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5月20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
梁文道:塞車是近年我們中國各大城市的共同日常生活經驗,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曾飽遭塞車之苦。但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大部分人對於塞車的認識,對於塞車理由的解釋,其實都是有局限的。因為我們總是從一個很個別的、具體的困在車陣之中的,一個駕駛者或者乘客的角度來理解這麼龐大的一個車流,堵在一起的情況。
但是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從上而下,或者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個塞車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當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塞車的真實面目,跟我們日常生活所理解的,可能非常不一樣。我今天繼續給大家介紹這本,很多人都覺得非常精彩的書,《馬路學》作者TOM VANDERBILT,湯姆·范德比爾特。他是一個美國非常有名的撰述記者。在《連線雜誌》上面,常常容易看到他的文章。那這本書也有個大陸中文版,叫《開車經濟學》,出版社是北京的中信出版社。
昨天我跟大家講到,裡面談到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看,我們開車人的心理。今天我們又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從物理的或者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塞車是怎麼形成的,這裡面就提到一個很多交通工程師,說到關於流量的問題的一個物理現象。這個現象是什麼?我們可以用,大家有沒有裝米,倒過米用那個例子來說明就很清楚。比如說你要把一桶米倒進另一個桶,或者你把一些米缸的米倒到另一個地方的時候,你可能會用個漏鬥對不對?這時候你把那些米倒進這個漏鬥,讓這個漏鬥的嘴巴把這些米慢慢的排進你現在要裝的那個容器裡面,有兩種方法你來選擇一下,看哪種方法能夠最快的讓這些米裝滿下面那個兜子。
一種方法是一股腦的把米缸的米都倒進這個漏鬥,另一種方法是一把一把慢慢的讓這些米粒,通過這個漏鬥的嘴巴,進入下頭那個米缸,你覺得哪一種會比較快呢?我們也許會以為一把米這麼塞進去這會很快,但事實不然。凡是裝過米的人都有經驗,都知道,真正最佳的方法其實是讓這些米粒,慢慢的看起來很慢的,順利的流暢的通過這個漏鬥,這個情況其實就跟我們開車,塞車的情況差不多。
比如說這裡面就有位學者提到,米粒進入漏鬥的速度,一旦超過漏鬥出口的流溢容量的時候,整個系統的密度變得越來越高,這些米粒之間就越來越常接觸,於是會產生什麼?物理學上告訴我們,就是越來越多的米粒相互摩擦,摩擦力增加了,擋住了大家,最後整個漏鬥牆壁的摩擦力,跟這些米粒的摩擦力撞在一起,就全塞住了。
這個現象聽起來很耳熟嗎?這就像是公路上的車輛,當交通瓶頸越變越窄的時候,要通過這些瓶頸的車流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你每次只傾倒一些米粒或者移動一些車輛,能夠在這些顆粒之間保持更多的空間,減少它們互動的機率,這樣子流動的速度反而就加快了。所以這就牽涉到一個人類交通活動裡面,一個必然的現象,這個現象偏偏跟我們日常生活,我們的一些本能反應是相違背的。這個是什麼呢?就是說有時候在塞車的情況下,你車開的越慢,最後這個流速反而會越快。
通過一些瓶頸地帶,大家越能夠互相禮讓,不要搶,它會流通的更快,為什麼呢?當大家一搶過去那個車道的時候,這就像一堆米通過一個狹窄的漏鬥,這個摩擦力就使得他們塞在那裡了。當然我們汽車不是真的撞在一塊會有摩擦力,但汽車彼此行間的空間之間,就會有一種類似物理學上面的那種現象發生,然後我們還可以把塞車形容為一種震蕩。怎麼樣的震蕩呢?比如說這裡面講到,在隊形緊密的車潮裡面,假如最前面有車子開始減慢速度甚至於停車,它就會引發一股向後傳遞的震波,導致後方的車輛一架一架跟著減速或者停車。
這股震波的時速約達20公裡,也就是它會散布到20公裡遠。就理論上來講,只要車流密度夠高,它就可以不受距離限制的繼續往後運動,於是塞車就只是因為前面一部車,很簡單的一個動作,就可以形成了。然後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解釋一個現象,有時候我們在路上堵車,你看不到前面,你就在那邊很憤怒的在想,為什麼莫名其妙會堵起來呢?這前面是怎麼回事?然後我們就以為說,大概前面交通事故。然後你看馬路上有時候指示牌,說前方有交通事故。
可是當這個車又慢慢的,當你走到原來的事故點,比如說現場看到有人清理好,你就會覺得很奇怪,有時候這些地方已經清理好,你看不出來有撞車的痕跡,但是一到那個地方,大家都偏偏駛慢了。為什麼呢?這個事故現場已經被清理了,為什麼大家到了現場還是頓一頓呢?這是為什麼呢?這並不是因為有人八卦,想看一看這個地方發生什麼事兒,因為那個現場清理好了,原因就剛才我們講的,震波有關。
比如說這裡面就講到,駕駛人就像水分子一樣,當桶裡面的水位不斷上升的時候,車潮也開始湧向我們,我們也會把車子開到裡面去,或者更精確的說,我們會把車開回過去。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我們慢慢的,堵到了震波的發源地的時候,原先觸發這道震波的事件,可能早已成為過去,假如該地曾經發生車禍,現場也應該早就清理完畢。可是即使交通事故已經排除了,車潮仍然持續好一陣子,這就像一個桶,這個水,你即使底下挖了一個洞,讓它滲水,但水也不會馬上一下全部漏光。它會一滴一滴的流出去。
傳到你身上的震波,就是前方駕駛人在過去做出的,比如他換了一個車道,減慢了一下動作,這些簡單的動作產生了餘震。所以這些變換車道的車輛,減慢速度的車輛,改變而且消耗了後面所有車道的容量,導致後方的車輛必須減低車速,也導致了,也空釋了一個舊車道的容量,加快了這條車道的車速,所以這就是用震波來看,我們就能夠解釋很多莫名其妙的塞車的出現。但是這裡面最複雜的,我們還可以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塞車的理由。就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地方你開了條新路,它反而會比過去更堵了。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有一個數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模型,這個數學家叫做戴崔克布列斯,他發明了定律,就說明這種現象,那這個現象是要有很複雜的數學模型來說明。但簡單的講,它跟我們人的心理有關,他說明的就是潛在需求。比如說像北京,我們大家都說北京單雙號限行之後,應該交通好一點,但結果未必如此,為什麼呢?因為可能有些人他有雙號車,他平常覺得堵他不開車,但是他知道今天單號車不能走,只能讓他走,他就很快樂的把車子開出來。也就是平常有些不開車的人,這時候都出來開車了,這就誘發了你的需求。同樣的開新馬路,也會讓一些原來不開車的人,把車子開出來。
《開卷八分鐘》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梁文道【主持人專區】
首播: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