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經濟學原理角度解釋為什麼UBER與滴滴必然合併?
最近滴滴旗下出現了一個新品牌——「花小豬」,令人不禁感到困惑,為什麼當初滴滴一路過五關斬六將,取得補貼大戰勝利,將快的和Uber併購納入麾下,如今又要單獨成立一個全新的子品牌來專門發放補貼刺激市場呢?除了背後的反壟斷法的考量,其實和當初的併購案一樣,都有一雙看不見的經濟學之手在指揮著這個市場,令人回想起那一段激揚歲月。。。
2014年剛入學清華讀MBA第一學期有門課Econ,是我最愛的課程,也是大學本科四年唯一愛上的課,這門課的final是一篇論文和Presentation,要求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下一些商業現象。我們小組選擇的話題是滴滴快的之爭。那會UBER剛進中國沒多久,國內還是滴滴和快的鬥得如火如荼,我印象特別深,論文裡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最終兩家要合併才能雙贏。沒多久就不幸被我言中。其實,這篇論文裡面涉及的經濟學原理同樣適用於UBER和滴滴的結局。
下面進行簡單分析:
滴滴和UBER的競爭就像是囚徒困境。以計程車為例,由於計程車的定價是政府制定的,因此用戶量成為關鍵因素。如表2,S1代表UBER,S2代表滴滴,而市場策略分為有補貼/紅包和無補貼/紅包兩種情況。如果雙方都選擇無補貼/紅包策略,那麼UBER的收入將是R1,滴滴的收入將是R2,這種策略組合就是(R1,R2)。如果他們其中一方選擇有補貼/紅包策略,則其用戶量Q就會隨著收益的增加而增加,市場佔有率也會隨之提高,因此,收入也將增加R0。同時,另一方收入就會減少R0『 ,並且R0<r0』。如果雙方都有補貼紅包,他們都將承受一些費用和損失,但是損失將會比有津貼的情況少,而導致另一方的虧損。< r0。如果雙方都有補貼紅包,他們都將承受一些費用和損失,但是損失將會比有津貼的情況少,而導致另一方的虧損。
表1:出行App的博弈論
假設在這場囚徒困境中,最終UBER(S1)做出決策S1*,如果滴滴(S2)選擇無補貼/紅包策略,UBER的收益將是R0;如果滴滴選擇有補貼/紅包,UBER選擇無補貼/紅包,則UBER將招募不到更多新用戶,也可能會導致原有老客戶的流失。如果UBER選擇補貼/紅包策略,它既能保留住老客戶,還能吸引更多新用戶,然而,由價格戰導致的損失Rd小於R0,因此由於R1-Rd>R1-R0,有補貼/紅包帶來的收益將比無補貼/紅包的情況下帶來更多收益。總之,不管滴滴有無補貼/紅包,UBER的最佳選擇是S1*(選擇有補貼/紅包戰略),對滴滴而言也是如此。
如果UBER選擇無補貼/紅包策略,滴滴的佔優策略是有補貼,當UBER選擇有補貼/紅包策略時,滴滴的佔優策略仍是有補貼/紅包,隨之的結果是你選擇有補貼/紅包,我也選擇有補貼/紅包;你選無補貼/紅包策略,我還選有補貼,因此最終導致幾個回合之後,中間會有短暫的幾個動態均衡,但馬上會被打破,而競爭會越來越慘烈,最後形成了囚徒困境。
表2:總收入模型
對於整個市場來說,通過補貼/紅包來招募新用戶將會導致總收入減少。表3表明,S1*和 S2*是佔優戰略,但是對他們彼此來說都不是最好的結果。當雙方都選擇有補貼/紅包時,總收入是R1+R2-2Rd;如果UBER選擇有補貼而滴滴不選,則總收入將變成R1+R2+R0-R0;當滴滴選擇有補貼而UBER不選,則總收入將是R1+R2+R0-R0;如果雙方都選無補貼/紅包策略,則總收入是R1+R2。因此,在未來,也只有寡頭壟斷的共謀策略才能實現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SPNE),即實現利潤最大化。另一方面,雙方的損失補貼是2Rd, 又因2Rd > R0-R0,因此這是效率最低的策略。換言之,補貼/紅包之戰對雙方都是不利的,這也是為什麼騰訊和阿里巴巴在2014年5月決定停止補貼。
換言之,從長期而言,滴滴和UBER合併才是從經濟學角度而言一個理性人應該做的最優選擇,是雙贏的結果。如果雙方仍然拒絕同謀,或合併,其結果就是,雙方都會失去不完全壟斷地位,從而加速完全競爭市場的形成,雖然這個結果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是最完美的結果。商場如戰場,商業世界沒有輸贏,只有趨利性的選擇。
設想如果滴滴和UBER不合併繼續拼運營拼地推拼營銷拼紅包,說不定會有一家獨大的局面產生。然而並不會。這一切都是表象,滴滴和UBER如何從戰國時代的激烈廝殺局面裡脫穎而出,可以說是靠著之前那些因素,但,真正從本質上決定了最後兩家合併的是,經濟規律運行的結果,以及資本在背後的推動。今年上半年,滴滴才從蘋果那拿了天文數字的投資,完全有資本發動新的補貼/紅包戰爭,進而吞掉UBER版圖,但,新的競爭者又會漁翁得利,站出來。所以,對於柳青而言,最聰明最理性的選擇就是強強聯合,才有機會形成寡頭壟斷,進而制定市場價格,獲取超額利潤。
無關情懷,無關品牌,無關運營,無關其他。這些只是讓進程慢一些而已,而不會改變之前早已寫好的結局。相信一些人在這個局面剛剛有些眉目的開頭,就已經猜中。
潮水的方向最終流向哪裡?難道我們真的無法改變了嗎?
機會是有的,因為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經濟規律有的時候是不work的。。。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往往在某些時刻發揮作用、改變歷史,那就是政策因素。誠實講,UBER在品牌營銷以及運營方面真的做的非常優秀,算是國外公司全球化、本土化策略的優秀案例,但在政策因素這方面,UBER天然佔了劣勢,柳青加入滴滴,也為滴滴的這方面優勢增加了很大的資本,所以初期UBER是不被大家看好的。但之後國家十三五提出供給側改革,大力提倡鼓勵分享經濟,在這個背景下,UBER抬頭,但真正使得UBER突然迎頭趕上的關鍵原因在於,強大的運營。而其運營的關鍵,不是靠地推,而是靠降低資源互換的成本。分享經濟的本質是使用權和擁有權的分離,是對社會閒置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分配,而其中的兩個關鍵是,稀缺資源以及有效的降低資源互換成本。分享經濟商業模式是所有商業模式裡面與經濟學原理最相關的一個跑道,體現在運營的要義是在於供需關係的完美匹配。要真正做到供需關係的完美匹配,靠人力是做不到的,依靠的是強大的大數據分析、算法、模型、人工智慧等等技術。UBER不愧是分享經濟的先驅者,美國那邊率先建立了一個動態實時調價系統,(實在是太牛了,真正意義上在現實世界實現了經濟規律的完美運行,實時地動態地不斷達成納什均衡,供需關係實現無縫匹配)如下圖(後來甚至發明了蜂巢圖形地理分割),從而迅速在中國崛起。所以說,技術是另外一個大BOSS。
(文章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