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主體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特點: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在我們這個龐大而複雜的經濟系統中所有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內在規律和本質。我們可以總結出經濟學六大原理。一、物質轉換原理;從物理 ...
經濟主體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特點: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在我們這個龐大而複雜的經濟系統中所有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內在規律和本質。我們可以總結出經濟學六大原理。 一、物質轉換原理;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物質是不滅的。物質不過是從一種形態轉化到另一種形態。在轉化過程中,物質可能分解成不同形態的多個小部分。最終物質轉換為純粹的能量。能量是物質的終極形態,包括人們本身。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是不需要的。因為不論人們採取怎樣的辦法來發展經濟使得自己獲得更多,或許在一個時期裡可以產出超出正常水平,但是在系統物質守衡的角度來說,它消耗的資源(物質)同樣是成正比的,獲得更多不過是轉換更多。人們並不能無中生有地創造物質和資源。認識這個基本的道理,可以讓我們對於經濟學保持一個比較清醒的基本態度。 人們要研究的是,正如馬克思說過的那樣:人們要生存,首先要衣食住行,要勞動生產。因此人們產生了關於社會化的大規模生產理論:在一個確定的時間階段內,在一個確定的區域範圍裡,人們如何進行大規模的生產、交換,並且在此基礎上,人們是如何分配和消費、如何達到自身的最大滿足,實現整個生態圈的和諧共處生存。(因此我將人的生存狀態可以理解為三個層次:生存的層次,幸福的層次,和諧的層次。現在的人們基本上處於第一個和第二個之間。)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將人們所有需要使用到的東西叫做資源(類似使用價值,但是使用價值是一個時間因素的函數,也就是說,使用價值是隨著時間、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經濟學主要關注那些對人們是可以直接應用、使用和運用的轉換過程。在一個確定的時間期間,在一個確定的地點或者區域裡,人們對這些過程的認識和反映都是有限的。我認為,經濟學的作用是在這個有限的範圍裡系統地、清晰地描述和表達出這些過程。 8 二、混沌與自組織原理:在自然的生態圈中,大自然本身既是混沌的,也同時有一個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的機制。物質的轉變是按照宇宙自身的內在規律自組織地進行的。在加入了人們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幹擾之後,自然會按照自己固有的機制進行反應。古人說道法自然。人們必須尊重和維護這個機制。在這個系統中的一切活動必須考慮到自組織的反應。 在微觀的層次上,我們將只能觀察到個人(或者個體的)相對於社會整體的混沌現象。個體由於自身差異的存在,按照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個體之間的行為與活動的結果必然差異極大。隨著個體之間互動作用,進而放大影響到整個系統。經濟在宏觀層次上,系統將呈現出一個自組織的過程。並不存在一個超然一切個人和一切資源之上的超級指揮者,來指揮所有不同的人來共同完成他們的個人經濟行為,同時還使得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其他非人力資源和諧地完成整個經濟活動。 簡要說來,一個完全遵循確定性規律的經濟系統中各種變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能產生混沌行為,從而導致系統發展的不確定性。混沌行為對初始條件具有嚴重的依賴性,使得初始條件的一點小變化,最終能帶來行為結果的巨大變化。一個原以為可以忽略不計的經濟主體行為的微小變化,可以造成系統的面目全非。經濟系統的混沌意味著對於經濟系統中長期的精確預測(所謂「人的理性預期」)完全沒有意義。由於傳統經濟模型的初始位置(或者初始化數據)無法精確把握,加上各種隨機的誤差,未來是測不準的。同時混沌理論還說明,簡單的系統可以產生複雜的行為,確定的系統可以產生不確定的行為。 9 三、時間不可逆原理:自組織過程的時間箭頭是不可逆。因此經濟學的時間是不可逆轉的。這意味著經濟學的重複實驗的不可靠和不必要。這也可以推論:經濟決策的效果是無法重複和對比的,至少沒有實際的比較意義。人們可以評論過去做出了錯誤的決策,但是人們不能判斷,是不是當時採取另一個決策就可以得出今天想要的更好的結果,實際上這個理想化的結果既然錯過了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的特定條件和環境,那它也基本上不可能在歷史中重現。 經濟學必須考慮時間成本。所謂的經濟規律,它要發揮作用的話,是需要時間的。在我看來,並不存在眾多的具體的經濟規律。如果有,馬克思所揭示的、數百年資本主義、數十年社會主義所顯示的各種經濟運行的經驗主義規律,都和時間因素有著緊密的聯繫。經濟行為與現象不會瞬間發生,也不會瞬間消失。人們所熟知的種種經濟規律,都有自己特定的發生、發展、爆發和衰落、消亡的時間階段。經濟行為效力的發生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在考慮經濟問題時必須考慮時間的代價,必須考慮在這個時間過程中我們應該做什麼,而不是簡單地認為藥到病除和立竿見影。 時間的局限是人們生存的自然規律,是目前任何力量都無法抗拒的鐵的定律。 10 四、資源有限原理:任何一個有限系統中,它所能聚集和產生、保存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和前面的物質不變原理是一致的)。不管這個系統是完全開放的還是完全封閉的。因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永遠仍然屬於另一個更大的相對封閉的系統。這意味著經濟主體和自然完全和諧共處必須維持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在這個範圍裡的物質(資源)轉換在各個環節都能正常運行轉變。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考慮這個現實的限制,認為經濟主體的行為和決策沒有範圍的限制,認為所有的經濟主體可以運用的資源是無限的,經濟活動可以無級變數般地任意放大和縮小,這是完全錯誤的。任何一個現實的地理區域裡的經濟系統,一方面,它所能提供的各種資源;人力(勞動力)、物力(科技生產力)、土地、能源、制度等,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這個區域所能產生的經濟利益、商品或者產品產出、剩餘價值、利潤、廢物都是有一定數量限制的。所以這個區域裡的經濟主體應該在這個特定的限制裡來考慮問題,做出經濟行為的決策。人們不能正確、冷靜地看待這個問題,就一定會導致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的錯誤決策和嚴重後果。 11 五、信息不對稱原理:在幾乎所有的情況下,不同經濟主體的信息資源和信息處理都是不對稱的。由於主體本身的能力和環境的差異,使得就算是相同的信息,經過處理和得出的決策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由此發出的新的信息將繼續擴大這個不對稱。經濟學不考慮解決人們的有限理性局限。信息的不對稱單方面就是信息的不完全。研究任何一種經濟現象和行為,都必須充分注意到這個信息的不完全性,我們不可以撇開這個基本原理來談論經濟,尤其是涉及所謂微觀、個人的經濟行為問題。信息不完全性導致了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從微觀到宏觀的過渡成為不可能。(其實混沌的存在已經說明了從微觀平滑過渡到宏觀的不可能性:有些類似物理學的測不準原理,人們無法在同一時刻將微觀經濟狀態與宏觀經濟狀態同時準確預測和確定下來。) 信息的不對稱性則是市場經濟中影響人們決策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時它也和時間一樣成為一種成本。 12 六、有限理性原理:任何人都無法窮極理性,這是人類的終極弱點。在做任何決策時,人們都是在有限度的理性下推論和邏輯。因此,所謂正確的決策,只是人們在當前條件下的一個「最優」選擇。這個決策應該及時反思和檢討。必須注意的是:經濟學的預測本身就是理性的反映,因此作出的判斷和決策的理性基礎也是有限的。 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對稱是緊密相關的,但是並不成為因果關係。人類的有限理性來自人自身的局限。 人的有限理性使得人們並不能做出真正符合他們的所謂最佳利益的決策,傳統的經濟學認為人們都是會做出最佳選擇的經濟人。其實人們在做決策時,以為自己做出了符合自己最佳利益的決策。但是實際上是在當時條件下的理性決策,這個理性的基礎可以是當時個體所認為的利益標準,也可能是一些特別的自我定義的標準。這個決策結果並不一定就是最佳決策。初始條件的敏感使得人們重新實驗和檢驗決策成為不可能。 人的有限理性和傳統的經濟人假設不同。傳統的經濟人假設其實存在著一個內在的邏輯問題。經濟人假設本身就可能導致經濟人決策的不確定性。假如一個人按照經濟人的假設,按照大多數人的思路來做決策;那麼實際上完全就有可能有這樣一些人會這樣考慮:既然大多數人都這樣決策,那麼我必須逆向考慮才可以對我有利。這樣的事例在現實中也是十分常見的。另一方面,經濟人將利己因素作為基石,其實已經將道德因素納入到經濟學裡,這就更加增加了經濟行為的不確定性。而有限理性則擯除了這兩個疑難。 |
空間主頁
貴金屬網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貴金屬黃金資訊門戶網站,為黃金投資者提供免費的行情服務及交易指導,並與工商銀行、民生銀行、深發展、恆豐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交通銀行等國內各大銀行合作,推廣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T+D業務,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白銀 鉑金鈀金業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