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屠龍術」的宏觀經濟學,還能夠改變世界嗎?

2021-01-15 騰訊網

作者=梁捷

來源=《西方經濟思想通識》

宏觀經濟學的未來

201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了Peter A. Diamond,Dale T. Mortensen,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表彰他們在勞動經濟學上的突出貢獻。簡單地說,他們發明並拓展了宏觀經濟學中有關勞動力市場的「搜尋-匹配模型」,並使得它成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重要基石,進入了主流教科書。

眾所周知,凱恩斯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後,以一部《通論》開創出宏觀經濟學這門學問。宏觀經濟學有別於馬歇爾的微觀經濟學,幾乎是從天而降,直接改變了人們對於經濟學的理解。今天人們嘴邊的GDP、需求不足、金融泡沫、貨幣政策等概念,全都屬於宏觀經濟學範疇。

但是宏觀經濟學有天然缺陷:「缺乏微觀基礎」。微觀經濟學是從最基本的理性經濟人假設出發,一點一點推衍出來,已經圓融貫通,毫無破綻。但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並非從基本邏輯推出,而是直接就搞出總供給、總需求,用它來指導經濟政策。正因為凱恩斯主義獲得奇效,也就獲得了合法性。可等到六七十年代,凱恩斯主義在美國經濟實踐中碰壁,不再靈驗,這時怨聲四起,指責它「不夠科學」。

許多凱恩斯的徒子徒孫們堅信凱恩斯理論的正當性,積極為它補充微觀基礎,即所謂「新凱恩斯主義」。另有一批學者更相信微觀經濟學的堅實基礎,主張拋棄凱恩斯,另起爐灶,以微觀經濟學為工具,也從最基本的理性經濟人出發,構築一套新的宏觀經濟學,又稱「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以前獲獎的盧卡斯、普雷查德,普雷斯科特,再加上這次獲獎的幾位,全都屬於這一流派。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兩派對峙的局面已成。而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高手輩出,既掌握了最新、最複雜的數學工具,又不憚辛勞地編寫了很多教科書,隱隱已有一統宏觀經濟學的氣象。芝加哥大學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發源地之一,諾獎得主盧卡斯放出狂言:「我已經成功地讓我的學生不知道凱恩斯為何許人也。」

所謂宏觀經濟學,就要討論商品市場、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這三大市場的問題,又要涉及經濟增長、經濟波動、貨幣問題、經濟政策等諸多敏感問題。「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每一個領域都要硬拼,對抗。區別兩者的差別非常容易,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篤信市場,因而總是操持「極端自由主義」的觀點。而「新凱恩斯主義」仍然繼承了凱恩斯懷疑市場的傳統,認為市場總要失靈,需要政府的積極幹預。就從這一點來區別,百試不爽。

各個領域的對抗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多出奇招。比如在經濟波動問題上,它們有「商業周期理論」;在經濟增長問題上,它們有「代際交疊模型」;貨幣領域,金融領域,更是它們的地盤,不可動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有統一的微觀基礎,每個領域的新模型、新理論,都可以潛在地支持其他領域的研究,彼此通氣,相互借力,最終成就體系。

新凱恩斯主義雖然在某些領域也有創新模型,但終究缺乏微觀基礎,以至於各種碎片無法串成一體。那麼新凱恩斯主義何以還能屹立不倒,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相抗衡?原因在於他們守住了最後一塊陣地,即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上流動的要素是勞動力,也就是人。人的流動遠比貨幣、商品的流動困難,市場失靈之處比比皆是,於是這裡成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滑鐵盧。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雖然在這裡屢戰不利,卻不願承認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這麼宏大、系統、有微觀基礎的理論無法解釋勞動力市場。本屆諾獎三位得主搗鼓出來的「搜尋-匹配模型」,就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用於對付新凱恩斯主義的撒手鐧。

按照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念,極端放任的市場總會自動平衡供需,達致最優的效率。商品市場上的非均衡,就是商品過剩,或者生產力過剩。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解釋說,此乃不夠市場化之故。只要破除市場阻礙,商品過剩或者生產力過剩都會自然消除;資本市場上的非均衡,諸如通貨膨脹、信貸不足、金融泡沫等,就更容易解釋了。只要放開市場競爭,所有問題全都迎刃而解。

輪到勞動力市場,麻煩的問題來了。勞動力市場上的非均衡就是失業。完全自由的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真的能完全解決失業?弗裡德曼都承認的「自然失業率」(就是無論政府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消除的一部分人失業的狀況)也能被自由市場消除?

Peter A. Diamond,Dale T. Mortensen和Christopher A. Pissarides這幾位經濟學家一直在努力改變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不利的現狀。他們的「搜尋-匹配模型」是一種高度支持自由主義的模型,認為充分自由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最多只存在「摩擦性失業」,而不存在非自願失業。換句話說,市場上之所以存在失業,是因為「有人正在找工作」以及「有人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罷了。失業問題不是宏觀經濟學不能克服的頑疾,勞動力與其他商品一樣,也可以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達致效率最優的市場均衡。

搜尋-匹配是勞動力市場常見的情形,信息不對稱之故,在其他市場上並不多見。比如說,我們去超市購物,看似也是一個搜尋-匹配的過程,即我們搜尋品質-價格對於自身都合適的商品。而生產商品的企業也通過價格等待著認為它的品質-價格合適的顧客。但這個搜尋-匹配的過程往往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了,不會過多耽誤。至於金融市場上的搜尋-匹配,效率更高。股市和其他金融市場,每天都在撮合不計其數的交易,瞬間完成,沒有爭議。可是勞動力市場,與其他市場相比,可就困難許多。每天都有許多人在找工作,每天也都有許多勞動崗位在招人。我們同樣有大量報紙、雜誌以及招聘網站做著聯絡勞動力供需雙方的事,可是兩方面的缺口(即勞動力方面的失業和企業方面的缺乏合適勞動力)仍然同時存在,未見得減少。

搜尋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已故芝加哥經濟學家、早期諾獎獲得者斯蒂格勒,他於20世紀60年代已經在一篇研究失業的論文裡涉及搜尋問題。當時數學技術還不發達,作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基礎的動態最優控制理論尚未成型,因此斯蒂格勒只是研究了一種特殊的、不連續的情況,很難推廣。

到了70年代,麥考爾和約萬諾維奇的研究基本奠定了搜尋-匹配理論的基本研究方法,其中麥考爾研究的是搜索,約萬諾維奇研究的是匹配。搜索這樣刻畫失業者的心態:失業者每一期時間裡都要進行判斷決策,手中已經握有一個offer,一旦接受,以後就都要在某個給定的工資水平下工作。同時,失業者也可以拒絕本期的offer,而憧憬下期拿到更好的offer。失業者對未來工作機會、工資水平必須有一個準確的預期,從而找到一個做出最佳決斷的時刻。

匹配模型跟搜尋模型非常接近,只是把工資理解為一個更複雜的參數,該參數描繪了一對關係(不管是工作者—工作崗位,男人—女人,還是銀行—貸款人)之間的匹配質量。這時候,研究者不再設身處地地站在搜尋者的一邊,為他操心何時決斷,而是化身為全能的上帝,慈悲地看著一對關係,希望它們能組成最合適的組合。顯然,這時候的信息複雜程度更甚於搜尋模型。對於搜尋者而言,他只需要思考以後是否會找到更優秀、更高水平的工作,而工作或者工資本身,對於他是透明的。而在匹配模型裡,匹配對象的情況變得難以捉摸,適合不適合,只有配上去試驗了才知道。

所以匹配模型對應的故事更為精彩。比如用它來解釋年輕人為何頻繁跳槽就很合適。因為年輕人對工作都不了解,缺少經驗,做了一期,知道不適合自己,於是就跳槽了。而等到歲數大一點以後,對各種工作的了解加深,誤判減少,流動性自然也就降低了。同樣地,我們可以用這個模型來解釋,銀行如何甄選優秀的貸款人。還可以解釋男人或者女人的擇偶方式,以及離婚成本的經濟學分析。

應該說,搜尋-匹配模型非常精彩,抓住了勞動力市場上信息不對稱的核心特質。人不同於商品,更不同於股票。超市貨架上的商品千篇一律,只要看看標籤,看看價格,就能對商品有個評估。股票就更容易了。而人不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年齡、專業、自我介紹、畢業院校、過去經歷,都不見得能夠準確概括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合適不合適,非得面談,乃至於試用了才知道。正因如此,勞動力市場很難被市場調節得完全均衡、毫無阻礙。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這是勞動力市場的唯一的、內在的阻礙。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並不認同這一點。過去幾十年裡,新凱恩斯主義開發出不下十種理論來解釋勞動力市場上的非均衡,他們稱之為勞動力市場的「剛性」或者「黏性」,阻礙市場自發地向均衡水平調整。他們經常使用的理論,包括「工資剛性」「內部人-外部人模型」「錦標賽模型」「菜單成本」等,我們挑幾種來看看。

「工資剛性」理論這麼解釋失業:勞動力成本上升時,企業降低勞動者的工資,可以保證原有的市場均衡。可是且慢,工人們能接受自己的工資下跌嗎?商品可以削價,股票可以暴跌,但對於工人而言,工資只能漲,不能跌。這就是工資的「剛性」。企業家也明白這一點,既然不能減工資,那就只有裁員,以此來控制在勞動力上的總支出。這樣一來,勞動力市場上自然平添許多失業。

再來看「內部人-外部人模型」。這種模型的假定認為,任何企業、任何行業都會形成「內部人」的小圈子,並且對「外部人」進行歧視。不妨以媒體業為例。某家大型媒體,有人辭職,或者升職,公司需要招人補充。該公司會從市場上毫無偏見地找一個新人並加以培訓嗎?即使企業領導願意這樣,公司剩餘的其他員工也未必願意。大家總是要找「內部人」,「外部人」是很難殺入圈子的。這樣一來,「內部人」把持就業崗位,外人進不來,自然又給勞動力市場增加了許多麻煩。

再看一下「錦標賽模型」。公司需要一個中層領導的時候,高層領導是否必定會找人(或者內部選拔)來擔任這個職位?未必。有一個常見的管理策略,即虛席以待,故意空著這個崗位,然後讓底層員工通過工作來競爭,過一段時間後,選拔在「錦標賽」中勝出的員工擔任這個職位。領導這樣故意造成崗位空缺來激勵員工努力工作,對於整個勞動力市場而言,就導致了非均衡的失業。

夠了,所有這些新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都可以用來解釋失業。它們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所強調的「搜尋-匹配模型」相異之處何在?很簡單。搜尋-匹配模型認為失業原因全都應該歸於市場自身,而非到市場以外找藉口。專業術語稱之為「內生」。而新凱恩斯主義認定自由市場本身不可能完全解決失業。勞動力市場極為複雜,導致失業的原因千奇百怪,怎能單純地用「搜尋-匹配」這樣「摩擦性失業」的藉口囊括一切?

從實證的角度來看,新凱恩斯主義的解釋更貼近現實,更為現實數據所支持。若非如此,它在形式優美、邏輯嚴謹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論面前,早無容身之地。即便如此,本次諾貝爾經濟學獎仍然頒發給了「搜尋-匹配模型」的幾位創造者,以表彰他們用形式優美的理論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一統江湖所作的努力。

1996年的諾貝爾獎給了盧卡斯,表彰他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上的開拓之功。2006年的諾貝爾獎給了普裡查德和普雷斯科特,此二公創造出「真實周期理論」,在經濟波動領域全面地擊敗了新凱恩斯主義。而這次的經濟學獎,頒發給三位「搜尋-匹配模型」的開創者,無疑是對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又一次重要鼓勵。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又下一城,但是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論競爭,還遠未真正地分出勝負。

新時代的宏觀經濟學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肯定了「時間序列方法」的宏觀計量經濟學;2004年給了兩位研究「真實經濟周期」的宏觀經濟學家;2006年發給了研究菲利普斯曲線的費爾普斯;2011年,發給普林斯頓大學的西姆斯(C. Sims)和紐約大學的薩金特(T. Sargent)。不到十年時間,宏觀經濟學家領走了近一半的諾貝爾獎,令人很難相信有人認為「過去三十年是宏觀經濟學的黑暗時代」。

宏觀經濟學誕生於1936年。就在那一年,凱恩斯出版了《通論》,提出了宏觀看待經濟問題的方法。凱恩斯的觀點是,總需求往往不足,所以需要國家幹預,刺激經濟,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羅斯福採納了凱恩斯的觀點,幫助美國經濟從大蕭條中恢復。從此,宏觀經濟學也取得了獨立的地位。

可以看到,任何宏觀理論都必須接受實證(或者經驗)的檢驗,自宏觀經濟學誕生時便是如此。後來,以弗裡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挑戰凱恩斯主義,認為財政政策無效,貨幣政策才有效,總的來說,國家應該儘可能地自由放任市場。再後來,以盧卡斯、薩金特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進一步批評「貨幣學派」,認為貨幣政策會被預期到,因此也是無用的,應該更徹底地放任經濟自由競爭。這兩派也先後經歷了政策檢驗,既有成功,也有失敗。

自「理性預期學派」之後,宏觀經濟學領域似乎就沒有什麼引人矚目的思想被提出。一部分經濟學家站在凱恩斯這邊,主張國家幹預,被稱為新凱恩斯主義;另一部分經濟學家則主張市場調節,稱為新古典主義;更多的宏觀經濟學家則試圖調和這兩派觀點。在外行看來,似乎這就是宏觀經濟學的全部了。而且,迄今為止,宏觀經濟學仍不能對我們的日常宏觀經濟做出有效指導和預測,對於意料之外的全球金融危機,宏觀經濟學家沒有一致的意見,而且看來也不打算承擔任何責任。

但我們順著諾貝爾經濟學獎所揭示的線索,看看宏觀經濟學的內部就會發現:過去三十年裡,整個學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理論基礎到檢驗手段到模型工具,都與過去截然不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也正在對我們的經濟生活產生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宏觀經濟研究的對象仍然是GDP、價格、利率、匯率、失業率、投資、儲蓄、消費、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泡沫這些宏觀經濟概念。研究的手段,歸根到底也就是兩種,理論和實踐。但是因為各種要素在宏觀經濟中混雜在一起,我們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在微觀環境下,價格上漲導致需求下降,因果關係很清楚。但在宏觀環境下,我們同時觀察到擴張貨幣政策,看到通貨膨脹,看到儲蓄率下降,到底誰是因,誰是果?很難說。

經濟理論通常並不足以對變量之間的動態聯繫提供一個嚴密的解釋,而且內生變量既可以出現在方程的左端又可以出現在方程的右端,這一切都使得估計和推斷變得更加複雜。諾獎得主西姆斯發明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種非結構化的多方程模型,描述在同一樣本期間內的許多個內生變量,都作為它們過去值的函數。也就是說,在我們無法用經濟學搞清楚變量之間因果關係的時候,藉助統計學的方法來搞清楚,這時候我們甚至不怎麼需要預先的模型假設了。

自西姆斯的研究開始,VAR模型在很多研究領域取得了成功,取代了傳統的聯立方程模型,被證實為非常實用且有效的統計方法。當然VAR模型還存在參數過多、過於複雜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計量經濟學家們又提出了許多方法,結構向量自回歸(SVAR)模型引入了變量之間的作用與反饋作用,是其中較為成功的一種。

但我們也不難看出,雖然VAR模型很好,但它對數據依賴程度很高,且較為缺乏經濟理論基礎。這一特點使得該方法在創立之初即廣受批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VAR方法也在實踐中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到SVAR的時候就補充進來很多宏觀經濟理論,且得到了理論上的證明,故而擁有越來越多的追隨者,並且在經濟預測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薩金特與西姆斯是哈佛同學,都於1968年在哈佛拿到博士學位。後來兩人又共同任教於明尼蘇達大學,使得明尼蘇達大學成為當代宏觀經濟學研究重鎮,培養出一大批鼎鼎大名的宏觀經濟學者。

與西姆斯相比,薩金特雖然也做一些實證研究工作,但是主要精力或者說主要影響,還在於他的理論研究。薩金特與另一位諾獎得主盧卡斯同是「理性預期」理論的奠基人。所謂理性預期,是指人們在日常經濟決策時,不僅根據過去的經濟數據「回視」,還會預期國家的經濟政策而進行「前視」。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可能被足夠聰明的居民們預期到,從而變得無效。這個思想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基礎來重寫整個經濟學的範式。

薩金特是數學方法「動態規劃」的專家。幾十年來,他與一些合作者們用動態規劃方法,結合微觀經濟學中「一般均衡理論」的思想,重寫了整個宏觀經濟學。他的幾本教科書成為當今學生必讀的宏觀經濟學經典,他的方法也變成了宏觀經濟學家們交流用的基本語言,那就是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

所以薩金特的實證研究,也與他的理論研究密不可分。配合「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實證方法一般稱作「校準」,即從一個具有理性預期的代理人(機構)的選擇出發開始研究,在採用跨時最優的決策原則,計算出相關變量間可能存在的函數關係之後,通過校準方法確定各待估參數的取值,並據此展開政策分析與預測。與VAR相比,校準背後有著非常紮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也是現在宏觀經濟學家最喜歡的研究方法之一。

這些研究很難,也運用到很複雜的理論工具,很多經濟學家都未必完全掌握,普通民眾自然更缺乏體驗。這幾十年,就基本觀念而言,宏觀經濟學學者確實還是在新古典與新凱恩斯主義或者說國家幹預與自由市場之間徘徊。當然絕大多數學者既相信市場,也承認市場失靈,既主張要通過市場來調整,也肯定某些時候國家幹預的必要性,就是兩者孰多孰少、孰主孰輔的問題。匆匆一瞥,似乎確實沒有大的進展。再加上近幾年在全球逐漸蔓延開來的經濟、金融危機,公眾開始不斷質疑,宏觀經濟學家們到底在做什麼?

但是薩金特這些宏觀學者不屑回答這個問題。這幾十年的宏觀經濟學當然有了極大的進展。這些學者們看似仍在討論國家幹預和自由市場的老問題,但是背後所用的方法、所涉及的工具甚至所秉持的基本觀念,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甚至整個理論範式都被重寫。十年前大家所用的教科書,現在都已淘汰。如果不是緊跟最新學術研究,恐怕連這個學科所使用的理論工具都很難看懂。

可經典問題幾乎不會改變,如同政治學或者氣象學的研究一樣,基本問題甚至在上千年前就已明確,與今天幾乎相同。但是今天的研究手段和視角已經不同。拿學界公認的以關注市場失靈為基礎的凱恩斯主義問題為例,宏觀經濟學家們一直在用不同的理論來刻畫市場失靈,也在用不同的實證工具加以檢驗,到了「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的今天,早已不是過去那番面貌。

宏觀經濟學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它必須被現實加以檢驗,這是檢查那些象牙塔內學者們工作的最好辦法。全世界的宏觀經濟都在日復一日地「自然實驗」著,無始無終,也不可能停下。我們對於宏觀經濟的認識總是有限,依靠這些學者的研究,一邊檢驗他們的理論,一邊加深我們對於宏觀經濟的認識。到目前為止,即使就過去歷史數據來檢驗「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它也還有大量難以令人滿意之處。

這是宏觀經濟學進一步發展的內在困境,與諾獎並無關聯。諾獎評選委員會新任主席克魯賽爾也強調:「獎項和政治沒有關係,也不跟隨當下潮流,只注重研究貢獻。我們的評估非常徹底,有可能花好幾年,因此從研究完成到頒獎,常有時間落差。」 現在我們知道,這個落差一般是三十年。

經濟觀察報書評

eeobook

閱讀有難度的文章,每天成長一點點

相關焦點

  •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主要表現在: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 【宏觀】宏觀經濟學的意義
    年薪1500萬的宏觀研究專家任澤平說「宏觀經濟學的存在的意義在於拯救世界」。
  • 宏觀經濟學的麻煩
    近期,新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保羅·羅默(P.Romer)在其最新論文《宏觀經濟學的麻煩》中,對當前主流宏觀經濟學盛行的DSGE模型進行了猛烈批判。DSGE模型在RBC模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它保留了理性預期、技術衝擊等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同時引入了價格粘性、不完全競爭等凱恩斯主義的元素。
  • 史正富:走向新的宏觀經濟學
    在二戰後形成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以美國持有的黃金儲備為基礎。由此形成黃金支撐美元、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全球貨幣體系。 1971年尼克森政府廢除美元與黃金的掛鈎後,美元不再是「美金」,而成了美國印發的「美鈔」。但是,美鈔作為一紙印刷品,為什麼還能通行世界數十年呢?
  • 《宏觀經濟學》理論介紹
    作為形容詞,通常用來描述那些有著無限之大的事物,這種事物由於無法用肉眼測量以及已有的知識進行感知。因此,這種宏觀超越了人類認知的知識框架。作為名詞,起著定位之用。在這一領域,宏觀意味著是頂層設計的概念。因此作為頂層具有著思想、政治以及制度等的功能。
  • 米塞斯:宏觀經濟學的方法
    宏觀經濟的方法看待從市場經濟中武斷地選取出來的一個部分(通常被視為一個國家),就好像它是個一體化的單位。其實,在這一部分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個體們與合作行動的個體團體們的行動。但是,宏觀經濟學所從事的就好像所有這些個體行動實際上是一個宏觀經濟體與另一個類似的宏觀經濟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異同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異同,既體現在經濟理論上,也體現在經濟政策上。先看經濟理論。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都是研究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後果的,而市場經濟中所有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都是一定意義上的供給和需求行為,因此,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相同之處就在於都是通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價格和產量,並且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需求曲線一般說來都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價格下降,需求量會增加,而它們的供給曲線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即價格上升,供給量會增加。
  • 宏觀經濟學到底在研究什麼?
    今天晚上,正當我要寫點東西的時候,有網友在後臺提問:「老李,聽說你是做宏觀經濟的,那麼宏觀經濟學到底在研究什麼呢」?說實話,聽到這個問題,我陷入沉思:搞了那麼多年宏觀經濟,利用宏觀知識指導自己那麼多微觀投資,我怎麼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
  • 如何成為未來世界儲備貨幣?——新宏觀經濟學出現
    他的研究重點是金融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哈羅德·詹姆斯( Harold James)是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歐洲研究的克勞德·凱利教授和CIGI高級研究員。他在劍橋大學接受教育,在彼得霍斯大學當了8年研究員,1986年來到普林斯頓大學。
  • 2017宏觀經濟學考研經典案例:世界經濟增長
    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考研會涉及到的一部分,新東方網考研頻道在此整理了宏觀經濟學的一些經典案例,希望對2017年經濟學考研的同學有所幫助。   世界經濟增長   2001年7月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舉行的西方七國財政部長會議對未來世界經濟增長持樂觀態度。
  • 南京大學MBA課堂 | 宏觀經濟學——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而免費的...
    隨著安中樓外的秋葉一片一片落下,南京大學商學院20級C班的小夥伴們結束了宏觀經濟學課程。作為第一學期重要的基礎課,宏觀經濟學側重於使用國民收入、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等總體性概念去分析經濟運行的規律。36學時的過程中,陪伴他們的是一個商學院帥氣教授組合——耿強教授與韓劍教授。
  • 宏觀經濟學能預測金融危機麼?
    宏觀經濟學能預測金融危機麼?一方面,根據該分析框架經濟學家無法預測金融危機,不免讓原先對宏觀經濟學充滿期待的普通民眾感到極度失望。另一方面,經濟學內部也對近30年來宏觀經濟學發展的方向進行了一次大反思和大爭論。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認為DSGE模型框架最荒謬的問題之一是將經濟周期的原因歸結為無法解釋的外生衝擊,並稱其為宏觀經濟學的大「麻煩」。
  • 方紹偉:羅默《宏觀經濟學困境》一文經濟學家的常見病分析
    該文認為宏觀模型並不是宏觀經濟學的全部,宏觀經濟學也並未遭遇羅默所說的麻煩。由於問題已經清楚,故本文將不再重複這個討論,而是在概括介紹之後把重點放在宏觀模型與現實脫節的原因上。 本文從「理論三分法」的視角去分析宏觀模型與現實脫節的原因,認為與現實脫節正是經濟學參照型理論的基本特徵和必然要求,也是經濟學向解釋型理論發展的必要基礎和起點。
  • 異質性代理人宏觀經濟學簡史
    他們發現,當校準衝擊來模擬實際GDP波動時,總的財富分布也接近於現實世界。他們注意到總變量的水平和動態與代表性代理人模型中獲得的結果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他們進一步解釋道,「總財富的分布對於均衡的總體行為幾乎完全無關緊要」(因為他們選擇的衝擊值不是很大,代理人完全可以保障以至於他們的邊際儲蓄傾向獨立於其實際財富和收入,除了最窮的人之外。
  • 阿比吉特·班納吉、埃斯特·迪弗洛:經濟學,還能給世界開出藥方嗎?
    我們在法國和印度待了很長時間,政治權利的興起在我們所在的自由「開明」的精英世界被廣泛討論著,但討論的內容越來越多地出現千禧年主義措辭。一種清晰的感覺逐漸浮現:我們所熟知的、建立在民主和對話基礎上的文明正受到威脅。作為社會科學家,我們的任務是向世人提供事實並予以說明,希望憑此能夠調解分歧,幫助分歧雙方理解彼此的話語,即使無法達成共識,也能夠理性地看待分歧。
  • 訪《微觀與宏觀經濟學》一書作者殷邦先生
    他說:經濟思想體系是經濟學中最核心的內容和最有價值的東西,經濟學應該注重向人們提供思想的武器,而非僅僅提供一些數理論證的技術。經濟學的分析研究方法涉及許多數學公式和圖表曲線及數學推導過程,對經濟學原理的論證需要以數學作為分析和論證工具,但決不能沉迷於數理邏輯分析中。西方有很多經濟學家力圖把經濟學變成像自然科學那樣完全實證的學科,實踐證明,這是緣木求魚。
  •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問題: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解答: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宏觀經濟學要研究家庭部門和廠商部門如何選擇來決定消費和投資的數量,由此形成整個社會的總需求。  我們在微觀部分研究消費者的時候總是從單個消費者的角度出發,現在把所有的消費者合起來看成一個部門,整個社會所有的消費者是一個部門,那麼這個部門的消費者在整個社會或者整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是消費支出。居民通過自己的消費、支出,通過自己的購買使經濟體系不斷運行。  第二:廠商部門如何選擇供給投入以決定整個經濟的總供給。  廠商部門如何進行選擇。
  • 一張圖說明微觀宏觀經濟學和自由幹預之爭
    主流經濟學是那些研究市場如何運行的經濟學,比如目前的新凱恩斯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等;非主流經濟學是研究為何會存在市場,以及有什麼可以替代市場的經濟學,比如,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等。西方主流經濟學微觀、宏觀的理論體系自1948年形成以來,一直沒有大神再現來改變其微觀崇尚自由、宏觀講求幹預的矛盾結構,不僅如此,在這幾十年的風雲變幻中,自由主義和幹預主義從來水火不容,你方唱罷我登場,在經濟學的舞臺上劍拔弩張、滕薛爭長。
  • 微觀改變宏觀
    微觀制動,我們理療院以外的,其它地方的治療是以宏觀制動。我們的晃足是微觀制動,我們的火灸是微觀制動,我們三樓的按摩是微觀制動,我們應用的小方是微觀制動。 我們現在還沒有推出微波按摩法。我們大家還不知道什麼叫微波按摩法,還沒推出。微波按摩法更是微觀制動。我們在應用藥物,在吃藥的方法上,我們還沒有推廣微觀制動。
  • 量子性與宏觀世界
    宏觀世界的量子性最先是索羅斯提出的,我們來了解一下,會發現還是有點意思的。顯然索羅斯的理論是與他的金融實踐有關的,其中一方面是關於宣傳、價格和自指性。另一種可能是起作用的宣稱不能太偏離現實實際,即起作用的是那種簡單 「跳一跳」就能夠夠得著的宣稱。這應該有點接近上世紀美國拉扎斯菲爾德的以「事實」為基準的宣傳觀念。所以現實宣傳中胡說是沒用的。宣稱作用區離事實中心越近,胡說越沒用,反之成立。說完輿論宣傳的自指性,說說自指性的其他表現之一--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