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服裝風潮:時髦莫過「的確良」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這個夏天街上流行穿什麼?一千個人恐怕有一千二百個答案。但放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說起時髦,絕對繞不過一個詞——「的確良」。這種現在看來頗為土氣、也並不舒適的化纖面料,在當時引領了鮮亮、挺括的服裝風潮。也正是這種「不用從地裡長出來的布」,幫助中國人結束了「大改小、舊翻新,補丁摞補丁」的穿衣日子。

1957年6月,為節約棉布支援工業生產,華北直屬工程公司工人們提出「一年不領工作服」,依靠縫補克服困難。高宏/攝

  「我們能不能也搞點化纖」

  新中國成立之初,工農業基礎薄弱,吃穿用度各方面,生產的發展都趕不上幾億人生活改善的需求。那會兒大家穿的全是棉布衣褲,而有限的土地顧得了吃(種糧食),就顧不了穿(種棉花),紡織品異常緊缺。

1957年4月20日,《北京日報》1版

  1954年9月,全國啟動實施棉布計劃定量供應,各地分期按人頭髮放布票,布料、成衣、床上用品統統憑票購買。1956年,國內遭遇水災,棉田減產,紡織品供應愈發吃緊,不得不強化「憑票買布」措施,「大小童裝和五寸以下的布一律按實收布票;蚊帳布按二折收布票,蚊帳成品的頂布、邊布和衣著用的網眼布都按實收布票」。(1957年2月10日,《北京日報》1版)1957年4月,國務院通過決定,該年度第二期布票「一律按面額對摺使用」,並向全國人民發出「戰勝困難 精打細算 節約棉布」的號召。9月,北京市宣布新一年棉布供應計劃,城市居民、大中學生,全年的布票定量由36市尺下調到24市尺。

1968年5月,北京前進棉織廠織布車間。胡敦志/攝

  24市尺是什麼概念?一件襯衫做下來要7尺5寸布、一身棉衣要16尺布……布票不夠,錢也不寬裕,穿衣必須精打細算、艱苦樸素。再加上純棉服裝容易破損,穿打補丁的衣褲、戴保護衣袖的袖套,成了那個年代的標誌。一般人家的孩子一年到頭難得穿身新衣裳,不是拾爸爸、媽媽穿舊了的,就是撿哥哥、姐姐穿小了的。

  怎麼解決老百姓穿衣難?布如何「不用從地裡長出來」?根本辦法就要靠化學纖維。據報導,毛主席就曾對周總理說:「我們能不能也搞點化纖?不要讓老百姓穿衣這麼千辛萬苦。」

  「的確良」,化纖的一種,1950年代在國際上開始流行,也稱「達可綸」「滌綸」,有純紡的,也有跟棉、毛混紡的,通常用來做襯衫。據說這種面料最初在廣東按音譯被喚作「的確靚」,傳至北方後變為「的確涼」,後來大家發現穿起「的確涼」並不涼快,才改成了「的確良」。

  「的確良」的「優良」顯而易見。儘管不吸汗、不透氣,可挺括滑爽、易洗快幹,還比棉布結實,「經蹬又經踹、經鋪又經蓋」,一件頂三件。更重要的是「的確良」雖然貴,但不按實收布票,而是打折收取,對布票不夠用的人家是個大好消息。

  1960年代初,「的確良」開始在京津滬小批量試製。由於當時中國人還沒有從石油到化纖的生產能力,只能靠進口滌綸纖維來開發「的確良」,後來又靠進口聚酯切片來製造滌綸纖維,所以生產出來的產品都儘量用於出口創匯,比如北京產的冰山牌漂白「的確良」、天壇牌襯衫等等。少量在大城市上市或出口轉內銷的「的確良」料子、成衣,是排大隊搶購的緊俏貨。直到1970年代,國家決心大手筆引進石化裝備,發展化纖工業全產業鏈,上海金山石化等大廠陸續建成,曾是高檔商品的「的確良」才逐漸普及。

  街上流行花衣裳

  「的確良」帶給中國人的,還有巨大的視覺衝擊。

1977年,北京印染廠在百貨大樓舉辦「的確良」花布圖案選樣投票,群眾踴躍參與。胡敦志/攝

  1950、60年代,中國沒有時裝概念,衣服款式基本男女一個樣,顏色只有灰、藍、黑,被外國媒體形容為「藍螞蟻」「灰螞蟻」。而「的確良」的出現,讓大家見識到了衣服不但可以周身沒有一點「死褶」,還能如此鮮亮,尤其是後來各種花型不斷面市,讓街頭突然流動起了色彩。一時間,想要洋氣點,少不了省吃儉用置辦「的確良」。

  最開始,大家買不到也買不起幾件「的確良」襯衫,只能購買「的確良」做的假領子,幾件假領輪流穿,每天給人煥然一新、體面高級的感覺。哪個姑娘有件格子「的確良」襯衫,足以引發極高的回頭率。1970年代中後期,隨著「的確良」普及,姑娘們紛紛穿上小碎花裙子、帶裡襯的白裙子,走起路來裙角飛揚,男士們則熱衷雪白的「的確良」襯衫,不少人還把下擺扎在褲腰裡。

  對那個年代的時裝記憶,在本報報導中可以找到不少記述。有人回憶:粉碎「四人幫」後,自己有幸作為學生代表接待外賓,為此一連幾天到親戚家搜尋裝備,最後精選出一雙只有在上海才能買到的白邊白塑料底方口布鞋,一條表姐捨不得穿的隱條「的確良」長褲,一件媽媽的「的確良卡其」(簡稱「的卡」)上衣,還戴了圈假領子。這身拼湊出的行頭吸引了眾人視線,後來好多年都是自己炫耀和臭美的資本。(1994年9月17日,《北京日報》8版《回望那個年代》)

顧客們在瑞蚨祥選購「的確良」和人造棉布。 李晞/攝

  還有人回憶:1970年代初,王府井有家益民商店專賣出口轉內銷服裝,一下子成了沙漠裡的綠洲,姑娘們為買一件衣服要在人群裡擠上數小時。自己曾在益民買過一件14元錢的長絲「的確良」繡花短衫,商標上繡著「精工巧制」和「made  in  China」,因為太奢華,只好把它鎖進箱子裡,直到1978年上大學時才拿出來穿,依然很顯眼。(1994年11月21日,《北京日報》7版《時裝記趣》)

  一度產銷不對路

  1970年代末,化纖工業全產業鏈逐步建成,市場上卻出現了另一種現象:同為「的確良」,有的品種老百姓想買買不著,而大家不願買的品種供應卻很多。

  1978年10月,記者就北京市面上「的確良紗卡」大量積壓,而「的確良府綢」供不應求的現象展開調查。結果發現,府綢用途廣,群眾十分喜歡,尤其是軍綠色府綢,一上市就一搶而空。而紗卡太薄,外觀也不大好,一米紗卡比府綢還貴六角錢,所以賣不出去。

1978年10月6日,《北京日報》1版

  奇怪的是,商業部門明知紗卡積壓,卻繼續大量調進。市紡織品公司說出了苦衷:紗卡和棉布一樣,都是國家統購統銷物資,工廠生產出來了,商業部門就得收購。其實紗卡跟府綢,都是市第二棉紡織廠用同樣的紗織成的,生產紗卡的設備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織府綢。紡織品公司早就向廠方提出調整,但大半年過去了,織機一臺也沒有改。那麼,紡織廠為什麼要堅持生產滯銷品種呢?原來紗卡的產值比府綢高,如果把紗卡改為府綢,工廠的產值減少,企業就評不上先進,工人就拿不到獎金。

  類似「的確良」產銷背離的怪現象並非個例。當時,中國還沒有市場經濟概念。企業按照上級下達的計劃和任務生產,不是按照需求生產,至於產出的東西有沒有人要,企業不關心。這也導致了普遍的產銷不對路。

  改革開放的到來,迅速打破了閉門生產。1979年12月5日,本報頭版刊文《逐步樹立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而生產的正確思想》,報導了紡織部門的變化:過去產值低的品種不幹、生產難度大的不幹、花色多的不幹,現在開始考慮市場需要,確定不同品種的增產、減產、停產。市第二棉紡織廠以前一年調整不了幾次品種,織機很少翻改,現在每月都要調整品種,翻改機臺。

印染廠印花工段。高宏/攝

  感受到時代微妙變化的還有第一撥闖市場的人們。大新紡織品公司總經理王玉清回憶:1980年代初,他領著幾個待業青年開起了綢布店。當時市民還要憑票買布,買一米「的卡」,需要6元多現金和3寸布票。他看準商機,買了白色「的卡」布,自己送到印染廠加工再拿到店裡銷售。由於減少了中間環節,這樣的「的卡」一米只賣3.6元,而且不需要布票,一天賣了好幾萬元錢。沒想到這被認為是典型的「投機倒把」行為,正等待處理時,統購統銷政策取消,國家定調「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商品經濟」,這才免了牢獄之災。(2004年8月19日,《北京日報》12版《鄧小平與市場經濟》)

1978年2月10日,《北京日報》1版

  「還有使用布票的必要嗎」

  進入1980年代,棉花連年增產,滌綸混紡布產量比1960年代末增長了三十多倍,紡織品生產已經能夠滿足老百姓需要。從1982年開始,國家陸續對部分紡織品減收或免收布票,敞開供應,曾經捉襟見肘、無比金貴的布票一時間「家家有餘」。1981年11月、1983年1月,國家根據實際成本的變化,連續兩次大幅下調「的確良」、腈綸毛線等化纖織品價格,過去價格高昂的「的確良」變得經濟實惠。

  1983年9月26日,本報印發《還有使用布票的必要嗎?》內參。記者在取得大量市場一手材料後,提出取消布票的建議。1983年11月22日,商業部發出通告,宣布從該年12月1日起全國臨時免收布票、絮棉票,1984年也不再新印發。通行了30年的布票終於廢止。

2012年10月31日,《北京日報》46版

  穿,不再愁了,棉紡織品、化纖織品的種類樣式越來越多。到了1980年代中期,風行一時的「的確良」逐漸沒落,開始講究穿得舒適的人們認識到化纖面料不透氣、不吸汗的缺點,一統天下的「的確良」襯衫向滌棉、純棉、牛津紡、絲綢、絨布格襯衫等轉變。

  時間推移,北京人的穿著打扮、審美情趣不斷更新,純棉織品重新成為時髦,當然,質地、花色都和曾經軟塌易破的棉布不可同日而語。而「的確良」,則成為「短缺的時尚」中一段特殊的記憶。

  本版文字:簡汐  歷史資料:北京日報圖文資料庫

相關焦點

  • 上世紀60年代,「的確良」服裝風靡中國,後來為何被時代拋棄?
    而且純棉製成的衣物形式會很單一,款式也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斷的前進,再加上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一種新的布料——的確良,就這樣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強烈的需求,新引進  60年代,國家棉花減產,原本就不充足的布料市場產品更加稀缺,而人們對布料的需求又只增不減,對新布料的需求日益強烈。
  • 七八十年代流行的「的確良」,你還記得嗎?現在為何消失了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的確良」這個詞語,同樣散發著獨有的年代氣息。多數青少年應該不知道「的確良」為何物,其實就是一種用來做衣物的合成纖維紡織物,也就是滌綸。在40年前,「的確良」製成的衣物還非常流行,是時髦的代名詞,極受歡迎。
  • 「講述」「的確良」——記憶中的衣時代
    圖片由 單寶玉 提供(錢江晚報2009年10月1日A0033版:典藏·家庭相冊)對於當下年輕人來說,「的確良」是個比較陌生的詞語,作為布料的「的確良」衣裳,也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對於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過來的人而言,大家對「的確良」都有種特殊的情愫,擁有一件「的確良」衣裳,是當時每一位孩子夢寐以求的事情。
  •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5個職業被稱為金飯碗工作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剛經歷改革開放,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市場也就像是春天的花朵一般逐漸綻放,一股股思潮在沿海城市逐漸盛行,下海創業經商被逐漸允許,所謂的金飯碗工作也不同過去那麼單一,變得多樣,在國家相繼成立了銀行體系和證券體系之後,金飯碗工作更是多了不少。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男女老少都生了蝨子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蝨子生在所有的男人、女人、老人和年輕人身上,其中一些人還長著跳蚤,上世紀代末以來,蝨子基本上從人體內消失,現在蝨子基本絕跡。首先,蝨子從哪裡來?
  • 七八十年代躁動的紐約!|弗蘭克·霍瓦特|珍妮特·德萊尼|亨利·查...
    紐約的七八十年代躁動不安,又充滿刺激。曼哈頓跳動著能量的脈搏,繁榮的外表下隱藏著危險的暗流。紐約現在已變成人們所熟知的模樣,而那些令人迷亂的日子似乎越來越遠。多虧街頭攝影師們的不懈努力,我們藉助攝影銘記著城市發展的過程,重溫過去的歲月。因此我們匯集了十二位街頭攝影師,無論是拍攝地鐵塗鴉還是Studio 54俱樂部,他們為我們捕捉了這二十年紐約的活力。
  • 為什麼七八十年代,人身上會長蝨子,這些寄生蟲是怎麼來的?
    作為一個80年代尾巴上出生的農村人。我非常「有幸」長過蝨子。前幾天,我問我家姑娘,你知道什麼是蝨子嗎?她一臉茫然。在七八十年代,身上長蝨子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知道還有沒有這樣的回憶,在外面瘋玩了一陣,被媽媽叫回家,按在懷裡,扯著頭髮,翻看蝨子。找到一個,就聽到頭頂「嗶嗶啵啵」的聲音。這就證明,一個蝨子被媽媽「無情「地消滅了。
  • 經典又回放了,七、八十年代流行的「花衣服」,時下潮人愛個不停
    都說復古回潮,時尚是個輪迴,2020年大熱的印花元素是七八十年代必不可缺的潮流復古元素之一。復古的造型設計的引領當下流行的趨勢,經久不衰,千千萬萬種印花,通過不同的方式搭配組合和圖案視覺搭配,能為我們呈現不一樣的美學效果與享受。
  • 復古風回潮,這些古老的照片,告訴你70年代的時尚風格
    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到90年代,所有的單品基本上被大家扒了個遍。50年代最流行的瑪麗珍鞋,60年代流行的大方領和連身裙,80年代的迪斯科風潮。90年代的前衛和街頭文化,裡面所有的單品都讓現在的時裝設計師們重新解讀。
  •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的身上為何會有蝨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
    #蝨子#人們在新的時代,吃的、穿的,跟70、80年代是沒法比的,七八十年代,有時候飯都吃不上,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破衣服,家裡的衛生那就不用說了,更談不上在冬天能洗澡的事了。
  • 七八十年代,專家考察後已經給出了答案
    七八十年代,專家考察後已經給出了答案引言人類遊走在自然之間,已經憑藉著智慧創造出了種種現代化建築和工具,雖然地球很多地方都已遍及人類蹤跡,但是總歸還有著尚未開拓的地方。那些神秘的地區總是讓人嚮往,勾起了人類的好奇心,但是高深莫測的地理環境,可能潛藏著一些安全隱患,使得探尋者也心有忌憚。
  • 七八十年代的「老三件」之一:上海牌手錶,現在拿出來值多少錢?
    七八十年代的「老三件」之一:上海牌手錶,現在拿出來值多少錢?手錶的歷史是比較長了,最早從二百多年前就有了。但是我們國家能製作手錶的歷史也還是不長的,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一家工廠召集了全國的優秀師父,他們的技術都是一流的,工廠讓他們一起研究怎樣才能製作手錶,而且這項技術在我們國家還從來沒有開發過,他們這次也是本著創新的態度,同時對國家也有著責任心,希望用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努力能使中國強大一點。這就是上海手錶廠。
  • 女主重生七八十年代軍婚文
    (不過後期男主因為受傷退伍了,變成了經商)《重生農家媳》作者:小二園江敏上輩子選擇了做富裕人家的媳婦,鬥公婆、鬥丈夫、鬥小三,一輩子汲汲營營,這輩子,她選擇了不同的人生,白胖媳婦的農家生活,種田、養娃,且看八十年代的農村小媳婦的恣意生活。(雖然極品多,但是蠻好看的)《寵妃現代生活錄》作者:望江影她是宮女出身的嬪妃,貌美多才,從層層深宮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寵妃。 在最豔麗之際被帝王捨棄。
  • 40年前,有一種流行全國的衣服叫「的確良」,為何現在消失了?
    在70年代以前,其實我們國家的衣服的材質主要還是純棉,純棉製作的衣服非常的柔軟舒適,但是因為生產水平有限的原因,純棉的衣服雖然非常的舒適,但是形式單一,基本上顏色和款式都只有那麼幾種,整體來說,並沒有那麼的美觀。
  • 八十年代的萬元戶,當時究竟有多神氣?很有歷史分量的一類人
    經歷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是見證祖國快速走向繁榮富強的一代人,雖然那時的物質很匱乏,但卻在內心深處留下了太多一生難以磨滅的美麗記憶,所以這代人又是精神層面很富裕的一代人,至少我經歷過並且是這樣認為的。說到那個奮進的年代,說到那個年代的巨變,就不得不說說那時的萬元戶,因為這三個字是那個時代巨變的烙印之一。
  • 反映八十年代青春故事的電視劇:甜蜜蜜、血色浪漫你看過幾部?
    這部劇所演得男女之間那些兩小無猜的事情,真的就是發乎情止乎禮的,很符合90年代初的那些青年男女們的心理狀態。2、甜蜜蜜該描寫了發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段至純至真的浪漫愛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一旦相愛終生不渝,這部電視劇是孫儷和鄧超的定情劇,這部劇中也是鄧麗君的《甜蜜蜜》這首歌一直貫穿著整部電視劇,倆人也很喜歡鄧麗君的這首歌,《甜蜜蜜》詮釋著那個純真年代的美好情感。
  • 高質量年代文:我和我的祖國一起成長,六七八十年代甜寵文!
    …………南方白富美安娜穿回到八十年代初北方一個偏遠保守的林場區鎮,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短評:女主突然穿越到三十年前,一九八幾年,自己還沒出生的時候,然而並沒有金手指大開做什麼偉大的事情,她在路上順手幫助了一個自殺的姑娘,並頂替了她的身份去林場當老師,認真的生活。當然穿越者都是有優勢的,後來不僅找到了自己的父母,還挽救了早夭的哥哥。
  • 歷史上都是貢品,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廣東四大名雞,你都吃過嗎
    今天重新介紹一下廣東的中華名雞,主要內容定格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是每個#冬日養膘季#必考內容。因為當時剛好是知青返鄉,國家改革開放之初,國內的很多農產品還是原汁原味的。上世界80年代,廣東最火的應該是清遠雞,因為宴請美國總統尼克森,國宴上有道白切雞,肉質滑嫩,香味濃鬱。所說當時尼克森特意總了下這個菜是什麼做的,廣東把這種白切的雞叫「項雞」,翻譯成英文比較麻煩,只好說是「未婚的母雞」,算是一段佳話。
  • 動物權利起源於十八世紀英國,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盛行起來
    動物權利早在十八九世紀就被提出,起源於英國,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世界範圍的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而盛行起來。
  • 八十年代文壇:人道主義的重返以及再發展
    導語:中國文壇自八十年代初期開始,人道主義以及對人性的重新發掘被再次重視,尤其是在七十年代文革之後,對壓抑人性的做法展開了大規模的批判。尤其是對人性的呼喚,以及對人的尊嚴以及權力的確認,其實是對人的一種肯定。尤其是人道主義的提出,但是這個在八十年代盛行的人道主義與歐洲的人道主義略有不同,在其意義上遠遠超出了歐洲人道主義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