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榆林以市域社會治理為切入點,深化平安指數運行機制,借鑑「網際網路+」思維,在全省率先發布平安指數,通過科學賦權、精準計分、智能運用,以市域層面各類安全「大數據」為支撐,對全市的各鎮街社會治理水平給出更客觀的評價、更全面的評測、更精準的診斷。同時,用「加速度」「智慧度」「精準度」「滿意度」打造榆林市域社會治理「新算法」,有力推動了榆林平安建設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進程,為全市築起一道平安「防火牆」。
一、構建立體化體系,提升社會治理「加速度」
榆林平安指數按照「大平安」理念來設計,包括8個維度的內容,從「治安好、秩序佳」的「小平安」,到涵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各領域的「大平安」,分別是社會政治安全、經濟金融安全、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安全、生態環境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網絡與信息安全和突發公共事件。並包括安全指數、消防安全、市民訴求等3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和33個三級指標。採用二八縱橫向綜合對比方法,構建了平安指數測算模型,並根據數學模型最終確定各項指標權重,分別是安全指數佔50%、消防安全佔20%、市民訴求佔30%。每天對鎮街平安狀況開展測算並在進行量化發布,用數據告訴您生活、工作環境的安全狀況。
二、凝聚科技力量,提升指數發布「智慧度」
榆林平安指數依託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開發了一鍵發布、查詢統計、數據分析等實用模塊,整合了公安、12345服務熱線等信息數據資源,建立了統一、開放、共享的信息系統。全市共接報刑事類警情6514起、治安類警情32911起,同比分別下降6%、5.5%;共打掉涉黑涉惡犯罪團夥87個,移送起訴86個,一審判決83個;向各級紀委監委移交公職人員腐敗問題和「保護傘」線索277條444人,查封、扣押、凍結涉案資產7.46億元;堅持主動進攻,查破邪教案件5起,行政拘留5人;成功預警處置了企業集資等群體集訪6起。榆林市各級平安工作者可以依託指數系統查詢統計、研判分析、指令下達和任務反饋等工作,通過運用智能化手段,使信息數據「變量」成為社會治理「增量」,進一步推進榆林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治理方式,整合治安新力量,增強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性。
三、推出指數工作機制,提升基層治理「精準度」
榆林平安指數不僅是成績單,也是一定程度上的「錯題本」,直接瞄準治安的盲點、弱點。「藍、黃、橙、紅」四種顏色對應表明「優秀、良好、中等、較差」四種平安狀況,顏色的變化表明區域治安建設情況的變化,榆林平安指數試運行以來,各縣區四色指數預警生成次數共546次,藍色217次,黃色145次,橙色145次,紅色39次,其中,7個縣區紅色預警累計為0次,1個縣區紅色預警多達24次,屬於較差級別。對此,該縣迅速召集相關職能部門召開專題研判會,深入分析查找成因,提出整改措施。
榆林平安指數,不僅僅是為了向公眾「科普」,這一指數還有「自黑揭短」的功能,公布不好的問題,為的就是倒逼各職能部門領導幹部主動作為、主動發現問題,積極精準提升榆林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如今社區治理,老舊小區改造成為城市競爭的新賽道,但是在治理過程中可能衍生治安事件乃至刑事犯罪,卻必須直面。以榆陽區某街道為例,針對轄區城市管理與環境保護項數量多的情況,該街道經研判分析,發現與轄區老舊小區、無物管小區居多有直接原因,其中亂堆放、亂停放、夜間燒烤投訴案件較多。為此,街道協調城管部門加強巡查治理,特別是夜間的突擊檢查,及時整治查處亂擺賣的無證攤販,定時清理亂停放的共享單車,轄區城市面貌發生根本改觀。
四、深化移動數據應用,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
榆林平安指數試運行以來,整體運行情況良好,市民可依託「平安指數」模塊實時查詢平安生活資訊和安全防範提示,參與平安建設,評價平安工作,反映平安問題。榆林平安指數是評價所居環境的科學指數,也是提高市民的安全防範意識,下一步,榆林平安指數將繼續創新研發更多實用模塊,市民群眾可通過以「拍照、描述、上傳」的形式實時反映身邊平安問題,工作平臺將問題推送分流至相關鎮街和部門開展整改,市平安辦全程監督更進,並對發現問題的群眾進行適當獎勵,全面提升群眾參與平安共建工作的積極性。榆林平安指數從醞釀到決策、從實施到深化、從考評到獎懲,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環節,都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滿意導向,用群眾工作統攬平安建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有效匯聚民智民力,共建美好家園,成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榆林樣本」的又一有益探索。
作者/來源:巍巍上郡風一平安榆林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