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冷戰時期著名英俄雙面間諜喬治·布萊克(George Blake)12月26日去世,享年98歲。
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致電布萊克的家人。他稱讚,通過多年來艱苦、繁重的工作,喬治·布萊克為實現大國戰略平衡和實現世界和平做出了寶貴貢獻,這個傳奇人物的光輝記憶將永遠留在世人心中。
被譽為"最後的冷戰鼴鼠",布萊克曾擔任英國間諜,後被起訴為蘇聯刺探軍情而被判入獄42年。1966年他從倫敦越獄,之後一直生活在莫斯科。
布萊克1922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原名喬治·比哈爾(George Behar),其母親為荷蘭人,父親為猶太人。他的父親出生於伊斯坦堡,由於在一戰中為英軍而戰取得成績,從而獲得了英國國籍。
青年時期,布萊克在埃及生活並接觸共產主義。二戰中,他曾為荷蘭抵抗軍的成員,之後逃離了納粹統治,於1943年抵達倫敦。隨後,他被派往英國軍情六處的荷蘭部門工作。
1948年開始,布萊克開始在韓國首爾工作,收集蘇聯遠東等地的情報。韓戰開始後,布萊克作為戰方代表被軟禁並被送往集中營。
被俘期間,布萊克親眼目睹了美軍對平民的殘酷轟炸,逐漸改變信仰。"我認識到,自己並不是站在正確的一方。"他請求朝鮮方面安排他與蘇聯情報人員見面。
1951年春,他通過朝鮮軍官向蘇聯大使館轉交了一張寫著請求安排與對外情報局代表見面的紙條。布萊克提出,自己要與蘇聯情報局合作,並告知蘇聯關於英國情報部門的重要信息。
兩年後,布萊克回到倫敦並在英國軍情六處總部工作,獲取了英國戰事部情報概述以及英美掌握的蘇聯軍事秘密。
期間,布萊克向蘇聯披露"柏林隧道"秘密,並揭露數百名英美在蘇聯間諜的身份,給英美情報機構造成巨大損失。
布萊克在1990年接受BBC採訪時表示,他估計自己背叛了500多名西方特工,但他否認其中42人因他而喪生的說法。
1959年波蘭情報官員戈列涅夫斯基叛逃美國,並向美國中央情報局揭發了布萊克。1961年布萊克從黎巴嫩被召回倫敦接受審訊。在此期間,布萊克表示,自己出於共產主義信仰向蘇聯情報部門提供情報。此後,他被判42年監禁。
入獄5年後,布萊克利用一個繩梯,在3名獄友幫助下,成功越獄,借道東德穿過"鐵幕",抵達莫斯科,在那裡受到英雄般的迎接。
根據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特別法令,他被授予蘇聯公民資格。此外,他被情報機構授予了上校軍銜,並參與情報機構的人員培訓工作。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開始,布萊克在莫斯科"進步"出版社工作,從事將列寧著作翻譯成荷蘭語的工作。1974年以來,他以喬治·伊萬諾維奇的名字就職於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主要研究中東問題。
多年以來,布萊克一直是《裁軍與安全》年鑑的作者和英文編輯,也是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武器、裁軍與國際安全》年鑑的俄文版編輯。
他被視為俄羅斯英雄,2007年,俄羅斯對外情報局為喬治授勳,慶祝這名雙重間諜85歲壽辰。多年來,他還獲得了列寧勳章、紅旗勳章、愛國一等勳章和個人勇氣勳章。
"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也是最和平的日子,在西方工作時,我總是有被暴露的風險。在這裡,我感到自由。"2012年,喬治在90周歲生日接受採訪時說。
然而,那時喬治的視力已經衰竭,"幾乎成為盲人"。但他沒有對自己的過去表示遺憾,"回顧我的生活,一切似乎都是合乎邏輯的和自然的,無論我在哪裡都努力適應,即使在監獄時也是如此,我總是試圖找到一些積極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