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怒懟「報復性」漲價背後:這些經濟學原理在發生作用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消費者怒懟「報復性」漲價背後:這些經濟學原理在發生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給今年一季度的居民線下消費按下了暫停鍵。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和復工復產工作的推進,各界都期望出現一波補償性消費需求。對於一個餐飲大國,餐飲業很可能會成為最早迎來一輪補償性消費的行業。企鵝智庫在今年3月份就曾發布報告稱,在疫情期減少外出就餐的網民中,有65.9%表示疫情結束後將會外出就餐,故餐飲業在疫情結束後預計會迎來比較明顯的補償性增長。

一,消費者因不公平感而生氣

對餐飲較大的補償性消費需求,被不少評論家冠以「報復性」需求。然而,當人們興衝衝走出家門,準備到久違的餐館去大快朵頤時,卻發現迎來的是某些商家的「報復性」漲價。於是,食客們很生氣,一場對商家漲價的聲討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酵。最終,有商家屈服於輿論壓力而撤回了先前的漲價決定,食客們取得了「勝利」。

那麼,為何食客們會生氣?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對於傳統經濟學而言,其實屬於一個難題,因為傳統經濟學認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絕不會生氣——如果他認為商品的價格超過了該商品給他帶來的價值,那麼「用腳投票」就行了,根本犯不著生氣。但對於行為經濟學而言,這的確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消費者之所以生氣,不過是因為對「報復性」漲價感到不公平而已。

商家們對消費者的聲討必定會感到有些委屈,畢竟疫情衝擊使得商家沒有進帳但經營成本卻上漲了不少。假如消費者真正認識到漲價完全是因成本上漲而上漲,倒也不會產生多大的不公平感。但問題在於,消費者對商家的成本信息不完全了解也不關注,很可能陷入所謂的「基本歸因偏差」——在人們解釋他人的行為時,行為人會成為注意焦點,而行為的背景因素則變得相當模糊。然而,在人們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行為的背景因素會成為注意焦點,而自己的個體特徵則變得相當模糊。

根據基本歸因偏差理論,消費者對「報復性」漲價的第一反應是,商家很貪婪,試圖狠狠地將消費者「宰一刀」,而不太關注成本上漲這一漲價行為的背景因素;對於自己的生氣,消費者認為完全是因為商家的所作所為實在讓人忍無可忍,而不是因為自己容易生氣。

二,不公平感源自「交易效用」受損

基本歸因偏差理論誠然具有一些洞察力,但細思起來,似乎存在循環論證之嫌,因為這種解釋認為,消費者之所以生氣,是因為商家所作所為讓人生氣。如果只是進行這樣的解釋,顯然不能令人滿意。

要打破循環論證,我們認為有必要引入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那就是由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獲得者理察·塞勒提出的交易效用。

塞勒認為,消費者購買一件商品會同時獲得兩種效用:獲得效用與交易效用。其中,前者取決於商品對消費者的價值與消費者支付價格的差,後者取決於消費者支付價格與該商品參考價格的差——簡單來說,就是與參考價格相比,該交易是否獲得了優惠?

顯然,「報復性」漲價必定顯著超過了消費者所認定的參考價格——根據行為經濟學中的錨定效應,這個參考價格應該與疫情爆發前的價格相差不大。因此,消費者的交易效用受到了損害。現在所能獲得的交易效用與過去一相比較,自然會讓消費者產生不公平感。對此,塞勒與另一位行為經濟學大師卡尼曼等人曾經合作做過如下研究。

研究者隨機抽取市民進行電話採訪。接受採訪的市民首先會聽到這樣一段描述:「一直以來,五金店出售的雪鏟價格是15美元。一場暴風雪過後,五金店將其價格提高到20美元」,然後被要求從「完全公平」、「可以接受」、「不公平」與「非常不公平」這四種選項中選擇一項,對描述內容進行公平與否的評判。

雖然按照傳統的經濟學,這家五金店通過提高價格來回應需求的增加是公平的,但結果表明,有82%的調查對象選擇了「不公平」或「非常不公平」這兩個選項。研究者對此的解釋是,在絕大多數調查對象看來,暴風雪前的雪鏟價格是參考價格,而當前價格高出參考價格的部分是店主強加給顧客的損失。換言之,店主的漲價行為被絕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屬於「趁火打劫」。

三,公平偏好戰勝經濟理性

塞勒指出,交易雙方感知到的公平感是交易效用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人們對公平的偏好常常會戰勝經濟理性。

為了驗證公平偏好的影響力,塞勒與其他學者展開了一系列實驗研究。例如,在一項被稱為「獨裁者博弈」的實驗中,每個被試(參與實驗的人)首先獲得20美元,然後須從20美元中拿出一部分,分配給一位匿名者。

有兩種分配方案可供被試選擇:一是給自己分配18美元,給對方分配2美元;二是雙方平分20美元。按照傳統經濟學的理性假設,所有被試都應選擇方案一,不過實驗結果卻是,76%的被試選擇了方案二。這表明,並非所有人都會最大化金錢收益,即使在匿名交往而無須考慮聲譽的情況下,公平偏好也是很有影響力的。

行為經濟學家發現,當人們感覺受到被不公平對待時,他們傾向於放棄利益,去懲罰那些使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人。

例如,在一項被稱為「最後通牒博弈」的實驗中,一名提議者向一名響應者提出,按照某一方案在兩人間分配一筆金錢。響應者可以接受或者拒絕該方案。若接受,則按該方案進行分配;若拒絕,則雙方都會一無所獲。

實驗發現:第一,提議者大多會提出比較公平的分配方案,從而出現皆大歡喜的結局;第二,響應者若按照分配方案只能分得不足25%的資金,則一般會拒絕方案,從而出現「雙輸」的結局。這表明,為了讓提出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提議者受到懲罰,響應者願意放棄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

有趣的是,塞勒與其合作者發現,即使不公平行為是針對他人而非自己,人們仍願意放棄利益,去懲罰那些實施不公平行為的人。

例如,在一項被稱為「懲罰博弈」的實驗中,研究者首先給大學生們講述「獨裁者博弈」中被試E與被試U的表現——被試E選擇雙方平分20美元,而被試U選擇給自己分配18美元,給對方分配2美元。然後,研究者要求大學生們對兩種方案進行選擇:一是自己與被試U配對,平分12美元;二是自己與被試E配對,平分10美元。

實驗發現:81%的大學生選擇了方案二。顯然,通過選擇方案二,放棄方案一,大學生們獎勵了被試E,懲罰了被試U。不過,選擇方案二也讓選擇者自己付出了代價,因為方案二隻能讓他獲得5美元,而方案一可以讓他獲得6美元。

讓我們再次回到消費者對「報復性」漲價的反應這個問題上。顯然,「獨裁者博弈」「最後通牒博弈」與「懲罰博弈」這三個實驗可以解釋,為何消費者會生氣,並不惜花費時間到社交媒體上去「吐槽」,而很多消費者又為何會積極響應這種「吐槽」,以致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場給某些商家帶來很大壓力的輿論風波。

四,商家與消費者從中可學到什麼

「報復性」漲價招致消費者怒懟,這給商家們帶來一個重要警示:公平偏好對商業施加了約束,違背社會公平規範的經營行為很可能遭遇消費者的抵制。輿論風波因漲價而起,這也讓商家們更加明白,與消費者進行良好溝通是何等的重要。

我們認為,一方面,對於重要的漲價決定,商家應提前通過有關信息渠道告知消費者,並解釋漲價是緣於成本上漲這一客觀原因,以尋求消費者的理解;另一方面,商家應努力改善對溝通內容的表述,充分利用框架效應來消除消費者對漲價決定的不公平感。

「怎麼說」往往比「說什麼」更重要。所謂框架效應,就是指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描述會影響受眾的判斷與決策。對於如何利用框架效應,塞勒與卡尼曼等人在1986年合作發表的一篇論文頗具啟發性。

該論文報告,對於汽車供應緊缺時商家要加價200美元這種情景,如果商家聲稱,該汽車一直按照市場價格出售,現在加價200美元,那麼有71%的人認為這是不公平而難以接受的;如果商家聲稱,該汽車一直以低於市場價200美元銷售,現在改為按市場價銷售該汽車,那麼只有42%的人認為這是不公平而難以接受的。這表明,人們對公平的判斷,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問題的表述方式。

就消費者而言,輿論風波以某些商家撤回漲價決定而告終,表明只有勇於表明觀點、保持團結的消費者群體才會真正成為商家眼中的上帝。但消費者同時也要意識到,自願交易總是「雙贏」的,不加克制的公平偏好屬於非理性行為,會損害自己的利益。

最後我們要提醒的是,消費者或許不應過於關注名義價格,因為即使商家不提高名義價格,也可以暗度陳倉,通過降低商品分量或者品質來間接達到漲價的目的。其實,如果漲價行為符合市場規律,那麼從長期來講,沒有人能夠阻礙市場規律發揮作用。

(作者姚耀軍為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教授,楊奇明為浙江理工大學經管學院教師)

相關焦點

  •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消費者為什麼怒慫「報復性」漲價!
    先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賣弄兩個經濟學知識:傳統經濟學認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絕不會生氣,如果他認為產品或服務的價格超出了其帶來的價值,那麼「用腳投票」就行了,壓根犯不著生氣;行為經濟學認為:消費者是感性的,只要他在交易過程中感受到了不公平,他就會生氣!
  • 是什麼阻止了報復性消費?3樣東西「偷偷漲價」,你察覺到了嗎?
    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基本上已經進入了尾聲,現在絕大部分企業和商家都已經恢復營業,但是兩個月的消費疲軟讓所有商家都無法接受,很多商家也在期盼著報復性消費的到來,之前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復工的時候就有人猜測,已經結束之後會出現報復性消費,事實表明,其實並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
  • 雙十一背後有哪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原理?
    雙十一背後有哪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原理?經濟學的智慧無處不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蘊藏著經濟學的智慧。歷時11年的雙十一熱度不減,是什麼樣的真相「促使」人們一次次瘋狂的下單?1、價格彈性理論一般而言,商品價格下降,都會引起一定需求量的增加。雙十一最普遍的營銷手段就是低價、折扣,這些活動讓消費者感覺購買更划算了!因此需求量迅速增加。
  • 奶茶也漲價了!喜茶多款產品漲2元,奈雪的茶也漲了!「報復性漲價...
    吃火鍋、喝奶茶被戲稱為疫情復工的「精神支柱」海底撈漲價後(詳情)沒想到復工後的第一杯奶茶似乎比年前也貴了一些有網友感慨說「還沒開始報復性消費結果等來報復性漲價」頭部品牌飲品邁入「30元時代」近期,有不少網友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高呼「喜茶漲價了」。
  • 消費者心理學:三個趣味經濟學原理
    為什麼免費未必就是最好的,這些經濟學原理背後又有哪些邏輯在支撐,讓我去探討一下這些好玩的經濟學吧。價格越高越好賣——虛榮效應富人們一般不喜歡大眾模仿他們的消費行為,這種情況就叫做虛榮效應(snob effect)。虛榮效應具體是指購買商品的時候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的現象。在韓國也稱為白鷺效應。
  • 繼黃渤怒懟蔡康永馬騎人,黃耀慶怒懟「為什麼是半個」
    導讀:謝謝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來閱讀「繼黃渤怒懟蔡康永馬騎人,黃耀慶怒懟」為什麼是半個」這篇文章,喜歡請點讚、分享及關注,小編會持續更新。黃渤老師大家應該都再熟悉不過了,雖然上天沒有給他一個帥氣的臉龐,卻給了他一個聰慧的大腦,看{極限挑戰}的人都應該知道,在裡面他有一個外號「壞叔叔」,這可不是白叫的,一般人要是想套路他,往往都是會反套路,黃老師一般是不吃氣的,反應能力極強,記得一次在臺灣做節目,他和蔡康永怒懟起來了,蔡康永說:「這是我家,不是你家」,黃渤老師說:「都是人騎馬,哪有馬騎人的」,當時我這看節目的相當激動
  • 期待汽車「報復性消費」,要先明白什麼是「報復性消費」
    商家和消費者都在低谷中盼望著。這些觀點和數據的出現,是否就預示著一大波報復性消費即將來臨?報復性消費是什麼?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報復性消費是在傳統商業語境中出現的名詞,基本含義是在一個局部區域,因為信息不對稱,在較短時間突發性意外事件之後引發的強烈反彈消費行為。
  • 何帆:「共享單車」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何帆:「共享單車」背後的經濟學原理 2017-03-03 19:03:22來源:中新經緯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鴻燕
  • 我從《三體》中看到了經濟學原理
    我對這些定理、概念和法則也深深著迷,但仔細一想,其實它們背後隱含著很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這句話用經濟學解釋,就是總供給保持不變,但需求不斷增長。  在市場經濟中,這種情況下,價格是最好的調節手段,也就是供不應求下,漲價是需求供求均衡最好的方法。但在宇宙當中,文明與文明之間並沒有建立起基於市場經濟的貿易,所以價格無法發揮作用。那麼為達到均衡,就只有一種辦法,那便是抑制需求的增長。
  • 在韓發展泰國明星Lisa被網友怒懟,無辜躺槍,招惹誰了?
    最近一件事情讓Lisa很苦惱,那就是泰國許多網友在網上怒懟Lisa,弄得Lisa也非常尷尬。難道Lisa做了什麼錯事才導致泰國網友怒懟嗎?其實Lisa什麼事情都沒做,但終究避不開泰國網友的怒懟。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Lisa作為泰國明星,為了尋求事業的發展,到韓國去參加綜藝。而在去泰國之前Lisa在泰國就已經比較出名了,這樣一來Lisa就成為了公眾人物。
  • 奇怪的消費者心理:看三個趣味經濟學原理
    為什麼免費未必就是最好的,這些經濟學原理背後又有哪些邏輯在支撐,讓我去探討一下這些好玩的經濟學吧。   價格越高越好賣——虛榮效應   富人們一般不喜歡大眾模仿他們的消費行為,這種情況就叫做虛榮效應(snob effect)。虛榮效應具體是指購買商品的時候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的現象。在韓國也稱為白鷺效應。
  • 海底撈竟然悄悄漲價了:「漲價」英文說「price up」?錯了!外國人才...
    圖片來源網絡面對海底撈漲價的消息,有人覺得「漲價漲得不合道理,太多了」:「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過分了啊。」「人均220元以上,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居然要1.5元,如今連土豆都叫人吃不起了!」引發網友們熱議的是——工資降了,物價卻反而漲了。
  • 華為手機因絕版而漲價,消費者:保值?小米真香
    摩爾定律背後是安迪-比爾定律,但是對於英特爾等公司來說,它們卻遵循反摩爾定律。電子消費產品真的不保值,這一波漲價雖然是經銷商的行為,但是寒了消費者的心,很多人從「花粉」變「米粉」,紅米也很好啊,這個品牌就是為了反哺國內的供應商,性價比高!
  • 讀書推薦:曼昆《經濟學原理》
    在這些經典教材裡,最大眾的出圈之作必然屬於最近剛出了第八版的曼昆《經濟學原理》。每個人的第一本經濟學入門書人總是會對引領自己邁入某一個領域的第一本書印象深刻,曼昆《經濟學原理》正是引領無數經濟學初學者進入經濟學殿堂的第一本書。尤其是對非專業人士來說,這本經濟學入門教材實在太過友好。
  • 女記者直播時被拍屁股 發文怒懟:女人不該忍受這些
    (原標題:美國一女記者直播時被拍屁股騷擾,怒懟:任何女人都不該忍受這些)
  • 周立波發「諄諄教誨」怒懟黑粉,言語犀利,似與唐爽事件相關?
    9月1日,周立波突然在社交平臺上發文怒懟黑粉,言語也是字字犀利,讓「黑子們」不要輕易相信實錘,要學會做一個聰明人。其實這也不是周立波第一次這樣口無遮攔了,之前他在一檔節目上戲仿趙本山的小品,而他卻在其中有意暗諷小品很低俗。
  • 考研名家張雪峰機智怒懟馬丁,誰知馬丁也是名校畢業
    文/馬慶雲最近兩天,好幾位網友發私信問我怎麼看考研名家張雪峰老師在節目中機智怒懟馬丁的事兒。既然已經形成節目,那我可以聊幾句個人看法。事情緣起是這樣的。考研輔導老師、網絡人氣王張雪峰參加魯豫主持的《演說家》節目,在上邊發生了一幕讓人覺得霸氣且充滿智慧的怒懟。
  • 黃秋生無腦誣陷鍾南山,臺灣歌手怒懟黃秋生,我是獸醫罵你是對症下藥
    鍾南山院士一直在強調一句話,病毒雖然發生在中國,並不等於它的源頭在中國最近黃秋生又公開發言,怒懟醫療專家鍾南山,這一次黃秋生真的惹眾怒了。
  • 小夥相親失敗差評餐廳,老闆貼海報怒懟
    氣憤的小夥就將怒氣撒在店家身上給了店家差評,沒想到老闆竟然貼出海報怒懟,引網友紛紛叫好。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小夥通過熟人介紹來見相親女生,於是就請這個女生一起吃了晚飯,因為第一次吃飯心想不用吃太好於是就去店裡點了兩道特價菜,結果姑娘認為小夥太摳門於是拒絕了交往。
  • 經濟學六大原理(節選)
    我們可以總結出經濟學六大原理。一、物質轉換原理;從物理 ... 經濟主體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特點: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在我們這個龐大而複雜的經濟系統中所有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內在規律和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