闆:報復性消費就是鬼扯
    老闆們紛紛表示「報復性消費是鬼扯,目前不虧已是萬幸。」如果只看外賣平臺的喜報,你會以為吃貨們對餐飲業的報復性消費早就來了:口碑餓了麼在4月10日發布數據稱,在持續了半個月的「318 城市生活周」 期間,餓了麼平臺上有大量商戶已恢復到了疫情前的訂單水平,火鍋訂單增長十倍,燒烤訂單增長近七倍,奶茶訂單翻兩倍,其中,8萬家火鍋店訂單數量超過了疫情前。
  • 中信證券明明:「報復性」存款會轉化為消費嗎?
    與居民存款大量增加相反,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下降了19%,那麼當疫情衝擊逐漸減弱時,天量居民存款會不會帶來報復性消費?影響消費的三大要素:流動性約束、預防性儲蓄以及消費習慣。①居民受到流動性約束。居民短期消費性貸款在社零總額中的佔比很小(最多不超過5.5%),且我國超前消費的意識也並不強,因此利用消費性貸款平滑跨期消費實際上並不普遍。
  • 報復性消費來了?鄭州人民2天「團」了10467份外賣燴麵!
    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來沒來?春江水暖「吃貨」先知,近日,記者多方走訪了解到,雖然部分門店「死」在春天之前,掛上了「轉讓」的牌子,但絕大部分餐廳恢復堂食後,已漸漸恢復往昔熱鬧。尤其值得注意,自己動手做飯2個月後,報復性反彈在外賣領域格外明顯:剛剛過去的周末,鄭州人民2天「團」了10467份外賣燴麵,11372份胡辣湯,與2月份相比,翻了10倍還多。
  • 新冠疫情出現好轉跡象 多國不敢奢望「報復性消費」
    來源:環球時報多國不敢奢望「報復性消費」本報駐外記者聯合報導隨著全球新冠疫情出現好轉跡象,多國推動解封並鼓勵企業復工、民眾消費。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和螞蟻金服集團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一季度有超過一半(50.2%)中國家庭增加儲蓄並減少消費。新加坡《聯合早報》26日稱,中國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消費行業卻沒如期迎來報復性反彈。
  • 4月銀行每天流出266億,「報復性消費」開始了
    一季度銀行每天入帳資金達到百億之多,就連市場一直預期的「報復性消費」,也因為群眾口袋裡沒錢未曾迎來。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局面又出現了變化。前期被抑制的消費需求逐漸得到了釋放,這一變化通過4月銀行存款數據可以看出。從央行在5月11日公布的數據來看,住戶存款由一季度每天入帳700億元,變成了每天流出266億元。
  • 「報復性漲價...
    吃火鍋、喝奶茶被戲稱為疫情復工的「精神支柱」海底撈漲價後(詳情)沒想到復工後的第一杯奶茶似乎比年前也貴了一些有網友感慨說「還沒開始報復性消費結果等來報復性漲價」頭部品牌飲品邁入「30元時代」近期,有不少網友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高呼「喜茶漲價了」。
  • 從上海名媛到深圳女孩,是消費主義的敗退,是投資/再生產的勝利
    一年一度的人造節「雙11」又要來了,在這場商品和營銷的盛宴裡,都是商品和媒介下的套。我們參與,成為消費社會遊戲的一個符碼。報復性消費救活經濟?疫情過後,有種說法是用報復性消費救活經濟。但是在我看來,過度消費永遠不值得提倡,腐朽奢侈的消費主義就應該被批判。沒有一個學者讚揚過消費主義,怎麼報復性消費成了中國經濟的良藥了?
  • 億元消費券有用嗎?準備好報復性消費了嗎?專家這樣說!
    疫情期間,哪些消費新趨勢值得關注?疫情結束後,報復性消費會否出現?針對公眾關注的消費相關問題,新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及崑崙健康資管首席宏觀研究員張瑋。  新京報:今年1月-2月,社零總額同比下降20.5%,如何看待這一降幅?
  • 疫情「坐牢」經濟催生下的未來消費趨勢
    「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到哪裡去?「請出示二維碼(證件)」,然後給你一槍,溫度槍對著你「嘀「一下過關。 很多專家都在大談特談新冠疫情後會出現報復性消費,很多領域將出現增長性爆發,其實回顧2003非典之後可以看到,消費經濟只是反彈並沒有報復性增長。 非典改變是一些消費習慣的變化,伴隨變化的底層邏輯是一些技術與心理的支撐,同樣本次新冠疫情的社會場景特徵也同樣催生很多領域的消費行為迭代。
  • 消費者怒懟「報復性」漲價背後:這些經濟學原理在發生作用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消費者怒懟「報復性」漲價背後:這些經濟學原理在發生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給今年一季度的居民線下消費按下了暫停鍵。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和復工復產工作的推進,各界都期望出現一波補償性消費需求。對於一個餐飲大國,餐飲業很可能會成為最早迎來一輪補償性消費的行業。
  • 【遠見】汽車消費 穿越「非常態」時期
    本期話題:4月全國汽車產銷數據出爐;環比上漲超40%,結束21個月下跌趨勢;這是否意味著行業「報復性」消費和復甦的到來?線上線下加速融合,「雲賣車」等嘗試不斷,這將對傳統銷售模式和「汽車人」帶來哪些影響?賣車模式是否會被重塑?汽車金融發展如火如荼,各地「融資租賃」糾紛引發關注。「以租代購」是怎樣的模式,如何在汽車產業運轉中發揮作用?
  • 「報復性熬夜」報復的是什麼
    2019-01-19 10:18 | 北京日報這幾天,「報復性熬夜」一詞風靡網絡。意思是,大家白天太忙,晚上明明困得厲害,也要吃夜宵、刷手機、玩遊戲,非熬到兩三點睡覺才覺得「擁有了生活」。許多人一聽,紛紛跟帖「是我、是我」。熬夜傷身。
  •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消費者為什麼怒慫「報復性」漲價!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受控及各地生產經營逐漸恢復,大家期望著出現一波補償性消費需求,而民以食為天,餐飲業極有可能會成為最早迎來補償性消費的行業。吃瓜的同時我們不妨細究一下消費者為什麼會生氣?這其實是「基本歸因偏差」在作祟,即人們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行為人會成為注意焦點而行為的背景因素則變得相對模糊;然而當人們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行為背景因素會成為注意焦點而自己的個體特徵則變得相對模糊。
  • 從黃金周消費透視中國經濟活力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環境下,種種「報復性消費」點燃了國內旅遊、餐飲、航空等多個市場,在黃金周消費的數據和場景背後,是日漸回歸正軌的生活,是經濟加快復甦和回暖的腳步,顯示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的內需潛力,折射著中國經濟的活力和韌性。消費市場強勁復甦「大家默契的笑聲、久違的感覺又回來了。」
  • 商業地產一周要聞:國慶黃金周迎「報復性」消費,海外零售業喜憂參半
    國慶黃金周迎來「報復性」消費   ·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日均銷售額增長4.9%   ·國慶檔期全國電影票房39.52億元   ·海南離島免稅購物異常火爆   ·國慶期間全國萬達廣場、萬達院線客流及銷售收入均同比增長   ·企業「新創舉
  • 消費恢復趨勢觀察報告:五一奶茶店人氣暴增,相比清明節客流翻倍
    疫情期間,市場的各個參與者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供給側加速線上化,消費者深度數位化,生活態度和消費心智在環境的不確定性面前產生著兩極分化。人們戲稱自己處於「日益增長的報復性消費需求」和「預期減少的可支配收入」的主要矛盾當中。 重啟之後,典型線下場景的恢復程度究竟如何?不同城市、不同場景是否存在不同特點?能否在行為表現中感知到些許背後的心態和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