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穿「的確良」
1970年,憑票供應的「的確良」等化纖衣料,成為女青年服飾打扮的最愛主料。
圖片由 單寶玉 提供(錢江晚報2009年10月1日A0033版:典藏·家庭相冊)
對於當下年輕人來說,「的確良」是個比較陌生的詞語,作為布料的「的確良」衣裳,也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對於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過來的人而言,大家對「的確良」都有種特殊的情愫,擁有一件「的確良」衣裳,是當時每一位孩子夢寐以求的事情。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缺食少穿是生活的常態。當時買布料是要憑布票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句話是當時大多數家庭的真實寫照。我上有兩個姐姐,家裡若有添置新衣服自然也就很難輪到我的份上。兩個姐姐穿舊了的衣服只要不是太花的,經常重新裁剪後讓我繼續穿,父母走親戚時帶回來的一些半新不舊的衣服,總會讓我興奮一陣子。
我的第一件「的確良」衣服,說起來有些心酸。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村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地裡掰回家的玉米棒子,堆積如山,需趁著炎炎夏日脫粒曬乾後,到鎮上糧站出售。父母忙著照料地裡農活,剝玉米粒的手工活,就全落在放暑假在家的我們幾個孩子身上。嬌嫩的手指手掌,常常被堅硬的玉米粒磨出血泡,疼痛不已。為了刺激和鼓勵我們幹活,母親每天獎賞每人5分錢用以購買冷飲。當時我們都捨不得買,我把辛苦所得的冷飲錢積攢起來,加上春天時自己放學回家挖蒲公英出售掙的零花錢,湊到2元多全部交給母親,讓她給我買件「的確良」做的綠軍裝。那時,「的確良」的綠軍裝在我們男孩子的世界裡,是最流行、最時髦的。
記得母親花了3.2元,到布店扯上幾尺「的確良」布料,找裁縫店做了這件「的確良」綠軍裝。記得剛穿著新買的「的確良」綠軍裝上學,引來不少女生讚許和男孩羨慕的眼光。這件「的確良」綠軍裝我穿了三四年,伴我讀完小學,因為我長高了,衣服尺寸太小,才讓把它壓箱底。
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朝颳起,最先變革的,便是人們身上的色彩。當時街上「綠、藍、黑、灰」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喇叭褲、健美褲、牛仔褲、蝙蝠衫等走進平常百姓家,追求個性、標新立異成為年輕人服裝需求中最重要的元素。
眼下,你隨便走進哪一家商場布店,都會為那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服飾而嘆服,真的是萬紫千紅、眼花繚亂。如今的衣服,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衣服的概念,而上升為一種文化符號,如牛仔服、情侶裝、乞丐服、文化衫等,帶有極強的個性色彩,旗袍、唐裝、漢服也捲土重來。
改革開放4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給各行各業帶來的巨大變化,卻是非常驚人的。如今「的確良」雖早已風採不再,但它能真實、客觀地反映和折射出普通老百姓在穿戴方面發生的從商品匱缺到商品豐盛的歷史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