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洪武:經濟學政治學原理結合可探索科學世界的理性

2021-01-09 同花順財經

新浪財經訊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十八屆頒獎典禮暨「中國經濟學發展七十年」高層論壇於2019年11月1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喬洪武以《西方經濟倫理思想研究》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十八屆(2018年度)著作獎。

喬洪武稱,此次獲獎是對自己的莫大鼓勵,也反映出我國經濟學界對於將經濟學原理的技術分析和哲學分析有機結合的研究範式的充分肯定。

在其看來,經濟學原理和政治學原理結合起來就可以探索科學世界的理性,這個理性中就包括經濟倫理的思想。經濟學和哲學倫理學這兩大學科本是同源的,只是邊際革命之後,西方經濟學的主流開始了去倫理化的模式,特別是福利經濟學的領域當中。

喬洪武表示,在西方經濟學中,挖掘整理和歸納評價經濟思想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從經濟研究的範式出發,一類是從倫理研究的角度出發,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就需要研究者具有經濟學和哲學倫理學的雙重的素質,才能夠發掘整理西方經濟學,特別是經濟學大師的思想當中蘊含的倫理思想,才能夠歸納總結出來他們的思想精華。

「西方經濟學的睿智的哲學倫理學思想,對於新時代的中國改革開放仍具有啟示意義,凱恩斯在通論的最後說,事實上統治世界者並不是政客,而是經濟學家及政治經濟學家的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人們所料」,喬洪武稱。

來源: 新浪財經

相關焦點

  • 「政治學有用嗎?」——美國政治學當前面臨的學科危機
    雖然經濟學研究狀況也很不令人滿意,特別是近年來的金融風暴更是暴露出了一些權威性經濟學研究的荒謬,但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們敬畏經濟學者的態度和給予的待遇,卻是研究政治學和政策科學的學者所渴望的。  從對待學術研究成果的態度來看,政府和社會大眾對政治學學術研究成果的關注相當有限。這突出表現在政府對學術期刊的重視程度方面。美國的政府政策制定者們很少讀政治學的學術期刊。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的比較政治學
    作為唯一以方法而非研究內容來命名的政治學分支學科,比較政治學表現出相當明顯的經驗研究取向,因此也成為頗具理論創新潛力的政治學分支學科。在中國,比較政治學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並逐漸成為推動政治學學科整體發展的新動力。將中國經驗納入比較政治學一般分析框架,努力探索和拓展有助於理解和闡釋中國實際問題的政治學理論,成為中國比較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創新點。
  • 政治學研究方法的演進邏輯與趨勢
    國際現代政治學的建立可追溯至19世紀80年代,188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研究院建立,標誌著政治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建立;赫拉爾多·L.蒙克(Gerardo L.Munck)和理察·斯奈德(Richard Snyder)將政治學的發展分為建立時期、行為主義革命時期、後行為主義革命時期以及第二次科學革命時期①。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二人引用沃爾多在前文中的觀點,「科學認識世界,專業表達觀點」,以表示這是兩代政治學家的歷時性共識。二人論述了政治學的「專業的成熟過程」,然而這與其說是「學科/專業」或「專業化」的成熟過程,毋寧說這是對二戰之後行為主義、理性選擇理論及當下新制度主義三個美國政治學發展階段的前沿介紹。
  • 巨變時代的中國政治學研究議程
    關鍵詞:世界秩序;中國政治學;比較國家治理;世界政治學;歷史政治學  政治學是時代的產物,因此政治學說史上才有各種說法的「新政治學」或「新政治科學」。遺憾的是,在政治學學科而非政治思想意義上,百年來中國政治學一直缺乏自己的重大議程設置,民國時期的政治學師從歐洲舊制度主義,新中國前30年傳播的是蘇聯政治學,改革開放之後美國理性選擇主義政治學大行其道。政治學的中國敘事時代應該到來了,這不僅是因為世界秩序正在深刻變革之中,歷經百年發展的中國政治學有了學科自覺,而且世界級大國必然會產生相應的政治實踐經驗需要概念化表述。
  • 理性選擇理論越來越缺乏解釋力
    朱麗葉:理性選擇理論為何可能或不可能成功滲透某些學科呢?作為一門學科,政治科學在對待理性選擇的思維方式方面已經證明比社會學更為脆弱。理性選擇理論的興起是功利主義的當代翻版。  郭臺輝:理性選擇理論深深改變了政治學,但社會學似乎對此更具有免疫力。這是為什麼?  朱麗葉:理性選擇理論為何可能或不可能成功滲透某些學科呢?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
  • 【筆記分享】政治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他們認為重視商業研究應完成兩件事:一是將國王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結合起來,提高私人和公司利益;二是將社會福利與製造品的生產、分配和消費結合起來。【由此,道德哲學演變成為道德科學。】【行為主義為後來的選舉理論、政黨理論、政治溝通理論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基於兩種假設:(1)個人、群體政治行為的可實證性。(2)理性選擇:將個人假設為是理性人,每個個體都是一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體,然後在各種情境下來計算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則行動的個體可能會採取的行動。
  • 人民日報:理性推動比較政治學發展
    比較政治學是現代政治學的分支之一。上世紀中葉之後,國際上政治學出現爆發式發展,這與比較政治學的變革與勃興是分不開的。或者可以說,正是比較政治學的異軍突起推動了現代政治學的快速發展。在中國,政治學自改革開放後恢復以來取得了顯著進步,但比較政治學卻相對處於一個不溫不火的狀態。
  • 經濟學六大原理(節選)
    摘要:  經濟主體所表現出來的基本特點:信息不對稱、有限理性。在這個基礎上,再考慮在我們這個龐大而複雜的經濟系統中所有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內在規律和本質。我們可以總結出經濟學六大原理。一、物質轉換原理;從物理 ...
  • 行為經濟學:引領經濟學的未來?
    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對應了特定的研究綱領,相應的有各自的理論內核和保護帶。第一階段可稱為行為經濟學的萌芽時期。這個時期出現在上世紀40-50年代,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嘗試從心理學或者更廣義的認知科學中尋求對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新的理解,代表人物有卡託納和西蒙等人。
  • 政治學類專業介紹+就業分析
    政治這門課程雖然伴隨著我們幾乎整個學生時代,但很多人卻對作為本科專業的它不太了解,今天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政治學類下設的專業以及就業方向分析。 政治學類下一共有5個專業,分別是政治學與行政學,政治學、經濟學與哲學,國際政治,外交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
  • 2019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中國政治、比較、理論)考研經驗...
    初試如何備考 很多人都關心這個,但其實根本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萬能的經驗可以效仿,一定要沉靜下來,關鍵就是一個字穩,心態要穩,狀態要穩。要相信水到自然渠成,只要複習方向找準了,複習時間下夠了,複習方法用對了,結果不會差到哪裡去。 具體地說,北大專業課只要有兩個科目,政治學原理和綜合。
  • 實驗政治學會議:實驗方法與政治科學的交匯
    實驗政治學會議:實驗方法與政治科學的交匯 2017年10月25日 08: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餘莎 字號 內容摘要:在《實驗政治科學》創刊之前,美國實驗政治學者之間的紙筆交流見諸於美國政治學會實驗分會的通訊簡報以及其他期刊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
    目前國內已經出版了一些有關海洋政治的著作,但尚沒有以《海洋政治學》為名的研究專著問世,而海洋經濟學、海洋社會學、海洋法學等已經成為獨立分支學科,相關領域內已經出現了大量專著。構建較為完整的海洋政治學學科體系與理論體系,不僅可以形成政治學下相對獨立的一個海洋政治學學科,豐富中國海洋政治學理論的研究,還可以拓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領域,推動新時代中國海洋政治學學科建設。
  • 政治學學科最好的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還是北京大學?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開設這個學科的大學很多,筆者根據軟科2019年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給大家介紹一下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的政治學學科的優勢和特色,更好地理解這個學科的學科未來,在高考報考志願時做出正確的選擇。一、復旦大學政治學學科的優勢和特色學科始建於20世界初葉。
  • 經濟學應該如何解釋世界——從「斯密悖論」談起
    以最小成本實現時空平衡顯然也應該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礎,而且關於人的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也不能違背大自然的法則。  由此,海爾特·弗爾邁耶提出自然就是一部經濟史,提出經濟體系的基本運作過程,包括競爭、合作、選擇、適應以及生物體與環境之間的反饋,可以應用到所有的類似體系,小到細胞,大到人類社會、整個生物圈和非生命體。
  • 如何做好比較政治學研究
    因此,絕大部分所謂的「比較政治學」研究不倫不類。  有了具體的和可操作的研究問題,還必須有能夠解決問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而我們比較政治學(包括整個政治學界)的研究方法訓練都遠遠不夠。說的不好聽些,中國的比較政治學是沒有研究方法支撐的。  在自然科學領域,因為實驗的可能,科學家可以通過「雙盲實驗」,通過實驗和沒實驗的樣本在實驗前後的結果,來檢驗和確立科學理論。
  • 比較政治學研究範式的綜合性趨勢評析
    20世紀以來,美國比較政治學發生了幾次重要的歷史轉向,首先是從50年代開始,發生了從舊制度主義向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轉向; 此後從60 年代開始,發生了從行為主義政治學向比較歷史分析的轉變;70年代,又發生了從比較歷史分析向理性選擇理論的轉向;80年代,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興起,它的一個重要分支與比較歷史分析結合,推動了21 世紀初以來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
  • 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和升華
    從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上,探索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內涵、理論體系和精神實質,更能彰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智慧和理論力量及其時代意蘊。  「第二次結合」開啟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由一系列科學原理構成,這些科學原理是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構件,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基石,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同它的科學精神是不可分開的,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