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郡守的遷轉由來,以及中央政府官員的升遷演變過程,有何影響
郡守的遷轉,是研究郡守制度的一個重要方面。郡守的來源、郡守卸任後的去向以及郡守因何而遷轉,都能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中央政府的政策及其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由中央文官出任郡守由中央文官任郡守的有 26 例:鍾毓、王肅、嚴苞、程曉、劉靖、張緝、溫恢、杜恕、鄭渾、顏斐、劉劭、裴潛、韓宣、王觀、胡質、傅嘏、王基、龐淯、高堂隆、牽招、李勝、沐並。
這 26 例中,除了王肅由第三品、中二千石的光祿勳徙為第三品、二千石的河南尹外,其他 25 例的俸祿都由二千石以下(比二千石、千石、六百石、四百石)增為二千石。所以說,中央官到地方任郡守,是中央官升遷的一個重要途徑。表面上,中央官員遠離了最高權力中心,但就他們所擔任的官職來看,不僅俸祿得以提高,而且郡守掌握了一郡的財政、軍事大權,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是十分有利的。
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的矛盾尖銳,經歷了東漢末年的動蕩,皇權的衰落,地方政權的強大使得中央統治者非常重視對地方政權的控制,而所以大量的派自己的近密之臣去掌握地方政權,以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從側面反映了郡守在當時的地位之重。同時,挑選天下賢能之士,先擔任尚書、散騎等內官,然後出任地方長官,也是統治者的用人之道。
由將軍府屬吏遷郡守以將軍府屬吏升遷郡太守的有 2 例:鄧艾以第七品的參軍事遷南安太守;王基以第六品的大將軍從事中郎遷安豐太守。其實二人在進入將軍府之前都曾擔任治民之官。鄧艾在任徵西軍事之前,擔任尚書郎(四百石、第六品),主管農部。政績斐然,「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後因對蜀西南戰事,便讓鄧艾從中央官轉為參徵西軍事,出任南安太守,鎮守西南,並配合徵西將軍郭淮參與對蜀作戰。王基在任從事中郎之前曾擔任安平太守(二千石、第五品),後因公事去官。安豐郡與吳接壤,軍事地位顯著,所以曹爽先請王基為將軍府屬吏,後派出為安豐太守,鎮守東南。
從二人的仕途經歷看,擔任將軍府屬吏,只是藉助戰爭作為一塊跳板,真正的目的是出任「劇郡」,鎮守一方。正因為他們曾經具有一定的治民經驗和政績,所以才有資格從將軍府屬吏遷為郡太守。
平遷為郡平遷為郡守的共 11 人。司馬芝、李勝、劉靖、鄭渾、顏斐、盧毓、孫禮、徐邈、胡質、任嘏、鄧艾。郡守平遷的原因有三種。第一,以政績或軍功遷。鄭渾任陽平、沛郡二太守時「郡界下溼,患水澇,百姓飢乏。渾於蕭、相二縣界,興陂遏,開稻田。……比年大收,頃畝歲增,租入倍常,民賴其利。」治民有方、政績斐然,所以遷為山陽、魏郡太守。孫禮任琅琊太守時,「從大司馬曹休徵吳於夾石」,有軍功所以遷陽平太守。第二,皇帝或者當權者的恩寵。任嘏累遷東郡、趙郡、河東太守主要由於「嘏為人淳粹凱弟,虛已若不足,恭敬如有為。……(文)帝嘉其淑慎,累遷東郡、趙郡、河東太守。」鄧艾由城陽太守遷為汝南太守是因為大將軍司馬景王新輔政,對鄧艾比較重視。第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像劉靖、徐邈、胡質等郡守的遷轉,史書中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的遷轉原因,但是從他們做官經歷可以看出他們都是為官清廉、頗有業績的。所以他們的遷轉應該是作為成功典範去造福四方。
由縣令升遷為郡守曹魏時期,縣大者置令,千石,第六品,隸屬於二千石、第五品的郡太守管轄。由縣令遷為太守的有 4 例:賈逵、倉慈、惠陽、李勝。這四例中的三個縣都是當時非常重要的、規模較大的縣,而遷往的郡也是當時非常重要的郡。所以說需要同時具備這兩點,縣令才有機會升遷為郡守。
去職後的官員起家為郡守由去職後的官員起家為郡太守的有 5 例:杜恕、傅嘏、王基、文欽、州泰。官員去官以後,就成為一般的庶民。但從史料中可以看出,只有有過為官經歷的,免官或者去官後一般才會再度進用。就起家為郡太守的官員來說,最好是去官之前曾擔任太守一職,這也反映了當時典民人才的缺乏。
州刺史左遷為郡守,由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遷為郡守,由將軍等武官遷為郡守。