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地震頻發地區,每次地震後就會出現土壤液化現象,威脅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此次臺灣南部發生6.7級地震後,很多地方都面臨土壤液化問題,臺南市區多處建築物傾斜下沉30釐米到1米,地基掏空相當嚴重。
不過專家說,土壤液化可以通過地質改造加以克服。
釋疑:什麼是土壤液化?
地震造成臺南市維冠金龍大樓倒塌,而該區域過去曾是鯽魚大湖,地震后土壤液化嚴重。不少房子嚴重傾斜,甚至下陷半層樓,連地板和牆角都噴出泥沙,根本無法再住人。
專家解釋,所謂土壤液化,指的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原本是固態的土壤變成液態,或變成粘稠的流質,導致房屋耐震能力下降。
土木工程專家高世煉說,用專業術語表達,土壤液化是指高地下水位土壤受到地震擾動後,孔隙水壓升高,土壤顆粒間的有效應力下降為零,土壤失去剪力強度而呈現有如液態。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拿數據舉例:臺北發生一次6級地震,會因為土壤液化使災難後果擴大成7.3級的水平。
專家:目前建築技術一定程度可解決
目前,臺北、新北等全臺多處都發現土壤液化潛在趨勢區,不少民眾擔心不已。但是專家表示,現在的建築技術,其實已經可以克服土壤液化的問題,比如,在鬆軟的土質裡灌漿、強化地盤,或者深入地基在堅硬的巖層上打樁,都可以大大降低土壤液化時帶來的災害。
針對民眾的擔憂,建築師李仁豪說,目前可以用建築技術來克服土壤液化的問題。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介紹,土壤液化的改善工作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地質改良,二是在基礎底下進行打樁工程,讓樁基礎穿透液化層。
臺當局將公布土壤液化潛在趨勢區資料
△ 土壤液化,房屋裂縫噴出泥沙。
臺當局已決定,將在1個月內公布6大城市的土壤液化潛在趨勢區資料,並研擬相關配套措施,告知民眾如何面對及防範。
臺灣前「內政部長」李鴻源16日說,在他擔任「內政部長」時,已經調查了全臺土壤液化區域,現在要公布相關數據,必須要連配套措施一同公布,避免民眾的憂慮,同時解決建築安全的問題。
「行政院長」張善政表示,「內政部」與「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將在1個月內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地區,屆時民眾必須面對現實,「內政部」也會提出相關配套補救。
本期監製/周慶安 主編/侯振海
編輯/陳維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