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2年11月26日,一名流浪男子推著行李車經過日本銀行東京總部門口。(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日報網5月28日電(信蓮) 據record japan網站27日報導,日本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依然存在著比較嚴峻的貧困問題,不過主要體現為「相對貧困」,而非「絕對貧困」。最新調查顯示,日本相對貧困率已達到16.1%,創下約30年來的最高紀錄。
所謂「絕對貧困」是指難以生存,比如忍飢挨餓、無家可歸等;而「相對貧困」是指無法實現一般民眾的普通生活,日常生活表現十分拮据。在日本,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少於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一半,即為相對貧困人口。2012年日本將相對貧困線定為年收入12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1萬元)。
日本政府發表的《2013年國民生活基礎調查》顯示,日本相對貧困率達16.1%。也就是說,幾乎每6人當中就有一人處於相對貧困的狀況,尤其是在近幾年,以20-29歲年齡段為首的年輕人群的貧困率急速增加。
《國民生活基礎調查》是日本厚生勞動省舉辦的保健、醫療、福利、年金以及收入等國民生活的基本事項的調查。從1986年開始,每3年舉行一次大規模調查,中間各年則實施小規模簡易調查。
對於身體健壯的年輕人,即便年收入低於122萬日元,也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不過一旦出現生病、失業等狀況,存款就會很快見底,從而造成生活困難。另外,對於將來職業技能的提升、結婚育子以及養老保險等生活規劃也比較難以實現。實際上,根據調查顯示,收入較低的非正式勞動者的未婚率遠遠高於正式勞動者,因此,低收入者在建立家庭方面也會顯得更加困難。
儘管目前日本的經濟有所回升,但是這對於貧困層人群來說,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恩惠,因為日本的相對貧困率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持續惡化。統計顯示,存在該現象的國家並非日本一個,諸多發達國家也都存在類似現象。有研究指出,自1970年以來,經濟的增長並沒有促進發達國家底層勞動人群的收入增加。對於日本來說,安倍經濟學措施也並沒有改變這一現狀。
(編輯:張同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