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初接觸沉香的時候,總會聽到厲害的玩家語重心長的說:要懂沉香,地理知識、物種知識都真的要不錯才行。
直到最近偶然看到了一篇論文,才讓我真的有些明白這句話的道理。
這篇論文叫做"Species identifcation of Indonesian agarwood using a DNAbarcoding method ",是2019年9月刊登在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的國際期刊。裡面大致上是在談中南半島和印尼沉香樹種的問題。
其實內容也非常有趣,最吸引我目光的,其實是論文當中的一個小小的圖。
一個畫了兩條線的圖:
wallace線和weber線,是物種分布重要的兩條線。圖片取自Species identifcation of Indonesian agarwood using a DNAbarcoding method,Seiji Tanaka · Michiho Ito,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大家可以看到整個中南半島和印尼,這邊有兩條線呈現在這個地圖當中,一條是大名鼎鼎的Wallace Line,另一條是後世修正補充增加的Weber Line。
這兩條線能告訴我們什麼?
首先我們來談談Wallace Line的由來:
1854年到1862年英國動物地理學者Alfred Russel Wallace,他被公認是19世紀動物物種地理分布的權威專家,被稱為「達爾文的擋箭牌」。除了和達爾文共同提出「天擇」之外,還為演化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許多其他貢獻。其中的偉大貢獻就是提出了Wallace Line。
Wallace在印尼研究島嶼的動物時,他注意到婆羅洲 (加裡曼丹島)與蘇拉威西島、峇裡島和龍目島之間似乎有一條隱形的界線將兩邊的生物分開;界線以西和東南亞的生物十分接近,界線以東則接近紐幾內亞的生物。
例如:峇裡島的鳥類與爪哇島幾乎相同(Wallace Line以西),但在距峇裡島僅約30公裡的龍目島(圖上LOMBOK處),卻只有50%的鳥類相同。為紀念他的發現,科學界將劃分這兩區的界線稱為華勒斯線(Wallace's Line)。
而科學家進一步提出了Weber Line修正和擴充了這個重大發現:在Wallace Line以東,通過摩鹿加群島和蘇拉威西島,帝汶與澳大利亞這段區域裡面。其中Weber Line以西,東南亞生物成分超過50%;界線以東,澳洲區生物成分超過50%。
簡單來說整理一下變成下面這個圖:
物種的概念,套用到任何生物都是類似。
其實這篇日本人寫的研究大致上也是在支持這樣的證據,
至於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
還是要從冰河時期去解釋,因為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因此加裡曼丹島及峇裡島等島嶼曾經與亞洲大陸相連,Papua island和鄰近島嶼則曾與澳洲相連;而那時Wallace Line划過的地方仍然有海洋的阻隔,造成物種產生了如此不一樣的區域特性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結論,因為從動植物來看皆是如此,沉香也有這樣的劃分特性。我們知道根據CITES的分類,Aquilaria (沉香屬)和Gyrinops (擬沉香屬)都算沉香。
而Aquilaria (沉香屬)則是廣泛地分布在Wallace Line以西的各大島,Gyrinops (擬沉香屬)則是廣泛分布在Weber Line以東的各大島嶼,而Wallace Line和Weber Line中間的區域,則是兩種屬各半都有,屬於中間地帶。
由於最早期歷史開採沉香都是以Aquilaria (沉香屬)為主,Gyrinops (擬沉香屬)其實是後來1990年代發現也能結出品質不錯的沉香,才將其也納入國際沉香認定的範疇之中。
這樣的知識其實對於沉香產區的認知有很大的幫助,厲害的沉香材料商有辦法看到沉香就知道這塊沉香產地大概在什麼位置。無非和這樣的地理知識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早期所理解的惠安沉香。
範圍大概不出Wallace Line以西的地方。讀者可能會想問,加裡曼丹島好像也再這條線以西啊,但是早期分類上屬於星洲系沉香。這是什麼道理呢?我想從演化論的角度提供了一些答案,每個大島本身還是會經過漫長的時間出現演化的效應,產生出不同的沉香樹種的。
因此儘管Wallace Line以西都是Aquilaria (沉香屬),還是存在不同樹種的差異。如果還要再細分出不同產地的沉香,就需要更長期的經驗累積和實力了。
短短的利用這篇論文和大家沉香屬,擬沉香屬的概念,也順便聊聊沉香的一些冷知識,希望對大家理解沉香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