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消費者心理:看三個趣味經濟學原理

2020-12-01 梅花網

  價格越低為什麼不但不好賣,反而價格越高越好賣,為什麼大手大腳的浪費反而可以拯救經濟?為什麼免費未必就是最好的,這些經濟學原理背後又有哪些邏輯在支撐,讓我去探討一下這些好玩的經濟學吧。

  價格越高越好賣——虛榮效應

  富人們一般不喜歡大眾模仿他們的消費行為,這種情況就叫做虛榮效應(snob effect)。虛榮效應具體是指購買商品的時候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的現象。在韓國也稱為白鷺效應。因為對於某些人來說,即便是自己原本長期使用的商品,一旦成為大眾化商品的話,他們就會將其更換為並不廣為人知的新商品,就好像如果一個地方的烏鴉大量湧進,白鷺就會離開一樣。

  1950年,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Harvey Leibenstein)同時發布了隨著其他人的使用與否增加購買意圖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和隨著其他人的使用與否減少購買意圖的虛榮效應。如果某種商品成為廣為人知的人氣商品,則人人都想購買,這種現象就叫從眾效應。英文中bandwagon指遊行隊列中領頭的樂隊車輛,人們在大街上看到bandwagon就認為會有有意思的事情而無條件地跟隨。從眾效應就是指這種不細加考慮就跟著別人做的消費行為。虛榮效應則是指與從眾效應正好相反的現象。

  但是,虛榮效應並不止於不購買大眾消費品,也可以解釋為對非大眾性商品的購買需求,簡單地說虛榮效應就是對高檔商品的個性追求傾向。

  虛榮效應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

  第一,高檔商品剛上市的時候迅速購買。這是因為,在這一瞬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消費高檔商品的榮譽。

  第二,不論之前如何熱情讚美的商品,一旦其市場佔有率達到一般大眾都可以消費的水平就不再繼續購買。這是因為人人都能購買使用的商品既不會讓人感到榮譽,也不會有高檔的感覺。

  不過,這樣的虛榮效應並不是在所有商品上都會出現。

  商品越是高檔,越是以個人消費為主的時候,虛榮效應越是明顯。如果不是以個人消費為主,購買商品是為了向外部展示的時候,即便其價格高昂,也可能出現價格越高需求反而有所增加的從眾效應。

  如果認為商品目標市場中有較大的可能性出現虛榮效應的話,在建立營銷計劃時有必要留意以下三點。

  第一,相對於商品的市場佔有率,更重視其終生價值(life time value)。也就是說,在市場戰略的選擇方面,相較於擴大客戶數量,更注重把焦點集中在維持原有客戶上,因為如果只關注眼前的利益而把重點放在市場擴張上而忽視原有客戶的話,總有一天會連原有客戶都會離開。不僅如此,從某個時點開始,市場戰略不能只停留在不再擴充新用戶,還要做防止新用戶流入的限制性營銷(demarketing)才行。

  第二,要絕對迴避價格競爭。降低價格會誘發兩方面的問題。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一般大眾會購買降價後的該商品,而這會降低商品的稀少性,導致現有客戶的離開。而且,在市場中價格有時會成為商品品質的一種指標,所以價格的降低很容易導致商品品質的下降。

  第三,作為市場後入者,要儘量避免如「我也要做」(me too)形式的商業推進。因為具有虛榮效應的市場看起來會有很好的收益率而且競爭者也不多,但是,新的競爭者參與市場的同時,就有可能導致市場本身發生崩潰。新競爭者的參與會增加消費,但因為虛榮效應,原來的客戶可能會選擇離開市場。原來的商家因為之前已經享受了高收益,所以還可以收回投資成本,而新加入的競爭者就只能蒙受巨大的損失。

  活躍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期的美國制度學派經濟學家索爾斯坦凡勃倫(Thorstein Bunde Veblen)在其著作《有閒階級論》中指出,雖然一般來說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導致需求的降低,但在某些商品上卻存在著價格上漲反而導致需求增加的現象。通常在價格昂貴的高檔品牌上出現的這種現象被稱做凡勃倫效應(Veblen effect),而具有這種特性的商品就叫做凡勃倫商品(Veblen goods)。

  相反,價格下降的時候需求也下降的商品稱為吉芬商品(Giffen goods)。通常價格下降會導致需求上升,但是如果價格的下降導致的收入上升效果更大的話,就會降低對該商品的需求。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少見,只有在收入中對該商品的消費支出佔整體支出比例較大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落後國家模仿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或者低收入者模仿高收入者的消費行為現象被經濟學家杜森伯裡(Dusenberry)稱為示範效應(demonstration effect)。消費者的行為不受自身絕對收入的影響,而是取決於相對於周圍其他人的收入,自己的收入處於什麼水平。這就是相對收入假說。示範效應的核心如下:社會中有從低檔到高檔多種商品的時候,想要更高檔的商品是人之常情,而能夠更多地接觸到有較高社會地位者的人,他們的這種需求會更大。

  購買某種商品後,消費需求會向和該商品有關聯的其他商品延伸。這種延伸效應就是狄德羅效應(Diderot effect)。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組織百科全書派的哲學家。有一天,狄德羅買了一件新的家居服,之後就覺得屋內的家具都顯得很舊,於是為了能跟家居服相匹配他換了新的書桌,然後換掉了壁掛的裝飾品,最終換掉了所有家具。這就是狄德羅效應,相信這會是受裝修業者歡迎的一種效應。

  大手大腳的浪費能拯救經濟——節約悖論

  我們都知道,如果消費超過收入,就沒有餘錢可以儲蓄,也就無法積累資金,最終只能過貧窮的生活。所以,為了成為富人我們會努力工作,有時候也會變成小氣鬼,為了能儲蓄更多錢而努力。

  這個原理對於個人是適用的,但是對於國家整體經濟是否也適用呢?如果所有國民都變成小氣鬼,這個國家真的能夠變得更加富強嗎?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讓我們看看其原因何在。

  一旦經濟進入不景氣,基於對未來的擔憂,人們會選擇更多的儲蓄進而減少消費。可是如果所有人都減少消費的話,企業的銷售額就會降低,庫存就會增加。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只能降低生產減少僱用,而企業員工的收入就會減少。那麼,對未來的擔憂就會強化,人們會更加堅定地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於是整體經濟就會陷入愈發不景氣的惡性循環中。

  這就出現了以個人的角度看儲蓄是合理的行為,而從整體經濟上又是不合理的悖論。這稱為節約悖論(paradox of thrift)。在邏輯學上對個體適合丶對整體不適合的現象叫做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節約悖論正是屬於這種合成謬誤。

  20世紀30年代,全世界陷入嚴重經濟衰退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節約悖論。面對不景氣的局面,商家都減少了消費,於是經濟陷入更大的不景氣中。洞察這一悖論狀況的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開出了如果家庭不能擴大消費的話,政府也應該承擔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的處方。因為只有這樣,整體經濟的需求才會擴大,企業的銷售額才會增加,生產和僱用狀況也才能夠得到改善。最終通過增加家庭收入的方式擴大家庭的消費。正因為凱恩斯透徹地了解個體儲蓄和整體儲蓄之間的區別,才有可能拿出這樣的解決方案。凱恩斯在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書中就指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消費就是美德,儲蓄就是惡行。

  不過,凱恩斯並不是第一個認識到這種狀況的人。比凱恩斯還早200多年的18世紀初,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就已經看穿了這種現象。讓我們看看出生在荷蘭的醫生兼英國自由主義思想家的伯納德曼德維爾於1714年為了諷刺英國社會而寫的《蜜蜂的寓言》(The Fable of the Bees)中的諷刺詩《嗡嗡的蜂巢》(The Grumbling Hive)吧。這首詩的副標題為「個人的惡行或公共的利益」。

  從前,有一個非常繁榮的蜜蜂王國。國王和貴族們雖然欠下了巨大的債務,但是依然建設豪華的宮殿和別墅,穿著華麗的服裝,每天用山珍海味舉辦各種派對。

  這個國家用強有力的軍隊侵略周邊國家以擴大自己的殖民地。當很多士兵在戰場上犧牲的時候,大部分將軍躲在後方的地洞中。不過每次凱旋的時候他們總是像英雄一樣站在最前面,而勳章也都是歸他們所有。

  各種裁判的結果並不是取決於是非的判斷,而是取決於給法官和律師的賄賂。商品的訂單總是接連不斷,產業鏈從上到下都業務不斷,所有人都能盡情享受奢華的生活。

  有一天惡行盛行的蜜蜂王國裡突然出現了一位高僧,表示所有人都應該悔改,並開始念誦咒語。於是蜜蜂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發誓要過清廉正直的生活。王后和貴族們把宮殿和奢華服裝都賣掉償還了債務,開始了一年到頭只穿一件衣服的簡樸生活,解散了軍隊,關閉了劇場。因為每個人都捍衛正直的生活,所以裁判也變成了沒有必要的事情了。

  於是,派對和演出消失了,製作豪華服裝的裁縫和廚師丶木工丶石匠丶雕刻師丶演員等紛紛失業。蜜蜂們甚至覺得生活在建築裡也是一種奢侈,都搬到樹洞中居住。

  後來,原殖民地的異邦蜜蜂們大舉進攻蜜蜂王國,將所有善良的蜜蜂都抓去當了奴隸,從此善良蜜蜂們就只能每天過著戰戰兢兢的悲慘生活。

  曼德維爾想通過這個故事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呢?他主張單純靠具備好的德行是無法讓國民過上好生活的,並且認為通過節約和儲蓄,個人雖然可以增加財富,但在國家層面上這個邏輯是完全行不通的。他以禁慾和利他心是偽善的,普遍認為是惡行的欲望正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這樣的觀點正面挑戰了基督教的倫理觀。譴責他的人因為他公開擁護惡行而用諧音稱他為人間惡魔(Man-Devil)。

  200年後的凱恩斯非常喜歡曼德維爾的這首詩,為了強調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衰退的原因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凱恩斯在其代表作《就業丶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引用了曼德維爾的《蜜蜂的寓言》。

  1666年,倫敦發生大火災,整個英國陷入危機。但是曼德維爾曾樂觀地表示,雖然倫敦大火災是巨大的災難,但是在重建倫敦的過程中擴大的有效需求會激活英國經濟。

  現在,電視和報紙中還會經常報導經濟不景氣中老百姓縮衣節食,而富人們大肆購買昂貴的名牌貨,過著奢華生活的現狀,指責富人們的消費行為。但是,從節約悖論上看,富人們的這種消費能夠增加整體需求,反而是在幫助經濟儘快恢復。

  如果商家不能擴大消費的話,政府也應該出面擴大政府支出,為企業提供投資優惠條件,而且要努力吸引外國投資者和觀光客,增加投資和消費。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最終讓經濟景氣起來。

  免費未必就好——免費經濟學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是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常說的一句話。

  有的信息粗看之下似乎是免費的,實際上經過了解後發現並不是免費的意思;或者可以解釋為免費後面隱藏著某種誘餌,還可以理解為不要期待不付出代價的免費東西。就像「免費的奶酪只存在於捕鼠器上」的俄羅斯諺語一樣,對免費的東西保持警惕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不過,有真正免費的主張逐漸佔了上風。就像劣幣驅逐良幣一樣,免費驅逐收費的趨勢得到了強化。英國的《經濟學人》展望2008年的時候把這樣的趨勢命名為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將單詞免費(free)和經濟學(economics)合起來形成新詞。

  2007年唱片業發生了一個大事件。人氣歌手普林斯(Prince)通過英國《星期日郵報》免費派送新專輯Planet Earth的CD,數量達到了300萬張。聽了唱片的人去演唱會的概率會更高一些,但是也沒有一定如此的保障。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預料到即便不免費派送人們也會進行非法複製和傳播,所以才免費派送。總之,這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做法。

  韓國也有過類似的情況。2007年LG電子出品了具備MP3強化功能的高檔音樂手機。世界級的音質專家馬克李文森為手機安裝了可以保證音響效果並且用手指可以靈活控制的操控鍵,利用高級聽筒保證了MP3功能。這個手機中搭載了成詩京丶孫昊永等7名頂尖歌手的唱片。

  在手機公司採用這樣的免費戰略之前,谷歌很早就提供了大空間的免費郵箱服務GMAIL,UCC網站youtube也提供了大容量的免費視頻空間,網絡電話服務商Skype也給消費者提供了免費的長途電話丶國際長途業務。

  從很早開始,酒吧裡就免費提供下酒小菜,為什麼這種策略會奏效呢?這是因為在提供了花生等下酒小菜的時候,人們喝酒的概率會變大。更進一步的,美國的酒吧裡清水也是收費的,理由很簡單,水喝多了喝酒的概率就會降低。簡單說下酒小菜和酒是輔助關係,而清水和酒則是競爭關係。酒吧主人們通過過去豐富的經驗,一直採用這樣的銷售策略。

  看看我們周圍,就能發現很多免費營銷,地鐵站前的免費報紙就是其中一種。曾經威脅到日報和體育報紙的免費報紙因為有很多讀者,所以可以從廣告收入上獲得高收益。人氣差的免費報紙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廣告收入而被淘汰,這樣的話,倖存下來的免費報紙就可以逐步佔據更加有利的位置。越是資金實力雄厚的公司,在這種免費競爭中能夠生存下來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消費者也可能會面臨因為壟斷招致的損失。

  免費經濟市場的另一個弊端就是對資源的浪費。以免費報紙為例,因為免費派發給消費者,所以新聞紙會被大量浪費掉。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體制會導致能源的過度使用而招致地球變暖勢頭的加速。

  企業經營專家中,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的,他之所以如此有名是因為他於1982年和羅伯特沃特曼合著出版了《追求卓越》一書。有意思的是這本書出版之前,他們製作了1.5萬部的試讀版免費派發給對此書有興趣的讀者。當然,這令出版社大吃一驚,因為它們認為這本書本來銷量就不會很大,還免費派發這麼多試讀版。不過,這本書能夠成為超級暢銷書也正是這個免費試讀版的功勞。閱讀了試讀版後感受良多的讀者在此書正式出版之後蜂擁購買,導致此書銷量激增。託免費派發策略的福,湯姆彼得斯成了超級暢銷書作者丶頂級演講家和頂級諮詢專家。

  韓國的公務員和企業家總是因為腐敗問題受到指責,所以以往很普遍的請客吃飯等現象現在大多被禁止了。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請客吃飯都是有所求的。因即時貼和透明膠帶而著名的3M公司的道德經營就非常徹底,該公司企業道德規定條例在禮品贈送的項目下面有這樣一條:「給業務相關方提供的禮品每年不能超過50美元,咖啡和多納圈除外。」所以,不用因免費的咖啡和多納圈而產生罪惡感。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有免費的咖啡。」

文章選自《最好用的101個經濟法則》
作者:金敏周
翻譯:權成光
消息源:易觀網

相關焦點

  • 消費者心理學:三個趣味經濟學原理
    為什麼免費未必就是最好的,這些經濟學原理背後又有哪些邏輯在支撐,讓我去探討一下這些好玩的經濟學吧。價格越高越好賣——虛榮效應富人們一般不喜歡大眾模仿他們的消費行為,這種情況就叫做虛榮效應(snob effect)。虛榮效應具體是指購買商品的時候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的現象。在韓國也稱為白鷺效應。
  • 王東京:經濟學教材新結構體系「三個假設、三個原理、三個方法」
    老百姓看的當然是實惠。如果我們的領導同志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大家肯定認為你不懂經濟。而若讓我說,懂不懂經濟要看你是否掌握了基本經濟理論,能否按經濟規律辦事。1997年,我投石問路,嘗試寫了一本《與官員談西方經濟學》,出版後大受讀者歡迎,一個月銷售了10萬冊。後來又寫了《與官員談經濟學名著》,也是一印再印。「與官員談」系列一共寫了8本,前後用了差不多10年時間。
  •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消費者為什麼怒慫「報復性」漲價!
    先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賣弄兩個經濟學知識:傳統經濟學認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絕不會生氣,如果他認為產品或服務的價格超出了其帶來的價值,那麼「用腳投票」就行了,壓根犯不著生氣;行為經濟學認為:消費者是感性的,只要他在交易過程中感受到了不公平,他就會生氣!
  • 網絡經濟的三個經濟學原理
    ----這個「開場白」也是為我以前寫過的幾篇「網絡經濟」文章做一個小結,那些文章大體討論了三件事情,即有關網絡經濟的三個基本原理。在我看來,哪怕全球資訊網技術把它的技術可能性推廣到極限,也還是要服從這三個經濟學原理,只要經濟制度(資源配置方式)是「市潮導向的,是以「效率」為核心目標的,並且只要「分工」和規模經濟是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徑。   ----第一個原理叫做「專家控制(expertcontrol)」。
  • 消費者怒懟「報復性」漲價背後:這些經濟學原理在發生作用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消費者怒懟「報復性」漲價背後:這些經濟學原理在發生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給今年一季度的居民線下消費按下了暫停鍵。隨著國內疫情逐漸受到控制和復工復產工作的推進,各界都期望出現一波補償性消費需求。對於一個餐飲大國,餐飲業很可能會成為最早迎來一輪補償性消費的行業。
  • 讀書推薦:曼昆《經濟學原理》
    大家在家裡的書櫃翻翻,說不定還能翻到這些過去的版本:2001年,《經濟學原理》第二版。2006年,《經濟學原理》第四版。2009年,《經濟學原理》第五版。2012年,《經濟學原理》第六版。2015年,《經濟學原理》第七版。你還記得你看的是哪一版嗎?是最經典的第五版還是最新的第七版呢?
  • 趣財經|這些有趣的經濟學原理,你看過幾個?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係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學習經濟學,重要的並不是記住某項具體的結論,而是要學會正確思考經濟問題的思維方式。那麼,究竟該怎樣,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呢?這個周末,我們和您一起分享一些趣味橫生的經濟學原理,讓您也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 清華教授李稻葵:三個經濟學原理中的選擇智慧
    事實上,經濟學首先是面對選擇的一門學科,是研究選擇的學科。在這篇文章中,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用三個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和三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為我們指明了做出明智人生選擇的方法。 李稻葵認為,今天年輕人面臨的問題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
  • 雙十一背後有哪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原理?
    雙十一背後有哪些有意思的經濟學原理?經濟學的智慧無處不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蘊藏著經濟學的智慧。歷時11年的雙十一熱度不減,是什麼樣的真相「促使」人們一次次瘋狂的下單?1、價格彈性理論一般而言,商品價格下降,都會引起一定需求量的增加。雙十一最普遍的營銷手段就是低價、折扣,這些活動讓消費者感覺購買更划算了!因此需求量迅速增加。
  • 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的又一次勝利
    在傳統經濟學看來,人是理性的,可以對長期的消費和投資做出合理的安排。但是事實並非這樣。舉個通俗的例子,小學課文裡面有篇課文叫《寒號鳥》,寒號鳥知道冬天馬上就要到了,每天唱著「哆囉囉,哆囉囉,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它每天花一點時間來壘窩應該是最優的,但事實上它並沒有這麼做,原因就是缺乏自我控制。
  • 行為經濟學——更接近現實的經濟學?
    既然參與經濟活動的人並不都是理性的,那要構建一個更接近現實的理論模型,就必須考慮當事人的心理因素,所以結合心理學理論的行為經濟學應當成為更合理的理論模型。行為經濟學指出,人類的種種「非理性」的行為,不是偶然的發揮失常,而是普遍存在。前景理論三個基本結論是:1、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你會參與如下的賭博嗎?
  • 讀書筆記 經濟學原理 微觀經濟學分冊
    1、 經濟學十大原理經濟:經濟(economy [kɑnmi])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oikonomos,它的意識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似乎有點奇怪。經濟學(economics[iknɑmks])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 AI+ 行為經濟學研究報告給你...
    這些日常中稀疏平常的現象背後,其實都站著你看不見的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是借鑑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基於有限理性的假設,將心理因素重新納入到經濟模型之中,考察在心理因素的影響下,經濟行為的特徵與規律的一門學問。1、為什麼AI需要行為經濟學?2017 年的諾貝爾經濟獎授予給行為經濟學家查德·塞勒,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 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潛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評介
    塞勒在同事謝弗林(H.Shefrin)幫助下,運用委託-代理理論框架對晚宴中腰果插曲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人由兩種心理控制,一種希望獲得立即滿足,另一種理智地權衡現在與未來。塞勒身邊許多人選擇犧牲現有價值獲取未來12個月而不是9個月的價值,他們支持價格隨機遊走卻一直試圖在股票市場裡進行波段操作,同時把退休基金投資於債券,儘管歷史上它的回報率低於股票。這些人的反常選擇又是源自什麼?
  • 三分鐘看完計量經濟學!
    數據的類型b,數據的質量C,樣本參數的估計:a,模型的識別b,估價方法選擇D,模型的檢驗a,經濟意義的檢驗:1、正相關;2、反相關等等b,統計檢驗:1、檢驗樣本回歸函數和樣本的擬合優度;2、樣本回歸函數和總體回歸函數的接近程度:單個解釋變量顯著性即t檢驗,函數顯著性即F檢驗,接近程度的區間檢驗c,模型預測檢驗:1、解釋變量條件條件均值與個值的預測測
  • 北京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碩士4個方向招生
    記者從北京師範大學獲悉,學校應用心理專業碩士(MAP)預計2018年分設4個方向招生。  學校心理學院MAP教育中心主任孫舒平介紹,應用心理專業碩士明年分設4個方向招生,其中用戶體驗(UX)招65人,臨床與諮詢心理招65人,品牌、廣告與消費心理招30人,心理測量與人力資源管理招40人。
  • 梁小民︱接地氣的經濟學——理察·塞勒與行為經濟學
    離開了這個前提,嚴密、精緻的理論分析,邏輯性極強的數學推導,就都不那麼堅實了,由此得出的結論也要打個折扣。經濟學的基本中心之一就是證明市場機制的完善性,建立在理性人假說之上的一般均衡理論證明了這一點。從歷史實踐來看,誰也不會否認市場機制。但「完善」二字絕談不上。市場機制出了多少問題?引發了多少次災難?人們選擇市場經濟,並不在於它完善,而在於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 2016考研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必背90個定義
    考研衝刺階段,知識點一定要記牢,下面考試吧考研網分享經濟學考研微觀經濟學必背的90個定義,大家要記下來。  經濟學——研究如何實現稀缺資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類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滿足的一門社會科學。  資源的稀缺性——指相對於人類無限多樣性的需要而言,經濟資源數量總是相對不足的,取用時要付出代價。
  • 盧鋒:中國的很多政策違反經濟學基本原理
    在經濟學原理這個層面,怎麼能夠用系統透徹的方式來闡述市場經濟學原理。我覺得這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範式。  首先要祝賀維迎出版這麼一本重要的《經濟學原理》專著,對我今後教學經濟學原理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剛剛聽維迎系統闡述這本書的特色,對我非常有啟發,我也非常同意他的觀點。但是,我還想結合我個人對開放宏觀經濟、農業經濟的研究,再結合今天的命題,講四個案例。
  • 2016考研微觀經濟學必考三論述題
    相比宏觀經濟學來說,微觀經濟學論述題出題相對來說較為固定,出題集中在市場結構比較、看不見的手(價格機制調節)以及市場失靈這三大塊內容上。下面新東方網考研頻道詳細和大家來回顧回顧。一個經濟實現帕累託最優狀態,必須滿足三個必要條件:①任何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對於所有使用這兩種商品的消費者來說都必須是相等的;②任何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對於任何使用這兩種生產要素的生產者來說都必須是相等的;③任何兩種商品對於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必須等於這兩種商品對於生產者的邊際轉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